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對話 黃明芳 VS. 王墨林
日前喧騰一陣的「骨迷宮」事件已經落幕,並且迅速被媒體(通常,媒體也就意味著大衆)遺忘。當事的兩位主角──敎育部承辦骨迷宮演出的官員黃明芳和骨迷宮演出主辦人王墨林──本來也表示「過去的就讓它過去」,不願再生爭端,然而基於此一事件對表演藝術界意義重大,兩人再一次勇於「我有話要說」,說淸楚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希望所有關心藝術活動的讀者,能一起對「骨迷宮」事件做一次冷靜的回顧與省思。
-
里程碑 Milestone
不朽的大師永恆的舞者 瑪莎.葛蘭姆—百歲冥誕
瑪莎.葛蘭姆跳了一輩子的舞,她的名字幾乎成了現代舞的代稱。五月十日是她的生日,十歲前她住在陰暗的東部城市,少女時光則在有陽光、花香的加州渡過。她是個偉大的舞蹈敎育家,由她所建立的現代舞技巧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流傳。和當代藝術大師們的合作,爲她的傳奇添加了不少眩目的美麗篇章。
-
新秀登場
繽紛多彩的舞蹈生命 朱美玲
在她的舞作中,有一種激情和浪漫,通過流暢的肢體動作向四方擴散。
-
回想與回響 Echo
舞台下的誘賞
今年香港藝術節已於三月十三日圓滿落幕。多樣而精采的表演節目除以其本身的魅力吸引人外,香港藝術節協會費心設計的誘賞活動,尤値一窺。 行之有年的「大師班」「工作坊」等藝術節周邊活動,在一九九一年統括以「加料節目」整合。它在藝術節之前熱身,在節期助興渲染氣氛,更爲觀衆在節目演出當下,提供醍醐淸明的硏討。 香港藝術節是在今年二月十五日開幕,而早在去年十一月十三日,加料節目中的「精華預展」就率先亮相,連續五個周六的下午,分別有專人主講《魔笛》、聖彼得堡管弦樂團等重點節目。自十一月二十六日起加入「藝術欣賞課程」,在連續五個周五晚上安排劇場邊緣探索,各有導師講介藝術節中的前衛劇場節目;第六個周五晚上則是探討俄羅斯及捷克音樂的民族主義。這些熱身活動一直延續到十二月下旬。 今年二、三月在藝術節期間,各種型態的加料節目傍著演出敲響邊鼓。二場免費的「捷克音樂系列」音樂會,由駐節藝術家捷克小提琴學派大師約瑟夫.蘇克(Josef Suk)分別與香港當地音樂家及大陸大提琴家王健合作演出。「藝術節公共交通之旅」在香港人口流動最頻繁的地鐵站中環、彩虹,安排四場吉他藍調、爵士搖滾、非洲及加勒比海的鼓樂演奏;在九廣鐵路沙田至上水段亦有兩場演出,表演者穿梭於一節節車廂中爲乘客演奏助興,製造藝術節氣氛。 一連串的各種主題講座與硏討要算是加料節目的實心了。「藝術座談」包括攝影透視、舞台設計前線、演藝評論前線三種;「大師班」、「工作坊」及「藝人談」各有四場,安排不同類型節目的表演者與觀衆對話;另有三場藝術節「講」場,探討攝影藝術於電子時代中的蛻變、二十一世紀新表現主義影像及失傳的經典粤劇《醉斬二王》。 跨進第三年的香港藝術節「靑少年之友」,有計畫的培養靑少年成爲未來的表演藝術觀賞者。採會員制,發給會員手册以紀錄出席活動的分數。靑少年之友可以積分進級及獲獎,或換取CD及藝術圖書等。 從去年九月起,香港藝術節協會即開始聯絡各中學,以錄影帶或幻灯介紹今年藝術節節目,又安排講座及本地藝術家的小型表演。另發通訊,載明靑少年之友必須參加的指定活動:①示範講座(10分),②可在十個特定免費節目中(其中之一是《魔笛》綵排)選看二場(10分),③看表演後塡交問卷(10分);自由參加的活動:①一九九四年香港藝術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上的裸體藝術
裸體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在適當的時刻,裸體可以把作品推到極致,形成撼人的力量。在舞蹈和戲劇創作的過程中,身體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對表演藝術家而言,人的身體有如寶藏,掘之不盡,用之不完。
-
特別企畫 Feature
裸體切片
裸與不裸並無不同 舞名:《字》Word Words 1963 紐約 編舞者:耶芬.雷納(Yvonne Rainer)與史蒂夫.帕斯坦(Steve Paxton) 後現代舞蹈以每天生活入舞,嘗試各種可能來豐富舞蹈。 在《字》裏,沒有音樂、沒有佈景的整齊双人舞蹈中,舞者的裸體和穿著衣服演出的舞者之間並無不同,觀衆可以不用特別去觀察舞者的身體,轉而去注意舞者身體的動作。 六〇年代的告別式──由裸體開始 劇名:《六九年的酒神》Dionysus in 69 1969 紐約 導演:理査.謝喜納(Richard Schechner) 人類最早的祭儀「可能」是以裸體進行的,人類出生時則「絕對」是裸體的。謝喜納與「表演者劇團」(The Performance Group)在六九年推出以全裸男女演出《六九年的酒神》是美國前衛劇場有史以來「脫得最澈底」的戲。此後前衛戲的裸體程度已不能超過這齣戲。 謝喜納以「環境劇場」的形式溶入此劇,觀衆與表演者之間並沒有明顯的距離,整個劇場成了舉行祭儀的場所,在塲的人(包括觀衆)都是「參祭者」。 「今日樂園」的人應該是不穿衣服的 劇名:《今日樂園》Paradise Now1969 紐約 導演:朱利安.貝克(Julian Beck)與傑迪絲.貝克(Jadith Malina Beck) 「生活劇場」(The Living Theatre)至今仍有新戲推出,不過少了貝克之後(死於八〇年代初),他們的戲已不再那麼充滿爭議與反動。 這個充滿無政府主義思想的團體,曾在六〇年代短期實行類似人民公社的團體生活,每個人分配工作、共同生活而領同額的薪水。 《今日樂園》的裸體男女像「童男童女」般的純潔、天眞,和諧的互動關係與當時現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美哉!身體
藝術本是一個特定社會、文化的函數,它反映了某種特定的觀念和價値。希臘人重視現世生活,以愉快的心情接受自己的身體,視之爲盡善盡美的化身;印度人視身體爲繁衍後代之用,大膽地歌頌性愛,裝飾在聖廟建築上;在台灣,我們的身體似乎在傳統觀念的重重圍裹下,顯得有些羞赧而難登大雅之堂。
-
焦點
解讀屛風 以一種山羊座的方式
根據占星術的硏究,山羊座又稱爲魔羯座,是一隻有著山羊的頭顱和前蹄,再接上魚尾巴的獸。它的性格特徵是,冷靜、實際、喜歡數字、堅毅努力、接近土地、憂鬱善感、深情孤意。我以爲這是很接近屛風的。除了上述的諸項特徵外,最詭異的是,那一條突兀譏智的魚尾巴。
-
焦點
美饌《鳳凰蛋》
草民敬獻鳳凰蛋,進宮之後變鸚哥蛋;皇帝謝賜金斧頭,到草民手中是鐵斧。在層層上進與下達的過程中,重重剝開人性私慾與道德的衝突。《天鵝宴》之後,河洛再調製《鳳凰蛋》,開拓歌子戲的戲劇空間。
-
焦點
袁雪芬與上海越劇院
一九五五年袁雪芬創立「上海越劇院」,將越劇由江湖走唱、師徒口授的民間傳統模式,納入有組織、計畫性的發展架構中。在她任院長的三十年間,上海越劇院成爲一個擁有四百餘人的大型表演及研究團體。五月間,袁雪芬以名譽院長率該院「紅樓劇團」來台演出《紅樓夢》等多齣招牌好戲。
-
焦點
紅樓戲的里程碑──越劇《紅樓夢》
大文學家曹雪芹的小說《紅樓夢》聞世以來,對中國戲曲創作影響甚大,出現過爲數不少的「紅樓戲」。崑曲、京劇、川劇、錫劇等劇種的許多藝術家,從不同角度擷取《紅樓夢》的故事情節敷演成戲,搬上舞台。其中就有梅蘭芳和歐陽予倩兩位大師。 上海越劇院改編演出的《紅樓夢》首演於一九五八年。當時極爲轟動,久演不輟,並赴越南、朝鮮、香港演出,評價很高。朝鮮國立藝術劇院還把它翻譯改編成歌劇,一時被傳爲佳話。一九六二年該劇拍成彩色戲曲片,之後又發行唱片,可以說在紅樓戲中越劇《紅樓夢》傳播最廣,影響至大。著名戲劇評論家張眞稱它爲中國舞台上演《紅樓夢》的一個里程碑。 迄今爲止,上海越劇院的《紅樓夢》已經經過了幾代人的傳演。這次該院紅樓劇團到台灣演出《紅樓夢》,團員都是正當黛綠年華的演員。擔當主演的錢惠麗、單仰萍、方亞芬、胡敏華、陳穎等,繼承前輩的表演藝術,又在自己年齡、資質上有所創發。她們曾經作爲文化使者先後赴日本、泰國、新加坡公演,並應邀參加法國第十五屆巴黎秋季藝術節,都獲得了盛譽。 越劇《紅樓夢》在忠實於原著的基礎上,按照越劇特點,對篇幅浩瀚的小說作了精細的剪裁和結構,選取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爲全劇的中心事件,歌頌這對佳人高潔的情操和純眞的心靈,在有限的範圍內體現原著的精神,表現導演的二度創造細膩精到,把人們所熟悉的人物形象成功地樹立在舞台上。這齣戲的音樂唱腔富有入耳生根的感染力;佈景設計汲取中國園林建築藝術的特點,眞實又藝術地營造了榮國府的生活環境,並在渲染氛圍、映照性格頗有匠心。由於越劇《紅樓夢》在綜合藝術上達到一個新的高度,所以被人們視爲上海越劇院的典範性作品之一。 文字|尤伯鑫 劇評家,上海越劇院副院長
-
焦點
《琵琶行》裡的詩情樂韻
《琵琶行》,詩中有樂,樂中有詩,寫秋夜江邊,道人世情緣。後世歌者泫然,心情轉折詩句間。
-
焦點
陽春白雪何處有 塞雲蜚聲琵琶行
中文歌詞與音樂旋律的親密關係遠超過其他語文的歌樂,如何掌握「以字行腔」的技巧是唱好中國藝術歌曲的一大關鍵。
-
焦點
芭蕾舞劇五百年 從《皇后喜劇》到《金色年代》
國家劇院即將上演全本的《天鵝湖》和《金色年代》,且讓我們翻開芭蕾舞劇史,從義大利宮廷中每道佳餚前的舞蹈說起。
-
里程碑 Milestone
絕活絕唱──念老舍
今年二月三日是老舍誕辰九十五周年。北京人民藝術劇院、老舍文藝基金會、北京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從一月底到五月間舉辦了一系列活動來紀念這位藝術家。
-
里程碑 Milestone
老舍和他的劇作
老舍先生是中國五四以來新文學的開拓者之一。早在二〇年代他就以寫實主義的筆力和幽默辛辣的特色震憾文壇,成爲新文學長篇創作中最早出現的碩果之一。
-
台北
一場音樂的博覽會 訪馬水龍談ACL大會曁音樂節
以一首梆笛協奏曲打通了現代人接觸當代作曲家作品門路的馬水龍,希望五月舉行的第十六屆以「邁向亞太音樂新紀元」爲名的ACL大會曁音樂節,能邀請凡是對音樂好奇、有興趣的朋友一起來參與這場音樂博覽會,聽聽不同的聲音,經歷不同的聆樂經驗。
-
關渡
山水裏的藝文盛會 舞蹈系的初夏展演
夏意漸濃,由國立藝術學院精心籌劃的「關渡藝術節」正熱情地向台北市民招手,鼓勵他們走出塵囂,親近自然,擁抱藝術。關渡藝術節的活動期從四月到七月,包括一百二十三場演出,十六項展覽。除了呈現校內師生的作品外,也邀請國外的團體來參加盛會。在舞蹈方面有舞蹈系的初夏展演,舞踏之父大野一雄和拉邦過渡舞團的造訪;戲劇的部份則有復興國劇團演出《徐九經升官記》,鍾明德敎授導演《復活凡尼亞舅舅》;音樂節目最是豐盛,歌劇的多感、合唱的悠揚、管弦樂的宏偉及甘美朗的南洋風情,都呼喚您來傾聽他們的深情言語。
-
關渡
南洋樂聲關渡飄 甘美朗音樂會
甘美朗音樂幾乎已成爲西方人印象中東方音樂的代表。此次關渡藝術節中將首度啓用中爪哇甘美朗樂器,希望能讓本地的聽衆多了解、接觸亞洲多元的文化色彩。
-
關渡
《復活(凡尼亞舅舅)》 劇本「回來」了!
在此次關渡藝術節戲劇部分的兩個節目中,除了《徐九經升官記》外,另一個重頭戲便是由鍾明德執導的《復活(凡尼亞舅舅)》。在「重建」重於「革新」的九〇年代,《復活(凡尼亞舅舅)》一本實驗劇場的拓荒精神,在契訶夫的經典名劇中加入了三台電視機和一位敍事者,企圖以此讓契訶夫、寫實主義和八〇年代台灣的寫實劇場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