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藝號人物 People 客家歌手
黃連煜 客家文化 是一直唱一直唱的理由
從《新寶島康樂隊》開始成為暢銷歌手,邀演不斷,黃連煜卻選擇淡出,迄今十年,期間開過夜店、餐廳,又回來唱歌,九月初更將演出客家音樂劇《我是東西南北香蕉人》。自稱「生活就像吃飯,吃了飯就會拉屎,而寫歌就是拉屎。」以生活為創作養分,而堅持客語歌創作,則是一份來自內心深處、對自身文化的深切關懷:「我一直努力唱客家歌,希望有一天我的小孩想學客語的時候,還有這樣的環境,或是從我的歌裡,他們能認識這些流失的客家文化。」
-
藝號人物 People 劇場導演
陳培廣 在劇場黑洞裡 開出歲月的花
陳培廣是台灣一九九○年代的知名劇場導演,第一齣戲《大家安靜》就受到注目,但在二○○三年的事業高點,陳培廣突然宣布休息,此後十二年沒有作品問世。直到今年,他創立了「我城劇場」,將在七月推出創團作《我記得》。十二年的沉潛,他經歷了什麼,又領悟了什麼?一個曾任性轉身走開的人,為何重新走進劇場?在陳培廣的舞台上,將開出什麼樣奇異的花呢?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
繼去年音樂廳休館四個月「微整型」,今年輪到工程規模更大的國家戲劇院,為期八個月的工期將從七月開始,展開演出設備、系統、安全設施、觀眾席區域的全面升級、更新。但對觀眾來說,這次的重點修復工程幾乎是隱形的升級計畫,難以讓觀眾一看便知,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把使用權交給藝術家,使用新劇場後的演出成果就交由觀眾來評斷。」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三項目翻新改造 戲劇殿堂重回青春
跟音樂廳一樣邁入卅年,陪伴多少觀眾一起哭一起笑的國家戲劇院,在這次為期八個月的整修中,到底是要更新哪些項目,以便回春重迎下一個卅年?這次的重點除了跟音樂廳整修一樣都有的舞台地板、座椅、隔音門的更新外,最重要的是將舞台設備全面升級,讓劇院從廿世紀來到廿一世紀,提供藝術家更多揮灑創意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喔,海~喲!台下的消暑時光
熱嗎? 那還用說! 去哪? 去海邊! 喔,海~喲! 是那麼近又那麼遠, 近得包圍了這島嶼四面, 遠得在生活裡不可多見。 卸了妝、下了台 舞台上的人兒衝浪、沉潛、觀海、戲水 照樣無一不來 靜靜等待時機,就為站上浪頭; 勤加練習泳技,只想克服恐懼; 內心衝動難耐,定要朝海狂奔。 潮起之後會有潮落, 大浪小浪不一定有其脈絡, 海是如此險惡、如此令人著迷、 如此廣闊無垠、如此充滿魔力。 試著跟海討教,向水學習, 從浪裡懂謙卑,在深海定下心, 或只是任其拍撫身體, 與海靜處,忘卻煩憂。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辰翔 浪裡任我行
從十年前開始玩衝浪,李辰翔迄今仍興致勃勃,帶著一長一短兩塊板「藍鳳凰」與「黑白浪君」,工作時間允許的話盡量每週一衝,車上永遠有腳繩、防曬油和換洗衣物,也曾有過開車去海邊,只是觀天觀浪,「這些都是衝浪必須的,安全最重要,如果浪狀況不好就不下去了。」和大海打交道,只能萬分謹慎同時放鬆身心,隨波逐流又能在剛好的時機奮力起身,一如人生。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恭送梅葆玖先生
梅蘭芳是京劇繁華盛世的代表,梅葆玖於文革後崛起時,京劇已不再流行。而梅蘭芳之子的身分,召喚起盛世記憶。觀眾對梅葆玖並沒有編演新戲、塑造新形象的期待,他就是梅蘭芳的替身(或影子),我們只想通過他,重新聆賞梅蘭芳的代表作。梅葆玖在戲曲史上的地位,將永遠與梅蘭芳連在一起,延續京劇繁榮盛景的文化記憶,也延續男旦的表演藝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大暑解悶 微樂,山丘
越過山丘,即使無人等候, 還有星斗成堆的滿天浪漫, 走出戶外,不只看雲吹風, 什麼都不必說也能自己想通。 夏日將至,端午在即, 何不遁入山林野外,避避暑氣, 或者嘗試攀岩抱石,奮力登高。 兄弟登山,各有所思, 看黃健瑋山間露營,重建兒時的家; 聽陳漢金聆賞天籟,遙想宇宙之秘; 跟黃民安一同挑戰,玩出興趣精髓。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陳漢金 走回山找回青春
年輕時愛跑步、愛登山的陳漢金,在中斷多年後,最近又重拾當年興趣,再度走向山,還不時在臉書發表「別跟山過不去」的系列小心得,分享他與山相處的點點滴滴。他說:「自從去年開始慢慢恢復登山也正常地跑步之後,我覺得整個心態都變年輕了,如果可以這樣一直在活動、持續跟大自然接觸,其實不管是身體上或者心靈上,不敢說是回春或是脫胎換骨,不過我確實覺得煥然一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黃民安 攀岩是與自己的對話
曾唸過九年軍校,演員黃民安在充滿競爭比較的環境中,鍛鍊出自信與毅力,與對身體和藝術的高度興趣。與劇場友人一起展開身體鍛鍊計畫的他,最近迷上攀岩,過程中有表演領悟也有人生體會:「生活有時需要一些規律,需要寶貴自我相處的時光,誠實面對自己,了解身體。有時候運動很孤單。即使旁邊很多人一起攀,上場之後你只能跟自己對話。」
-
藝號人物 People 編舞家
古名伸 永遠找尋動態中的平衡
身為「正統科班」出身的舞蹈人,編舞家古名伸卻在與非主流的「接觸即興」相遇時,斬釘截鐵地認定:「那個東西是我要的。」從此在台灣,她的名字總是與即興舞蹈相連結。在她的人生中,即興也像是她探索生命的方法與道路,一腳體制內教舞,一腳體制外創作、推廣,時時敏銳感受他人與自己身心狀態,總是要尋找動態的平衡。
-
藝號人物 People 以色列編舞家
侯非胥.謝克特 冒險,是拓展藝術的唯一方式
繼二○一二年首度來台演出《政治媽媽》,在歐陸備受矚目的以色列編舞家侯非胥.謝克特應兩廳院之邀,帶著二○一三年的作品SUN踏上台灣舞台。舞作的大量口白還特別以中文呈現,謝克特表示在抽象的舞作中,文字提供一種重力,他也喜歡讓原本幫助理解的文字造成困惑。創作過程中,謝克特持續不斷地嘗試實驗,他說:「你只能繼續試、犯錯、試那些你沒做過的事情你必須冒險,這是拓展藝術的唯一方式。這對我來說很重要,我很容易無聊。」
-
藝號人物 People 葡萄牙編舞家
亞瑟.皮塔 舞動故事的精靈
編舞家亞瑟.皮塔舞蹈人生的起步很特別,他曾因為電影《火爆浪子》而為迪斯可著迷,成為迪斯可舞者還得過世界迪斯可大賽冠軍,或許因為如此非制式的經歷,他在編創經典文學改編作品時,總能另闢蹊徑,讓觀眾眼睛為之一亮。三月底帶著作品《賣火柴的小女孩》首度訪台,讓原本結局悲傷的故事有了溫暖與明亮小女孩快樂地跟奶奶去了月亮,並且用火柴點亮天上繁星和宇宙。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女王對女王 演得過癮看得爽
春河劇團安靜了六年的排練場又顯得生氣勃勃。被譽為「女丑之王」的方芳,蹙著眉緊盯排練。劇中人對話:「別哭了,就讓媽搬過來一起住。」「這是你說的哦!」方芳打斷:「不要『哦』。」演戲演成精,一個贅字都難逃她的耳朵:「喜劇難演,多一個『哼』都多了,少一個『哈』就少了。」 這是春河新戲《我妻我母我丈母娘》排練現場。由「百變女王」郎祖筠創立的春禾劇團,暫停舞台演出六年後,今年以「春河」新名重新出發,不但邀到方芳和她搭檔演出,連「千年婆媳夾心餅」故事題材都來自方芳的構想。 「女丑之王」對上「百變女王」,郎祖筠以一個「爽」字形容。方芳則說,找到最佳球友:「我快打,她快回;我慢打,她慢回,這球打得過癮。」
-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現生命歷史 激發社會複音
台灣的熟齡劇場早自一九九○年代發展,知名的有源自台南的魅登峰劇團,與在台北創立的歡喜扮戲團,前者從生活情境出發創作,後者則走口述歷史路線,撐開更寬廣的歷史想像。近年更有原住民劇團聚焦部落長者,透過故事找回族群記憶。這些故事已不單單只是劇場文本,而是社會的複音、異聲,有了這些,這個社會才不會趨向單一價值的社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簡單動作層次分明 柔緩律動舞出創意
雲門舞蹈教室的熟年課程是專為六十歲以上的熟年朋友量身打造,主要針對長輩常見的肌力、關節退化、平衡與心肺功能等問題設計的一套教學系統。一堂課九十分鐘,層次分明地喚醒學員感受了解身體。透過簡單的「拍打」、「延展」、「流動組合」等動作,長者鬆筋活骨,也更享受動身體的自在樂趣。
-
特別企畫 Feature
快樂「青春鼓」 動中有禪注活力
因緣際會之下,十方樂集團長徐伯年近年開了「青春鼓」課程,教熟齡、退休、銀髮族學打鼓。徐伯年說,他是用健康養生觀點定位「青春鼓」,考量的是如何把手鬆掉、甩下來,在意的是鼓棒跟手、身體的關係,身體跟精神的關係,精神跟靈魂的關係,再來才是微微帶出音樂發展的方向。不少學員透過專注打鼓,忘掉煩心掛慮,抒壓解鬱,學員說,打鼓的純粹開心讓他們彷彿回到五歲小朋友狀態,他們認為「青春鼓」名字固然取得直白,但還不夠,應該叫「幼稚鼓」才對。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編舞家
劉冠詳 歪打正著的舞蹈人生
高中才意外念了舞蹈科,半路出家卻熱愛編舞的劉冠詳,在大學舞蹈系受挫休學,但從參與驫舞劇場製作《繼承者》起始,跟著學長陳武康、蘇威嘉一同玩耍舞蹈,開始嘗試不正經地認真創作。從《霧》、《英雄》、《兩對》、《野外》到即將演出的《我知道的太多了》,劉冠祥從自我內在掏掘,從生命生活提取素材,以難以歸類卻又怪異迷人的編舞風格吸引了觀眾的目光。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聆聽走看.歷史憶往 城門之歌
「城門城門幾丈高,三十六丈高。騎大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繞一遭。」曾幾何時,這念謠傳著傳著,就跟「雞蛋糕」連上了關係?不過,當今年二月十四日北門高架橋拆除,古樸的城門重現全貌後,似乎就可以懂得一個道理經過歲月的沖刷,當男女老少從四面八方帶著回憶、讚嘆、期待等不同的情懷前來時,就可以解釋人們對單一事物的多樣理解,有多麼出人意料。 城門,一向是人們的守護神,庇佑著一方老百姓,自然成為被歌頌的對象。但有趣的是,許多所謂的「歌頌」,竟然在城門尚未出現前便以一個「精神的概念」無形地矗立了。城裡城外是如此,國內國外也一般,不妨趁現在,讓我們從今日的北門出發,連線德國的布蘭登堡、烏克蘭的基輔、埃及的底比斯城門,從聆樂的角度認識它們,再讓達人們帶我們到此一遊,探究這古老城門的今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