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
遇上《梁祝》,琴魔也低頭
〈抗婚〉有很多戲曲式的散板哭腔,而夏漢勉強演奏成布魯赫式的連續和弦,快速上行音階和碎弓快板音準亂成一塌糊塗。對擅長西方語法的水藍來說,這段充滿戲曲風的囂板音樂處理得是太俄羅斯了一點。
-
戲劇
卓別林的離去,與輕輕的歎息......
劇作者將《快樂王子》的童話故事加入,既無法與原有的故事形成對話或對照的關係,或建立另一種關照的角度,卻只是畫蛇添足,以不必要的複雜取代了原本簡單的趣味。換言之,《城》劇的戲劇文本,只是暴露了文字和創作者本身的局限,並且讓我們理解到卓別林當初為何堅持以默片拍攝、為何堅拒配音的建議。
-
戲劇
好沉重的林奕華留言
導演林奕華對於張愛玲的理解(appreciation),將張愛玲的小說世界,與他所身處的當代(香港)社會與現代成功女性的形象加以連結並置,確有獨到之處。但當他試圖將張愛玲的人情世故,轉化為現代男女的性別/感情/社會教育素材的意圖,就不免讓入有所保留了。
-
舞蹈
無解的夢境
觀賞納許的《夜無眠》就好像闖入他人的夢境,一切是那麼奇異疏離且毫無邏輯可循。在這裡,只有意象、行為,而無緣由與因果,甚至連舞蹈劇場開山祖碧娜.鮑許作品中拼貼式的聯想都捨去。所有的景象都是獨立的片段,或同時互不相干地在舞台上進行、或毫無關連地接續發生。
-
舞蹈
作戲者的天堂
演員表演與舞台技術讓無眠夜中萬種的可能化為具體。演員,自始至終即在台上保持著一種刻意的表演方法:一方面對觀衆保持著接觸,另一方面卻維持著彼此少有表情,雖互動密切、精神上卻極度疏離的狀態。在呼應卡夫卡著作韻味之餘,這種呈現出的「作戲」的感覺,使得層出不窮的舞台驚奇也顯得貼切。
-
專題
表演世家的開始
綜觀四十年間台灣現代劇場表演訓練,方法上大致可以分為「以排練代替訓練」和基礎練習的表演課程兩大類;前者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師徒制」,以劇場中的表演及導演經驗作為訓練的主軸,後者則著重於模仿東西方表演訓練方法中,對於肢體、語言等表演元素的開發與加強,同時借用不同表演領域的訓練素材和觀念,企圖摸索出表演訓練的可能方向。
-
專題
專業之道,路迢迢
如何「循序漸進」進行劇場表演人才的養成過程,是從校園到業界都普遍感受到的共同問題。而有心培育下一代表演者的老師們,無論是著重具體技術的外在指點,或是強調自我覺察的内在養成,對於所謂的「專業」表演教育理想,也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不妥協的教學態度。
-
環球舞台
融合寫實與象徵的中國戲劇新殿堂
甫於去年底成立的大陸「中國國家話劇院」,擁有二百多名的演員,能同時推出兩個大型製作,可說是資源豐沛、引領風潮的戲劇新殿堂。該團於今年四、五月相繼推出兩齣創團作《這裡的黎明靜悄悄》與《薩勒姆的女巫》,分別由中生代導演查明哲與王嘵鷹執導,以紮實的寫實表演為基礎,輔以詩意或象徵的導演手法,呈現了大陸寫實戲劇的多樣性。
-
環球舞台
兩個人的理想,把世界帶到倫敦
雖然倫敦號稱世界戲劇之都,但是在二十年前要說服倫敦人接受外國團體的演出,簡直是不可能的任務。然而,LIFT以實際的行動打破大衆的疑慮,並以雙年展藝術節的形式,在夏季帶給觀衆豐碩的藝術饗宴。二十年來,每屆平均觀衆的參與人次為七萬多,而與LIFT合作過的藝術家超過四千人,分別來自美洲、中南美洲、亞洲,歐洲、澳洲等五十多個國家,演出的型態結合劇場表演、偶劇、默劇、舞蹈、音樂、皮影戲、多媒體創作以及很難歸類卻又叫人嘖嘖稱奇的現代劇場藝術。
-
環球舞台
東歐音樂之都的「春之祭」
「布拉格之春」今年的主題是「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共演出十九首他的作品,以及幾首後人紀念他的作品。斯特拉溫斯基最著名的《春之祭》被改編為四手鋼琴協奏曲的形式出現、而不是龐大的管弦樂曲。在紀念斯特拉溫斯基的作品中,則以俄國作曲家許尼特克所作的《回憶斯特拉溫斯基卡農曲》與捷克作曲家卡拉貝斯所寫的室内樂團協奏曲《向斯特拉溫斯基致敬》最受矚目。
-
舞台之外
輕鬆一點!堅持一點!
奥斯卡金像獎的光芒,把《臥虎藏龍》中的葉錦添鍍造地更加璀璨輝煌。有人說葉錦添是「大師」,所以無法置評,也有同行說,葉錦添的美學她沒有研究,很難說出個門道;最經典的說法是:「葉錦添的設計並置了古典與前衛,他所突顯的精準與美感,恐怕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
劇場思考
搭乘時尚列車,接軌國際舞台
黃文英除了考證「水滸傳」故事背景的宋代服裝風格,同時也將「十九世紀西方的fashion」注入其中,以使《金》劇的服裝有現代感。所以,表面上看起來所謂的「中國風」,其實乃東、西方美學元素兼容並蓄而成,這種時尚之美,正是西方觀點下的一種「國際語言」。
-
劇場思考
變身求精緻,何苦獨愛京味?
從京劇跨行到歌仔戲的導演,擅長用京劇形式的「尪仔架」,結構歌仔戲相形之下顯得「粗」的技藝,讓它在現代劇場亮相之時,的確脫了幾分俗,對提升歌仔戲表面的美感,發揮了立竿見影之效。然而過於依賴的結果,京劇竟變成歌仔戲的糖衣,這種精緻歌仔戲嚐起來甜甜的,内中的「本土味」則全走了味,有喪失自我而不自覺之虞。
-
劇場思考
最基礎的表演練習 最艱難的深層沉澱
劉守曜以觀賞日本舞踏家大野一雄的獨角戲作結語,他認為那是獨角戲演員的最高層次,因為看大野一雄的個人呈現,可以看到他享受他的表演,不是炫耀技巧,而是投射了一輩子快樂、脾氣與成長,令人完全地感動;「獨角戲是最難的,卻也是最動人的;獨角戲是最簡單的,但往往要花一輩子去努力。」
-
劇場思考
懸而未決的意義
今年四月,歐丁劇場應邀來台演出並舉行工作坊,引起不少關於尤金諾.芭芭與國外表演訓練體系的討論。本文作者在參與此次工作坊的活動之後,特別針對示範的内容,對芭芭的表演文本的工作方法進行深入的分析。
-
樂響思考
音樂耕耘數十載,花兒朵朵開?
一個良好的音樂環境裡,除了創作、演出與欣賞三個環節外,進入廿世紀,隨著音樂研究質與量的長足發展,在音樂發展先進國家裡,評論與研究早已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評論風氣與水準直接影響演出者與欣賞者,研究成果的公諸於世,則啓發創作、演出、欣賞與評論者對既有及新作曲目之重新思考與定位。
-
經典解剖室
迂迴進擊,省視「陳腔濫調」
在美國戲劇史上,《動物園故事》可能是第一部以較直接的手法碰觸「語言」此一議題。之前如米勒的《推銷員之死》或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都是以較間接的手法處理語言的主題。因為如此,也因為艾爾比在後來的劇本中持續藉由對白探討語言,他爾後獲得了「語言劇作家」(language playwright)的封號。
-
聲、歌與樂
我不知道,生命如何做到
「愛與傷痛,世界與夢」是馬勒音樂不變的主題,是他人格、靈魂、藝術的自白。前二者是浪漫主義的核心,但似乎馬勒特別把這小我的感受,放在與「世界」對應的高度與廣度觀看。這就是馬勒之所以為大,所以為深刻。沒有達成的是夢想。而真實的世界,即便有多少無奈,也如夢境般美麗。
-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藝」界名人扮裝秀之台前幕後
-
專題
劇團訓練篇
在舞台上光鮮亮麗的演出背後,總有演員們汗水淋漓的訓練與準備過程。只是,在經費與相關資源皆屬有限的情況下,國内劇場表演訓練的經營一向被認為是件吃力不討好的苦差事。在今年四月「歐丁劇場」來台演出並舉行工作坊、引起不少關於尤金諾.芭芭與國外表演訓練體系的討論之前,本刊也在三月號的專題中初探葛羅托斯基表演訓練在台灣的影響。現在翻開《破》週報或是上網路劇院的網站時更可以發現,與現代劇場表演訓練相關的坊間課程已是琳琅滿目,似乎也在校園之外為國人提供了豐富多元的學習管道。然而,從基礎入門到專業課程,從劇團内部訓練到學院表演教育,多年來摸索現代劇場表演之路的台灣人,究竟在訓練或教育上累積了些什麼値得延續與探討的成果?當前面對的共同課題又有哪些?本刊特別製作此次專題,以上、下兩期,分別針對「劇團訓練」與「校園教育」兩部分,邀請國内現代劇場界的訓練者、表演者與觀察者們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