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許斌

發表文章 1075 篇
  • 劇場工作現場的安全性,也必須重視考量,以維護工作人員的勞動權益。
    焦點專題 Focus 新劇場要人才

    專業訓練不可或缺 勞權改善待整合配套

    作為高密度人力的工作職場,新場館的紛紛開張,也突顯了專業人力的質量問題。演出品質的提升有助吸引更多愛好者加入產業,工作環境的健全,卻是留住人才的根基,而專業技能的不斷提升,也是人才能夠持續留駐的關鍵。這種種課題都非今日才有,而現今態勢,更讓人意識到迫在眉睫

    文字|陳茂康
    第286期 / 2016年10月號
  • 評彈舞台往往簡單素雅,表演的編制依故事長短與內容需要變化。
    焦點專題(二) Focus

    10個提問,認識評彈藝術

    以吳儂軟語說唱故事的評彈,向來被視為江南地區的重要傳統表演藝術,早自明代發展迄今,數百年的發展與積累,形塑了今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地位。今年辜公亮文教基金會舉辦的「2016評彈藝術節」將於九月下旬登場,邀請到中國兩大評彈團體上海評彈團與蘇州評彈團訪台演出,享有「評彈皇后」美名、四次訪台引起評彈旋風的盛小雲也將再度造訪。趁此機會,本刊透過十個提問,邀讀者入門一探評彈的藝術世界

    文字|劉真伶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鋼琴家藤田梓與陳毓襄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俠女聯手護賽 讓初生犢步上舞台

    「以前我在日本有媽媽給我的大房子,每次比賽我都用它抵押,跟銀行借錢很容易。可是借的錢太多了,所以三年前我賣掉房子,把所有跟銀行借的錢還完,這次已經沒有辦法再借」歷經卅年,第十三屆中華少年青少年蕭邦鋼琴大賽才剛落幕,但主辦的鋼琴家藤田梓卻是愁容滿面。資金的缺口遍尋不著,自己能動用的財產也已用罄,在躊躇煩惱不知如何解決時,幸虧陳毓襄挺身而出,決定以大師班的安排喚起社會大眾的注意。 這場景多像主角有難,俠女出手相救!沒想到小說上的情節,竟發生在兩位鋼琴家身上。終於,藤田梓不再眉頭深鎖,挖苦自己說:「我是神經病!」一旁的陳毓襄見狀跟著大笑說:「我也是神經病!」然而過了這關,下一關要怎麼過?台灣樂壇由來已久的問題要怎麼救?我們終究沒有答案。燃燒自己,也只能得到短暫的火光,她們的肺腑之言,句句說得心痛

    文字|李秋玫、黃筱媛、陳瑾璇、劉真伶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張吉米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二

    張吉米 翻轉劇場,讓你看戲不只十八套

    張吉米(「吉」會因不同場合需求而替換成汲、即、輯等諧音字,本名不可考也不可靠)是表演藝術圈的遊戲王,兼職網路工程師的他從小就愛看漫畫打電動,對事物快熱快冷但絕不疲於搜尋新知,玩「精靈寶可夢GO」之餘也在想如何把擴增實境引進劇場,「我的第一次劇場經驗在松山家商地下室,那時喜歡的女生是話劇社成員,我去當臨時演員。社團男多女少,演出前男主角突然退社,我莫名其妙變男主角,接著幾個公演也參加了,在地下室演了很多戲。」後來他加入「臨界點劇象錄」這組以公寓居家空間為基地的劇場團體,由軌道燈甚或室內日光燈所打亮的日常空間,是他初識的劇場樣貌,日後創作也遊走觀念藝術與行為展演之間,不艱深排外也不故弄玄虛,人間無處不劇場。 從自己的喜宴開始,挑戰觀演新關係 曾在夜市做戲,也曾把自用機車改成計程車,一次一位觀眾上座雙載邊騎邊演;在自宅做過一齣名為心靈諮商課程、實為兇案探偵的類桌遊演出,也曾在臺北藝穗節推出《台北藝穗節的台北藝穗節》,自己變身主辦單位策展人,邀團隊另闢小視窗演出。但,挑戰觀演關係的開端是他把自己的婚宴拿去投臺北藝穗節,正大光明在紅樓劇場辦喜酒,門票是紅包,「我發現原來觀眾可以變表演者,當觀眾以為身旁的觀眾也是表演者時,那種參與互動同時觀看他人互動的多層關係,讓我想挑戰觀演層次的更多可能。」 近年他有三個作品特值一提:摩托車、去年的台大藝術季、今年與再拒劇團《公寓聯展》合作在自宅演出的《從心出發》。「摩托車的戲是用比較劇場的方式去安排結構,和觀眾約在牯嶺街小劇場見面、仍有種要進劇場看戲的感覺,只不過劇場是我的機車後座。去哪裡、發生什麼事、從哪裡進來從哪裡出去都有設計,用路線安排劇情起伏。」為了這檔演出他申請最低限額的補助,拿一萬五去改裝機車順便補貼車資,雖然最後還是倒貼油錢,「演出最後我會問觀眾現在想去哪然後載他去,結果有觀眾說基隆」 演出氣氛的渲染沉浸,從進場就開「演」 「我覺得『沉浸式劇場』或類似的互動劇場,觀眾進場時也是重要環節,必須考慮觀眾怎麼來?甚至從他下車、出捷運站就開始構築演出氛圍。」他在台大藝術季的作品《115.904123AU》混和了之前做夜市劇場發掘的『市集』

    文字|陶維均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黃思農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三

    黃思農 公寓裡作環境劇場,西門町中的窺探體驗

    「再一次拒絕長大劇團」自二○○七年始,在團長黃思農、黃緣文兄弟自宅,同時也是劇團所在地主辦了《公寓聯展》,至今十年。每屆由策展人邀四到六位 藝術家就不同主題創作,每場限定十五位觀眾,從廁所演到廚房,不滿卅坪的小屋人擠如年夜圍爐,演後座談交流菸、酒味瀰漫公寓,已培養一票死忠聯展戲迷。 「當年華山很便宜、各路藝術家都在那混,我正想做環境劇場結果華山就被接管,其他替代空間不是產權不明就是不開放,去公家機關也問不出答覆。」黃思農也曾 想過占領廢墟做環境劇場,考量技術及預算成本作罷。想起過往和臨界點等團的公寓演出經驗,不然就拿自己家來做環境劇場吧,「當生活與演出都在這裡,創作到 底為了什麼?聯展會逼我們不斷檢視自己。」 從公寓開始,到西門町探密 「最初我們 是用環境劇場去想,作品必須貼近公寓既有技術條件、納入環境及規劃動線。」黃思農認為在公寓做戲更像電影,觀眾近,細節縮放選取更細膩,演員真假虛實一眼 看穿;創作者也要思考怎麼做才適合這裡,「每一屆聯展起碼有一篇劇評提到第四面牆,也總有創作者會處理自然主義的東西,這是空間的特性。我們不強調也不強 迫互動,觀看、注視、偷窺、凝望就是一種參與。互動中,觀眾的主動性是我特別在意的。我不想刻意命令觀眾動作思考,不想強迫互動。創作者在公寓必須建立跟 觀眾的互動模式及遊戲規則,在創作脈絡上與觀眾相遇、自然而然建立關係。」 今年聯展,劇團實踐了他們一直掛心上的「讓公寓走出公寓」,邀三 位創作者在各自挑選的公寓演出。陳仕瑛把觀眾拉到宜蘭看戲、張吉米在自家辦心靈講座、「酸屋」在永和《神遊生活》。基於成本考量,黃思農原本退居幕後,但 劇團成員認為他的作品在聯展有其必要性,幾番折衷,他選擇讓觀眾在西門町邊走邊看,耳機裡說著一個關於妓女之死的萬華偵探故事,「觀眾首先在公園集合,會 拿到一個地圖一個耳機,按地圖穿越美國接電影街獅子林。第一站是很舊的旅館房間,旅館接待員會給觀眾一捲錄音帶,是之前住這裡的失憶偵探以時序錯亂的方式 談論他手上關於旅館姦殺案的線索」黃思農花了不少時間找演出場地,終於找到這間能聽到隔房激情聲響、真的有性交易和皮條客的旅館,「其實是蠻複雜的故 事:妓女娜娜、失憶偵探、一個有順風耳的遊民。觀眾最後會聽著遊民聲音指引穿

    文字|陶維均
    第285期 / 2016年09月號
  • 客家歌手黃連煜
    藝號人物 People 客家歌手

    黃連煜 客家文化 是一直唱一直唱的理由

    從《新寶島康樂隊》開始成為暢銷歌手,邀演不斷,黃連煜卻選擇淡出,迄今十年,期間開過夜店、餐廳,又回來唱歌,九月初更將演出客家音樂劇《我是東西南北香蕉人》。自稱「生活就像吃飯,吃了飯就會拉屎,而寫歌就是拉屎。」以生活為創作養分,而堅持客語歌創作,則是一份來自內心深處、對自身文化的深切關懷:「我一直努力唱客家歌,希望有一天我的小孩想學客語的時候,還有這樣的環境,或是從我的歌裡,他們能認識這些流失的客家文化。」

    文字|萬金油
    第284期 / 2016年08月號
  • 劇場導演陳培廣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

    陳培廣 在劇場黑洞裡 開出歲月的花

    陳培廣是台灣一九九○年代的知名劇場導演,第一齣戲《大家安靜》就受到注目,但在二○○三年的事業高點,陳培廣突然宣布休息,此後十二年沒有作品問世。直到今年,他創立了「我城劇場」,將在七月推出創團作《我記得》。十二年的沉潛,他經歷了什麼,又領悟了什麼?一個曾任性轉身走開的人,為何重新走進劇場?在陳培廣的舞台上,將開出什麼樣奇異的花呢?

    文字|萬金油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弗莉雅.蕾森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文字|貢幼穎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說:「整修後,我們就是會像國家兩廳院。只是它更好!」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

    繼去年音樂廳休館四個月「微整型」,今年輪到工程規模更大的國家戲劇院,為期八個月的工期將從七月開始,展開演出設備、系統、安全設施、觀眾席區域的全面升級、更新。但對觀眾來說,這次的重點修復工程幾乎是隱形的升級計畫,難以讓觀眾一看便知,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把使用權交給藝術家,使用新劇場後的演出成果就交由觀眾來評斷。」

    文字|黎家齊、張慧慧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懸掛布景的吊桿將增長。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三項目翻新改造 戲劇殿堂重回青春

    跟音樂廳一樣邁入卅年,陪伴多少觀眾一起哭一起笑的國家戲劇院,在這次為期八個月的整修中,到底是要更新哪些項目,以便回春重迎下一個卅年?這次的重點除了跟音樂廳整修一樣都有的舞台地板、座椅、隔音門的更新外,最重要的是將舞台設備全面升級,讓劇院從廿世紀來到廿一世紀,提供藝術家更多揮灑創意的可能!

    文字|張慧慧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李辰翔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喔,海~喲!台下的消暑時光

    熱嗎? 那還用說! 去哪? 去海邊! 喔,海~喲! 是那麼近又那麼遠, 近得包圍了這島嶼四面, 遠得在生活裡不可多見。 卸了妝、下了台 舞台上的人兒衝浪、沉潛、觀海、戲水 照樣無一不來 靜靜等待時機,就為站上浪頭; 勤加練習泳技,只想克服恐懼; 內心衝動難耐,定要朝海狂奔。 潮起之後會有潮落, 大浪小浪不一定有其脈絡, 海是如此險惡、如此令人著迷、 如此廣闊無垠、如此充滿魔力。 試著跟海討教,向水學習, 從浪裡懂謙卑,在深海定下心, 或只是任其拍撫身體, 與海靜處,忘卻煩憂。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談及衝浪未來,李辰翔夢想有天也能在海邊開間衝浪店或民宿,每天就是看海衝浪,不想橫衝直撞或汲汲營營。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辰翔 浪裡任我行

    從十年前開始玩衝浪,李辰翔迄今仍興致勃勃,帶著一長一短兩塊板「藍鳳凰」與「黑白浪君」,工作時間允許的話盡量每週一衝,車上永遠有腳繩、防曬油和換洗衣物,也曾有過開車去海邊,只是觀天觀浪,「這些都是衝浪必須的,安全最重要,如果浪狀況不好就不下去了。」和大海打交道,只能萬分謹慎同時放鬆身心,隨波逐流又能在剛好的時機奮力起身,一如人生。

    文字|陶維均
    第283期 / 2016年07月號
  • 汪其楣與梁志民詮釋姚一葦悲憫人性現實的《紅鼻子》。
    紀念專輯

    當劇作家走入劇場

    當劇作家交出劇本的刹那,原本就是他隱身的時刻。但是,他也可以自寫作桌上起身,走進排演場,「忠實」地呈現那早已被他精心雕塑成的「世界」。和劇作家姚一葦在劇場裡重現他自己的作品是個什麼樣的經驗?我們邀請他的夥伴們來談談。

    文字|蔡依雲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一九九四年莫斯科藝術劇院來台參加「世界戲劇展」,演出契科夫《海鷗》。
    特別企畫 Feature

    兩廳院節目分析

    ㄧ、兩廳院自製/外製節目分配 日期 (年/月) 自製 (場次及百分比) 外租 (場次及百分比) 總數 (場次及百分比) 92/7〜93/6 324(46%) 386(54%) 710(100%) 93/7〜94/6 304(42%) 422(58%) <p

    文字|林亞婷
    第50期 / 1997年01月號
  • 座談會中台大音樂研究所王櫻芬為格拉斯做現場翻譯。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菲利普.格拉斯來台日記

    開場。 一九九六年十二月二十日,暖冬的午後,記者們群聚亞都飯店二樓,等待美國Minimal Music大師菲利普.格拉斯的現身。 轉悠。 新象工作人員正商量著是否該上樓請格拉斯,祇見格拉斯已身著休閒服,手叉褲袋,一派閒適的轉下樓來。 落座。 面對大批攝影記者此起彼落的「卡嚓」聲,微笑配合的格拉斯透著幾許無奈與無措。 切入。 記者們的話題圍著Minimal Music、格拉斯的創作理念、和其他藝術型式合作的經驗打轉。 二十世紀已經過去了。 格拉斯說,對他而言,在一九九三年時,二十世紀便已過去,公元二千年祇是個數字罷了。九三年,在音樂發展上起了根本性變化,不祇是技術層面,而是全面性的劇烈變革,新世代、新型式作曲家紛紛冒出頭,將音樂帶往另一個世紀,另一種思考空間。 和聽衆形成互動。 從十八歲開始彈琴,格拉斯自承直到近年來才眞正領悟到「繪畫是視覺的、舞蹈是動的、詩是說的、而音樂是聽的」的涵意,意即,當你在彈奏時,要聽到自己彈的,因爲聽衆是聽到你彈的,這才是和觀衆眞正的交流。 毎一次都是再創作。 而演奏者如何去彈同一首曲子二、三十次,格拉斯認爲每次演出均不同,因爲很多演奏細節都是偶發的,如力度、速度、音樂線條的質感等,因此,眞正的音樂會不是再製造而是再創作。 最幸福的事。 每天早上六點起床,作曲,沒有記者會、晚餐,是格拉斯認爲最幸福的事。 序曲。 電影《失去平衡的生活》Koyaanisqatsi伴隨著格拉斯的音樂,拉開二十一日下午於師範大學的格拉斯座談會序幕,這場由亞洲作曲聯盟中華民國總會舉辦的座談,原希望能藉格拉斯在音樂創作及與其它藝術合作的經驗,與國內音樂、戲劇、舞蹈、電影界人士做廣泛的經驗交流,遺

    文字|錢麗安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 黎海寧的《不眠夜》以格拉斯音樂入舞。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蹈與格拉斯音樂

    菲利普.格拉斯曾和許多不同的編舞家合作過,他的音樂也常爲各地的編舞者所使用。談起這段因緣時,他坦誠地說道:當時他還是一個很年輕的作曲者,他希望他的音樂有人聽,而最需要音樂的人是編舞者。 格拉斯與編舞家 曾與格拉斯合作過的編舞者衆多,著名的包括美國編舞家崔拉.莎普的作品In the Upper Room、蘇珊.馬歇爾編作的舞劇,與三年前曾經到台灣演出的獨舞者摩莉莎.芬蕾(Molissa Fenley)的作品A Descent into the Mael-strom,及爲班尼.費曼(Beni Montressor)的舞劇所寫的The Witches of Venice等。 台灣在十幾年前就有編舞家用格拉斯的音樂編舞,除羅曼菲舞作《羽化》、劉紹爐〈游走〉之外,還有在國立藝術學院授課的羅斯.帕克斯舞作《火鳳凰》、蕭靜文舞作《忘了我是誰》,劉淑瑛在美國UCLA分校所發表的《機械火鳥》(Mechanical Fire Bird);另外香港編舞家黎海寧的舞作《不眠夜》、及《某些雙人舞》中也用到格拉斯的音樂。 舞蹈編作與音樂設計 在與編舞者合作的過程當中。格拉斯會先和編舞家談一談,但不會談太深入,通常它他會去看舞者,看舞團實際排練的情形,尋找一些靈感,並會親自至演出場地看一看,因爲舞台的大小與音樂的結構、配器有絕對的關係。 當格拉斯被問到:爲舞蹈做音樂的時候所關注的是什麼?他回答道:節奏。舞者需要適切的節奏來賦與動作動力,而且速度不能太快。常常因爲舞團巡迴所遇到的舞台大小都不一樣,有時必須遷就舞台空間的變化將音樂的速度減慢或加快。假如不做這樣的調整就很可能有舞者衝出幕外撞到牆的情形發生。 對於編舞者來說,格拉斯音樂中層層疊疊的和聲、源源不絕的節奏、漫無止境般的前進感,給與編舞者漫想的空間,賦與動作的進行、推衍強大的動力。許多即使不曾與他合作過的編舞家也常常使用他的音樂編舞。原因就在格拉斯的音樂乍看之下沒有明顯分段的結構,給與編舞者相當的自由度,編舞者很容易在樂曲的氛圍之下另起爐灶,另外做一條和音樂無關的舞蹈結構線。當然,也有對樂譜做精密的計算之後,將舞蹈的結構與素樂音樂緊密結合的作品。 <

    文字|陳品秀
    第51期 / 1997年02月號
  • 梅葆玖2008年訪台演出時接受本刊採訪留影。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恭送梅葆玖先生

    梅蘭芳是京劇繁華盛世的代表,梅葆玖於文革後崛起時,京劇已不再流行。而梅蘭芳之子的身分,召喚起盛世記憶。觀眾對梅葆玖並沒有編演新戲、塑造新形象的期待,他就是梅蘭芳的替身(或影子),我們只想通過他,重新聆賞梅蘭芳的代表作。梅葆玖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將永遠與梅蘭芳連在一起,延續京劇繁榮盛景的文化記憶,也延續男旦的表演藝術。

    文字|王安祈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配貝多芬的奏鳴曲式)陳漢金說:「再現部就是最後的下山階段,可以放鬆心情欣賞美景。」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大暑解悶 微樂,山丘

    越過山丘,即使無人等候, 還有星斗成堆的滿天浪漫, 走出戶外,不只看雲吹風, 什麼都不必說也能自己想通。 夏日將至,端午在即, 何不遁入山林野外,避避暑氣, 或者嘗試攀岩抱石,奮力登高。 兄弟登山,各有所思, 看黃健瑋山間露營,重建兒時的家; 聽陳漢金聆賞天籟,遙想宇宙之秘; 跟黃民安一同挑戰,玩出興趣精髓。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陳漢金說:「「自從去年開始慢慢恢復登山也正常地跑步之後,我覺得整個心態都變年輕了。」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陳漢金 走回山找回青春

    年輕時愛跑步、愛登山的陳漢金,在中斷多年後,最近又重拾當年興趣,再度走向山,還不時在臉書發表「別跟山過不去」的系列小心得,分享他與山相處的點點滴滴。他說:「自從去年開始慢慢恢復登山也正常地跑步之後,我覺得整個心態都變年輕了,如果可以這樣一直在活動、持續跟大自然接觸,其實不管是身體上或者心靈上,不敢說是回春或是脫胎換骨,不過我確實覺得煥然一新。」

    文字|陳茂康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 黃民安從攀岩得到的心得是:「生活有時需要一些規律,需要寶貴自我相處的時光,誠實面對自己,了解身體。」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民安 攀岩是與自己的對話

    曾唸過九年軍校,演員黃民安在充滿競爭比較的環境中,鍛鍊出自信與毅力,與對身體和藝術的高度興趣。與劇場友人一起展開身體鍛鍊計畫的他,最近迷上攀岩,過程中有表演領悟也有人生體會:「生活有時需要一些規律,需要寶貴自我相處的時光,誠實面對自己,了解身體。有時候運動很孤單。即使旁邊很多人一起攀,上場之後你只能跟自己對話。」

    文字|陶維均
    第282期 / 2016年06月號
上一頁1..3456789101112..5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烏克蘭聯合芭蕾舞團首度來台演出《天鵝湖》

  • 檳城

    地下音樂基地變身黑盒子,展演得獎製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展覽空間被當作直銷現場→→葉育君:「藝術的門檻沒這麼高」

  • 戲劇

    FOCASA馬戲藝術節 建立台灣全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