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其他分類
榕園旁、營舍中的藝術沃土
雖然劇院主體尚未破土興建,但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的展演活動,早已蓬蓬勃勃地揮灑開來。籌備處充分利用現有的榕園藝術廣場與舊營舍,開發出讓藝文團隊展演的空間,現在從週一到週日,安排的表演幾乎滿檔,一方面扶植南方團隊,另一方面也培養南部的藝術觀眾。
-
焦點專題 Focus
八二高齡仍翩舞的彩蝶—李彩娥
台灣國寶級舞蹈家李彩娥,從十二歲師從日本現代舞之父石井漠起,迄今八二高齡,歷經生理病痛與心理的瓶頸,仍在舞台上翩舞。李彩娥希望能重塑先民「人皆可舞」的美學精神,讓藝術從高奧的殿堂裡解放到每個人的指尖腳下。
-
焦點專題 Focus
引領風潮的現代舞推手—游好彥
身為瑪莎.葛蘭姆舞團的第一位台灣弟子,游好彥不僅把葛蘭姆的舞蹈技巧在台灣發揚光大,更藉由編創《魚玄機》、《屈原傳》等舞作,贏得「台灣現代舞之父」的地位。結束艱困的舞團經營,退而不休的他仍致力舞蹈教學和小品創作,以欣賞落日的心情,愜意地享受人生。
-
焦點專題 Focus
台灣芭蕾的美麗園丁—姚明麗
對台灣芭蕾舞發展功不可沒的姚明麗,是第一位將《吉賽兒》、《天鵝湖》、《睡美人》等古典芭蕾全本舞劇搬上台灣舞台的人。大半生從事教學與排舞的她,希望舞蹈藝術教育能從小扎根,讓孩子進劇院領會藝術之美,更期待年年有芭蕾舞劇新製作,讓舞者能夠有機會淬煉舞藝更上層樓。
-
演出評論 Review
青春創意、絕不獨腳
論評這批新生代作品的好壞,不是我的初衷,更留不得我說,決定的是觀眾。看來,他們有的已經發現「觀眾」的存在,改善了舞台呈現的「語法」,有的還是展現個性、堅持自我訴求了深具特色的行銷製作,間接支持也證明了這批新世代年輕人的態度;過去那種「只要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堅持,反倒發揮於創意,應該再也不是那種不負責的輕藐了。
-
新藝見/新銳藝評
人生四季:在愛與被愛之間
人總是互相取暖又不斷傷害彼此,總是親近而後疏離,後退而後再靠近,在反覆中循環著,宛若一個不曾終止的迴圈。生命中有許多說不出口的祕密,英才早逝的伍國柱彷彿是顆明亮的彗星快速地劃過天際,而《斷章》就像個窗口將祕密釋放,在漫漫長夜中閃爍,留給人們不會遺忘的點點餘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兩廳院董事長談「台灣國際藝術節」
陳郁秀:強調跨界、跨國、跨文化,展現台灣創造力
兩廳院將於明年二月二十日至四月三日,隆重推出「二○○九台灣國際藝術節-未來之眼」,以「科技」為舞台主角,將由世界劇場大師羅伯.威爾森與京劇名伶魏海敏聯手合作的《歐蘭朵》擔綱開幕演出。本刊特地專訪一手促成藝術節誕生的兩廳院董事長陳郁秀,一談她對「台灣國際藝術節」的品牌定位與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節 帶你進入想像的時空
藝術節的根本精神,在於讓人在「時間之外的時間」裡, 感受到生活中不可多得的經驗,人們因而充滿想像與期待。 讓人舒服的藝術節,更在節目「時間」跟「空間」裡,大大揮灑創意
-
特別企畫 Feature 精選的品味、競爭的氛圍
德國藝術節略覽
德國是表演藝術的繁花寶地,劇院、音樂廳繁多,表演團隊更是如過江之鯽,高水準製作更是比比皆是,所以德國的藝術節也就特別有看頭,不但是「精選」,還有獎項提高競爭氣氛。除了有呈現各國表演藝術的國際藝術節外,專注單一領域的大匯演型藝術節,更是讓觀眾不怕沒得看,只怕看不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沒有假期 處處都是驚喜
法國微觀:巴黎夏日藝術節
法國的藝術節多元又豐富,有口碑歷史悠久的亞維儂藝術節,也有結合在地觀光特色者如艾克斯普羅旺斯藝術節,標榜國際性與前瞻性者更是比比皆是。法國人是如何打造一個藝術節的?在首都巴黎運作近二十年的夏日藝術節總監瑪汀奈特地接受本刊專訪,一談他創立巴黎下日藝術節的經驗與思考。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後起之秀 重金打造
亞洲藝術節掠影
亞洲地區除了較早發展藝術節的日本與澳洲,從一九八○年代以來,新加坡、韓國、香港等地也紛紛推出大型藝術節,在拼經濟實力之外,也拼文化實力。這些背後多由政府支持的藝術節,挾帶豐沛的資源,針對市場需求,策劃的節目包羅萬象,再經過靈活的宣傳及行銷手段,往往都能達到一定程度的話題與國際關注;但其他中小型的藝術節則以特色與主題聚焦取勝,更能顯現藝術創意的活力。
-
特別企畫 Feature
藝術節完全操作手冊
啥是「藝術節」? 一大堆節目一起演出就叫「藝術節」嗎? 從策展規劃、行銷推廣、塑造品牌、尋求贊助、到推票催人氣,藝術節的操作要比單一節目來得複雜,挑戰性更高,要注意的環節也更多更廣。如何打造一個成功的藝術節?本刊綜合整理多位藝術節策展人的經驗,讓讀者更認識「藝術節」。
-
兩廳院櫥窗 Hot at NTCH
慶生又圓夢,令人驚喜的萬聖節!
萬聖節這天,也是兩廳院廿一週年的生日,五百六十七位來自台北縣六所偏遠學校的學童師生,在台北縣文化基金會安排下,參加兩廳院圓夢計畫,來到國家音樂廳觀賞「NSO萬聖派對魔幻傳奇」彩排。小朋友與董事長陳郁秀、藝術總監劉瓊淑、兩廳院董監事、藝術界代表等,在歡樂氣氛中一起為兩廳院祝賀生日快樂!
-
其他分類
鑑往知來 向世界發聲
身為兩廳院迄今最龐大的旗艦計畫,《黑鬚馬偕》在台灣上演之後,目前必須將目標望向歐美:台灣的歌劇和歌舞劇,要如何進軍國際?過去在這方面我們又做過哪些嘗試?鑑往才可以知來,在此重整旗鼓之際,不妨回溯過往國人進軍歐美舞台的成績;一來向他們致敬,二來尊重自己的歷史、成就才可累積。
-
其他分類
舊中牟新 方是王道
如果「傳統」底蘊不夠深厚,無法形成本身不斷循環生息的「形式藝術」,那麼一味地抱殘守缺就只會走向黃昏。而「創新」呢,如果沒能體會「創」者乃是從「舊有養分」融匯貫通、打破框架「再」「成長」,只是搞顛覆、剽竊、搞自以為是所謂的創意的話那麼「創新」只是販賣一個光桿idea而不能完整自圓其說。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羅浮宮邀請布列茲 從繪畫與音樂思考「未完成和完結」
接受羅浮宮邀請,利用博物館內部多元展演廳堂,布列茲和博物館方共同籌畫推出系列音樂會、演講、論壇以及展覽「作品片段」,思索「未完成和完結」課題,探討藝術創作過程。系列音樂會中的大型交響樂由布列茲指揮國立巴黎交響樂團演出,分別於十二月一日在普雷耶音樂廳、二日在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底下演出。這二場音樂會是羅浮宮首度嘗試以網路直播方式,對全世界樂迷發聲。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倫敦爵士音樂節 深秋樂動嘉年華
「倫敦爵士音樂節」的嘹亮樂聲已持續十六個年頭,十一月因此成為倫敦爵士樂迷最引領期盼的時節;為期十天的演出期內,大大小小各式各樣的爵士風樂曲演出將近兩百場,從象徵帝國富力的皇家亞伯特廳、實驗風格強烈的巴比肯中心,到街巷中充滿人情招呼的咖啡廳及酒吧,爵士樂聲處處飄揚,吸引超過六萬名的樂迷共襄盛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東西文化 扯不清的結
每年十月到十二月上陣的「下一波藝術節」,可謂是當代表演藝術的指標展示場,精英製作薈萃,創意新作並榮,可以從中觀察到最新的表演藝術創作趨勢。這次介紹的三齣作品,不論是台灣出品的優人神鼓《金剛心》,中法人員合作的Les Sept Planches de la Ruse,或是取材印度故事、音樂與肢體的Arjuna's Dilemma,都可看出多元文化混融的意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琴人曲終,藝心更綿長
知名歐洲鋼琴家布蘭德爾(Alfred Brendel),從今年起推出一系列告別巡迴演出,而告別的終點,二○○八年十二月十八日的音樂會,就選在最愛給傑出的音樂家熱烈掌聲、同時也擁有最苛酷品鑑能力的維也納。不屬於任何學派,沒有任何師承,沒有任何信條的布蘭德爾,擁有的是多元的藝術能力與認真的研究精神,演奏詮釋風格兼具深度與廣度。不再登台的他,未來仍排滿了演講、文學朗誦、研討會等活動。從二○○九年夏起,請拭目以待一個「文學式」的布蘭德爾。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柏林國家芭蕾舞團精湛演繹經典童話
馬帝亞 讓八個愛麗絲舞遊異想仙境
在樂團展開序曲後,愛麗絲於一棵由黑、白圓點設計的大樹紗幕後盪鞦韆,她為追逐兔子而掉進洞裡,自此經歷一連串奇異探險。編舞者極具巧思地安排八位舞者分別擔綱不同段落的愛麗絲,所以她一跳進地洞,下一幕即刻有另一位愛麗絲從空中緩緩地飄浮(吊鋼絲)下來,身後飄盪著特大的棕熊、雨傘、瓶罐與書等。愛麗絲在空中漫步、翻滾、倒掛、游泳、轉圈,輔以美輪美奐的燈光,彷彿陷入超現實時空的夢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