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傾聽現場身之音 拼貼幻視者的邏輯
鈴木忠志曾說過:這個世界是一間大醫院,而且是所精神病院。因此出現他舞台上的角色基本上都是神經病。對於鈴木忠志而言,「神經病」的概念與其說是戲劇的內容,到不如說是他的戲劇形式,一個讓他用來處理經典劇本的方法。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我想處理的是人類共通的孤獨
鈴木忠志說,他想處理的是人類共同的孤獨,「《茶花女》中那種不能被完成的愛情、受制於家族與階級的阻礙與孤獨,正好是早年流行歌曲裡,反映人類在群體中共有的孤獨狀態,那種激勵人心、哀嘆愛情的主題。」他認為,三十年前的流行歌,無論是日本或台灣,講的都是弱勢的心情;寫苦戀、失戀、想愛又不能愛等的台灣早年國台語流行歌曲,十分適合映襯《茶花女》的悲悽曲折。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非常內心」的流行音樂再構
鈴木忠志的《茶花女》將呈現近廿首台灣人耳熟能詳的台灣流行歌曲,這些曲子如何與《茶花女》的故事情節與表演結合,當然令人非常好奇。擔綱此次編曲重任的作曲家櫻井弘二,透露要將樂曲串起,必須將劇情與歌手、演員的狀況或前後關係作調整。而劇本中看似突兀的歌曲安排,也蘊含著導演透過拼貼重新詮釋劇情的用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台式流行,唱出浮沉情夢
何日君再來 曲 劉雪庵(宴如) 詞黃嘉謨(貝林) 一提到這首華人皆耳熟能詳的名曲,一般人都會直接聯想「這是鄧麗君的歌!」事實上,此曲確是一九七八年由鄧麗君一唱成名,然而早在一九三○年代二戰時期,它便曾掀起一波傳唱熱潮,只是,就像歌中面臨惆悵離情的紅顏,〈何日君再來〉亦歷經多次被打成禁歌的命運,其命運翻轉頗有「華人最傳奇歌曲」的意味。 此曲的原唱人為周璇。大約七七事變前夕,上海藝華電影公司籌拍新片《三星伴月》,導演方沛霖請當時還在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唸書的劉雪庵亦即日後以〈踏雪尋梅〉、〈長城謠〉、〈紅豆詞〉等曲聞名的音樂家以當時流行的探戈風格譜曲。曲子做成後,方沛霖另請該片編劇黃嘉謨填詞。歌曲面世後漸為街頭巷尾傳唱,然而真正大紅並隨之引起爭議,則是在日籍女星李香蘭(山口淑子)灌唱之後。 李香蘭非常喜歡這首歌,不只演唱中文版,還改成日文版。一時之間,〈何日君再來〉超越戰爭,成為兩國熱門歌曲,更演變為中國的愛國歌曲,人們視「君」為國軍之意,使日本當局以抗日歌曲的理由禁唱。到了中日戰爭末期,卻換成中華民國政府下禁令,原因是日軍將這首歌改成「賀日軍再來」,使得當時總司令蔣中正大為震怒,唱片販售者紛紛收回銷毀,此曲從此沉寂。 直到一九七八年鄧麗君將原有的四段歌詞縮減成兩段唱紅前,這首歌未獲聞問,劉雪庵甚至因此曲在文革中被按上「賣國賊」的罪名下放勞改。一首能使眾人琅琅上口的動聽樂曲,身世如此坎坷,亦頗暗合茶花女瑪格麗特的遭遇,令人期待它將如何被改編演繹。 思慕的人 曲洪一峰 詞葉俊麟 這首至今仍為台灣經典K歌的〈思慕的人〉,由甫於二○一○年二月辭世的寶島歌王洪一峰,與填寫〈孤女的願望〉、〈寶島曼波〉、〈媽媽歌星〉等多達八千餘首歌詞的葉俊麟(於一九九八年逝世)合作而成。出生於日治時期,少年即出外演唱討生活的洪一峰,在一九五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全球化浪潮下,藝術家應有的使命
去年十一月十日,鈴木忠志受邀至台北藝術大學參與大師講座,和校長朱宗慶展開一場精采對談。會中,鈴木忠志除分享他對藝術之獨特見解與想法,提供年輕藝術家們不一樣的創作思維與態度,也針對「全球化」與藝術之間的話題提出看法,為國內藝術工作者帶來全新的思考與激盪。本刊特摘要鈴木忠志對朱校長提問的回答精華,與讀者分享身為廿世紀亞洲的戲劇大師鈴木忠志,如何以其超越藝術領域的視野與眼光,找到當代藝術家的使命與位置。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民國藝百」為國慶生 雙十強檔展現文化實力
一百,是個完美的數字,藝百,也是個完美的凝聚。中華民國的一百歲生日,兩廳院特別在一整年中,推出一系列「民國藝百」的節目來歡慶這個特別的日子。由國家戲劇院及音樂廳各演出十場重量級的節目NTCH Double Ten",共同迎接百年雙十的到來之外,還包含了全年百場免費提供的共享活動,與全民度過歡樂又具有藝術氣息的第一百年。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春琴》主要演員
笈田ヨツ 帶領觀眾看見舞台之外的「想像」
由兩廳院主辦、被形容是年度最好看的劇場作品《春琴》,演出後在劇迷之間的討論回響不斷,當眾人讚嘆英國導演麥克伯尼巧妙的舞台空間運用、多重複聲的敘事手法,女主角深津繪里從小女孩演到少婦的精湛演技與聲音表演,及畫龍點睛的三味線宗師本條秀太郎之外,可別忽略貫穿全劇的主要敘事者,七十七歲的笈田ヨツ(YoshiOida,前譯笈田勝弘)。這位跟隨劇場大師彼得.布魯克長達四十二年的日本演員,在歐美劇場界享有極崇高的聲譽,甚至可以當成是實踐布魯克劇場精神的最佳演員代表。本刊特別於此次演出期間專訪笈田先生,讓讀者進一步認識這位偉大的亞洲現代劇場演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玩得自在開心 重新認識自己
上個月帶領《春琴》來台演出的英國合拍劇團導演賽門.麥克尼,也趁此次訪台,應兩廳院之邀,為台灣的劇場工作者進行一場工作坊。出語珠璣不斷、創作觀點獨特的麥克伯尼,在工作坊中提供了什麼獨到密技?本刊特邀台南人劇團藝術總監、擔任此次工作坊翻譯的新生代編導蔡柏璋,為讀者寫下他的第一手觀察。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旅美編舞家
洪于倫 把詮釋的自由,送給觀眾
雖然出身企業世家,但旅美編舞家洪于倫不愛提這事,強調自己是家中的「藝術家第一代」,獨立性格鮮明。從小在媽媽簡靜惠的引領下接觸藝術、學舞不輟,洪于倫後來卻專攻心理學,直到有一天重新想起跳舞的快樂,才又重回舞蹈懷抱,選擇現代舞起步,還在紐約組了舞團。去年應舞蹈空間舞團之邀在皇冠藝術節與舞蹈空間舞團合作,洪于倫也首度在台灣展現自己的創作成果。
-
戲劇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戰爭
和只將文化創意視為商品的文創中心/絕對論者相比,《哈奈馬仙之hamlet b.》的創作者對所謂文創產業自然有更具批判性的思考,從劇中扮演哈姆雷特的演員所處的情境,與他所經歷的認同危機,我們大概也可以猜想,《哈》劇的創作者所必須面對的內在矛盾,對他們的挑戰也要遠大於在觀看者心中所引發的疑慮。
-
戲劇
論述的戰場 失溫的劇場?
兩個小時的夾敘夾議,雖然達到布萊希特所主張的「疏離效果」,全場觀眾不斷保持著故事外的冷靜思考,不過同時要提問的是:這是導演希望達到的完全目標嗎?
-
戲劇
「通俗」有益身心
像《月孃》這齣通俗劇,除了具有「姊姊妹妹站起來」的含意,也間接提出了「環境保護」(以本土產業抵擋托辣斯)的呼籲。可惜的是,我們沒有機會深入認識台北寧夏夜市的環境和閣倈演歌坊的歷史。話說回來,以「慢島劇團」的規模,我也很難予以這麼高度的期待;對照現實環境與政策失明的缺憾,這麼一齣清新的小品,我還是不吝予以鼓勵的掌聲。
-
戲劇
小細節、大學問!
兩名演員透過表演,展現了角色塑造與在地化的努力,幾乎沒有忽略任何細節;再者,創作群針對語言和互動,斟酌了其中的分寸,使得角色相當具有說服力。在與觀眾的近距離空間裡,演員的呼吸、肢體和專注,均有高度的專業和魅力整體呈現值得喝采。
-
音樂
眾志成城的《英雄》樂章
《英雄》四個樂章,快板樂章占了三個,也就是說樂團大部分的時間,必須在快速的音符間進行,因為專注,TC每個聲部可以踩著一致的步伐瞬間移動,也可以分頭前進互相激盪;因為默契,樂曲旋律進行中行雲流水,交織間流暢不打結;因為有熱情,大家的肢體隨樂擺動,音樂因而奔放時有火光。
-
舞蹈
天光雲影間的生命顯影
林懷民以傾斜的舞台,營造自然現象中必然性與偶然性碰撞的契機,探索危機與平衡、偶然與著力之間,所開展的身體新的可能性;同時,又藉「屋漏痕」之意象所暗示的時間過程,利用投影在地板上幻化萬千的墨雲,演現時間與生命的流變。
-
舞蹈
深鎖黑洞底下不願碰觸的記憶!
《鑰匙 人》是台灣少數舞蹈劇場風格中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此作由藝術總監羅文瑾編舞,作品闡述一個外表看似正常平凡的家庭,藉由一位蒙面神秘客烘托出錯綜複雜的家庭內幕,而手持鑰匙的謎樣女子是誰?在全劇中並無答案,觀眾可自我解讀。全劇雖無口白,但戲劇結構嚴謹,動作切入主題;虛實之間交織出一場內心爭戰、肢體饗宴!
-
回想與回響 Echo
創意舞動 開花結果
去年參與「新人新視野舞蹈篇」的四位編舞者,長期以來已經累積了相當的創作成績,從這次的演出,也可觀察出他們的發展脈絡,呈現了「開花結果」的方向。若說這批新人與指導的顧問間多所重疊或許言重。彼此間的互相扶持、不可分割,只反映了舞蹈界深摯的情誼,何況,一切只在萌芽階段,只是,益發想看他們個別的面目與思想,尤其,已證明了自己掌握創作精髓的慧根!接下來,就是自我表述的勇氣與語彙了。
-
戲劇
暴力不曾缺席,如影隨形
「家暴這件事,其實,我們都在共犯結構裡。」舞台設定為雙面台,觀眾們於此同時凝視著另一側觀眾觀看家暴的上演。「我們」從觀眾的客體,在此安排之下成為相互觀看經驗的主體,我們與兩位主角一同在「經驗」著暴力的發生。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即將迎接「不惑」 戮力打造新銳舞台
今年邁入第三十九屆的香港藝術節,在迎向「四十不惑」的路上,除了依然引進多元的國外精采節目,更戮力打造新銳現身的舞台。今年推出的「新銳舞台系列」,是運用香港藝術節的製作經費與專業團隊管理資源,由藝術節親自主辦,將演出《唐人街繁華夢》等四檔節目。此外,舞蹈方面也邀來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演出經典作《康乃馨》,一起展演的還有鮑許的相關影片展。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琴音與柏林 在城市生活中相遇
音樂藝術可以在演藝廳裡洗滌我們的心靈,也經常扮演自家琴房自娛娛人的角色,這回更在柏林各區的公寓客廳裡,變身為接待陌生同好的庶民藝術。同樣具有鋼琴家身分的策展主辦人安德烈亞斯.柯恩(AndreasKern)想像著:「漫步於柏林巷弄間,讓不時傳來的琴聲,透過敞開的窗台,分享給街角上的行人;如果此時有機會乘著熱汽球緩緩升天眺望柏林,看到一幅叮叮咚咚敲打出城市鋼琴色彩的浪漫畫作,該會如何呢?」就這樣,在獲得經費資助後,經過半年籌劃,一個專屬於柏林的「鋼琴城市節」(Piano CityBerlin 2010)就此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