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交流道
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輕」與「重」
中國旅程II(Journey to the East九八)演出已在元月二十五日落幕。張平、賴聲川、林奕華、林兆華、王景生、張獻、邱金海、蔡明亮、王純杰、黃柏武、魏瑛娟、榮念曾共十二位創作者,客居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依著「一桌兩椅兩名演員」的遊戲規則,各自交出了一齣二十分鐘的作品,除了邱金海因忙於電視劇後製作業未到場,其餘十一位導演均親自監督自己的作品上演,並參與演後座談。
-
交流道
詰問與嬉戲
「中國旅程II九八」參與的導演作品,不單拓展了華人戲劇的多元與異質性,也拓展了舞台表現的無限可能,然而也走向極端的個人化。儘管「百無禁忌」是當代藝術家所夢寐以求的,但事實上,這種百無禁忌的權利同樣也未經質疑。
-
交流道
搞戲不是請客吃飯
當前中、港、台及其他的華人文化地區,在身份認同的政治潮流下,重新檢驗個體存在與不同華人文化之間的矛盾,因此跨文化的交流有其必要性。但主其事者的菁英式做法,卻使「中國旅程」的題旨導引出一個混合慾望、政治及權力的場域。
-
新加坡
年輕生命與世界的對話
新加坡必要劇場於九七年舉辦了「靑少年戲劇節」,希望勾勒靑少年的生活面貌,看到他們燦然動人的哲思。九八年舉辦第二屆,除了更名爲〝M1 Youth Connection〞,更擴大邀請波西尼亞、英國等靑少年劇團演出。
-
新浪潮
性、危言、錄影帶
對於堅持舞蹈是甜美無害的高尙娛樂,必須表現眞、善、美的那些人,我只能說抱歉。我要的是事實,充滿挑戰,能讓人從位子上跳起來的事實。我對那些抽象虛無的觀念毫無興趣──洛伊.紐森
-
舞與影的對話
影舞者
說到英國的舞蹈影片 就不能不提DV8, DV8創作的影片 已成爲大學的硏究敎材。
-
戲舞配樂癡
粗獷自由的前衛之音
Art Zoyd的音樂是無法分類的, 他們的音樂形式自由, 是表現主義爵士龐克、 藝術搖滾、哥德式與室內樂之混合。
-
爵士縱橫談
爵士長靑俱樂部主席
這位四十八歲才大放異彩的老牌樂手, 在老大師凋零殆盡的九〇年代, 不斷從重新詮釋舊經典的過程中發掘新寶藏, 儼然成爲爵士界僅存的最佳獨奏表徵。
-
現代音樂盒
「張開你的耳朶」
莎里亞荷讓我們在音列和電子音樂交錯的 芬蘭現代聲音中,聽到一顆細膩的心, 也讓聽到人的「張開了耳朶」。
-
回想與回響 Echo
肢體表現與時間敍述
《蝕》與《白》觸到了舞蹈這門藝術的定位問題。這問題看來是舞蹈課的基本通識,但就像哲學對自己基本命題的解析般,其實複雜得很。
-
回想與回響 Echo
徽班印象
就劇團的生存發展而言,各種不同程度的「移植、修訂、改編、創新」原是必然的。對大部分觀衆而言(學者除外),「劇場的樂趣」遠超過「學術的探求」。
-
名家訪談
莎拉的選擇
有人說女人唱歌與跳舞的時候最美。於是莎拉成爲音樂劇作曲家最完美的繆斯。
-
音樂
以今釋古或以經解經
「以經解經」看來傳統,卻反而能給生命最新鮮的經驗與刺激,而也只有在這種態度及了解下,才能有眞正「以今用古」的「文化再生」。
-
戲劇
不再閒置的身體
台東劇團的演員除了先天身體的優勢外,經歷多位戲劇工作者的訓練,累積了穩重、專注、集中的能力,讓觀衆強烈感覺到身體說話的力量。
-
戲劇
從「需要」醞釀而生
「是不是因爲自己本身的需要而釀造出來的?」是決定一個作品是否具備說服力的重要關鍵,以這個角度來看,這齣戲仍停留在「觀念創作」,觀念和落實之間仍有一段距離。
-
舞蹈
繁簡相呈
從實驗劇場走上國家劇院,從熱鬧的歌舞劇跳到純肢體的舞蹈小品,唯一不變的是這群資深劇場工作者對跨界實驗的自我挑戰。《白》與《蝕》皆將重點歸還舞蹈。《蝕》雖爲《白》的兩倍長,但後者卻獲得不少佳評。
-
舞蹈
晦澀、曖昧的自我
六位年輕編舞者的作品反映了某種世代根源的同質性,呈現現代主義曖昧、晦澀的藝術風格。和蔡瑞月女士一起在四十年歷史的中華舞蹈社觀賞這樣一場演出,令人有時空倒置的錯愕。
-
現象視察
山地歌舞的地圖政治學
即使山地歌舞通過這樣策略的運作,而達到不斷再現之目的性,我們擔心的卻是,保存下來的所謂傳統文化,只是一組動作的外在呈現,而原住民身體終究在新的政治神話之中,被建構爲台灣人四百年最後救贖的祭品。也許有一天,原住民將發現到漢人幫他們保留下來了舞蹈,卻把他們的身體流放了。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大陸〕 北京掀起「話劇熱」 爲紀念中國話劇九十周年,新年伊始,文化部、中國文聯聯合舉辦了大陸各地十八台經典劇目及新創劇目的展演,使北京舞台呈現一派繁榮景象。廣州話劇團《男兒有淚》、中國靑年藝術劇院《全是北京人》、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尊嚴》、遼寧人民藝術劇院《船廠歲月》、南京市話劇團《大江奔流》、福建省人民藝術劇院《滄海爭流》、天津人民藝術劇院《蛐蛐四爺》等,受到歡迎,場場滿座。此次展演劇目中,最引人矚目的當數南京軍區前線話劇團推出的《虎踞鍾山》,該劇以劉伯承創辦軍事學院爲背景,風格厚實凝重,大氣磅礴,凸顯出創、演人員的藝術功力。 (蕭勇) 〔德國〕 《暴風雨》引起舞台混亂 最近,德國科隆劇院上演莎士比亞名劇《暴風雨》,來自九個國家的十二位演員在表演時均各自使用自己的母語。導演卡琳.拜爾今年三十二歲,她過去六年曾執導了十部莎士比亞的戲劇。卡琳.拜爾非常崇拜莎士比亞,她說,「莎翁很懂得心理學,在其戲劇中,人性隱藏的墮落被暴露無遺。他是個天才,因爲至少有上百種方式來讀他的每一個劇本。」一些反對歐洲國家此次共同合演《暴風雨》的人士則尖銳批評卡琳.拜爾,指責這位年輕女導演「製造了一場多種文化的舞台混亂。」 (蕭勇) 〔法國〕 巴黎第二屆「想像」國際藝術節開鑼 在法國文化部擘畫下成立,以展現非歐洲地區藝術表演爲特色的巴黎世界文化館(Manison des Cul-tures du Monde, MCM),去年舉辦第一屆「想像國際藝術節」(Festival de I'lmaginaire)頗獲好評,今年從二月十六日到四月四日再度於同地舉辦。除了邀請各國的民俗音樂、戲劇、舞蹈演出,並舉辦討論會,放映相關紀錄片外,巴黎西邊巴卡代勒花園的特里阿農畫廊(Galerie du Trianon de Bagatelle)也將在此次系列活動中展出台灣畫家吳炫三的作品。
-
即將上場
六種不對號入座的自由
第一屆耕莘藝術季,由主辦單位邀請含括北、中、南三區各具特點的十個表演團體參與演出,耕莘除了免費提供一切設備,票房收入亦歸表演團體所有,這樣的作法對許多團體有很大的鼓舞。此次第二屆藝術季首先登場的是河左岸劇團的《迷走地圖番外篇》,導演爲陳品秀,內容主要描述一個時空迷離的空間(暗喩今日的台北),居住在那裡的人民爲了要了解神的意旨,而展開一連串的心靈旅途。其間有神與神之間的爭執、人與人之間的懷疑、試探、迷惘、傷害、以及痛苦。最後,透過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撫慰,聖地子民們終於獲得了某種救贖,只不過這救贖竟是透過死亡的方式顯現。 牛古劇團《等待三部曲》則由鍾雲鵬編導,以三部短劇成一齣「等待」的劇情,段落中都是以兩個角色爲主,明確的對話卻只是戲劇情節的導引作用,重點在於對話之外所無法承載的空間感以及象徵性,將著重演員的肢體語言以及演員與舞臺空間的互動關係。文薪劇團則推出《新孟麗君》,企圖捨棄傳統布幕,強化肢體的語言,希望在保留歌仔戲精髓的創作上,帶給觀衆另類的感動。耕莘實驗劇團將帶來《獅王史赩魔》,以表面具熱鬧的表演型式爲主調,但卻於內層深處凸顯人物的內在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