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斌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記憶的剝離與游移重組
編舞家野心擴張至「寫實暴力」場景,增加真實度與臨場感。拖著椅子來回行走、滑步、撞壁,令人膽顫心驚,視覺與聽覺雙重震撼交擊,肢體的不可預測性讓觀者看得如坐針氈:到底要撞幾次呢?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對於未知的恐懼,生發出觀者續行好奇,是編舞者成功之處。
-
異聲藝談 Tribune
「投資」文化的新思維
由於公部門經費有限,所以政府施政應擇要為之,而非全面包山包海,應從高槓桿效應的項目著手,並且從「建設觀點」轉為「投資觀點」,減少「你有我也有,輸人不輸陣」的自我膨脹優越感,去除典範引用錯誤浪費有限資源的弊病。
-
特別企畫 Feature 建築師、作家
阮慶岳: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
我希望文化部能更積極地與建築/城市美學作對話,因為城市幾乎已是現代文明的表徵,而建築更是檢驗城市美學時的重要敘述者。 這包括軟性的推廣建築/城市美學文化活動,譬如對於展覽、教育、演講、出版等公民美學的推廣,以建構軟體文化與建築/城市間相互交流的介面,讓在台灣公民的養成教育裡原本就嚴重缺席的建築/城市美學,能有機會在文化政策裡得到一些彌補。 另外,則是希望能積極協助年輕建築人的養成。建築業的市場機制龐大也複雜,年輕的建築人在其中不僅生存困難,理想性格也極易被快速磨損,商業機制有如巨人大衛般難以撼動,犧牲與投降幾乎是年輕有理想者的必然答案。若是能在文化政策上針對有抱負與理想性的年輕建築人,提出配套的獎勵、保護或鼓勵的機制,讓他們可以有喘息的生存空間,甚至能得到注意與肯定,或可以培養出一些/許多具有理想與改革信念的建築人,讓民間與社會底層的設計人,在被政治權力與資本權力牢牢扣鎖的產業現實裡,能更積極地參與入台灣建築/城市美學的演化路途。 希望還能關注城鄉美學必然與應當差異化的問題,讓城市/鄉村、建築/自然間的關係和諧,各得其所地自在優美;同時,必須重視公民自發的美學/空間意識,讓建築不只是被控制與生產的標準化商品,而是與每一個生命個體都息息相關的有機體。
-
新藝見/新銳藝評
當西方「魔笛」遇上東方「一桌二椅」
布魯克的一支魔笛一棒敲落,點化出東西方戲劇隔空交映之美。然而回過頭來審視兩岸新編戲曲走過的坎坷顛簸,這一路行來有多少華而不實只是為了新而新的作品。我不禁有個大哉問:當西方改編歌劇趨向簡約寫意虛擬,以虛代實,許多新編戲曲卻背道而馳,走向繁複寫實具體,以實代虛,還有比這更弔詭的流變嗎?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音樂劇演員、導演
曾慧誠 音樂劇,就是要「溝通」!
擁有紐約大學音樂劇表演碩士頭銜,是少數在美國受過完整音樂劇表演訓練的台灣演員,耀演劇團藝術總監曾慧誠歸結音樂劇的表演核心:「就是溝通!」用音樂、歌唱、舞蹈這三者一家的表演方式,為戲劇說的故事主旨服務。明白一個外國人難以融入文化語境要求甚高的美國音樂劇界,他決心返台,透過耀演劇團的創立與製作,打造屬於台灣的音樂劇未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女身男裝」與性別形象
對於這個歌仔戲文本的記憶,後來在我性別研究的歷程中,不斷出現、再寫。我看見,孟麗君以性別表演的姿態,取得介入「男性政治世界」的權力,當男裝剝落,女性身分揭露,在向來器重她的才能的皇帝眼中,一個女子孟麗君的能力,不具有太大意義,藉由扮裝展演的智者能臣形象,瞬間消逝,在皇帝眼中,她不再是能臣「酈卿」,而是女性身體孟麗君。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勇敢舞出生命中的光芒
「廿一世紀舞蹈界教父」比爾.提.瓊斯的作品,總是關注族群╱同志認同、疾病、死亡與生存等嚴肅議題。舞作D-Man in the waters是為紀念團員達米安.阿卡維拉當年積極對抗愛滋病魔的精神,結構嚴謹充滿澎湃活力,不僅挑戰舞者的體力,更考驗群體緊密連結的默契。北藝大舞蹈學院今夏將該舞作重建演出,並邀請瓊斯舞團前舞者凱薩琳.卡賓擔綱指導。
-
焦點專題 Focus 他山之石觀察—中韓篇
國力推助韓流強力催送 中國崛起市場引人垂涎
這幾年來,新崛起的東亞國家積極整合各方文化勢力、串聯藝文活動與娛樂產業,也為這些現代化亞洲國家帶來全新的劇場面貌。其中早早打起文創大旗的韓國,與經濟蓬勃興起的中國,在定目劇演出方面都有引人注目的發展。
-
焦點專題 Focus
戲中戲中戲 綻放豔后多角光芒
李小平指出,克莉奧佩特拉不只是讓羅馬大將安東尼沉醉溫柔鄉的豔后,也是一位女性君主,柔情似水與權謀兼具,不應該只有擠眉弄眼獻媚的單一姿態,而要像切割鑽石一樣,切出豔后更多的內在。
-
新藝見/新銳藝評
致命的額頭叉
用兒孫滿堂的畫面取代實際舞台的表演,亦是將王海玲用以敘事抒情的「唱段」壓縮。或許,這些影像讓《美人尖》的敘事性提高,但對於一個戲劇演出,將情節完整交待完是最重要的事情嗎?而被萎縮的,會否才是戲曲藝術最重要的核心?
-
演出評論 Review
瞬間與永遠 記得與遺忘
若說這一年間,在政策推波助瀾下,藝文圈(不得不)瀰漫了一股慶典的氛圍,那麼《Taiwan 365永遠的一天》正採取了同樣的慶典姿態,卻選擇誠懇地數算了我們的日子:那些已發生,我們無力改變的;那些正在進行中,但我們選擇遺忘的;以及那些尚未發生,但似乎不可避免的。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聲音串起的記憶
曾被視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近幾年來卻大舉站上了國家級的藝術殿堂。它們的角色,不再只是陪襯的背景音樂,而成為創作的主體,以時代記憶的目擊者身分,在這些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些流行歌曲,在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繼續地延續「口傳歷史」的傳統,似乎證明了聽覺作為人體唯一無法自己控制關閉的感知系統,它那令人無法否認的存在。這些聲音也正提醒著我們小至個人歷史,大至國族歷史,都在文字之外藉由「聲音」譜出了另一種樂章。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立觀察
我的年度關鍵詞
王墨林(資深劇評人):眾聲喧嘩 台灣表演藝術的評論歷史,跟文學或當代藝術比較,從來沒有在正常的軌道上發展過,即使唯一的《PAR表演藝術》雜誌,它的篇幅也是非常有限地劇場與音樂各刊登個兩篇,堅持了廿年已算彌足珍貴的,不像中時、聯合、自由及民生報都有過每週劇評的專欄,但也都嘎然而止。要說的是,劇評或舞評在台灣不如文學或當代藝術,從來都是評論文類的非正式部門。 所以我們的戲劇、舞蹈原應在文化論述上占着很高的位子,結果因媒體並不重視而顯得奄奄一息。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針對這個問題,在新近作了一些提高戲劇、舞蹈評論在量上的措施,特別在網路上開闢出「表演藝術評論台」的專頁,邀請老、中、青三結合的評論家,以密集的方式反應即時上演的劇作、舞作。政府相關文化單位突然下了這道猛藥,乍看之下好似大地回春、一片榮景,但又令人担心在如此「眾聲喧嘩」之下,呈現的不過是廣招言論,而實質上的論述空間是否能夠達到深度的水平,卻是值得觀察。 吳念真(電影、劇場編導):政治模糊藝術本質 以建國百年之名,政府花大錢,邀請表演團隊配合放煙火,這一系列「節慶式」的演出,對於台灣的表演藝術生態,不但沒有幫助,相反的,甚至有政治模糊藝術本質的態勢。當建國百年音樂劇《夢想家》成了媒體焦點和政治議題時,我曾說,其實這齣戲最對不起的,是花費大半年時間辛苦排練的演員和參與幕後的工作人員,因為媒體的渲染,政治的炒作,掩蓋了他們的努力和付出。 因此,當綠光劇團《人間條件》受邀在建國百年系列演出時,我向文建會提了三個要求,一是地點要在自由廣場,二是觀眾免費入場,三是不能有政治氛圍,希望是古早時代那種年底「謝平安」,演平安戲的味道。時間從下午開始,各種廟會演出、攤販通通一起來,既然是「節慶活動」,大家就來自由廣場熱鬧一下吧。(採訪整理 廖俊逞) 辜懷群(新舞臺館長):虛胖 營養不良者體力必差,親友輒勸以注意飲食、睡眠、與運動。無奈多吃多睡體力未必增強,食補
-
演出評論 Review
巨大對比下的孱弱與渺小
台灣製作的版本似乎完全無法刻劃歷史巨輪下的人物情境,因此,我們只有從演員炫技般的詮釋來窺探這紀實題材的一二。遺憾的是,基於製作條件與環境現實所限,這次同黨劇團的呈現,幾乎完全端賴演員表演,而仰賴表演建立的客觀敘事或背景,在對比強烈的文化差異下,顯得孱弱、疲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語言迷宮 鋪展劇場無限可能
莎翁以語言的精準度,顯示了再多的形容面對神祕也嫌不足,但同時,他的語言也創造了聽覺和畫面。這也許是所有人面對莎劇時,都能感受到的無以全面掌握與魅惑。而對非英語系國家的劇場演員與導演來說,更要面對語言轉譯後如何呈現莎劇精要內涵的問題;而透過劇場形式的巧創,重置語言的呈現方法,也鋪展了劇場更多可能,轉化文本的象徵,以劇場演繹劇場的隱喻和想像。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對戰爭更深沉的詰問——
我們當然都知道軍隊的存在是荒謬的,戰爭是無人性的,對歷史失憶更是不可寬宥的,國家、忠誠、犧牲、正義這些觀念的本質與謬誤,更有被深刻檢驗之必要,只是,在這樣一個我們(包括創作者)無法接受,卻只能與之妥協共存的明亮世界裡,這些可貴的洞見,是否能幫助我們對當代戰爭與軍事體制的本質,有更尖銳直指核心的詰問?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魔似獸的鑄身術
這隻獸慢慢張開牠的身體,配合著聲音恍若獸叫,再慢慢低頭垂地,如獸似蛇蜿蜓爬行,舞者已脫離人身的性別軀殼,蛻變而成非男非女、非獸非人的形體。舞者飽滿的筋肉是一種內在能量的呈現,這種動物內在的力量主導著各種支點而撐起不同的身體造型,使表演的過程充滿張力。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時代,不再幫《嬉戲》背書
可惜的是整齣戲的背負過重的時代感,七年後的今天看來,帶給觀眾的是一場場或一幕幕的「回憶」,過去的議題在人事已非、物換星移後,我們還想或還能關心多少?還能引領出多少對議題的共鳴或共感?正在進入劇場的八年級生,能體會的大多是「嬉」,而「戲」要帶給人的省思、教育或希望被看見的意義,已讓時代的巨輪碾除殆盡,可惜了一場精采的時空。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陳毓襄 征服「黑」與「白」
當初知道雜誌要選一天跟著她採訪時,陳毓襄第一個反應就是懷疑。 「一整天嗎?」 我心虛地回答:「盡量不影響原本的作息。」沒想到她自己挑了音樂會當天。那場彈的可是整套李斯特的《超技練習曲》啊!這下子,換我開始懷疑了。 下午進了音樂廳靜靜地在旁邊觀察著,不料一下子多了好多人,經紀公司、技術人員、公視的錄影、特地坐十幾個小時飛機前來打氣的朋友很快就將舞台擠滿了。原來,這麼重要的日子不是將琴彈好就好了,在龐大壓力下居然還要處理那麼多事情! 鋼琴定好位置,一群人移師到休息室時,造型師已在裡面擺好了陣仗。坐下後,陳毓襄才有機會將今天的第一份食物一口一口地塞進嘴巴。她安安靜靜地看者造型師梳化妝,並且適時地請他調整,但慢慢地又恢復了靜默,看來有點不妙!等了一陣子,在工作人員頻頻催促下,她決定不再塗塗抹抹,而是要回到舞台上綵排。冷靜地練一陣琴後,時間已經不多,她竟堅持要坐計程車回家小睡。 送走了她回到辦公室我也累垮了,休息一會兒回到音樂廳,才知道她請求取消音樂會前這段時間的採訪。是的,太多人、太多意見、耽誤了時間、也打亂了程序,這時候她亟需一段空白! 音樂會到了,掌聲中看她走出來敬禮,嗯,很好,髮妝都重新弄過了,心情也整理得不錯,獨處一下果然是必要的。 其實她可以不用那麼認真,但為了讓我們拍化妝特地請了造型師、拍手部帶我們去看整復師、拍禮服主動要去買衣架,還擔心下雨而改了到家裡拍照的時間。可不要以為她的生活悠閒,約訪的期間,她是在台灣與全世界的音樂廳間中飛來飛去。單打獨鬥的她即使會調皮地嚷著要喝下午茶,但誰真正知道聚光燈下觀眾為她喝采、佩服她有鋼鐵般的意志,可是在旅途上奔波的弱女子不是遇上了麻煩,就是一陣的孤單襲來,讓她一下飛機就蹲在地上痛哭。 我終於可以體會為什麼很多才華洋溢的音樂家最後會崩潰了。要奔放又要壓抑、要孤獨又要被群眾包圍、要接受掌聲同時忍受批評、要鎂光燈更要適應黑暗所有要征服的,就像這整排的琴鍵一樣,黑白相間。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黃碧端
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藝術總監黃碧端,日前應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之邀接受訪問,一談她對藝術的看法,她的藝術工作歷程,對當前文化現況的想法,與對兩廳院未來發展的藍圖。本刊於此刊登訪問內容,提供讀者以瞭解黃總監之經營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