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鑠齊
-
戲劇
化繁為簡的美學,自一連綿的敘事
整齣戲皆是由「似是抑是」所推動前進的,讓我們跟著無頭鬼,聽著眾口紛雜的指令與解釋,然而每次正當我們以為已經掌握了什麼,先前認知卻又被推翻。或許正如劇末旱魃精衛之言:「我的恨有多深,東海便有多深。」看似客觀的自然界,實是由心相所決定,那麼如此敘事方式,是讓觀眾混淆、是增添一抹遠古神秘感,抑或刻意在蜿蜒曲折間開展出無垠的映影,讓乘載著意義之頭顱飄向國族、寓言、土地、人性或文明,倒也取決於個人了。
-
戲劇
在記憶的熱與審視的冷之間
從生命的某一個斷點開始,物件堆積、記憶深藏,演出的時間感始於往前回溯,以當下創造連結作為銜接,最後快轉前進。翻找紙箱裡的物品,從一個記憶跳到另一個記憶,在瑣碎的獨白間,透過物件現身的片刻,索貝爾創造接近真實的虛構,並透過兩個記憶的共同交會點,例如一個紅綠燈,創造了共同沉思的沉默空間。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台灣國樂新勢力 邁向世界的進行式
想到學音樂,第一個聯想是的畫面是什麼?鋼琴、小提琴、管絃樂團或是音樂教室裡的貝多芬石膏像?即使國樂的歷史不亞於西洋音樂,但長久以來全盤接受外來的音樂訓練之後,自信心也逐漸薄弱。 然而國樂界近年來的發展卻一洗陰霾獨奏家技術與品味提升、作曲家從國樂聲響與技法找到新素材、年輕指揮在國際大賽大放異彩,還有愛樂人口的關注與暴增,在在顯示國樂領域充沛的能量。不管從樂器改良、音樂編創到表演形式,都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相較於西洋音樂的穩定,國樂界的活躍已非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除卻了廟堂陣頭的形象,國樂並非脫去傳統外衣,而是將傳統變成珠寶,裝飾在最重要的位置。你無法忽視它的閃耀光芒,因為這股國樂的新勢力,已朝您席捲而來!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唐山過台灣 扎根在地展望世界
解嚴前,國樂與西樂各自發展,今日舞台上西樂作曲家、指揮家、演奏家與國樂團攜手合作已成常例,屢見成功跨越的作品。生命經驗與生息之地連結後的在地取材與取才的發展,逐漸呈現台灣國樂的獨特風景,演出曲目多元、大陸作品不再獨領風騷。新世紀台灣國樂創作展演積累的成果,不僅是台灣音樂史必須銘記的一頁,更將展現對世界文化有既深且遠的影響。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紙風車劇團編導暨副團長
林于竣 「不」堅持 一切都為了演出
從求學時期的留級生,到在劇場裡找到自己揮灑的所在,被稱為「小開導演」的林于竣從大學就加入綠光劇團,後參與紙風車劇團,擔任過多樣職務,編導演皆勝任。他強調自己都在做中學,一再強調舞台呈現的成就都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所有的修改、意見都是以演出為依歸,這樣的態度,與其說是他在劇場裡廿餘年的「堅持」,或許應該說是「不」堅持。
-
回想與回響 Echo
為國家起舞
或以林懷民最新舞作《關於島嶼》(2017)為例,其實就可以說明「身心靈舞蹈」創造的脈絡,原是以理性之美對身體規範表現出前現代(Pre-modern)的浪漫主義,卻已成為現代舞從現代性中剝離出來的一種矛盾現象。我們在《關於島嶼》可以感受到,其中通過不同的感官層次,營造出無論在視覺或聽覺上所表現的特定意識形態,其策略看起來似乎是要從觀看者的身體感知切入一定的傳播效果。在解嚴卅年後,舞蹈被統合於公共政治的生產關係之下,儼然與政治混亂的現實分隔成兩個世界。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四季》 連結你我的世界 唱遊四季
陳銳與泰雅學堂音樂會
擔任今年兩廳院駐館藝術家之一的台裔小提琴家陳銳,造訪了新竹尖石鄉「泰雅學堂」的小朋友們,也激盪出將在十二月初演出的「唱遊四季」音樂會。山林的自然景致、雞犬相聞的田園風光,還有原鄉孩子的純真與音樂,讓陳銳想到韋瓦第的經典《四季》,於是透過這部歌頌春夏秋冬的作品,與原鄉歌謠揉合,聯繫起他與泰雅孩子的音樂世界。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點滴 藝術與社會鴻溝仍在
「文化部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施行評鑑制度以來,過去十五年的計畫評鑑主持人均由文化評論人林谷芳擔任。「分級獎助計畫」評鑑案自始至今,歷經多次沿革改變,也牽動著台灣各表演藝術團隊的發展與生態。透過本次訪談,林谷芳以前計畫評鑑主持人的經驗與文化評論人的視角,剖析「分級獎助計畫」長期對於台灣文化環境產生的影響,及其所面對的機會和挑戰。
-
演出評論 Review
躬身緩行,抑或離地而行?
天地人三部曲加上最終篇,一路走來,無垢的確創造了一個完整且驚人的世界。但何以緩行廿個年頭,卻愈走愈輕,秩序的意味則更顯濃厚。逃避有創造的可能,但離地太久,男舞者跑著跑著會跌跤,女舞者緩行,可能會像離地而行。逃避了慾望,逃避了衝突,白鳥的驚聲鳴叫,即便在那瞬間撕裂了你我心肺,但終究是沒有撼動什麼,只留下無限疑惑。
-
演出評論 Review
世界即舞台 人生即扮演
主角自我調侃,經典自我毀滅,這一笑,讓觀眾更加跳出情境,看似解除了這悲劇的悲劇性,然而,仔細一瞧,始終置於中央的妝台及兩側的衣架,早就點破了情境、解放了此戲,而戲謔舞台、笑看人生的視角,更是將全劇抬升到了一個更大的規定情境劇場。於是,隨著全戲落幕,舞台上的百般人生也就此落幕,世間所有束縛個體的規範和情感都消亡殆盡
-
回想與回響 Echo
《潮》作為儀式劇場的死亡性
在《潮》中,對薩滿自然崇拜的表現可說淋漓盡致,也讓我們的編舞家一直讓她的舞者都保持著,薩滿那般靈魂脫離肉體的出神狀態。從表演的舞台通過出神狀態,進入到另一個超驗世界的精神地理,薩滿對有關死亡的知識,在《潮》讓我們看到許多幽靈、遊魂的非人之物,像神話史詩般的華麗境地卻是飄浮著死者的一個暗黑王國。
-
音樂新訊
久石讓與麥斯基 兩位巨星在「台」交鋒
來自日本的音樂大師久石讓,以宮崎駿的卡通配樂為人稱道,也是北野武、大林宣彥等導演的御用音樂設計。截至二○一五年止共八度獲得日本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獎」及七度的「音樂獎」,並且獲得日本政府授與紫綬褒章。但他始終最愛的,還是嚴肅音樂的創作,近年來更以優異的指揮身分獲得肯定。米夏.麥斯基(Mischa Maisky)則是史上唯一師丞皮亞第果斯基(GregorPiatigorsky)與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兩位傳奇人物的大提琴家,無論是精緻的古典或輝煌的浪漫,都能以真摯的熱情作最佳詮釋,連羅氏讚賞他為「年輕一代大提琴家中最傑出的天才之一」。 此次兩人聯袂來台,將與國家交響樂團合作演出德弗札克《b小調大提琴協奏曲》,並且帶來久石讓自己創作的作品Encounter for String Orchestra除此之外,還有布拉姆斯的《F大調第三號交響曲》。兩位超級巨星的在台交鋒,將一場音樂會,融入雙倍以上的精采享受。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不用切結書,不用馬賽克
將在高雄上演的《悲.慾》,媒體刊出的劇照出現了馬賽克,現場嚴格十八禁,觀眾入場前還必須簽切結書;但在柏林地鐵裡,東德紀錄片影展海報上有幾乎全裸的男體、德國歷史博物館「同志歷史展」海報是一位跨性別、露出乳房的藝術家,劇場裡的裸體更是稀鬆平常,全裸演出就是藝術呈現的手段。當代德語劇場向來挑釁,紅血噴灑,尖叫嘶吼,裸體常常是演員戲服,於是哈姆雷特不限定男演員飾演,且能全裸獨白。裸體為尋常,但在劇場裡就能建構身體、性別、權力的政治論述。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帶著疑問,走進另一扇門
去年十一月,臺北表演藝術中心邀請西班牙五感劇團舉辦了為期兩週的「迷路,是找到自己最好的方法」工作坊,啟發參與者的多元感知方式與劇場互動可能。五感劇團的語言來自傾聽與感官經驗,觸摸、氣味、聲音都是他們的演出元素。在工作坊中,感官的經驗是「旅程」,演出者是「嚮導」,而觀眾是「旅人」,旅人心中懷抱的問題決定了旅程的深度,重點不是問題的解答,而是能否帶著問題往未知邁進?
-
焦點專題 Focus 新劇場新管理
專業技術進場領軍 為演出服務
新的劇場成立後,進場領軍的有不少是之前跟著演出團體走南闖北的專業技術人員,看遍許多場館的限制性管理,他們期待自己能帶給場館不同的「管理」思維,從管理劇場翻轉成「為演出服務」。而從這個概念出發,還能開拓更多空間運用的可能性,讓製作在正式開演前有更多試演、調整、修改的可能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劇場寶貝訓練師之一
郭文泰 親密距離中,用全身感受
「河床劇團」以強烈詩意的視覺美學著名,作品語言分量不多,但空間裡的視覺、聽覺,甚至嗅覺就是文本,早在台灣劇場留下不可抹滅的印記。近年劇團開出新路線,從在旅館演出的《開房間》到美術館系列展演,顛覆過往一場戲演給一群觀眾的觀演模式,改為一次只演給一個觀眾看,甚至演出場館裡就只有觀眾與演員兩人,「劇團一九九八年成立,從空間很小的『差事小劇場』到敦南誠品劇場再到兩廳院大廳演出給一、兩千人看,好像愈來愈成功,但作品卻離觀眾愈遠,很想回到從前幾乎可以看到觀眾眼神的親密互動。」團長郭文泰說,「當時,我跟製作人說,要不要做只演給幾個觀眾看的戲?她先是笑我說一定會賠錢,然後就列出飯店名單開始談,一家家被拒絕直到遇見『八方美學』。」 用整個身體,去感覺戲 郭文泰大學時有位老師叫Marilyn Arsem,她同時也是優秀的表演藝術家,對郭文泰影響甚深,「她曾在波士頓附近森林做過一場演出。天快黑了還下著雪,司機開車把你載到森林入口只看到地上一條紅線往森林延伸,就你一位觀眾,要不要沿著紅線走進去、看她演出?雖然我當年沒看太多她的演出但聽她說了不少,影響很大。」郭文泰希望觀眾不要只用眼睛而用整個身體去感覺戲,觀演一對一更能強化、放大戲劇效果,「當距離親密時很多表演無法假裝,對表演者和觀眾挑戰都很大。一般觀眾看到不喜歡的戲可以睡覺可以玩手機,但一對一的責任和參與感都會變高,覺得所有事情都只為你一人發生。」今年,劇團在台南改版重製《開房間》,十三個演員對一個觀眾,可以吃、喝、玩、躺用各種方式感覺戲,盡量玩滿各種互動、觸碰和體驗的可能。 「我們在國美館十二分鐘的演出《More Than This》,觀眾從廿到六十歲都有,每場都好多人哭,奇怪,我們的戲也沒人得癌症沒人死掉,怎麼會哭?一般去美術館很少看作品看到哭吧!但『開房間』真的有觀眾留下小瀑布,」郭文泰認為當觀演距離拉近、佐以夢幻詩意的場景設計,一些難以言喻的時刻逼你得面對己心深處的秘密,哭很自然。郭文泰認為重點不是作品本身,而應當折射回觀眾身上,「是通往觀眾心底世界的入口。」「當然,觀眾哭不表示作品好看,但我相信他們心中絕對有Something happened。當觀眾只有你一人、看完無法和朋友分享、討論、分析的時候,因為經驗只屬於你,一生只有一次,不能逃避,
-
特別企畫 Feature
「因為從前……」 讓現代的舞動更有溫度
從這幾十年來國際間不斷推陳出新的傳統劇場現代化,似乎可以斷言,以傳統為底蘊、反照現代經驗的作品,仍會與時俱進,成為創作者觀照傳統(地區性的或是普世的)、社會集體回應過去繫絆的註記。這樣的回望並不只是一種浪漫或矯飾,而是反映出人類存活的基本文化感知:「因為從前」所以我們現在繼續如此創作、展演。
-
藝號人物 People
台灣長笛教母樊曼儂 讓世界長笛一家親
每三年一次的「國際長笛藝術節」已從四月底展開,每一屆都讓國內外的長笛名家、年輕好手齊聚一堂,如同國際長笛界的大型聚會,一起交流、學習這一切的幕後推手不是別人,就是有「台灣長笛教母」美譽的國際新象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樊曼儂。桃李滿天下的她,多年來用心為台灣觀眾帶來許多打開視野的藝術演出,在長笛的推廣教育上更是著力甚深,透過「國際長笛藝術節」的舉辦,她讓國際長笛界如同一個大家庭,團結一致,讓更多人了解長笛之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自由之風所及 跨界各自繽紛
源起於美國的「後現代舞蹈」風潮,也因緣際會地傳播到歐洲與亞洲,比利時羅莎舞團所展現之重結構邏輯的理性極簡風格,可視為某種美式「後現代舞蹈」思維與方法跨大西洋發酵的一例。然而,歐洲當代舞蹈的樣貌與其戰後多元的現代舞蹈脈絡,還有其他繁複的交織。若要思考後現代舞蹈在亞洲的狀況,則更加複雜;不同的地域政經文化與歷史契機產生了類似的同代反叛精神,或已經揉合諸多在地與國際的「現代」、「後現代」、劇場元素、跨界實驗而成多元紛陳的當代舞蹈藝術。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高牆、泥土、大瀑布 舞動人生的魔幻旅程
舞蹈大師碧娜.鮑許的舞台風景,總是讓觀眾瞠目結舌、驚嘆稱奇,不管是水汪汪的一方池塘,隨舞者激舞飛揚的一台泥土,或是潺潺流動的一泓瀑布,以及即將在國家戲劇院舞台上、轟然倒下的一堵空心磚高牆鮑許的創作美學超越美醜,突顯人類底層的情感,也尖銳批判人性的荒謬,透過自然、生活真實的舞台再現,超越想像的舞台景觀,鮑許的作品給予觀眾深入刻寫人性的魔幻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