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許斌

發表文章 1075 篇
  • PAR表演藝術
    焦點專題 Focus

    相聲瓦舍 誠心誠意打造「好幽默」

    自我定位於「知識分子劇場入門款」的相聲瓦舍,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語言,創造共鳴,通俗但絕不媚俗。「我們雖知道生命有限,仍能決心明智地,誠實地生活。」──幽默大師林語堂所言,馮翊綱延伸為:「誠實的、決心明智的、無論如何都要好好活下去的生活態度,才叫幽默。」對於相聲瓦舍來說,幽默,是看重「做為一個人應有的品質」,是對於創作嚴格把關的堅持。

    文字|朱安如
    第210期 / 2010年06月號
  • 「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現任藝術總監吳菡,近年不遺餘力推動亞洲室內樂普及化與精緻化。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吳菡領軍播種 為國內室內樂育才

    近年亞洲國家音樂教育興起室內樂熱潮,韓國中小學推動週末室內樂營,室內樂音樂會在日本則呈倍速成長。「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現任藝術總監吳菡,應兩廳院之邀返台推動為期三年的室內樂工作坊,以培養優秀室內樂演出人才及推動室內樂多元化發展。

    文字|桑慧芬
    第202期 / 2009年10月號
  • 陳建育迷上黑膠唱片後,天天和太太在家裡聽音樂。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如何讓黑膠唱片重返市場?

    陳建育:愛它,才能創造它的價值

    在現代人手一台MP3、CD都快被淘汰的今日,為什麼LKK的黑膠唱片,還能捲土重來,在唱片市場東山再起?引領這股風潮的金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執行長陳建育,有一套自己的銷售哲學:認識自己、認識客戶、認識喜愛自己的商品,才能順利銷售。而他正是看到中產階級重視生活品質的特性,讓獨具質感的黑膠唱片,在市場上找到自己的定位。

    文字|李秋玫
    第185期 / 2008年05月號
  • 兩廳院製作《梧桐雨》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新乎?舊乎?歌劇乎?

    二十世紀後半裡,新創歌劇得以成功的作品,均蘊含著獨有的「音樂劇場」理念,這些作曲者無不自舊有經典作品取經,他們也是歌劇演出的常客,面對四百年歌劇史,他們深切瞭解其中的新舊更替,均非空穴來風。舊作新演更以製作取勝,其中,音樂詮釋與舞台製作都為歌劇演出史寫下篇章,在歌劇史裡,歌劇導演終於開始有其特殊的地位。

    文字|羅基敏
    第182期 / 2008年02月號
  • 知名編導賴聲川在大師班講座中,講授自己從多年編導與教學經驗中歸納獲致的心得。
    話題追蹤 Follow-ups

    關鍵三問 打開創作之門

    二○○六年賴聲川從北藝大戲劇系退休後,便未曾在台北正式開班授課,這次在七月初與本刊合辦的兩天講座中,賴聲川以「總論/簡論」、「關於編劇」、「關於導演」、「關於即興創作」四個主題開講,結合多年豐富的教學與實作經驗,也包含他自己對於藝術創作應該如何教授的反思。

    文字|鍾欣志
    第224期 / 2011年08月號
  • 低音管拆開後成為四節,樂器名稱在義大利文的意思是「一捆柴」。(許斌 攝)
    先修班 The Beginners' Class

    關於低音管的天才十問

    為什麼低音管又長又直的好像甘蔗啊? 低音管看起來這麼重,小朋友能夠學嗎? 學低音管會不會很難呢? 低音管又稱巴松管,造型特別的它在樂團中分外引人注目。七月份,徐家駒低音管室內樂團將舉辦「百人巴松慶百年」音樂會,上百人拿著長長的低音管站在台上演奏,聲勢想必相當驚人!趁此機會,我們也來請教台灣的「低音管教父」徐家駒老師,請他帶著我們,進入這個有趣樂器的世界!

    文字|徐家駒、李秋玫
    第223期 / 2011年07月號
  • 《哈奈馬仙之 hamlet b.》 有流暢的導演編排,水準整齊力道十足的表演,舞台乾淨且充滿象徵趣味。
    戲劇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爭

    和只將文化創意視為商品的文創中心/絕對論者相比,《哈奈馬仙之hamlet b.》的創作者對所謂文創產業自然有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從劇中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所處的情境,與他所經歷的認同危機,我們大概也可以猜想,《哈》劇的創作者所必須面對的內在矛盾,對他們的挑戰也要遠大於在觀看者心中所引發的疑慮。

    文字|陳正熙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我》中,戲劇人的帶入,確為本就戲劇感強烈的驫舞劇場,帶來了一種肢體之外更放鬆的態度。
    演出評論 Review

    「驫」的一則遊戲

    經密集肢體訓練的兩位演員,還是藉著靈活的情緒表達,與精準的節奏、肢體拿捏,與驫的班底,把個作品表現得流順、舒坦!觀眾先是不明所以,後來隨著角色自然搞笑的相互逗弄,仍忍俊不禁,乃至進入角色,漸次融入舞作發展。

    文字|鄒之牧
    第216期 / 2010年12月號
  • 豐沛的創作量,讓冉天豪穩坐台灣合唱與音樂劇創作的第一把交椅。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作曲家

    冉天豪 笑言「被動」創作 學習音樂謎題

    從小學琴但非音樂科班,大學念的是英文系也從沒想過要走音樂這條路,但卻成為台灣合唱與音樂劇創作的第一把交椅這就是冉天豪,創作了《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等重演多次的音樂劇,卻還不到四十歲。笑稱自己只「被動」受邀創作,但他靠的都是實戰經驗,邊做邊學,在獲獎、原聲帶銷售名列前茅、邀約不斷的現在,他卻謙虛地說他是「每做完一項就等於多學會了一項才能。」

    文字|李秋玫
    第219期 / 2011年03月號
  • 藝術家陳界仁將戲劇景觀設計成一個由鋪天蓋地的廢舊報紙堆砌而成的舞台裝置,人物就生存於其中,活動於其中。
    戲劇

    絕望之為虛妄 正與希望相同

    《荒原》無疑是王墨林近年來所編導的最為成熟的作品。鋪滿整個實驗劇場台面的廢舊報紙,幽暗而明滅不定的燈光,營構了一種寥落、沉鬱的氛圍;詩性的台詞產生一定程度的抽離作用,防止演員情感過分沉溺於其中;生命行將走到盡頭的緊迫感,促使作者和他筆下的人物,更加急切,更加專注地叩問:何為人生意義?何為終極信仰?

    文字|林克歡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導演黃玉珊(左立者)以《海燕》一片向蔡瑞月致敬。
    回想與回響 Echo

    海燕往南方飛去

    這部紀錄片在歷史與政治的檢討上或有不足,然而對台灣早期舞蹈史感到陌生的人來說,卻可以親睹前輩舞蹈家對早年舞蹈敎育的辛苦耕耘。

    文字|蔡依雲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 王美珠愛好香氛,用得最有心得的就是茶樹精油。
    專題

    王美珠 清新香氛藏療效 茶樹精油大學問

    走進台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所長王美珠的研究室,淡淡的香氣隨即撲鼻而來,而喜愛各種香氣的她,最鍾愛的卻是味道雖不討喜、但實在非常實用的茶樹精油,本著學者認真研究的精神,王美珠深入茶樹精油的世界,發現這小小一瓶萃取物的深奧無邊,讓她甚至想為它寫一本書!

    文字|李秋玫
    第180期 / 2007年12月號
  • 菲利普.高利埃認為舞台不是追求知識分子的「真理」,而是製造謊言和驚喜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艾瑪.湯普遜、黃秋生、詹瑞文、林如萍的專業啟蒙

    不要老實的演員 寧當喜悅的騙子—菲利普.高利埃

    法國劇場大師賈克.樂寇的弟子菲利普.高利埃(Philippe Gaulier),是形體劇場(Physical Theatre)的重要推動者,門下曾教導出多位傑出的劇場與電影演員。時常應邀到世界各地主持表演大師班的他,今年下半年也到訪台灣與香港,帶領演員工作坊。表演教學獨特又嚴厲、言語尖銳又風趣的高利埃,讓參與的演員們又愛又怕。本刊特邀香港「劇場組合」經理潘詩韻為本刊讀者帶來第一手的香港現場報導。

    文字|潘詩韻
    第179期 / 2007年11月號
  • 編舞者對舞台設計者的敬意,明顯地從林懷民舞蹈的結尾落在白幕及照亮在其上隱隱約約的竹片可見。
    舞蹈

    繁簡相呈

    從實驗劇場走上國家劇院,從熱鬧的歌舞劇跳到純肢體的舞蹈小品,唯一不變的是這群資深劇場工作者對跨界實驗的自我挑戰。《白》與《蝕》皆將重點歸還舞蹈。《蝕》雖爲《白》的兩倍長,但後者卻獲得不少佳評。

    文字|林亞婷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哈奈馬仙之hamlet. b》的兩位香港導演張炳釗和張藝生,很有意識地將劇本外的「劇 場」論述戰場,瞄準華人世界正瘋狂前進的「文化創意產業」之夢
    戲劇

    論述的戰場 失溫的劇場?

    兩個小時的夾敘夾議,雖然達到布萊希特所主張的「疏離效果」,全場觀眾不斷保持著故事外的冷靜思考,不過同時要提問的是:這是導演希望達到的完全目標嗎?

    文字|謝東寧
    第217期 / 2011年01月號
  • 在《荒原》中,兩位人物在持續的對話中,充斥著面對記憶中現實與理想的拉扯。
    戲劇

    舞場裡的骷髏

    面對一場其實是由左翼知識人所編織出來的革命場景,理想/幻想/憧憬都不免化作破碎的身影,在毀壞的烏托邦廢墟前徘徊浪盪,畢竟,那是過高的浪漫現實主義。然而,迫在眼前的是,與此同時,「革命」已是一種無法抹去的渴望,就算再少的變革,能夠擊碎「解嚴」之於「戒嚴」的虛妄性,都是《荒原》中的一絲生機。

    文字|鍾喬
    第218期 / 2011年02月號
  • 呼應日本帳篷劇的精神,台灣海筆子迄今也是拒絕資助,以自主方式、在非主流空間搭建帳篷進行展演。圖為台灣海筆子為新戲《蝕日譚》在土城彈藥庫區搭建帳篷的現場.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海筆子 創造屬於自己的中心

    台灣海筆子由安保運動即活躍至今的導演櫻井大造領軍,作為亞洲帳篷行動的台灣支部。呼應日本帳篷劇的精神,台灣海筆子迄今也是拒絕資助,以自主方式、在非主流空間進行展演。主要成員段惠民說:「我們不是什麼自居邊緣,在邊緣戰鬥,不是。我們每個人都要是中心,還讓帳篷劇發生的事情在表演藝術領域變成中心,這是目標。」

    文字|李靜怡
    第209期 / 2010年05月號
  • 咖啡館裡的唱片行老闆卓煜琦,堅持製作自己喜歡的音樂專輯。
    話題追蹤 Follow-ups 一人公司的市場藍海(二)

    卓煜琦 堅持挑選「非主流」的美好聲音

    「有沒有一家唱片行,賣的都是我們喜歡的東西?」最初的初衷,只是這樣單純的想法,曾在主流唱片公司擔任企劃的卓煜琦,選擇走出來,以「風和日麗」為名,為自己闖出一片天。不管是在咖啡館放ipod讓人試聽,或是帶著歌手到書店自彈自唱,堅持品質的他,也選擇以「非主流」的手法,讓音樂更容易親近愛樂者。

    文字|李秋玫
    第187期 / 2008年07月號
  • 半畝園的餡餅功夫好,重視養生健康的魏海敏讚道:「女孩子吃了也不怕胖!」。
    專題

    魏海敏 北方麵點與台式美食 健康輕鬆入口

    在京劇界,相信國寶級旦角魏海敏無人不曉其響亮名號,她的身段、扮相與戲曲力道,更是難能出其右,幾齣經典名作如《慾望城國》、《霸王別姬》與梅派經典戲《穆桂英掛帥》、《貴妃醉酒》,都令觀眾如痴如醉。然而又是什麼的美食小吃讓魏海敏三顧茅廬,相信讓人期待。

    文字|林千琪
    第177期 / 2007年09月號
  • OMA設計的台北藝術中心,內中包含三座不同類型的劇場,以向外翻轉的方式呈現。圖為在「台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作品建築模型展」中展出的模型。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台北藝術中心 內外翻轉的空間驚艷

    位於士林捷運站旁的台北藝術中心預定地,已然敲定由來自荷蘭的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贏得設計競圖。向來以突破性概念及實驗性格濃厚而知名的建築師雷姆.庫哈斯(Rem Koolhaas)及奧雷.舍人(Ole Scheeren),將為台北打造出一座連結「普羅文化」與「精緻文化」的嶄新表演殿堂。 負責此次台北藝術中心設計案,同時也是大都會建築設計事務所(Office for Metropolitan Architecture,以下簡稱為OMA)亞洲區主要負責人的德國建築師奧雷.舍人,自十四年前開始為大都會事務所工作後,不久便躍居為該公司主要合夥人。二○○四年他來到亞洲,協助OMA在亞洲設立設計據點,繼備受矚目的北京中央電視台大樓,台北藝術中心成為他近期最重要的大型設計案之一。趁著北美館「台北藝術中心國際競圖作品建築模型展」開幕與OMA來台北向議會簡報設計概念的機會,透過台北藝術中心主管單位台北市文化局的安排,本刊邀請到奧雷.舍人進行面對面專訪,請他特別暢談了他與亞洲的淵源,及此次台北藝術中心獨具巧思的空間翻轉設計。

    文字|李俊明
    第198期 / 2009年06月號
上一頁1..35363738394041424344..54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戲曲

    曾永義遺作《虎符風雲》 寄無價情義於創作

  • 藝號人物 People

    陳靈 專注的人生、多變的音樂

  • 攝影手札

    時間地敘積

  • 特別企畫 Feature

    比較後的城鄉界線→→劉育育:「地方不是城市的附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