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工作坊
伊朗手鼓的魅力
在音樂定義的不斷演變之際,Zarb(伊朗手鼓)已成爲音樂劇場的寵兒。伯岱爾對Zarb的展現,早已不再只是對於精湛純熟的技術層面的了解,也不只限於單一文化的表演。透過示範講座,伯岱爾帶來了令人亮眼、寛廣的新音樂及文化視野。
-
音樂
主奏與協奏之間的失落
在協奏曲中樂團雖處於伴奏的地位,但主奏者腦海中必須共存著管弦樂的部分,兩者相輔相成,否則就很容易迷失自己。
-
音樂
陽剛之美以外
如此充滿內在、親密感受的樂曲一到了龐大音樂廳中,自然就無法保有原來的氣氛與特質了!然而,殷承宗手下的〈雪泥蹤跡〉仍然成功的顯現了雪地裡孤寂蒼白的特色。
-
音樂
迷你奇特的樂團BOYAN
秉承了俄系音樂演奏的傳統,Boyan的音響非常地炫麗;儘管全團的編制只有四十餘人,他們所演奏出來的強音與低音,都相當地豐盈,絲毫不輸給正式編制的樂團。
-
舞蹈
追求東方氣韻的芭蕾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舞者們在情感的表達、技巧和體力,都有明顯的進步,表現可圈可點,令人可喜。台北芭蕾舞團目前雖爲半職業芭蕾舞團,要成長爲職業舞團指日可待。
-
舞蹈
舞出生命之洋流 評
嬰兒油舞蹈中特有的身體運動方式以及無阻力的流動感,恰與「黑潮」海洋的意象作了形式與主題間最貼切的結合。縱然《黑潮》的少數段落仍如樸玉,尙待琢磨,但〈春生〉、〈夏潮〉等景已如璀璨的鑽石,敎人驚豔。
-
舞蹈
跳出眼淚跳出窠臼
這群受過學院派肢體訓練的編舞者們,在《收集眼淚》裡試圖將老方法和自身體會出的新意融合,雖然對議題的探討不夠深刻,卻能夠迎合新世代觀衆的口味,整場表演多元而好看。
-
戲劇
小亞細亞網絡的憂鬱
毎一次由緩而快、由弱漸強的焦躁與狂亂;每一次肢體的力的賁張與跌宕;毎一次橫越全區的交叉與擺蕩;這些藉由情緒、肢體、與音樂產生的敍述表現,對熟悉劇場在吿別現代主義之後實驗發展的觀衆來說,其實並不陌生。佐藤的確是掌握了新語言的「技術」。然而,由此技術而來,最後展現到觀衆面前的,才是創作的最終目的與評價所在吧?於是,《鬱》劇中大量「線」的意象呈現就必須被重新審視。
-
戲劇
葷腥不忌的「正宗南台灣」作風?
多處場景轉換時失焦的情境切換,顯得演員舞台專注力與訓練的不足;部分充滿娛樂氛圍、但形式與內容兩相歧異的夜市歌舞秀口味,非但無法令人認同此爲「正宗南台灣」作風,反將通俗化的生活場景一路推向庸俗化的高峰。
-
回想與回響 Echo
愛,在魚水之間
《魚水之間》的主旨旣深情又浪漫,而在呈現的手法上,卻又能處理得戲而不謔,是這齣戲好看且成功的地方。但是在演員情緒表現的拿捏與角色的詮釋上,似乎該有更爲細膩的要求與掌握,而非全憑演員以個人的魅力與喜感來飆戲搶戲。
-
回想與回響 Echo
虛擬於KTV裡的新世代精神
細瑣的生命經驗、大敍述的瓦解、設法逭逃於結構之外,固然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可是劇場若只是充斥著這些特質,人物與演員都掌握不住方向、也沒有標示出目的,到底「寶蓮精神」要如何達成?其中「不扮演」的奧妙境界,恐怕也不等同於耽溺地「演自己」吧?
-
回想與回響 Echo
雷聲大,雨點小
前後持續整整兩個月的第三屆耕莘藝術季,就在沒有太多媒體關照,亦沒有太多藝術展現與成就中落幕了。也許「九二一集集大地震」在某些程度上影響到觀衆票房,但不可否認的,展期過長,宣傳失焦無力,作品品質良莠參差不齊,都是本届耕莘藝術季反應冷淸的主因。
-
回想與回響 Echo
危踮於薄膜之上
在鍾明德撰述的《舞道》,這本闡述所謂「劉氏舞道」的書裡,將「氣身心三合一」此一文學書寫的修辭學語詞,移植到對舞蹈技法的敍述中。然而即使在《黑潮》,劉紹爐仍然沒有解決如何將「氣」轉化爲一種表演?如何從形而上的認識論轉化爲形而下的實踐論?
-
回想與回響 Echo
源遠流長話彈詞
近兩年來,大陸的評彈團體先後多次訪台演出,除了獲得本地觀衆的熱情捧場之外,評彈這門原本陌生的江南說唱藝術,也引起不少人的重視與好奇。作者在此細數評彈藝術的源起與說唱話本的發展歷史,並進而評析此次由雅韵藝術傳播公司邀請來台的蘇州評彈演出。
-
名家訪談
探索音樂新境地
ECM音樂製作人史帝夫雷克所製作的音樂,幾乎都以自由即興、前衛爵士爲主。他認爲,歐洲的爵士聽衆年齡層逐漸老化,靑年樂迷的增加速度又太慢,一方面現代年輕人接觸到更多不同的音樂型態,加上電腦、網際網路等等新的娛樂,更多樣化的活動使得現在的人,放在音樂上的精神相對減少。另一方面,雷克說,我們現在沒有偶像了!
-
名家訪談
庫德的音樂時光隧道(下)
那些企圖擺出經理、官僚或老闆樣的製作人,什麼也不懂,即使在他們自己的文化情境中,他們也表現得蠻横,野心勃勃,那是不對的,因爲那不會讓你找到眞正尋找的東西 ──庫德
-
名家訪談
藝術的未來式
「城市交流會議」已經連續三年在華文地區舉辦有關文化政策交換的會議,去年十月由表演藝術聯盟主辦台北會議,在三天的議程中,邀請來自上海、深圳、香港與台北的代表,共同就「藝術敎育」、「藝術節」及「藝術評論」三個主題提出各城市的報告;而會議開幕當天,主辦單位邀請了來自比利時、「二〇〇二年歐洲文化首都布魯日」的總策劃雨果.葛利夫(Hugo de Greef)來台,就「歐洲文化發展」做專題演講。藉此機會,我們邀請九八、九九年台北藝術節執行長陳琪針對「藝術節」,特別訪問雨果.葛利夫的經驗及理念。
-
戲台女影
台後粉墨的劇妝名角──王銀麗
憑著手上的絕技與追求突破的精神,數不盡的知名人士都指定要王銀麗畫臉,在她厚敦敦的手掌拍擊下,一張張臉嫩得讓人想咬一口,再經她持筆一番揮灑,一對對眉目傳出了情意,大家似乎已淡忘王銀麗原是個傑出的演員。
-
專欄 Columns
藝術的千古魅力
當我們進入一部偉大的藝術作品之中,不管是繪畫、雕刻、小說、音樂、舞蹈,塵世上的一切都已不在其中;等我們再次回到現實時,靈魂則已經過了一次洗滌。這或許就是藝術最大的「功用」。
-
專欄 Columns
藝術與心理復健
「藝術治療」這個字眼已經很熟悉了,可是在國內至今尙沒有成爲一門被重視的學問,它是醫學院的附屬課程,還是藝術學院的任務,國人也不甚了然。這方面的人才可說是一片空白。最近有幾位朋友自國外選課回來,談到心理復健,對藝術界可以幫忙之處,也是茫然無知。大家只有一顆熾熱的心,在政府的號召之下,就大力投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