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戲中的祭祀儀式
崇尙佛事的屯堡村民,把地戲中的英雄視爲命運的主宰,祈福納吉的祭祀儀式,自然就成爲地戲中的一部分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戲的表演藝術 蠻荒鑼鼓旗翎翻
「跳地戲囉!」鑼鼓一響,全村人馬上湧出場壩圍觀。就看他們戴著紅、白、黃、黑的臉子,鐵馬金戈,翻舞套路。一堂戲一場仗,歷史征戰,將相奇兵,年年復出演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地戲的面具
一堂地戲一堂面具,多的三、四百面,少的四、五十面。安順地戲三百多堂,其面具的蘊藏量何止千萬。
-
蜷川劇場
蜷川的現代劇場之路
從小劇場運動到商業劇場,並不意味著蜷川幸雄的倒戈,反而是他堅持前衛理想的「全方位」探索。從通俗性中尋找到充滿生機的新形式,使他成爲享譽世界的劇場大師。
-
蜷川劇場
蜷川劇場──永遠的驚歎
人們穿洋服、聽搖滾樂、開汽車,而骨子裏仍是吃日本料理、高唱卡拉OK「爲何不把它們都結合起來?」蜷川的這個想法不但造成六十年代日本東京新宿區的小劇場運動,更把一向受語言及文化背景隔閡的戲劇表演推向國際化。
-
中國話劇
曹禺新論
三月的《原野》、四月的《雷雨》、九月的《北京人》,曹禺這三部代表作今年都將登上台北國家劇院的舞台,他領航四十年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也將在下個月來台演出。新一代的觀衆,終於有緣接觸這位中國最知名的現代劇作家。我們特邀精硏曹禺的劉紹銘敎授撰寫評介,提出面對曹禺的一種態度,一種看法。
-
中國話劇
中國話劇:三○年代及以後
話劇是二十世紀初由西方漸次移植到中國的一個新的劇種。它與中國傳統戲曲最大的不同是以對話取代歌唱;以模擬生活中的行動取代象徵的程式動作;以搬演當代的生活取代歷史故事。在經歷了早期「文明戲」的興衰和學校劇團及「愛美的劇團」(即業餘劇團)的努力之後,到了三○年代,中國的話劇已經步入了成熟期。
-
導演劇場
當代歐陸話劇搬演之趨勢
美國的劇場藝術一向在商業及前衛兩者的正面衝突與暗地學習間發展前進,歐陸劇場的成就卻不是從這樣的對立中產生。各國家劇院都是由一流導演主掌,觀衆看戲也以導演的創造力爲取向,純商業劇場的聲勢希微。而搬演古典劇本的風氣遠勝於當代劇作,雖造成新劇出頭的環境艱困,卻對傳統的現代化,琢磨出豐富的心得。楊莉莉引介「導演劇場」的概念,並引證實例,對於本地劇場深具啓發性。
-
專欄 Columns
文化的政治觀
藝術家是弱勢團體,而藝術是應該大衆化的,使人人可以分享。沒有政府的授予,如何做得到?
-
專欄 Columns
東西方文化的橋樑 賀周文中七十大壽
周文中因爲積極致力於藝術交流,令我們惋惜他二一十年未能專心作曲,但也慶幸他那鍥而不捨的幹勁,使東西方世界增一份友誼,多一層瞭解。
-
專欄 Columns
演員劇場的魅力
觀京劇,觀者所陶醉的是演員的扮相、唱腔、身段等可聞可見的具象藝術。如果舞台上的演出,使觀眾陷入深思,或留下讓觀眾旁鶩的空白,反足以證明演員欠缺攝人心魄的魅力。
-
回想與回響 Echo
劇本與演出之間 寫在《碾玉觀音》重演之前
這部常令觀衆涓淚滂沱的戲,二十六年來已演出無數次了。作者雖然認爲劇本一經印行,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詮釋;但是他坐在台下觀賞時,時而悵然,時而感動,卻仍是一種與作品血肉相連,外人難以體會的心情。
-
回想與回響 Echo
玫瑰騎士
今年香港藝術節於一月三十日開鑼,本刊第三期曾爲文預報各項節目。其中宣稱是歷年最大製作的歌劇《玫瑰騎士》,於二月五日演出,本文作者就導演手法的不同風貌及樂團的表現加以評析。
-
奧地利篇
資助而不干預 奧地利的文化政策
自中央政府、聯邦、以至自治城鎭的各級政府機構,皆扮演了補助表演藝術的重要角色,但不干涉藝術機構的事務,以保持民主社會文化上的自由。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美哉關渡! 五彩繽紛的「關渡藝術節」
由國立藝術學院舉辦的「關渡藝術節」,希望透過一系列的展演活動,積極發揮在當地的藝術推廣及社敎功能。
-
即將上場 Preview
扮仙作戲「跳」北管 「多面向舞蹈劇場」新作
「多面向」將發表新作了,在室內與戶外「跳」出北管野台戲的驚奇;〈扮仙〉著重的,是傳統表演身段上的轉化與吸納;〈作戲〉則試以現代化舞蹈動作「做一齣好戲」。
-
即將上場 Preview
遊走於浪漫與現實之間 談《碾玉觀音》
二十年的戲碼《碾玉觀音》是姚一葦的舊作,然而戲却越沈越香,不斷地被搬上舞台銀幕。今年的「台北世界戲劇展」,《碾玉觀音》將再度登場,與世界其他經典劇目一響愛戲老饕。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大雅之堂的風範 談「戲出名門」的北京京劇院
經過撲朔迷離的幕後爭逐,「北京京劇院」終於脫穎而出,成爲兩岸交流後第一個來台演出的京劇團。睽別四十四年之後,大家風範的流風餘韻終將展現台北中山堂。
-
即將上場 Preview
狐狸古畢台灣行 法國「小宛然木偶劇團」
「小宛然」是李天祿的法國子弟班,此次將帶著說法語的「狐狸古畢」回阿公的家,演戲給台灣的朋友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後山煙塵錄 戲的緣起與創作表演觀念
將道具和佈景減到最低限度,以質樸的舞台載錄台東的道敎儀式,台東的一群愛戲女子讓戲劇回到劇場裏來。唯有演員面對觀衆活生生的表演,才能給戲劇這門藝術經久不衰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