:::

People
人物

契斯基認為「藝術家就像在幫這社會照相一般!」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NSO首任駐團作曲

大衛.契斯基 城市生活中創造現代之聲

美國知名獨立唱片品牌「契斯基唱片」的創辦人大衛.契斯基,在二○○八/○九樂季,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NSO)的首位駐團作曲家,月前首度公開與大家見面。雖然記者會上沉默寡言,但私下卻是心思細膩的人。原本創作灰色、大型管絃樂作品的他,在二○○二年經歷心臟手術後,也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於是開始寫出貼近他週遭、屬於這個環境「城市音樂」。這次來到台北,跟著排得滿檔的文化體驗行程,「了解台灣的音樂形式、聆聽音樂的喜好、音樂的想法等等,似乎是喚醒了我的內在,讓我做更多新的思考。」

文字|李秋玫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獨家越洋專訪中國作曲家

趙季平 為畫面尋找最深處的內涵與靈魂

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燴炙人口的電影配樂享譽國際,趙季平被譽為「最能兼顧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西方特色的作曲家」,作品跨越影視與表演藝術舞台。從小學三年級就立志當作曲家的他,受到畫家父親趙望雲的耳濡目染,作品也有如畫般呈現多彩的美感。五月份他將再度訪台,與NCO合作演出自己的精選曲目。

文字|鄭翠蘋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獵人與黑心廚師的故事

黃韻玲vs.黃韻真 人生路上的四手聯彈

即將在《人間條件4~一樣的月光》中與林美秀演出姐妹情的黃韻玲,雖然在戲中演的是妹妹,但在實際生活中卻是不折不扣的家中大姐。很少人知道,黃韻玲有個在國家交響樂團(NSO)當法國號副首席的妹妹黃韻真;同樣擁有古典音樂學習背景的她們,卻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活潑外向的黃韻玲從小就是個瘋狂追星族,生活中最重要的讀物是電視週刊,學音樂只為了寫歌給自己的偶像唱。如今活躍於螢光幕前,遊走於流行音樂、劇場和主持,對她而言,如果不創作,日子就像反覆練琴一樣無聊,但只要能從工作中發現一點樂趣,她便會義無反顧地「撩下去」。 黃韻真雖然個性低調,自稱不喜歡接近人群,最愛搞自閉,但她的音樂、她的插畫,卻自然散發著如法國號音色般溫暖爽朗的特質。訪談間她深怕我們採訪素材不夠,不時發揮逗趣本色,爆出許多家人相處間的趣事。 除了二○○一共同出版《有時候懶一點反而好》,這對姐妹檔看起來沒有太多的交集。但兩人之間深厚的情感,就這麼不經意地,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就像黃韻真說的那個既搞笑又感人的「還債」故事: 我是獵人,因為我吹法國號(編按:早期法國號是獵人打獵時吹的號角),我殺動物賣給我媽,她是老闆,但我媽很黑心,用低價買進,就交給黑心廚師,就是我姐,後來沒料理好客人中毒而死,客人就是我妹跟我爸。這輩子都綁在一起

文字|廖俊逞、李秋玫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返鄉打拼的編舞家

林文中 在顛覆與成熟間 鋪陳舞團未來

攜著在比爾.提.瓊斯舞團練就的一身技藝和存款,林文中返台成立自己的舞團,從頭開始打拼。從去年的創團作《小》,到今年參加兩廳院新點子舞展呈現《情歌》,林文中也摸索出自己的經營之道,在與觀眾的溝通性及自我的表達性間穿梭,在輕鬆與嚴謹間拿捏,在舞蹈技巧與藝術核心間不斷激盪,林文中展示著一種在顛覆與成熟間,以彼此為基石、然後交互跳躍前進的舞蹈精神,新鮮而茁壯。

文字|周倩漪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暌違二十年,重回舞台當起「華麗上班族」

張艾嘉 寫得開心,演得快樂

浸淫電影多年的張艾嘉,其實二十年前演過小劇場黑色喜劇《娘子,今晚菜色如何?》,也和齊秦合作過音樂劇,舞台劇場於她,並非是個全然陌生的場域。這回與林奕華合作《華麗上班族之生活與生存》,張艾嘉不只擔綱女主角,也操刀執筆寫劇本,不過,雖然外人看她就像劇中的女強人,她卻說:「我其實沒有她那麼強,碰到一些不會的事,我就會說我不懂,趕快承認我不會;而且我比較愛玩,看到好玩的事可能半路就彎去別處玩耍了。」所以「我覺得演這個戲,讓我找回多年以前那種單純的快樂,我寫劇本寫得很快樂,演戲也演得很快樂」

文字|老嘉華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認真 ,成就演員的精彩

楊麗音 表演就是人生的修煉

從《西出陽關》、《三人行不行》、《京戲啟示錄》、《女兒紅》到即將上演的《北極之光》,二十五年的舞台生涯,楊麗音的表演,多半流露她對生活細細的品味和感觸,她把對生活人事物的觀察存放到庫存記憶裡,等待對的角色來打開那把鑰匙,「表演就是人生的修煉,」楊麗音說,「透過表演去認識一個人,你知道他的孤獨,知道他的委屈,因為你理解過、體會過,所以就可以諒解。」

文字|廖俊逞
第196期 / 2009年04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西班牙國家舞團藝術總監

納丘.杜亞托 讓慾望與想像奔馳如飛

即將率領西班牙國家舞團訪台的納丘.杜亞托(Nacho Duato),本身即為知名的舞者與編舞家。經歷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與荷蘭舞蹈劇場洗禮的他,從一九九○年起被母國邀請,接任西班牙國家舞團藝術總監一職,自此逐步將該團經營為國際級的重要舞團,匯集了季里安、威廉.佛塞、漢斯.范.曼恩、馬玆.艾克、溫.凡德吉帕斯等編舞大師的舞碼。這次訪台演出的《慾望之翼》,即是由杜亞托編創並親自擔綱演出。

文字|俞秀青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越洋專訪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林望傑:音樂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Mission

從鋼琴家與指揮家雙棲崛起、擁有美國耶魯大學音樂藝術博士的林望傑,以音樂的完整性、色彩飽和度以及表達性贏得國際掌聲,他的指揮才華卓越出眾,不僅得自已故指揮巨擘伯恩斯坦的真傳,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指揮過所有北美主要樂團的華裔指揮家。曾連續十七年連任克利夫蘭駐團指揮,並任該團Blossom Festival藝術總監長達六年。此外,林望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功勳,便是以十幾年的耕耘,將佛羅里達管絃樂團從地方性樂團提升至全國知名之列。為了感佩他的貢獻,聖彼得堡及坦帕爾兩市還授予他「金鑰匙」,並訂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為「林望傑日」,由此可見他所受的尊崇及名望。 現任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已屆第四個年頭的他,曾在一九九九至二○○一年任職NSO,與台灣淵源甚深。仍舊維持上台前必禱告的習慣、仍舊謙遜嚴謹地演出。暌違已久的林望傑,又即將來台與NSO合作。演出之前,跟著我們先聽聽他談談曲目、敘敘舊,再聊聊遠景吧!

文字|余濟倫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鋼琴家暨作曲家

林容光 用音樂說出多彩的故事

鋼琴、作曲並指揮自己的管絃樂曲,年僅十一歲時,林容光傳奇的音樂生涯即被媒體發掘,接受新聞節目「90分鐘」熊旅揚專訪。十六歲在美國茱莉亞音樂學院時,她的交響詩《黑色婚禮》更獲得Miguel Harth-Bedoya領導該校樂團演出。 曾受《紐約時報》古典愛樂電台WQXR邀演,現場錄音向全球轉播、受邀知名音樂廳及藝術節演奏,包括紐約林肯中心杜麗廳及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音樂廳等。 2009年將發行由Naxos 製作的鋼琴獨奏雙CD,成為繼鋼琴家陳必先之後首位擁有這個榮耀者。音樂之外的興趣廣又精,從專業錄音、網路製作、到美味烹調樣樣拿手,多年後首度回台的林容光,讓您看見名揚海外的璀璨。

文字|桑慧芬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悼念品特

對話的冰山——品特的戲劇

品特過世了,在悼念之餘,也花了一點時間想,他對我,他對我們所有同行的具體影響是什麼?我發現幾乎所有當代在說故事的創意人都離不開他的影響。他用曖昧不清的表達手法表現出確切但經常隱形的危機(menace,此字也意味著怪物),其實早已成為一代好萊塢甚至於藝術電影的某一種標準模式。小說、劇場更不用說。他的作品讓模糊的人生觀正式合法化;他的作品讓後來作者需要提供給觀眾的故事情節大量減少,把過去會被視為作者失職的行為變得合法合理。我知道我在構思某些作品時,會不知不覺掉入品特式的編劇邏輯。可能最接近的是《新加坡即興》,到今天寫文章時才回憶起,該劇名向貝克特致敬,作品本身紀念郭寶崑先生,但骨子裡是受品特編劇邏輯及美學影響甚深的。 品特獲諾貝爾文學獎時,我當時寫了一篇短文,在此提供給《PAR表演藝術》雜誌。

文字|賴聲川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從出塵到入世─品特的最後歷程

貝克特和品特的這些作品都在聲討極權專制──他們早期作品中的抽象外力,已經具體化為現實中的政府勢力。雖然兩人攻擊的對象不同:貝克特針對的是假共產主義之名的東歐獨裁者,品特針對的是假自由民主之名的英美侵略者。但共通的是,他們已從提煉現實成為完美形式的現代主義創作者,轉變成以藝術積極介入公共領域的知識分子。

文字|鴻鴻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從傳播專業到聲樂舞台

廖英君 人如其聲的甜美女高音

有樂評家說,廖英君天生就屬於舞台,當她一站上舞台,就如珍珠般綻放耀眼的光芒;更有樂評家說,廖英君的歌聲散發著與生俱來自信卻柔美的個人風格。這位近期崛起的女高音,聲音與外表一樣甜美亮麗,出身藝術之家卻非音樂科班的她說:「歌唱,是我人生最大的夢想!」所以從台大經濟系、康乃爾大學傳播碩士,一跳跳到羅馬音樂學院學習聲樂,就是為了打造自己的歌唱之路,她更期待自己成為「台灣的莎拉.布萊曼」。

文字|廖俊逞
第194期 / 2009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中國旅美舞蹈家 奧運開幕式上揮毫驚艷

沈偉 融合東西的舞墨人

去年北京奧運的開幕式中,〈畫卷〉一段舞者以現代舞肢體揮舞沾墨長袖,在雪白地板上留下揮舞的墨跡,創意表現令人驚艷,而這正是中國旅美舞蹈家沈偉的創意,源於他二○○四年的舞作《連接轉換》。沈偉可說是中國在美發展最受矚目的舞蹈家,他創立了「沈偉舞蹈藝術」舞團,且是美國甘迺迪中心的駐院舞團,並曾榮獲「麥克阿瑟『天才』獎」,與前輩編舞家模斯.康寧漢、崔莎.布朗、比爾.提.瓊斯等並駕齊驅。

文字|林亞婷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挪威鋼琴家

安斯涅 來自北歐的音樂與琴鍵之外

以穩健腳步行走樂壇的挪威鋼琴家安斯涅(Leif Ove Andsnes),於去年十一月初應兩廳院之邀,訪台舉行獨奏會,演出舒伯特《C小調鋼琴奏鳴曲,作品958》、貝多芬鋼琴奏鳴曲作品27之2《月光》,以及穆梭斯基的名作《展覽會之畫》等曲。趁此機會,本刊特邀鋼琴家顏華容,專訪這位不到四十歲的「青年才俊」,一談他對音樂的看法。

文字|顏華容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懷念編舞和即興創作教育家

陶樂斯.蕾可與台灣的不解緣

跨國際的舞蹈教育家陶樂斯.蕾可(Doris Rudko)於去年十月廿九日病逝,享受八十九歲。一生貢獻於舞蹈教育的她,所發展出來的「編舞和即興工作坊」橫跨美洲到歐洲和亞洲,影響了許多當代編舞家。蕾可曾於一九八五到八九年間來台,在皇冠舞蹈工作室及台北藝大舞蹈系任教,包括光環舞集藝術總監劉紹爐、舞蹈空間舞團藝術總監平珩、編舞家羅曼菲都曾受教於她,對台灣中生代的編舞家如何曉玫、劉淑英等均有影響。編舞家劉紹爐特撰此文,表達對這位舞蹈教育工作者的深深懷念。

文字|劉紹爐
第193期 / 2009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新老戲到移植西方經典歌劇

李寶春 做個「與眾不同」的角兒

出身戲曲世家,有個鼎鼎大名的名家父親李少春,集編導演於一身的李寶春在舞台創造上,卻不為流派、傳人的框框限制,他說:「不求有功、但求無過。」他牢記父親的教導,於京劇藝術上,大膽開創、與眾不同。即將上演的《弄臣》移植自西方經典歌劇,他謙稱對西方文化了解不夠透徹,只是「斗膽」、憑他的理解「借題發揮」。李寶春年紀越大越活出自己,拋開傳統包袱後,藝術之路更加海闊天空。

文字|廖俊逞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找回台灣失落的美好價值

吳念真 「情義」打造「通俗」好戲

吳念真戲裡寫的都是日常生活在你我周遭的小人物,講的也是再平凡不過的處世之道,卻因為劇裡頭的角色、情節都是大家所熟悉,所以格外有共鳴和認同感,觀眾被喚起共同記憶的同時,也重拾某些台灣被遺落的美好價值,而這其實來自吳念真自己對創作的堅持、生命的信仰情義。未來,無論電影、廣告、舞台劇,不管在哪一個領域,相信吳念真還是會跟觀眾繼續搏感情下去。

文字|廖俊逞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首度與NSO合作

史拉特金 改造樂團的神奇魔法師

被美國《洛杉磯時報》盛讚為「全美音樂總監」的史特拉金,是一位真正的orchestra builder(樂團打造者)。他的偉大之處並不在於名氣,而在於有能力拓展樂團的彈性、開拓更多不為人重視的曲目。這個月底,他將首度與NSO合作,演出兩場跨年音樂會,讓台灣樂迷領略他堅實的指揮功力。

文字|李秋玫
第192期 / 2008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英國劇場教母」

潘蜜拉.霍華 全觀的劇場創作人

去年,OISTAT國際劇場組織邀請與彼得.布魯克長期合作的法國劇場空間設計師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來台,為國內劇場設計界開啟了國際交流的一扇窗。今年暑假,OISTAT邀請素有「英國劇場教母」之稱的潘蜜拉.霍華(Pamela Howard)來台,在酷夏華山創意園區展開「莎士比亞《空愛一場》人物與情境的空間書寫」工作坊,指引學生在字裡行間尋找表演呈現的線索。 潘蜜拉.霍華此行來台,除了舉辦工作坊,同時也參觀了台灣傳統的中元節祭儀,留下深刻印象之餘,也從中發現異文化中不變的人性關照。本刊趁此機會,特別邀請OISTAT總會副會長,也是國內資深舞台設計家張維文專訪霍華女士,暢談她身為一位「劇場創作者」,如何時刻保持高度創造力,將她所關注的生命與人類生存處境轉化為設計,並從中獲得飽滿能量,豐富她源源不絕的創意。

文字|張維文、孫百儀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老驢,你已經寫了很多音樂了,好好走吧! 憶 盧炎

台灣資深作曲家、一九九八年國家文藝獎得主盧炎,於十月一日十點五十分因口腔癌病變於三軍總醫院辭世,享年七十八歲。盧炎生前長期在東吳大學音樂系任教,春風化雨桃李滿天下,不管是在創作上或教育上,對台灣音樂界都是貢獻卓著。本刊特邀與盧炎的常年知交張己任教授,以此文回憶與盧炎相處的點點滴滴,讓讀者領略這位低調作曲家熱烈赤誠的真性情。

文字|張己任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追悼歐洲新音樂作曲大師

卡蓋爾 不歸路上的丑角

現代音樂巨擘之一、德籍阿根廷作曲大師卡蓋爾(Mauricio Kagel)於九月十八日辭世,享年七十六歲。不同於其他嚴肅音樂的創作者,卡蓋爾的創作總是充滿著幽默感,多媒材的演出方式,也給予觀眾超越音樂本身的聆賞經驗。本刊特邀曾隨卡蓋爾學習的台灣作曲家董昭民,以此文介紹這位當代大師的生平與創作特色。

文字|董昭民
第191期 / 2008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

閻惠昌 黃土地的傳奇與典範

風格指揮大師閻惠昌是黃土地的傳奇與典範,他的藝術成就橫跨指揮與作曲,藝術魅力橫掃東西方樂壇。《華盛頓郵報》曾經讚譽「閻惠昌流暢與細膩的指揮之下,樂團發揮力量,為音樂賦與電影感」,《溫哥華太陽報》則是禮讚「最適切地形容樂團指揮閻惠昌的,莫過於他演繹音樂的精到與魅力」。睽違台灣將近十年,現任香港中樂團音樂總監兼首席指揮的閻惠昌,將在二○○八年十月二十一日與NCO(臺灣國家國樂團)攜手演出。

文字|黃醒醒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越洋獨家專訪創意作曲家

卡爾.戴維斯 默片配樂中獨特自在

頂著一頭鬆捲銀髮,滿臉笑容,看起來活力十足的作曲家兼指揮家卡爾.戴維斯,就要帶著他的指揮棒與精采的默片配樂來到台灣了!多年來縱橫於古典音樂與影劇表演配樂領域,戴維斯多元的音樂表現令人印象深刻。本刊特地透過越洋電話,專訪到這位創意活潑的作曲大師,一談他對音樂創作的想法。

文字|桑慧芬
第190期 / 2008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國際台北蕭邦鋼琴大賽主辦人

藤田梓 台灣鋼琴音樂的啟蒙舵手

她是藤田梓,是位琴藝精純深湛的鋼琴家、蜚聲國際的傑出女性、足跡踏遍世界的「鋼琴大使」,是台灣深耕樂壇的導師,也是已故日本國際廣播協會會長原清先生口中的「鋼琴女神」。因為嫁給台灣音樂家鄧昌國,與台灣結下不解之緣,從二十多年前開始舉辦「國際台北蕭邦鋼琴大賽」,蓽路藍縷,迄今已成為國際知名的鋼琴賽事,她的付出與辛勞,令人感佩。

文字|李秋玫
第189期 / 2008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