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藝堂
-
戲劇
真實的召喚與極限
這場秀,一面打破了所有的實境,宣告這終究是一場夢境,一面揭示了似乎也頌揚著這一路上所經歷一切事件的展演本質。對我而言,這樣的展演本質在過程中因各種形式混雜、各景之間少有連續之下,早已無所遁形。展演愈是試圖仿真,愈是讓我有意識地好奇它能仿得有多真,愈是窺探且感受到其假扮,進而使得觀者在這看似殘酷的戲局裡,得以樂在其中。
-
專題
劇場之外,我的玩意兒
電影導演侯孝賢曾說,不要從電影裡學電影,要從生活裡學電影。多年前說的這話,在Youtube視頻短片作為知識和娛樂主流管道的今天,大概愈來愈難被理解。可是,再如何VR直播NETFLIX,視覺終究會疲倦,屆時,一個母親從市場菜攤拾起一把蔬菜嗅聞土香,一位蒐藏者從揚塵書堆裡淘出一串檀香木手珠,醉心氣味的愛香人燃起一把迷幻沉香屑那些稜角立體的生活切片隱藏的事物,終於提醒我們:「讓人在專業走得長遠的,正是建立在這些瑣碎的、生活中的心理準備與身體積累。」(註) 這一切瑣碎和積累,我們叫它「玩意兒」。 註:引自2015年窮劇場與澳門足跡合製《大世界娛樂場II》場刊內鄭尹真訪談答覆。 企畫|鄒欣寧
-
專題 牯嶺街小劇場館長
姚立群 他們會發現,我是一座時光掩埋場
深坑山上的家,是姚立群的藏寶室,從高中迄今買下的書,黑膠唱片、卡帶、光碟堆砌出的音樂收藏,還有旅遊時帶回的異國樂器、木石刻章與串珠戀物的他,樂於花大把時間購買感興趣的物,所戀也是鎖鏈,戀物項目太雜很難樣樣精通,有需要的時候才能講究,但該把握的時候他絕不錯過,姚立群笑說自家就是垃圾掩埋場,但不知他腦海幻想中被掩埋的是書、被書蓋住的其他物品還是書裡的知識。
-
專題 劇場演員
王世緯 卸不掉的那個角色 滋養了自己的一切
知道懷孕那天,王世緯不停地哭,深知一切再也回不去了,但「母親」這個角色,她也就此無悔接下,進而體會到生命中最強大的美好,「我真心覺得這是我這輩子做過最成功的事情,我可以為孩子付出一切。」無論講什麼都會繞回女兒,生活中最滋養就是一家三口的日昇日落,自嘲除了演戲不擅其他的王世緯,身為演員就把戲演好,不管是犧牲,還是享受,她甘願昂首挺胸,花一輩子演好它。
-
專題 窮劇場聯合藝術總監
鄭尹真 香浪裡來 茶碗裡去
唱南管的鄭尹真古典味濃,也毫不違和地有著古典的品味愛好。品香,她賞香也賞煙,香煙裊裊,似有若無,如舞者脊骨左搖右盪,不時從旁竄出枝節繚繞,專注凝視,簡直讓人神遊物外。品茶,她有良師帶路,然壺或茶的入門知識無論積聚多寡,她更以為身體最值得信任,「要相信自己生物的本能,如果在外面茶席喝到身體不適應的茶,就算跟你說這茶幾萬都沒有關係,就是跟你不合。」
-
企畫特輯 Special 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系列報導之二
台荷交流的即興樂音 日台劇場的電影變奏
獲國藝會「表演藝術國際發展專案」補助的兩個計畫:「尼可樂表演藝術-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及國際連結平台計畫」與「莎妹劇團x第七劇場交換手札,杜斯妥也夫斯基計畫」,分別在十一、十二月演出。前者以「台灣國際即興音樂節」推出「聚焦荷蘭」的主題展演,後者則是接續前兩年的合作,推出以侯孝賢二○○三年為紀念小津安二郎導演而拍攝的日語電影《珈琲時光》為本的同名劇場作品。
-
戲劇新訊
《單兵基本教練》 人世拼鬥,鄉關何處? 為君藝造《單兵基本教練》
崔顥的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道出了在時間與空間交會的當下,內心的惆悵與感懷;而當家國之界已漸趨模糊、定義共識一言難盡、你我他者分合不定的今時此刻,且莫說軍人為何而戰、保誰的家、衛哪方國,個人如何自處、該以何為據,在進退兩難、模稜兩可之中,更似崔顥那般,早在茫茫江上失了方向。由陶維均和崔台鎬共同編導的《單兵基本教練》,假軍事作戰的教習名稱為題,卻以相應的英文劇名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承載如「鄉關何處」的創作概念,並以單兵的「單」字為依歸,點出個人處境。 崔台鎬表示,最初的演出構想雖發自兵戎生活,卻試圖跳脫回憶發展出「認同」的題旨好似眾人對兵役的觀感紛亂複雜、矛盾難解,更遑論關於戰爭、軍事,乃至於國族的各種態度。陶維均則取《禮記.大學》所述,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視為單兵,或說個人因以為據的處世順序與社會結構;繼二○一三新點子劇展編作源自椎名林檎歌曲的演出《本能》後,陶維均此次則言「本性」不管是分工保衛群體、戰鬥掠奪資源、以階級區劃職責等,皆屬動物本性,而在線上手遊裡四海一家、捉對廝殺,或在工作生活中黨同伐異、口誅筆戰之後,誰也不能取代你的各位單兵們,如何繼續在人世間拼鬥存活?「基本教練」實為一種「生活手則」。
-
專題
滋養我的那些玩意兒
說藝術無用,說藝術玩物喪志,從根本上來說,或許並未說錯。經世濟民的「有用」,藝術未必想做;凌駕眾人、翱翔天際的鴻鵠之志,也不一定吻合藝術創作者內在的真正需索。做藝術,搞創作,到底圖的是什麼?如果不是為了討生活,而是過生活呢? 這次我們不再直面藝術、扣問創作,繞過它們,我們闖進劇場藝術創作者的生活現場,不拘命題,任他們分享生活中一切能夠滋養自己的事物。當然,對某些人來說,創作本身即是滋養,然而離開藝術創作的中心,構成它的邊陲長得如何?邊界在哪?或許我們該說,這次探究的不是創作者也不是工作者,而是一個人,如何被他瑣碎的癖好和興趣,支撐著、澆灌著,讓他有力氣往藝術的深處走去
-
專題 偶戲編導演
薛美華 不斷不捨不離的拾物哲學
被譽為「偶戲天后」的資深操偶師薛美華,一直以來與偶、與物件的關係緊密,也是她創作的最佳夥伴與靈感來源。平素就喜歡撿拾舊物的她,總能在有過使用痕跡的二手物中找到樂趣,在滿是拾來「寶物」與自己歷史物件的工作室中,不斷不捨不離的她,透過整理它們來整理自己,也透過「物」與訪客互動
-
專題 服裝設計師
李育昇 「窮」字逼出來的阿舍
喜歡買花、逛宮廟、手做DIY服裝設計師李育昇的癖好很生活,但也不能說與創作無關。他喜歡神靈世界的系統井然,但宮廟也會成為他的惡夢場景,或者靈感來源。而「動手做」則是窮逼出來的,小時候窮只好自己做玩具,長大後在劇場工作,劇場窮只好想辦法用有限資源材料來發揮創意,但創意不只為工作,夜來餘暇,李育昇還自造手工皮件,純為自用,更是自爽!
-
專題 音樂創作者
柯智豪 歡迎光臨 宅的世界
參與許多表演藝術音樂設計的柯智豪,是個不折不扣的標準宅男,熟悉次文化匯聚的台北地下街,對電玩遊戲、女僕和執事咖啡館如數家珍,花大量時間逛網,還賣力追劇然後同時寫曲創作。對各種事物的好奇程度遠超過「獵奇」的柯智豪,會在奇觀帶來的感官衝擊之後繼續追問:然後呢?為什麼?還有哪些可能?
-
戲劇
嚐百草猛嗑藥 迷幻背後的生命「平衡」
編劇馮勃棣與導演Baboo的新作《神農氏》,看似大書「藥物」與「成癮」,內裡其實在探究人因無力改變外在、只好藉由藥物尋求內在平衡的狀態與依存關係,甚至也包含了對於信仰的詰問。劇本借用「神農嚐百草」的上古傳說,假想這個以吃藥為己任的、因嗑藥而身亡的人物,並將他置放於現世時空,一窺他眼中、腦中的精神世界。
-
專題
啤酒配前衛《春之祭》 類比咖的腦波交鋒
這回的劇場約會,邀請到近年備受期待的劇場編導黃鼎云,以及白天上班族、晚上搖滾魂,近期以專輯《兄弟沒夢不應該》強勢回歸的搖滾三人組「拍謝少年」,觀賞的節目由黃鼎云點名出招,選的是連圈內人都認定高門檻的《春之祭》! 演出後眾人黃湯下肚,拋開客套、直搗黃龍,竟「飲/引」出驚人言論編舞家薩維耶・勒華(Xavier Le Roy)在拍謝少年心中原來直逼濁水溪公社?劇場在黃鼎云腦子裡,其實就是一場性愉虐?以《春之祭》的爭議性為開端,雙方逐漸展露彼此天馬行空、毫不拍謝的腦內世界
-
專題
跨文化謀逆之舞後 滿滿問號的交流
今年五月底,驫舞劇場陳武康與泰國舞蹈家皮歇.克朗淳(Pichet Klunchun)歷時三年的跨文化「共同謀逆」之作《半身相》在雲門劇場演出,謀逆事實包含:演出中穿插演後座談、真正的演出結尾交由隨機觀眾Call Cue、明明是習舞多年之人卻疑似「沒跳什麼舞」等等,評論兩極比南北極還遠! 這次劇場約會媒合了專業創作者與Pro級觀眾:《半身相》看了五場、擔心「對談資訊不對等」的驫舞劇場團長(a.k.a陳武康忠實粉絲)蘇威嘉,與近五年開始觀賞台灣劇場的科技業工作者李知懃,藉著《半身相》展開一場不知會「針鋒相對」或「頗具共識」的談話雖說兩人不約而同穿著藍色上衣出現,大展默契,但,當話題來到李知懃進劇場前還是「搞不清楚這演出要幹嘛」,以及蘇威嘉曾暗暗質疑陳武康「難道整個人生放棄了嗎?」時,我們彷彿獲得了關於這部爭議之作的其他拼圖
-
專題
青少年劇場之後 淡淡瞎味的世代對話
今年兩廳院的新點子劇展,推出為青少年觀眾而設計的「心之秘密」主題,但真正的青少年看了有什麼感想?本刊特邀本次新點子劇展策展人耿一偉,與參加「青少年劇場工作坊」的高二生張孟鈺一起看戲,看戲後一起喝咖啡聊感想,分享不同世代的「心之秘密」
-
藝@電影
影像中的「時間」縱度
第11屆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TIDF)將於五月初登場,今年的影片包含許多緬甸、菲律賓、馬來西亞等東南亞與日韓中等國的紀錄片也有罕見的亞美尼亞、烏茲別克、黎巴嫩、孟加拉的作品,為觀眾構築一個更宏觀、多樣的亞洲印象。另有「想像式前衛:1960s的電影實驗」專題,帶影迷回顧那個壓抑年代的影像實驗創作,從紀錄片體驗「時間」的縱度。
-
戲劇 黑眼睛跨劇團《戰場上的野餐》
戰火下話家常 體制外見荒謬
首演於二○一五年的利賀藝術節,由鴻鴻執導、改編自西班牙作家阿拉巴爾同名作品的《戰場上的野餐》,將於四月中重製推出。原劇以荒謬的悲喜劇探討戰爭與政治,鴻鴻的改編引用小津安二郎的戰時日記,並將劇中士兵的角色身分改為原住民,以此做「某種台灣狀況的隱喻」。
-
專題
十二年光陰,只為解決人生的疑惑
拍攝過劇情片《我叫阿銘啦》、無垢舞蹈劇場紀錄片《行者》的電影導演陳芯宜,近期推出了新作《大帳篷想像力的避難所》,這次的紀錄主角是以演出帳篷劇為主的海筆子劇團。拍攝了十多年,陳芯宜從拍攝者,變成跟團隊一起搭台拆台、吃大鍋野炊的成員,當初為解除內在疑問而拿起攝影機的她,認為電影只是中點並非完結,如同革命或抗爭永無止境,只能不斷探問哪裡可以改進,為何難以前進。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7月份節目
注目焦點 韋伯名作、本地原創 音樂劇浪潮來襲 音樂劇融合音樂、戲劇、舞蹈等多種表演元素,滿足故事性的想像,同時刺激感官的慾望。與歌劇相較,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及琅琅上口的音樂,更容易引起共鳴。今年從三月開始,就有音樂劇《貓》Cats的登台,這部由作曲家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一九七七年創作的作品,至今誕生剛滿四十年,已在台上演五次。首演至今仍備受歡迎,尤其優美的旋律、盛大的場景與貓主角的表現方式,為這部音樂劇下了經典的註解。接著四月,又有《艾薇塔》Evita全本音樂劇的登台,同樣是作曲家韋伯的作品,與作詞者提姆.萊斯(Tim Rice)的黃金拍檔,一上演就獲得肯定,至今已獲得廿多個獎項。以阿根廷前第一夫人伊娃.裴隆(Eva Pern)為藍本,劇情描繪出身低微的她力爭上游,享盡榮華富貴卻嚐遍悲歡離合的過程,隨著動人的歌聲,無不為她絢爛又短暫的傳奇人生喟嘆欷噓。 六月,「萌芽2018音樂劇聯演」由耀演、CMUSICAL、A劇團、刺點創作工坊分別推出《女人的中指》、《焢肉遇見你》、《吉米不難搞》及《電梯》四齣原創華文音樂劇,從月初到月底,在華山文創園區輪番上陣。接著七月還有綠光劇團以一九七○年代為背景的《再會吧!北投》,邀請陳明章擔任音樂設計,將多年的音樂創作作品串連起來,重現當地的動人情愛與榮華興衰。最令人眼睛一亮的是三月,臺北市立國樂團與全民大劇團也將以《賽貂蟬》加入音樂劇演出的行列,將以最傳統的樂器、搭配最古老的傳說,演繹自古至今不變的愛情抉擇。(李秋玫)
-
戲劇
後景觀社會時代的影像與物件
當我們將刷牙、洗手、擦身體等等這些行為與表演者還在車內時的談話連結上時,表演者與物件間關係模式的型態學轉化就很清楚了,這種轉化是Baboo擅長使用的手法,在《重考時光》中最為明顯的例子就發生在比手畫腳這段表演中。表演者利用語意上錯誤卻在語音或姿態形式上具鄰近性的指涉,完成許多意義與脈絡的滑移。這樣的滑移所摧毀的,恰恰是過往階層式世界觀為每個層級所預設之本質、自然、屬性、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