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表演人物
他的人生地下鐵,老有幸運的意外
他執導的《地下鐵》,一路從默默無名的地鐵站,直駛澳門、新加坡、廣州甚至上海等地,十場左右的演出已累計一萬兩千人次,而且數字仍以等比級數成長中。 「看起來,我好像可以靠做劇場導演這行活下去。」黎煥雄慶幸自己這個人生意外的轉折。
-
深度藝談
人生,沒有完全的悲劇
這是一個飽經風霜、閱歷豐富的傳奇老人,他蒙過冤,入過獄,當過記者,也做過政府高官,據說,他是唯一一個在副部長任上仍堅持在舞台上表演的人。 前中共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英若城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病逝。去年八月,在英若城病榻前的最後時日裡,接受大陸新聞工作者徐燦的專訪。透過這篇專訪,我們彷彿見到英先生伏案戲劇翻譯的工作的現場。對於其生命舞台的浮沉,英先生有他對自己的蓋棺論定;而對中國戲劇的發展,油盡燈枯的生命依然不減澎湃熱情。
-
專輯(一)
裡外兼顧,多元紛陳
今年的戲劇類節目,多元而活潑,有明星主演、頗具票房號召力的《家庭作孽》與《再生緣》,也有來自英國的原味莎劇。還有頗受矚目的日本導演平田織佐帶來、向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致敬的《東京札記》。而本地劇團「樹寧.現在式單位」和「前進進戲劇工作坊」亦將演出多媒體劇場作品。
-
專輯(一)
百年秋聲賦香江
這四場演出的戲碼提調,相當有新意。前三場皆是程派的代表作,最後一場則是梅、程、尚、荀四大名旦的流派專場,這不啻是為上世紀的京劇旦角藝術,作一次歷史性的回顧。
-
專輯(一)
拔足夜逃,新舊間探舞路
逃亡成為《夜奔》作品的主題與背景,若說逃亡是一場旅程,在旅程當中勢必充滿了對過去的記憶、悔恨,對現況的恐懼,以及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感甚至憤怒,這都是林原上在與舞者工作時藉以想像、發展的材料,也是他企圖在舞台上呈現的氛圍──在危險中奔逃的不確定、柳暗花明的新出路。
-
專輯(一)
來嚐原汁原味的「導演歌劇」!
在費森斯坦的帶領下,柏林喜歌劇院成為歐洲「導演歌劇」的重鎮。這次帶來的《費黛里奧》是想像力豐富的導演庫普佛的作品,幾乎空無一物的舞台,赤裸著劇院燈架與布幕,完全不修飾的空間,只有演員在諾大的空間裡奮力地唱著貝多芬這唯一的歌劇作品。而另一齣《風流寡婦》,則最符合「節慶」氣味,即使不強調「導演歌劇」,演員自會從輕鬆熱鬧的音樂中呈現吸引觀眾眼光的演技。
-
戲劇
難感痛養的語言交鋒
劇作者似乎無意將這三個人的衝突向外再作擴張論述,因此,現代主義、藝術市場、婚姻儀式這些具有辯證趣味的話題,就只能成為角色相互攻防的矛與盾,言語交鋒的趣味,也逐漸從節奏感十足的打擊樂章,變成喋喋不休的牢騷與毫無意義的相互指責。
-
舞蹈
議題嚴肅,舞現趣味
卓庭竹是目前台灣極少數能夠思考舞蹈本質的編舞者,以細膩的情感、感性的動作特質見長,而被喻為最具女性特質與最具潛力的年輕編舞者。
-
舞蹈
撼動人心的身體詩作
Saburo的舞作,不但展現一場精湛的動作饗宴,更使身為觀眾的我,感到一種深深的愉悅──一種每個人都有權利享受、因為發現動作╱身體╱存在而產生的單純的愉悅。
-
舞蹈
風,舞在形與意之間
在獨舞展中我們看到有別於雲門風貌的吳義芳,芭蕾、現代、武功、太極導引等動作元素,在他的搓揉下合成自由多變的身體風景,而閱讀各首舞作標題,可看出他想摒除純舞蹈的展現,而去觀照檢視自我的生命面向;於是戲劇性的肢體表演及聲音影像等元素被適切地運用到舞作之中,整體而言他是成功的。
-
舞蹈
點子漫天舞,期待更深耕
這九個作品呈現了幾個共同現象:創意不成問題,但離成品還有段漫長的距離。點子夠多,對議題的探討卻不夠深入。對劇場元素、多媒體等素材的注意與運用明顯提昇,但用與不用?如何使用?還欠斟酌。九個編舞者,可視為新生代舞蹈創作者的切片。但在前往藝術的道路上,新生代缺的不是創意,恐怕最需要的反而是深耕雕琢、藝術精練時所下的死工夫。
-
戲曲
折子戲細膩動人,新編齣難掩破綻
《暗箭記》是此次主打劇目,這是第三次演出。傳統劇目經過時間的篩選,以及歷代藝人、文人的琢磨,新編戲難與相比。但新編戲可以在劇情的緊湊,人物心理、個性的刻畫和舞台燈光的設計取勝。可惜《暗箭記》只是將故事敘述下來,缺乏戲劇張力,主角子都內心的矛盾衝突,沒有做深刻的發揮,也因此缺乏動人心坎、迴腸盪氣的唱段。
-
戲曲
值得尊敬的自我挑戰者
「壓箱寶春戲」連演四場,李寶春從劇本,導演乃至製作都有涉獵,但最讓觀眾矚目的,仍是他的演員部分。四場戲中,他要詮釋不同行當,雖不能稱之謂挑戰極限,卻亦是難能可貴了。
-
戲曲
新舊並進,永保津津有味
國光的歲末公演,從舞台、表演程式、文武場等都儘可能保留傳統,而在敘事節奏上加以緊湊化,這是對京劇藝術嚴謹的堅持,值得肯定。
-
音樂
披彩衣、騎戰馬的吉他武士
這場獨奏會可說是杰森演奏實力完整的展現,技巧紮實,速度無礙,音色變化繁富,就某個層面來說,這是一場高度的炫技表演,也是近來相當難得又令人興奮的精采演奏。
-
現象‧現場
金裝打造,上級品味?
既冠上「國家」的稱號,這十台作品便代表了中國大陸官方認定的當代舞台藝術最高成就,但「國家」的藝術品味與文化導向是什麼?對於劇藝的提昇是福還是禍?刻正在北京進行研究的戲曲研究者林幸慧,對這整個計畫進行的過程與結果,提出了整體的觀察與分析。
-
藝知平台
歎為觀止的劇場魔法
《歌劇魅影》出神入化的總體劇場效果,既滿足了挑剔成性的評論家胃口,更把全場觀眾把玩在手掌心,使人對整部作品欲拒還迎、又愛又恨──恨它的劇本、詞作與音樂沒有再深一層,把《歌劇魅影》無窮無盡的戲劇張力逼到極限;愛它的場面調度足以名垂青史。而負責整體場面調度的,正是百老匯史上最具傳奇色彩的天王大導演哈洛.普林斯。
-
專輯(一)走,到小劇場唱戲去
一九八○年代,蘭陵劇坊《荷珠新配》牽出戲曲與現代劇場的聯姻關係,近幾年,中國大陸則掀起「小劇場戲曲」風潮。兩岸或前或後地展開戲曲進入小劇場的實驗,是偶然的巧合嗎?而這樣的嘗試,背後的思考是什麼? 本刊特地針對這個戲曲新趨勢進行探討,並以數齣大陸近期製作為例,讓讀者了解演出概況。而台灣此風方興未艾,我們也以專文描繪本地戲曲人的創作新向度。
-
專欄 Columns見微知著談對號
也許不對號、可於任何時間內自由進出劇場的表演,更為草根,更接近人民的生活,更有娛樂性、聯誼性。但售票、定時、且對號入座的演出顯然注重表演的完整呈現,強調藝術的莊嚴。前者在親民,後者在止於至善。追求不同,票務結構也有所不同。然而對所有觀眾而言,一旦是售票演出,適度的公德心和自制力就被期待;前者是教育,後者是修養,合起來是文化。
-
專欄 Columns真實素材與藝術作品之間
《女兒紅》的編導太在乎觀眾直接的反應,太在乎他個人的悲歡際遇能否讓觀眾「笑中帶淚,淚中帶笑」,其結果卻是如角色一樣的沈溺與自憐?《女兒紅》最為一偏私密的告白,創作者的勇氣可嘉,最為一個應該被評論的作品,卻表現出一種不對等的關係:面對創作者毫不保留的自曝隱私,觀看者該如何自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