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獨家越洋專訪
蘿瑞.安德森:要是你「想成為上帝」,不妨來當藝術家
喜愛前衛音樂的樂迷,在翹首多年後,終於盼來了蘿瑞.安德森這位從一九八○年代就發光發熱、被視為「美國最有名的女性表演藝術家」。帶著作品《妄想》Delusion,台灣觀眾將首度有機會領略她現場表演的縱橫奇想與舞台魅力,趁此機會,本刊邀請舞評人鄒之牧越洋專訪,讓讀者先行體會這位前衛才女的丰采!
-
演出評論 Review
瞬間與永遠 記得與遺忘
若說這一年間,在政策推波助瀾下,藝文圈(不得不)瀰漫了一股慶典的氛圍,那麼《Taiwan 365永遠的一天》正採取了同樣的慶典姿態,卻選擇誠懇地數算了我們的日子:那些已發生,我們無力改變的;那些正在進行中,但我們選擇遺忘的;以及那些尚未發生,但似乎不可避免的。
-
演出評論 Review
回望千禧舞菩提
台北民族舞團在民族舞蹈新語彙的開發耕耘,以及宗教舞蹈(佛舞)的題材風格探索至深,似乎亟欲跳脫中國的框架,創造台灣(古典)民族舞蹈的新語彙。不同於取材自中國傳統戲曲程式的古典舞蹈身段,也不全然承襲敦煌舞蹈研究者高金榮教授整理莫高窟中融匯各民族文化樂舞的舞蹈形象台北民族舞團的宗教舞蹈(佛舞),在動作語彙的使用,走向更為內省、更為簡約、更為悠緩與凝練。
-
回想與回響 Echo
用聲音串起的記憶
曾被視為靡靡之音的流行歌曲,近幾年來卻大舉站上了國家級的藝術殿堂。它們的角色,不再只是陪襯的背景音樂,而成為創作的主體,以時代記憶的目擊者身分,在這些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這些流行歌曲,在文字發明之後的年代,繼續地延續「口傳歷史」的傳統,似乎證明了聽覺作為人體唯一無法自己控制關閉的感知系統,它那令人無法否認的存在。這些聲音也正提醒著我們小至個人歷史,大至國族歷史,都在文字之外藉由「聲音」譜出了另一種樂章。
-
新藝見/新銳藝評
流行文化的登堂入室
《如果沒有你》採用了最白話、最易懂的方式呈現了其中複雜的層次。由於流行音樂歌詞高度的故事性,在肢體與音樂若即若離的配合下,其舞作的戲劇張力比起以往高出許多,整支舞也就相當容易抓住了觀眾的心。流行音樂本就動人心弦,加以視覺的饗宴,二者相輔相成造就了它的完整。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府城漫遊.舞蹈旅行
以質量驚人的歷史古蹟和在地小吃聞名的台南,因著近年島內小旅行、老建築再造更新的熱潮,再度成為熱門的觀光旅遊所在。然而,在古蹟巡禮、美食品嘗、傳統文化體驗等流行的觀光主題外,以「舞蹈」作為尋訪府城風情的主軸,不失為愛好藝文的遊人們可嘗試切入的旅行角度。 熟悉台灣舞蹈發展的人,對於「台灣舞蹈之母」蔡瑞月、「蜻蜓祖母」李彩娥、「台灣舞蹈開拓者」林香芸等名字當不陌生,而這些台灣舞蹈先驅、播育者,幾乎都是府城女子。形容府城處處隱匿著舞蹈的歷史足跡,一點也不為過。 事實上,府城有多處馳名景點,見證舞蹈曾駐足的歷史;有些則隨著時移事往,物換星移,僅能在原址遙想當年;還有些則在新一代創作者的努力下,正成為未來的舞蹈歷史場景。讓我們循著舞者的腳步,以新的眼光,踏查府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在府城處處留下舞蹈足印——稻草人舞團
稻草人舞團的「足In肢體介入特殊空間」系列,顧名思義,足In既有人與空間對話、互動的意涵,也暗嵌了足印踏過所留下的時間與記憶。至今足In系列已於台南加力畫廊、另類藝文空間「豆油間」、安平樹屋等地舉行,稻草人舞團介入其間的展演,或可作為表演藝術與府城諸多古蹟、老建築相遇時的參照案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走出傳統窠臼 民族舞吹新風
近來台南的編舞家在創作作品上,開始放下所謂的「類型」束縛,走向現象的探討發現「可能」,將什麼民族舞的抽象與具象的模糊界線,一一做合理的釐清後,選擇符合當代、自我與歷史呈現方式。編舞家不論從記憶深處的回顧,或過去刻骨銘心的經歷,或對環境的感知,或對心靈的體悟,讓民族舞蹈開始從「變」而有了創新的呈現。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為民族舞尋找在地新風情──雞屎藤新民族舞團
儘管團名取得俚俗而帶幾分野氣,「雞屎藤新民族舞團」骨子裡卻是不折不扣的「府城文青」,由具備藝文背景的年輕行政、創作新血,與舞蹈社起家的藝術總監許春香,聯手將台灣文學、台南庶民史等題材注入民族舞表演,開發了傳統舞蹈類型的表演新風貌,而強烈的在地性也搶進台北藝文一級戰場,也為台南民族舞團拓展出一條可行的創新之路。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從「民俗技藝」邁向「藝術舞團」──安琪藝術舞蹈團
安琪藝術舞蹈團的年度公演《登樓》在歸仁文化中心演出。若從台南火車站乘車,約莫半小時路程。抵達這個被司機喚為「草地所在」的文化中心時,四下靜悄悄幽暗的民宅顯得有些冷清。下車前,司機問,「是去文化中心喝喜酒嗎?」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產官學試煉磨合 再現文史風華
儘管目前台南市政府單位致力推廣文化在地化,並且藉由「台南市國際藝術節」獎勵台南市表演團隊創作在地題材,但這個理念的困境就在於,強調演出風格有強烈的地方色彩,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概念,但是這中間卻又忽略了表演團隊的生態。嚴格來說,表演團隊的演出風格是由藝術總監掌握,每個團隊各有擅長的狀況下,如果該訴求團隊無法掌握,勢必會落入「皮相」。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代表團隊
詩文入舞 跳出「非台北」觀點—─廖末喜舞蹈劇場
自一九九○年代創立舞團,廖末喜不只是將舞蹈社轉為舞團的前鋒,以現代舞為主要創作方向,更在民族舞團蔚然成風的台南一枝獨秀;而持續創作不輟的她,在創團廿年之際成立「洄游舞集」,每年邀請年輕編舞家進行主題編創,更闢「舞詩」系列,將多位台灣文學家作品化為舞作,躍動舞台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一方舞蹈沃土 更待繽紛花開
古都台南,不僅是文風鼎盛,藝風也蓬勃。就舞蹈來說,除了蔡瑞月、李彩娥、林香芸等台灣早期的舞蹈教育家和編舞家皆出身於此,更因台南家專的舞蹈專科培育了許多人才,也使在地的舞蹈社林立。除了少數舞團早就轉型創作,近年因政府的補助政策鼓勵,不少舞蹈社轉變為舞團,也吹起在地題材入舞的風氣,但這是否對原本的舞蹈生態有利?還是生存更為困難?這一方舞蹈沃土,如何能好好栽植,創造藝術的繽紛未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回首新世紀十年 探問華文戲劇創新活力
去年十二月中旬在澳門舉行的第八屆華文戲劇節,主題為「新世紀華文戲劇研究」,旨在「探討過去十年來華文戲劇之種種面貌、創作特色、最新走向,以及對未來華文戲劇作出前瞻。」特別著眼於新世紀第一個十年的華文戲劇發展,除了參與的演出希望是十年內的戲碼,在學術論文方面,也期許與會者提出對過往十年各地戲劇現象的觀察分析。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城市行銷 全城舞台
本屆的澳門城市藝穗節以「藝術走路,四圍開道」(Where you go, Where art grows)為標語(slogan),藝穗節的發起人,也是主辦人許國權打著「全城舞台」為號召,將整個澳門城市當成一座劇場,更試著將藝穗節上演的所有節目,成為一場以藝術表現城市文化的總體演出,這個概念來自有著劇場導演背景的主辦人,也將一個官辦活動,展現出屬於藝術層次的靈活創意。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柏林國家歌劇院歌劇
童話式《魔笛》 溫馨季節散發輕魔力
莫札特的歌劇《魔笛》首演兩百多年來,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知名的歌劇之一,悅耳的旋律讓沒進過歌劇院的人也覺得耳熟能詳。柏林國家歌劇院在去年聖誕季節前推出新版《魔笛》製作,以童話溫馨的氣氛,及主角「以德報怨」的結局,讓《魔笛》的魔力繼續散發
-
劇場快門
《時間之外》之外
地點:台中中山堂後台 時間:二○一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
藝妙人物事
徐堰鈴 在潛泳中輕緩吟唱
那是位於八里的大樓,在觀音山和淡水河之間,令人膽顫心驚的高度,第二十樓。從她租處出來,一同等著電梯,她笑說:「我媽媽要我準備一把大傘,萬一地震,就拿傘往下跳。」我想像那個畫面,一片天搖地晃,徐堰鈴不疾不徐地張開大傘,乘空輕輕而降。一股冷靜的力度,像身為演員的她,處在角色的危險邊緣,暴烈地舉起舞台上的緊張,末了,又將觀眾的心安穩地放下。看過她在許多作品中詮釋完全互異的人物,也看過她男孩般帥氣的短髮,和女人味十足的長卷髮,徐堰鈴有種特殊的氣質,同時陽剛與柔弱,會是所謂雌雄同體的氣質嗎?也或者,就是一位演員中性的魅力、過渡的能力。 在她獨居的租屋,隨處可見的井然有序裡,依然夾藏著細緻的浪漫味道。她拉著我到一個角度觀看客廳,白色系的餐桌、落地窗、牆與地板,襯映著一方紅色的地毯和厚實的咖啡色皮沙發,溫暖而乾淨。牆上掛著一幅她鍾愛的夏卡爾的《生日》,會心一笑,房子無意間竟和畫有了相近的格局和色調,像彼此的縮影和放大。而這是她工作之外,最常窩著的地方。
-
藝@書
從唐詩到《大地之歌》 跨文化的翻譯變形記
羅基敏、梅樂亙兩位教授編著的《大地之歌馬勒的人世心聲》是一本主題明確的專題研究,梳理譯成歐洲語言的唐詩,如何成為馬勒的《大地之歌》及其他旁及種種層面的問題。透過書中不同版本「翻譯」的並列,中文讀者可以一眼追索文本的轉化、誤讀、詮釋空間的關閉與增生,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折射。
-
藝@CD
回眸一聽 李斯特年三帖補藥
李斯特逝世兩百周年的二○一一雖然已經飄然遠去,但李斯特的身影依然在眾多鋼琴家的精采錄音中向我們招手。就讓我們透過在「李斯特年」發行的齊瑪曼、郎朗與阿瑪德的三張專輯,讓你補補精、氣、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