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review
演出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字號展「巴洛克」原味

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

國內、外小型合奏團對於國內樂迷的吸引力,一直不如大型交響樂團。不過二月再度來台的「義大利音樂家合奏團」(I Musici),擁有精確的演奏風格、音樂性及技巧,其馳騁世界樂壇達四十年之久的實力,不容國內樂迷再度與之擦身而過。 該團自一九五二年成立至今,一直維持不設指揮的模式。創團之初,由十二位西西里音樂院學生組成,計有六把小提琴、兩把中提琴、兩把大提琴、一把低音提琴及一架大鍵琴。幾十年來,雖然團員有所替換,難得的是仍有部分創始團員留任其中。長久以來,除了大鍵琴手爲女性外,全爲男性團員,但此次來台的成員中,第一小提琴手另有新人轉任,增加了一位女性團員Mariana Sirbu。 不僅該團四十年的團齡令人稱道,團員所使用的提琴,有的歷史也已在三百年以上,其中不乏「瓜奈里」(Guarnieri)、「瓜達尼尼」(Guadagnini)等名琴,以充分展現詮釋樂曲的精緻性。 義大利巴洛克音樂一直是該團最爲著力的演出重點;當然,本世紀作品也在其拓展曲目之列。三年前首次來台及本場演出都以彰顯該團拿手曲目爲特色;而此次更以全場義大利作曲家作品爲主,觀眾可以欣賞到該團最道地的詮釋手法。 目前該團是Philips唱片公司旗下的大將,本場壓軸曲目:韋瓦第的《四季》,是其成名之作,一九八三年以此曲錄音,全世界銷售量達一千萬張以上,贏得白金唱片的殊榮。另外,也有以此曲爲背景拍攝的LD,分別就春、夏、秋、冬的主題,將音樂與大自然做一次視聽的高度融合。三年前及今年都在音樂會中推出此曲,可見受其團員及國內樂迷喜愛的程度了。 我在三年前聆賞了該團首度來台演出,對其團員間默契佳、自然流露巴洛克音樂的原味,以及散發淸麗的琴音,深感以「恰如其分」來形容其演奏之精確度,實不爲過。

文字|徐淑鈴
第4期 / 1993年02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春天的舞蹈

「雲門舞集」二十歲了!在新春的公演中,他們奔跑、擁抱、打滾、彈跳,充滿靑春的愉悅。在林懷民的〈涅槃〉中,有著「太古踏」的原始活力和玄學思考。在何曉玫的〈紙天空〉裏,有著「舞蹈空間」的自由氣息。而一月下旬來台的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也將讓我們的藝術視野,更形開闊。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古典芭蕾的搖籃與創作之源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

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不僅是古典芭蕾傳統的繼承者,同時也是一座活躍的現代舞創作中心。 該舞團一五九一年在法國舉行的一場王族婚禮後創立成軍,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悠久歷史。他們結合音樂、詩、繪畫和舞蹈等藝術形式於一身的芭蕾舞劇,一度爲宮廷晚宴帶來輝煌無比的光彩。 在凡爾賽宮,盧利(Jean-Baptiste Lully)的音樂不時伴隨著路易十四的生活起居。當他起床、進餐或接待王公貴族之際,宛如一齣引人入勝的芭蕾舞劇。爲了達臻節奏劃一、結構嚴謹的古典美學境界,路易十四於是在一六六一年創立了皇家舞蹈學院。該校的宗旨在推展舞蹈專業訓練、界定五項芭蕾基本動作,並由人體自然動作中淬煉出曼妙的舞姿。

文字|Cyprien Fronteddu、郭昭澄
第3期 / 1993年01月號
無限卡福利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豐饒的冬天

十二月的演出,充滿了耶誕和新年將近的假期氣氛,台北愛樂、九歌、朱宗慶打擊樂團,及新成立的「紙風車」,都推出適合全家共享的表演。法國馳名的馬賽芭蕾舞團展出兩支饒富趣味的舞作;民心與皇冠小劇場持續萌長姿態各異的新芽;《紅梅閣》、《春香傳》和《浮緣仙道》則代表了從傳統戲曲到結合外來題材與本土特色的不同嘗試。 國家劇院主辦的實驗劇展,隨著本月份果陀劇場演出最後一齣戲後落幕,我們將邀請多位劇場學者檢驗整體的成績,請拭目以待。 許多精采的演出,由於篇幅所限,只能在「近期演出」單元作簡短的介紹,請不要忘了留意;當然,還有當月表演的一覽表;還有,表上未及列出的民間場地的機動演出

文字|本刊編輯部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即將上場 PREVIEW

劇場視聽新經驗「音樂劇場」

今年年底朱宗慶打擊樂團冬季公演,首度嘗試以「音樂劇場」做爲展現主題,對於臺灣的音樂或劇場觀眾而言,也許稍嫌陌生;事實上,音樂劇場一詞,在西方表演藝術領域中也還屬於難以定論的表演形態。根據保羅.格里菲斯(Paul Griffiths)所著《廿世紀音樂百科全書》(Cyclopedia of 20th Century Music)的解釋,「音樂劇場」所指範圍有二,第一種解釋是指綜合表演藝術,集大成於一身的「歌劇」,以東德著名導演渥特.佛爾森斯坦(Walter Felsenstein, 1901-1975)偏重以戲劇手法處理的「音樂劇場」(musiktheater)爲代表。其次,則泛指六○年代以降,藉較小格局綜合音樂與劇場元素,著重於實驗性較濃的前衛演出型態。 廣義來說,舉凡在劇場屋頂下表演的管弦樂、室內樂、敲擊樂、聲樂、合唱等,幾乎都可視爲音樂劇場(或劇場音樂)的範疇之內。假使將「歌劇」做爲音樂劇場的統合性代表,那麼十九世紀末,賦予歌劇革命性風貌,自述慶典劇院,主張無限旋律的華格納樂劇,更可稱爲開啓「音樂劇場」觀念的祖師。 此外,瑞典劇場大師亞道夫.阿匹亞(Adolphe Appia)和英國高登.克雷格(Golden Craig)在廿世紀初,倡導精心運用舞台燈光、佈景等劇場元素,開創「視覺立體空間」的身體力行作品,更烘托「樂劇」的視覺效果,自此音樂與劇場兩者更加相得益彰,劇場藝術自此也爲樂曲旋律增添三度空間的可「看」性。 負笈歐陸專硏劇場的羅勃.艾德蒙.瓊斯,二○年代之後將此種劇場觀念帶回新大陸,爲大都會歌劇院設計多齣視聽俱佳的演出。影響所及也替百老匯音樂劇注入一股活潑的生命力。 儘管華格納無限旋律的樂劇音符令人神往,阿匹亞與瓊斯創造出的立體舞台空間讓人驚歎,然而樂劇動輒四管的樂團編制,龐大且專業的劇場組織與製作花費,也不是一蹴可及的理想。 六○年代波瀾壯闊的「外外(Off-Off)百老匯」實驗劇場運動,爲較小格局「音樂劇場」演出型態,開啓另一座表演舞臺。這一階段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無疑要屬以視覺和意境爲主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Einstein on the Beach)。在計程車的排班房裡寫就《沙》劇樂譜的作曲家菲利普.葛拉斯*不止一次公開表示,自己的作

文字|鍾寶善
第2期 / 1992年12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即將上場 Preview

給台灣的公開信──《無限江山》的寓意

在這個時代,在台灣,爲什麼要演李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極富浪漫才情,一生又悲劇色彩濃重,既身陷大、小周后間的愛情糾葛,又兼歷一國君主到階下囚徒的激烈轉折,在政治上備受爭議、卻因文學才情而飽獲推崇,確是極具衝擊力的戲劇題材。但是,當代傳奇劇場此時此地推出李後主的故事,卻別有深意。 後主的詞章名句,一千多年來已深植人心,不讀詩詞的人也可能對取自他的詞章的「昨夜夢魂中」、「花月正春風」、「往事知多少」、「一江春水向東流」、「煙水寒」這些影視劇名耳熟能詳;中學生的新詩散文,也經常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甚至「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新文藝翻版。當然李後主絕不僅是這類粗心大意的文藝腔的廉價供應者;王國維便對他推崇備至:「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爲士大夫之詞。」 李後主:台灣的寓言或預言? 當代傳奇劇場的著眼點,首先放在北宋/南唐對峙與今日政治局勢的比照上。南唐小而且美,民生富庶,爲維持偏安局面,便採低姿勢,經常向北宋進貢。但宋太祖兩詔後主北上,後主都辭而不往,宋於是遣大軍直取金陵,後主只能肉袒出降,遭軟禁宮中。太宗即位後,對他詞中表現的故國憂思不悅,竟在七夕後主生日的飲宴上,以毒酒賜死。 此次演出飾演李後主、並親任導演的吳興國,對這位「藝術君王」充滿同情又頗有批判之意。他認爲由於大環境與個人特質所限,後主雖想改革,但能量太低。他的悲劇,會不會是今日台灣的「寓言」甚至「預言」? 政治、人性、藝術、宗敎的戰場 《無限江山》從後主死亡的七夕歡宴開場,倒敍其登基以至城敗國破的悲運。整體架構在一九八七年即已成形,卻直待找到《李淸照》的作曲關雅濃,一人可以將作曲、編腔、寫譜獨力統合完成,才有了呈現的信心。編劇則找到《曹操與楊修》的作者陳亞先。饒富興味的是,面對這樣敵我分明的敏感政治題材,大陸劇作家投射的重點卻是後主一介文人在政局動盪中的無力感;知識分子一跟政治接觸,就變得卑微、盲目。文革到六四的創痛,在劇本中呼之欲出。 演出時大、小周后二合爲一,由魏海敏一人分飾,表現演員傳統的特色;李後主卻一分爲二,他的另一個自我隨時會出現

文字|閻鴻亞
第1期 / 1992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