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eople
人物

黎煥雄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假溫和犀牛的 msn私密對談

黎煥雄的焦慮vs.孟京輝的驕情

都是中文系出身的劇場導演,都是金牛座,都早早就在小劇場裡吶喊與翻滾,抱著「前衛」與「先鋒」的刺冠,他們曾經是兩岸衝撞體制的小犀牛。小犀牛邁入中年,如今是兩岸話劇界最紅的青年導演,搞一齣戲,既妄想著要撒野(創意),又斟酌著如何撒嬌(票房),站在創作與市場的天平上,黎煥雄與孟京輝惺惺相惜。 黎煥雄,成立「河左岸劇團」(1985年),為台灣八○年代小劇場運動中的標竿團體之一。擅長於處理音樂及視覺元素的舞臺張力,劇場呈現詩意風格,早期作品如《闖入者》、《兀自照耀的太陽》、《迷走地圖》系列等,呈現強烈的社會關懷。三十歲至四十歲任職跨國唱片公司EMI,四十歲成為專業劇場人,知名導演作品包括創作社《夜夜夜麻》(1997) 、《幾米地下鐵--一個音樂的旅程》(2003)、NSO歌劇系列《諾瑪》(2005)及河左岸劇團的《燃燒的地圖》(2004)等。今年秋天將導幾米作品《幸運兒》。 孟京輝,在北京成立《穿幫劇團》(1992),創團作《思凡、雙下山》便因形式上過於前衛而險遭禁演,作品「不是將傳統作品隨意翻轉,就是將經典大解八塊,然後在嬉鬧諷謔的滑稽模仿中將其解構。」(大陸著名劇評人林克歡語),追求形式感和風格化,其獨特的劇場魅力,使他成爲當今中國實驗先鋒戲劇的金字招牌。二○○○年孟京輝主編出版《先鋒戲劇檔案》一書,半年內再版三次,使中國的先鋒藝術成爲當代時尚。知名作品包括《我愛XXX》、《阿Q同志》,《一個無政府主義者的意外死亡》、《戀愛的犀牛》、《盜版浮士德》、《臭蟲》,及三月即將在香港藝術節首演的《琥珀》。 美國當代詩人佛洛斯特在知名的詩作《未曾選擇的那條路》The road not taken有中一段:「黃樹林裡分叉兩條路,我選擇了較少人走的那一條,而它使得一切因此而不同。」從憤怒的劇場青年,成為迎往、穿梭在消費時代裡的青年導演,曾經他們都選了一條人少的路,是路改變了?還是人改變了?這場私密對話呈現了兩位導演前中年期的浪漫與焦慮。(盧健英)

文字|盧健英
第146期 / 2005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建築,也是一種表演的藝術—法蘭馨.侯班Francine Houben

作為第一位將要把荷蘭學派建築帶進台灣的建築師,法蘭馨.侯班對於建築有許多獨特的思考:她反對高速公路,因為高速公路讓旅人看不到美麗的地景;她喜歡亞洲城市,因為它們有較多非正式的氣氛;對侯班而言,建築不只是智性或觀念的活動,也不只是視覺的滿足,而是美學形式與情感交流的成果。 趁著侯班來台參與在台北一○一大樓舉行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建築模型展」,本刊特邀知名建築師與作家阮慶岳,專訪這位將打造大高雄未來藝文視野的靈魂人物。

文字|阮慶岳、吳介禎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NSO首任駐團作曲

大衛.契斯基 城市生活中創造現代之聲

美國知名獨立唱片品牌「契斯基唱片」的創辦人大衛.契斯基,在二○○八/○九樂季,應邀擔任國家交響樂團(NSO)的首位駐團作曲家,月前首度公開與大家見面。雖然記者會上沉默寡言,但私下卻是心思細膩的人。原本創作灰色、大型管絃樂作品的他,在二○○二年經歷心臟手術後,也重新思考自己的創作,於是開始寫出貼近他週遭、屬於這個環境「城市音樂」。這次來到台北,跟著排得滿檔的文化體驗行程,「了解台灣的音樂形式、聆聽音樂的喜好、音樂的想法等等,似乎是喚醒了我的內在,讓我做更多新的思考。」

文字|李秋玫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喜劇.兩「國」論

吳興國vs.李國修

當代傳奇劇場的小客廳,一雙吳興國練功的厚底靴站在樓梯間下。 青少年時的吳興國,穿過一雙雙李國修父親手工縫製、並謹慎地在鞋底內親手蓋上店章的戲靴;青少年時的李國修一次次隨父親走進荷花池畔的國立藝術館,看吳興國的師兄、姐們演《打漁殺家》、《釣金龜》,有時睡著了,有時把戲學著回家逗鄰居玩。 這雙靴子好像聯繫了兩個人命運中似有若無的緣分。 說也奇怪,這兩「國」,在台灣這許多年,就沒這樣開天闢地地談過。這一天,搬到金門街的當代傳奇劇場,吳興國泡好老人茶等這個二十年來第一次的兩「國」論。 吳興國與李國修,七○年代的一開始,一個從嚴格坐科的京劇團裡被拉去跳現代舞;一個打小在京劇裡吸收語言趣味,而在蘭陵劇坊的《荷珠新配》成為一炮而紅的喜劇演員;吳興國以當代傳劇場打開台灣京劇與西方經典接軌的里程碑,屏風表演班則以充滿城市寫實風格的作品首創台北商業劇場品牌,但在台北,兩人從沒有這樣談過喜劇、戲劇、京劇。 兩人都在彼此的劇場裡當過觀眾,擅喜劇的李國修在《慾望城國》的觀眾席裡,「戲沒開演就掉淚」,擅演英雄將相的吳興國則在屏風的《半里長城》裡捧腹大笑。過去三個月裡,戒煙戒酒的李國修一下子胖了十二公斤,於是兩個人一見面從養生、防老開始談起,「如果三十歲我們兩人就見面,當時就會談:『嘿!那邊那個女生長得真漂亮!』」 十月份,兩人的新戲將同一天開演,當代傳奇劇場挑戰《等待果陀》,屏風表演班則演繹兩代間的變調婚姻《昨夜星辰》。戲劇的道路上,一個人都演西方經典,一個人堅持原創,但卻在相反的路上,都與傳統相遇。 從京劇到戲劇的成長之路 李國修(以下簡稱李)你有沒有穿過我爸做的鞋子? 吳興國(以下簡稱吳)有!我經常去你家訂鞋子,不過從來沒有看過你。在復興劇校時我是練武生的,光是一齣《戰馬超》,練三個月靴子就磨得差不多了。但穿了那麼多靴子,後來證實你父親做的鞋子比大陸的師傅都好。後來畢了業,和周正榮老師磕頭學老生,只穿厚底靴,不穿薄底,成立當代傳奇之後,就更把厚底靴的功放進去。一九九八年《慾望城國》要去法國亞維儂之前,又跑去跟你哥訂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53期 / 2005年09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愛亂舞到接觸即興

古名伸 抓住當下 身心共舞

編舞家古名伸是國內推展「接觸即興」的重要推手,自稱從小愛「亂跳舞」的她,在名編舞家林麗珍的教室中磨礪了舞蹈的身體技巧,卻也打開了想像的無邊視野,日後浸潤在「接觸即興」的世界,更讓她快樂展翅於舞蹈天空。把編舞、跳舞、教舞視為人生三要事的她,經營舞團如同一個部族,而她這個族長,就是用愛舞的熱情與創新的精神,帶著古名伸舞團走過十五年!

文字|周倩漪
第184期 / 2008年04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歐吉桑,安啦!

吳念真vs.李立群

從歐式風格的咖啡雅座裡拔起來,兩個歐吉桑一溜煙地跑出去,就蹲在落地玻璃窗外,窄窄的景觀廊裡,兩個人聯手掩著風,點著了煙。 在國片最低潮的時候 ,兩人就認識了。一是台灣最真情的電影廣告導演,一個是台灣說話速度最快的演員,兩個人都從村子裡出身,一個是九份山上的礦村,一個是台北都會裡的眷村。 礦村與眷村,都是台灣社會發展史上漸漸消失的兩種聚落,但霧裡山城的貧困歲月,竹籬笆裡的南腔北調,讓這兩個人在上一代的困頓裡立志要讓村子更好,在下一代的幸福裡自勉盡己力讓安身立命繼續延續。 兩個人都是說故事的好手,當然,來自不同村子的兩個人,帶來了不同的故事。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51期 / 2005年07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越洋專訪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林望傑:音樂是我的職業,更是我的Mission

從鋼琴家與指揮家雙棲崛起、擁有美國耶魯大學音樂藝術博士的林望傑,以音樂的完整性、色彩飽和度以及表達性贏得國際掌聲,他的指揮才華卓越出眾,不僅得自已故指揮巨擘伯恩斯坦的真傳,也是目前唯一一位指揮過所有北美主要樂團的華裔指揮家。曾連續十七年連任克利夫蘭駐團指揮,並任該團Blossom Festival藝術總監長達六年。此外,林望傑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功勳,便是以十幾年的耕耘,將佛羅里達管絃樂團從地方性樂團提升至全國知名之列。為了感佩他的貢獻,聖彼得堡及坦帕爾兩市還授予他「金鑰匙」,並訂一九九八年二月二十三日為「林望傑日」,由此可見他所受的尊崇及名望。 現任聖地牙哥交響樂團音樂總監已屆第四個年頭的他,曾在一九九九至二○○一年任職NSO,與台灣淵源甚深。仍舊維持上台前必禱告的習慣、仍舊謙遜嚴謹地演出。暌違已久的林望傑,又即將來台與NSO合作。演出之前,跟著我們先聽聽他談談曲目、敘敘舊,再聊聊遠景吧!

文字|余濟倫
第195期 / 2009年03月號
與藝術再近一點廣告圖片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追憶與悼念

漫道歸去來,落得清閒自在

懷念許常惠(1929〜2001.1)

許常惠走了。這位見證台灣近代文化發展史的音樂家,終於還是抵不過歲月的風寒,在跨世紀的第一個日子離開我們。許常惠平生結交友朋,啓迪後進者多,更由於熱心推廣民間藝術,使他在學術之外,贏得「先知」的美譽。本文作者出身北管世家並從事新聞記者多年,採訪工作與家學情誼之間經常有親炙許師的機會。本刊特邀此文,並表達追悼之意。

文字|邱婷
第98期 / 2001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世紀當代舞團藝術總監

姚淑芬 十年為期 以舞檢視生命足跡

二○○○年創立了「世紀當代舞團」,一晃眼,已經十年!編舞家姚淑芬於此刻回顧自己的舞蹈生涯,竟發現「十年」對自己來說是別有意義的數字,從小時候學舞的不情願,到發現自己不適合芭蕾,然後走上現代舞編創、成立舞團的道路,一路下來的姚淑芬,就像一個好奇的流浪者,不停下探索的腳步。這一次的「十年」,姚淑芬挑戰斯特拉溫斯基的音樂,收心回歸舞蹈肢體,獻上《婚禮》與《春之祭》,更坦誠掘探人的原始情慾。

文字|鄒欣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黃士偉

面對不惑 活出真實的自己

私底下,黃士偉是一個會搞笑、會開朋友玩笑的人,在舞台上,他的喜劇表演能力堪稱一絕,相聲的演出,更讓觀眾把黃士偉與諧星畫上等號。然而他卻自承,雖然他一直努力追求健康陽光的生活,但他的本質是灰暗的。所以當他發現自己已經好久沒有認真的、正經地演個角色,就有個衝動,想把比較深沉的、內在的自己呈現出來。於是,步入不惑之年的他,這次要為了自己,好好地演一場戲!

文字|廖俊逞
第203期 / 2009年11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唱一齣真實人生的愛情歌劇

朱苔麗X龔佛帝 歌唱家與導演的浪漫邂垢

歌聲隨著她的雙眸飄向遠方,觀眾的淚水在眼眶中小心地打轉,彷彿再來一聲呼喚,情緒就要潰堤。這就是聲樂家朱苔麗的功力,總在摒息聆聽,深怕漏掉了任何一絲美妙的嗓音後爆出熱烈掌聲!台上的她痛心地控訴生命、撒嬌又賴皮地歌頌愛情,台下的她在經歷許多痛苦後洗鍊的,卻是滿懷的愛與感恩!而其義大利籍導演夫婿恩利哥.龔佛帝(Enrico Conforti)具有優異的音樂能力,又對心理學有深厚基礎。在人事物的深層分析上細膩且有見解,這讓她在表演藝術工作中,更能賦予深刻寫實的詮釋。結縭二十餘年夫妻從未合作演出,但為了即將上演的歌劇,兩人首度攜手來台,共同打造一個不同觀點的《瑪儂‧雷斯考》。 舞台上常見嚴謹、強勢,殊不知舞台下他們恩愛、風趣!這對亮眼的銀色夫妻究竟是如何看待對方?如何扶持走來?就讓我們一起來參與他們的故事,聊聊他們的藝術生活!

文字|李秋玫、何康婷、朱苔麗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害怕孤獨,所以擁抱舞蹈

張曉雄 漂泊旅人 與記憶共舞

張曉雄的作品,經常碰觸不同的「記憶」,像是《天堂鳥》以東南亞最常見的植物象徵母親的形象,其中一段曼菲、鄭淑姬和楊玉琳母女三人舞,令人動容;《Bevy》重新拼貼旅人在不斷地被放逐、到自我放逐的過程中,一段又一段逝去的時光之間,過往旅程的記憶片段;《支離破碎》則處理舞者和逝去的父親之間的對話。「『記憶』或許是我舞作中永恆的主題」張曉雄如是說。

文字|廖俊逞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波蘭現代音樂代言人

潘德瑞茨基:新一代的作曲家並無法創新

被譽為「二十世紀的貝多芬」之現代作曲大師克里斯多夫.潘德瑞茨基(Kryzxtof Penderecki)於五月首度光臨台灣,親自指揮NSO演出他的作品。高齡七十五的潘德瑞茨基來台行程滿檔,本刊特地爭取到專訪機會,邀請台灣青年作曲家董昭民訪談大師,一談他的創作歷程與對當代音樂文化的看法。

文字|董昭民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新任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

根特.赫比希:將帶來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

甫接下NSO藝術顧問暨首席客席指揮的大師級德國指揮家根特.赫比希(Gnther Herbig),音樂素養深厚,帶領樂團的經驗也相當豐富,在之前指揮NSO的兩場音樂會時,就讓NSO團員覺得,在大師領導下的兩週排練後,整個團可說是脫胎換骨!赫比希將在下個樂季起上任,他表示,「將會給觀眾們、同時也是給NSO非常寬廣的音樂饗宴!」令人拭目以待。

文字|李秋玫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獨家越洋專訪中國作曲家

趙季平 為畫面尋找最深處的內涵與靈魂

以《大紅燈籠高高掛》等燴炙人口的電影配樂享譽國際,趙季平被譽為「最能兼顧中國民族文化精神和西方特色的作曲家」,作品跨越影視與表演藝術舞台。從小學三年級就立志當作曲家的他,受到畫家父親趙望雲的耳濡目染,作品也有如畫般呈現多彩的美感。五月份他將再度訪台,與NCO合作演出自己的精選曲目。

文字|鄭翠蘋
第197期 / 2009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繼承父親衣缽,西塔琴中無限悠遊—安諾舒卡.香卡 Anoushka Shankar

父親是舉世聞名的印度西塔琴大師拉維.香卡,安諾舒卡從七歲開始就在父親引領下自自然然地踏入西塔琴古老悠遠的世界,更憑著持續的努力,在國際樂壇上獲得相當的成就與肯定。雖然擅長的是古老的西塔琴,但安諾舒卡並不自限腳步,同樣也會被電子樂、饒舌樂、重金屬搖滾、西方古典音樂所吸引的她,在創作的路上也進行跨界融合的嘗試,如此次台北演奏會將使用鋼琴與大提琴,就是在千百種音樂變換當中,作不同方法的溝通。

文字|吳欣澤、易君珊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藝術總監

鋼琴家 吳菡 從台灣到美國 播灑室內樂的美麗種子

從一個台灣警察家庭出身的小女孩,到紐約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CMS)的藝術總監,鋼琴家吳菡有深刻的音樂堅持,堅持要把美好的音樂推廣到世界各地,堅持以高品質的錄音留下當代美好音樂的紀錄。她與大提琴家夫婿、一同擔任CMS藝術總監的大衛.芬科,這個月將率領這個美國首屈一指的室內樂團體首度來台演出,藉由本篇專訪,讀者可以預先了解吳菡如何實踐她的音樂理想。

文字|黃楓皓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寧靜致遠 淡泊中的不凡藝業

俄國鋼琴第一夫人─蕾昂絲卡雅的音樂人生

將於三月初來台的知名鋼琴家、有「俄國鋼琴第一夫人」美稱的蕾昂絲卡雅,以紮實的鋼琴功力與細膩的風格詮釋,遊刃於德奧與俄國曲目之間,曾是鋼琴大師李希特最推崇的雙鋼琴搭檔,不凡的室內樂功力,更是連鮑羅定四重奏與阿班.貝爾格四重奏都點名盛讚。曾訪問多位國際知名鋼琴家的樂評人焦元溥,也從他訪問蕾昂絲卡雅的經驗出發,專文介紹這位鋼琴夫人的不凡藝業與音樂人生。

文字|焦元溥
第159期 / 2006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來自六○年代的老靈魂──

貼近賴聲川的異想世界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屬於六○年代的老靈魂,也可以說他是關照內心的自由派。執導戲劇不輟的賴聲川,除了與老班底創作新的劇本,今年還要再度執掌歌劇,讓莫札特的《唐.喬望尼》再度發光發熱。他所創造的台灣戲劇傳奇「表演工作坊」倏忽已邁入雙十年華,而這位耕耘不懈的戲劇人,轉瞬間即將邁入天命之年,人生,又有了不同的況味。

文字|李俊明
第136期 / 2004年04月號
世界舞台 盡在你手廣告圖片
藝號人物 People 讓音樂自然引領「風格」的大提琴家

王健 用琴音傾訴對巴赫的尊崇

王健,一位被樂壇譽為繼馬友友之後,最有前途的中國大提琴家。十歲就在奧斯卡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札特以撒.史坦在中國》中展露他精湛的才藝,更是百年古典音樂廠牌DG簽下的首位華裔專屬藝人。三月初即將來台演出巴赫無伴奏大提琴組曲的他,接受本刊越洋訪問,在遙遠的瑞典為我們暢談他對音樂、對巴赫的思考與詮釋想法。

文字|李秋玫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進念.廿面體」藝術總監

引領香港藝文發展三十年 榮念曾 從不停止思辯的「文化教父」

被視為三十年來在香港文化界最有影響力、常被稱為「教父」的榮念曾,一路以來,不管是「進念.廿面體」的劇場作品,各種電影、漫畫、視覺裝置藝術等的展現,香港藝術政策的討論推動,青年教育的規劃推展,多方領域的「表演」,背後最大的力量,就是榮念曾對思辯與討論的堅持。

文字|潘詩韻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越洋獨家專訪《下雪了》俄國丑劇大師

斯拉法:我想要讓生活變成歡慶的節日!

雖然這次不克親自來台演出《下雪了》,丑劇大師斯拉法還是藉著本刊的訪問跟台灣觀眾熱情say hello!透過電話,我們專訪到遠在巴黎的大師,這位執著於把歡樂帶給世界、也藉著丑劇探索更深刻哲學境界的小丑,像他的作品一樣,展現多層繁複之美。

文字|陳翠娥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極速時代裡的 蘭亭一敘

周文中vs.南方朔

感覺上這是一場「老千」的對談。 「大師」南方朔從一開始就居心叵測,有備而來。在一個談音響多於談音樂,談假象多於談本質的時代,面對八十一歲的「亞洲音樂教父」周文中,南方朔─台灣文化界最受歡迎的專欄作家,最具影響力的導讀權威,「只問小問題,不問大問題。」 八十一歲的周文中,與建築師貝聿銘、畫家趙無極三人同列為華人世界三大藝術家,一九七七年,美國太空人登陸月球並埋下一筒「地球文化音像微縮文件」,其中包括一首最能代表東方文化的古琴名曲《流水》,即是周文中應美國國務院之諮詢所挑選出的曲目。周文中影響中國現代音樂的教育與發展至鉅,特別是在強調文化本源的音樂思考上,更成為東方音樂後進者的精神導師,知名的華人作曲家譚盾、瞿小松、盛宗亮及台灣作曲家潘世姬都是其弟子,也在西方樂壇上燃起一股東方熱。 看起來,舉重若輕,是南方大師今天的策略。 他批判社會現象,剖析西方思潮,筆下擲地有聲。但今天他的釣竿拋出長線,這一條長線繞著嚴肅音樂/娛樂音樂,商業包裝/人文本質,「可不可以不要那麼固執?」、「不能有一點點妥協嗎?」長線另一端的周文中一頭華髮,精神奕奕,他堅守純粹,「我們的文化從哪裡來?」,「我們的文化將來到哪裡去?」一個採攻勢,一個採守勢,談商業操控裡的音樂假象,全球化錢潮下的藝術思維,大師與大師,一拉一拖,在悲觀中有解嘲,還有無限的期許與呼籲。 台北的深秋,談話空間的大牆面上,嵌印著王羲之遒勁瀟灑的「蘭亭敘」全文,雖無「絲竹管絃」,「茂林修竹」,大師對談,在茶盞之間,蘭亭當日的流觴曲水似乎漸浮眼前,「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南方朔的「為什麼不?」周文中的「回到原點看自己」,極速時代裡的變化,什麼是堅持?什麼是平衡?「雖世殊事異 , 所以興懷 , 其致一也。」

文字|盧健英、鄭雅蓮
第145期 / 2005年01月號
藝號人物 People 七十高齡歌仔戲國寶 念茲在茲盡在傳承

廖瓊枝 情深繫命歌仔緣

七十四歲的「台灣第一苦旦」廖瓊枝,今年初獲行政院文化獎、陳水扁總統卸任前又頒授總統府二等景星勳章,桂冠榮銜之多令人欽羨。但她念茲在茲的,仍是傳統歌仔戲的傳承使命。被尊稱為「廖老師」近三十年,早年算命仙說她命中帶「老師格」,絲毫無差,她在歌仔戲藝術上的授業,無人能及。

文字|紀慧玲
第186期 / 2008年06月號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從京劇到R&B 藝術三口之家

王復蓉×陶大偉×陶喆

要不是為了睽違舞台十幾年的王復蓉重登京劇舞台,要把王復蓉、陶大偉、陶喆,這平常分居上海、台灣和美國的一家三口湊在一起,可不容易。 王復蓉和陶大偉,一個是紅透半邊天京劇名角,一個是縱橫影視才華洋溢的喜劇泰斗;前者深受戲曲忠孝節義的傳統思想影響,後者則是西方個人主義的信仰者,當年兩個人的結合不但不被看好,還鬧上社會版,轟動一時。 但命運就是那麼奇妙,三十多年後,他們的兒子,從小聽貓王和京劇混血長大的陶喆,居然也走上演藝這條路,還是當今流行樂壇最火紅的RB天王,走出父母親的名人光環,青出於藍。 他們仨對談,就像三個愛鬥嘴的大小頑童,對於老婆復出唱戲,陶大偉笑說:「我對她的嗓子完全不擔心,她也沒什麼好緊張的,因為平常罵人時就很有力。」陶喆補上一句:「有次聽她唱戲唱到破音,我和老爸都當是音響出問題。」王復蓉則笑著反擊:「我這次唱戲,千萬要安排他們往後面坐,要不然我在台上賣力唱,陶大偉卻在台下打呼,陶喆則滿臉嚴肅,拼命挑我的毛病。」 一家三口都是藝術家,對彼此表達關心的方式也異於一般人,表面上互相輕鬆吐嘈爆料,但親匿的家人情感和默契,卻早已在言談間表露無遺。

文字|廖俊逞、鄭尹真、劉昌漢
第171期 / 2007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