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回想與回響 Echo 期待更有溫度的新世代之聲
「新人新視野」藝評座談會記錄摘要
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與兩廳院合作的「表演藝術新人新視野創作專案」,是給畢業五年內的年輕創作者的製作展演計畫,也讓我們看見了新世代創作者的創作樣貌。去年底做了第二屆的呈現,演出後舉行的藝評座談會,邀來參與第二屆徵選與演後評選的三位委員,一起發表他們對此次發表作品的看法與觀察。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由兩大劇場導演看二十一世紀表演藝術
當代的全球化現象由上個世紀六○、七○年代挾國際經貿發展活絡之勢而起,再受到八○年代資訊科技一日千里的推波助瀾,於二十世紀與二十一世紀交替時達到巔峰。 人們以無遠弗屆的科技追趕時代、創造時代,讓世界變成「平的」,這樣的地球村卻沒有因此變為乏味的一致化,而是如同人類的大花園般處處丰姿招展,因為人們在便利的遷移或行旅中,領略到各種在地文化的美好,以及人類大家庭中異質性的珍貴之處。這種體驗和醒悟,為文化藝術的開展與創發帶來新契機。 台北的兩廳院於政治解嚴的一九八七年創立,二○○七年歡度二十歲成年禮的同時,我接任機構董事長職務,除了期許兩廳院能成為展現台灣文化藝術特質的一對「靈魂之窗」,也以呼應上述趨勢的「原鄉時尚」為理念,一方面鼓勵藝術家在原鄉土地上挖寶、創作,一方面不忘打開視野進行時尚前衛之作。原鄉元素固然豐富精采,透過國際合作更能對比其高度及能見度是否到位。 這段期間,兩廳院因為節目製作企劃而先後與活躍於一九六○、七○的國際重要劇場導演羅伯.威爾森和鈴木忠志結緣,邀請他們來到台灣創作,我們有幸旁觀其工作,特別能感受到這兩位受人尊崇的劇場大師在全球化現象下對於藝術表現的理念與實踐。 威爾森的學經歷很特別,他是美國德州人,青少年時期有說話困難的狀況,後來由舞蹈家Byrd Hoffman治癒,因此進入舞蹈世界;德州大學商學院修習經濟與管理畢業後,又到紐約的普瑞特藝術學院(Pratt Institute)建築系就讀;一九六四年,遠赴巴黎跟George McNeil學繪畫,並深受當時舞蹈界先驅喬治.巴蘭欽、模斯.康寧漢、瑪莎.葛蘭姆等人的舞作所吸引,一九六五年開始學習編舞。他在一九六九年正式推出自己的戲劇作品《西班牙國王》,一九七六年以《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一舉成名,一九九三年以裝置藝術《床上的愛麗絲》獲得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劇場的亮眼成就,讓他至今獲獎無數,其後現代主義風格最被人津津樂道,跨界的養成背景所發展出來的舞台意像,也是特色。 威爾森身處於普世價值丕變並熱切打破舊時代框限的狂飆一九六年代,這也是後現代主義概念於建築領域開啟先河之後、發展至其他各領域最蓬勃的年代。由於現代主義伴隨的工業文明帶來嚴肅的環境問題,讓世人開始對「進步」的迷思產生反省,也渴望找回歷史的、傳統的、曾經有過的一切;一九
-
藝號人物 People
黃強華與黃文擇 指、掌、八音 造霹靂
出身雲林虎尾的「五洲園」布袋戲世家、以「霹靂布袋戲」創造事業一片天的黃強華與黃文擇兄弟倆,二月下旬將與交響樂團合作,要在高雄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推出「2010衛武營霹靂英雄交響音樂會」,不讓「電玩交響音樂會」專美於前,這次也將把霹靂系列精心雕琢的配樂以交響樂的磅礡氣勢呈現。他們是如何運作這個布袋戲迷心目中的「霹靂王國」呢?又如何讓布袋戲在還沒有「文創產業」概念的年代,就達到產業的規模呢?且讓我們藉此機會,一探「霹靂」的基地,聽聽黃強華與黃文擇怎麼說。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新任團長
黃維明 琴弓換數字 期待建構樂團機制
國內知名小提琴家黃維明新近接任台北市立交響樂團團長一職,為了及早上軌道,他強迫自己在短時間內上手,連回家都帶著功課研究。極度忙碌中,首先遇到的又是棘手的預算問題,沒有樂器、也沒有指揮棒在手上,他苦笑著說:「從前看音符,現在看數字!」不過,談及樂團未來,他表示現階段最重要的是幫樂團找到好指揮,而樂團也應該建立自己的控管機制。
-
演出評論 Review
國族與私情的錯位對話
原本小叔與大嫂之間的壓抑關係,亦可從中瀰散出台灣一份苦悶的歷史氛圍,因而作為國族與私情之間的交錯辯證,卻在每一樁歷史事件隨著情節的佈署,似乎都要刻意地被明示一次,使得國族歷史在劇中變成一個大敘事,自解嚴後被國家整合出來的國族新論述,而今又原汁原味地讓我們在劇場裡被醍醐灌頂了一次。
-
演出評論 Review
既然回家了,為何仍言無處著落?
到劇場當中,(小說中)敘事者的聲音不見了,只剩下頗為動聽的歌仔新調,和由大提琴與鋼琴綿綿不斷的樂聲,將整場演出層層包覆的音樂情境。原本小說中在場的敘事者也不見身影,只以形式化的舞者/舞蹈取代,戲劇動作在缺乏時間感(歷史感)的場景變化中,跳躍著勉強前行。
-
演出評論 Review
「守貞」?還是「不舉」?
多「說」,顯得繁重疲累;少「說」,又覺得缺乏說服力。情節糾葛的進退兩難,展現在劇情最後「治療室」的那一場;子超被「虐打」、女兒小刀偷聽、Apple興致勃勃地旁觀湊熱鬧、寧謙坦白失去的痛楚與痲痹,以及采姐匆匆表白的離開。 這麼地錯綜複雜,卻是輕輕地(不是魔幻虛無地)交代,使得我像是被劇情「排斥」在外,進不了角色動機的周折,也不敢奢望「感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從人的角度,重新航渡鄭和的海洋
鄭和去世五十年後,葡萄牙航海家達伽瑪抵達印度的古里,和當地人衝突而幾乎殺光了城裡的男丁,並將他們的耳朵割下堆成小山,這是當年鄭和病逝的城市。之後西方的殖民力量穿過海洋來到亞洲,毀掉了鄭和在南洋建立的貿易系統和人文生態。海洋是我們的母親,人們透過海洋可以相互照顧、交流,可是人們卻透過海洋傷害彼此。 如果有人問我為什麼要做鄭和?就是要從人的角度,從海洋的角度去看鄭和,這個人值得重新去認識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聽」,讓我們在劇場共鳴
優人與美國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的相遇,始於威爾森二○○七年一月的首度訪台,接著優人應邀在同年七月到威爾森的水磨坊藝術中心駐村,然後發展出了《鄭和1433》的合作計畫。與大師的幾次相遇,讓優人劉若瑀看見大師的美學堅持與劇場思考,她發現,威爾森與優人擁有共同的劇場信仰「聽」,一起聽,並成為一個one。
-
特別企畫 Feature
跨越記憶與想像的內在航行
劇場與歷史之間,本來就有相當深刻的關係。早期希臘悲劇,都是在在舞台上演出城邦歷史,讓雅典公民得以接近歷史現場。義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奇(B. Croce)說過,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羅伯.威爾森強烈個人風格的前衛劇場,我們有了探索歷史的另一種角度。《鄭和1433》這齣戲,本身就是一趟探索內在記憶的自由航行,威爾森是船長,而他邀我們與他同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東西合璧汲取抽象 打造極簡之美
《鄭和1433》,羅伯.威爾森首度與台灣設計團隊合作,知名的服裝設計師葉錦添與擔任舞台技術指導的國內劇場設計師王孟超,將如何與威爾森打造這次跨文化合作的舞台視覺?本刊特別訪問葉、王二位,一談與劇場大師合作的過程與心得。
-
特別企畫 Feature 角度三:表演藝術教育的多元化
課程趨於多元實用 為藝術環境培養全面人才
因應大學科系的開放設立,這十年內表演藝術相關科系的變化也明顯易見。老牌藝術大學除了維持原有的特色,也拓增與新興文創產業呼應的課程。而新興科系則破除舊有思維,設計應用性強的課程,讓學生得以多元發展。更因社會的發展和市場的需要,非屬傳統教學領域的藝術行政管理也漸成校園中的顯學。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 ──戲劇篇
生態劣勢製造創作優勢 遍地開花令人驚豔
相較歐美各國、甚至大陸重要城市的定目劇巡演,或舊作重演的比例,台灣全新創作累積的成績,令人訝異,而這完全不是針對一個製作、一年表現的評論觀點足以涵括與預期。在劇場產業型態薄弱的台灣,十年累積下來,卻是打造繁花盛景:中大型劇場系列性製作的持續與票房佳績,女性創作者的多元發聲,商業性劇場的持續發展,風格化導演的轉型出擊。
-
專題
與自然為友,與美同在
「台灣雖小,每座國家公園都不同。」葉世文描摹。都會型、海洋型、山嶽型、戰役型國家公園皆具特色。葉世文形容陽明山的美猶如宋畫,那雲霧、毛毛雨、山色有無中,虛勝於實。玉山範圍廣大,景觀豐富,在台灣生態史佔重要地位,具有保護台灣島的象徵意義。而太魯閣,「石頭一定要有水。」他說:「石頭加上水,生命週期才圓滿。」流水磨蝕,造就太魯閣最美的岩石曲線。
-
藝號人物 People
簡立人 恰如其分 溫柔而堅定的光影能量
寬闊的肩膀、壯碩的身材、溫暖的性格,這就是學生們暱稱的「大簡爸爸」簡立人。他帶給大家一種安全感,無論是在舞台、學校、家庭,都是那麼足以信賴。最近甫於韓國首爾獲得世界劇場設計大賽(World Stage Design 2009)燈光設計類銀獎的他,除了高興外,也感到在專業領域上的責任愈顯加重。不僅在教學、創作、興趣外,更清楚瞭解到未來自己要走的方向。
-
焦點專題 Focus
愛情豈是百憂解? 「臨川四夢」故事新說
相對於湯顯祖以夢入戲的創作特色,《玉茗堂私夢》主要以戲回應夢的意象,劇中既是夢夢交錯,還有戲戲交台:杜麗娘夢醒處,正是淳于棼入夢際,也是女演員拒絕上台時。劇中戲劇和人生互相接棒,不只呈現真實與虛構如鏡像,也讓兩者在互映、互涉之餘,互相糾纏、互為因果。
-
焦點專題 Focus
好個風月兩無功!
《掘夢人》這個戲,本於湯顯祖《牡丹亭》的〈回生〉,演的是柳夢梅受杜麗娘之託為她啟墳的過程,這驚世的「還魂」之舉,在大劇場的全本架構中,往往像過場戲,但在戴君芳導演看來,牡丹亭後花園的這條回生之路,足以通透於一個個好色知情的夢境(即《牡丹亭》、《南柯記》、《邯鄲記》),明寫柳夢梅,隱射湯顯祖。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位劇場老饕的尋味之旅
料理與劇場的美味關係 王友輝 X 王嘉明
傍晚,走出台北雙連捷運站,還不及辨認天色漸暗的市街,一陣陣撲鼻香味,就像在你的鼻尖攤開一幅城市的氣味地圖,更準確的說,是味覺的地圖。猛烈厚重的調味料香,來自左近的快炒店;溫暖中摻雜蒜香,是隔壁的西點麵包;熱氣沸騰出低調的中藥味從四神湯老店傳出;還有各式各樣的小吃攤:滷味、胡椒餅、包子饅頭、咖啡茶飲。
-
音樂
《拉美默爾的露琪亞》 女高音的超華麗挑戰
義大利歌劇作家董尼采悌所創作的《拉美默爾的露琪亞》,從首演以來就受到了極高的評價。其中女主角在婚禮之夜刺殺新郎的「瘋狂場景」,可說是女高音超凡能力的試金石。曾在四十年前在美參與該劇演出的「台灣聲樂教父」曾道雄,當時就期望這齣美聲極品能夠在台灣上演,這次在女高音戴曉君、男中音巫白玉璽、男高音李建林等參與下,曾道雄終能實現多年心願。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與靈魂對話,與人相處
如果你以為《海神家族》這本小說如此動人,那麼在劇場裡,陳玉慧也會「利用」歌仔戲表演、而讓觀眾情緒被渲染得「血肉模糊」,那可是嚴重的「誤讀」。她問:「私底下,生活裡,妳真的覺得台灣人話很多嗎?」陳玉慧對照自身生活經驗,「台灣人的話,不多,所以,這齣戲絕對不會是話劇。」從語言反差的角度切入創作立場,陳玉慧想要用西方歌劇的結構,來呈現這齣充滿歌仔戲曲調的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