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日本歌舞伎緣起
相對於典雅完熟的「能劇」,源起於庶民的「歌舞伎」至今仍保留一貫的改革活力。本文詳介歌舞伎的歷史、特色、情節類型,説明坂東玉三郎聲光身形之美的深遠背景。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歌舞伎女形身體論
「女形」非針對男性反串女角而言,即使由女性飾演劇中女角,也應與男性一樣先否定男或女之性別意識。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女裝的擬態文化
「玉三郎」這個名字,在日本已經變成「美」的表徵。大衆劇場中扮演女形的被稱爲「下町(庶民地區)之玉三郎」,民謠唱得不錯的則被稱爲「浪花(用三味線唱的歌)之玉三郎」,單口相聲説得不錯的也可以稱爲「落語界之玉三郎」;其至還有「職棒之玉三郎」等等。這不是一種次文化的風靡現象,而是日本風俗文化的社會學;尤其自坂東玉三郎在歌舞伎界崛起之後,大衆劇場掀起了一股「玉三郎花之競演」的風潮,更是反映出性別倒錯所表徵的二重性魅力,在管押社會裏的性秩序正被民衆再生產爲身體的神話。 歌舞伎不只有男性演員反串的女形,還有因劇情需要,而由女形反串男角,兩性二元對立的境界線在歌舞伎的舞台上已是一片混沌,真實世界裏男是男、女是女的性別文化綻露出了一定的虛構性。 大衆劇場則是歌舞伎之外的通俗劇場,所表演的不外都是庶民文化中的義理人情,或勸善懲惡這些「鄉愁」式的感情,但是它在内部世界所保有的傳統道德把都會邊緣性格裏潛在的反中心道德解放出來,通過對作爲社會秩序裝置的身體,予以變身過程的顛覆,產生被稱爲是日本鄉愁的大衆劇場的魅力。「女裝」的外在現象是一場戲劇化的演出,卻可以用來辨證身體與性別秩序之間的虛構性。在一個二元對立思考模式的社會裏,只有出現在劇場的變身表演,才讓我們看到身體神話的原型吧?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坂東來台演出劇目簡介
坂東玉三郎本次來台演出《楊貴妃》《鷺娘》二劇,前者有道士角色同台,後者為獨角戲。兩劇的中場以《神仙調舞曲》古筝獨奏作純音樂演出。
-
專題報導 Feature
官方不官架──台北官方表演場地
在聲光停駐的所在 在上一期國家兩廳院巡禮之後,請隨我們繼續探訪台北的其他表演場地,讓我們走過一處處幻影棧留、聲光停駐的所在,嗅一嗅台北表演者的生存空間。曹永坤和王墨林則帶引我們,作東京表演環境的深入導遊。日本的流行文化與表演型態,長久以來均爲國人所仿效取法,但他們場地的專業與多樣、他們在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結合與平衡,相信更値得借鏡。
-
專題報導 Feature
探訪充滿生命力的民間表演場地
九〇年代的台北,到處隱現表演藝術的生機。 趨勢之一是:日常生活空間頻頻轉化爲表演活動場所。藝術展覽場地由靜而動,從觀念藝術家的動態表演,到專業表演者的越界演出,大家去「誠品」、「借山堂」的目的已經常不止是看展覽,而是「走走逛逛看表演」。這樣一來,表演與觀衆的互動關係也在不斷的開發當中。 「視」「聽」開始跟「飲」「食」犬牙交錯:本土素淨的「台北尊嚴」、後現代拼貼的「發條橘子」成爲許多地下演出的常駐地,「加州陽光」也曾驚鴻一瞥地推出美式「站立喜劇」;另一方面,從五星級飯店(如麗晶)到「犁原」、「47街」、「息壤」這樣的pub,爵士、搖滾、現代台灣歌謠的現場熱情演出夜夜笙歌,形成「吃吃喝喝看表演」的常態。各有各的理念、方法、趣味 前兩年爲選舉及示威遊行推波助瀾的表演活動,讓台北人見識到政治與藝術結合的威力,許多商業機構亟亟跟進。永琦、世貿、國泰信託、甚至台北車站,都不忘在他們的樓層中闢一個演藝廳。美國「醫院藝術化」的風潮,也吹到了這裏,台北多數教學醫院的大禮堂,都有演奏會間歇舉行。 真正長久以來與音樂密不可分的是宗教,在重新追尋宗教與原始情操的心靈需求中,音樂成了最明確又最具精神性的表徵。懷恩堂、雙連教會、城中教會都有管風琴設置,並開放外界租借場地舉行演奏會,帶領我們進入巴洛克的新時代。 開放的公園空間是最具親和力的「生活藝術」場合。歷史悠久的新公園音樂台,不論綜藝表演、電影放映,動輒聚合一、兩千人扶老攜幼、卿卿我我地熱烈捧場。松江詩園以地面石版鑲嵌現代詩句,爲簡單的演出場地提供了大膽的詩意。榮星花園可以觀賞馬戲團,曾讓「民間劇場」熱鬧了數年的青年公園在等待驚蟄復甦台灣的多雨季候似乎不利露天劇場的活動,最適合建造露天劇場的開闊坡地都變成了高爾夫球場,但不知道下雨天打高爾夫好不好玩? 可能最讓人興奮的是許多劇團、舞團都有了自己的排練兼演出場地,無須再飄泊不定。優、民心、屏風、耕莘、皇冠(舞蹈空間)、多面向有的也常邀請外來演出,形成長久發展、生存的腹地。 台大視聽館、藝術學院新落成的戲劇廳及音樂廳、以及各大專院校的禮堂,都有充滿生命力的活動在此起彼落地進出、生息
-
專題報導 Feature
曹永坤東洋樂壇縱横談
政府機搆中主事的「文化廳」只負責執行策劃的工作,真正對整個文化藝術界有經濟參與的是日本的企業界。
-
專題報導 Feature
東京劇場的風景線上
日本現代戲劇在一種有異於歐美劇場發展因素的客觀條件下,浮現出具有豐富地域主體性的劇場文化。
-
專題報導 Feature
演出歌劇的深意──以彼德.胥坦導演的作品爲例
歐洲的戲劇導演近來紛紛導起歌劇,為刻板僵化的傳統歌劇表演注入新生命。彼德.胥坦(Peter Stein)在這方面成就卓著。胥坦於一九三七年生於柏林,為當代最受矚目的德國導演之一。他曾在慕尼黑大學主修德國文學、古文字學及藝術史達八年,六七到七〇年間於西柏林建立Schabhne劇場,以固定班底、邀請導演,每年推出多齣製作,成為今日德國最富盛名的劇場。他執導的《奧泰羅》(1986)、《浮斯塔夫》(1988)兩齣威爾第作品已成為歌劇演出史上的里程碑。今年他導演德布西一九〇二年的歌劇《貝雷阿思與美麗冉德》,又創新境。本文深入報導此次演出的排練過程及演出方法,相信能對國内歌劇及戲劇演出帶來啓迪。
-
專題報導 Feature
五彩繽紛的想像國度──第一屆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
童年的獻禮 我們都曾經有過童年有過自己小小的夢想小小的快樂與悲傷在這多慶典的季節這是你的禮物《無鳥國》是「鞋子兒童劇場」給你的年度大戲《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樂故事》是國內的音樂家們給你的雙十賀禮《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是來自世界各地表演團體的秋日禮讚我們都曾經有過童年而且,這是多慶典的季節──
-
專題報導 Feature
從《無鳥國》談兒童劇的創作與演出
兒童劇劇本的編寫一向是普遍的難題,因此演出儘管聲光十足,卻不容易產生令人激賞兼顧教育、娛樂與幻想的作品。
-
專題報導 Feature
舒伯特寂寞的一夜
秋涼的夜,走進國家兩廳院演奏廳,欣賞一場兒童音樂會──歌曲之王舒伯特的音樂故事,這是加演的場次,少爲人知,開演後約略估計一下人數,不超過百人。 節目由兩名布偶主持,進行相當順暢,布偶的造型可愛,大小適中,從會場各個角度看,視線都非常淸楚。布偶的代言人,語調淸晰,音色圓潤,對話自然流利且口語化,重要的是内容豐富,將舒伯特的生平、小故事與曲目介紹結合得很貼切,加上布偶表情生動、穿插的幾句幽默對白,時時博得觀衆會心一笑,除了音樂之外,不愧是全場的靈魂人物。 演出者均爲國内音樂好手,台風穩健、風采迷人,只可惜出場時間常與對白銜接不上、兒童節目進行節奏不可太慢,否則容易造成冷場,引起騷動,此時音樂家可不拘舊有習慣,非得下台再上台,直接留在台上亦無不可。當晚鋼琴未將琴蓋稍爲打開、音色顯得悶暗,絃樂器音色頗不協調,默契還不夠,〈鱒魚〉五重奏時音樂表現受到影響,三重奏時則好些,歌曲演唱以女高音獨唱最佳,男中音獨唱次之。 曲目安排可稱主題明確、内容單純、演出時間恰爲一小時,選曲曲長、份量都平均,極適合國小以上兒童欣賞,歌曲也按創作年代演唱,頭尾節目〈樂興之時〉分別以鋼琴及鋼琴三重奏來安排,以及上半場歌曲〈鱒魚〉和〈鱒魚鋼琴五重奏〉前後對照演出,對兒童在欣賞時,有反覆聆聽與互相比較的效果,足見策劃者的用心,值得擊掌喝采。 綜觀全場節目可用「内容充實,外在不足」形容,演出型態較屬正式音樂會,内容雖好,情境布置卻没有特色,看不出兒童節目的特別設計。就欣賞方式而言,也相當傳統,雖無不妥,但如能參考三月份劉洰渭老師主持的「古典.浪漫──給年輕的你」,在引言之後,將曲中主題由音樂家提示演奏,對欣賞者更有畫龍點睛之效。 節目單内容,演出者與曲目介紹比例差距過大,愛樂者雖對節目單的定位有不同看法,但還是有聽衆藉其内容了解演出,此場節目單只附三首歌詞,其餘全部省略,對於想透過曲目介紹引導子女欣賞的家長而言,此份節目單没有多少參考價值。 音樂會雖略有瑕疵,但還是相當成功,可由下半場聽衆直往前移及掌聲愈來愈熱烈來證明,只可惜主辦單位事前宣傳作業不足,使得場内人數稀少,過於冷淸,好的音樂得不到知音,安慰不了音樂家寂寞的心。 演出結束、經過廣場,在這雙十國慶的夜裏,廣場萬頭鑽動,有靜坐聆賞慕尼
-
專欄 Columns
多才多藝多媒體──談弘一大師紀念音樂會
可惜音樂界没有幾個「李叔同」+「弘一大師」,不然文藝活動的參與率一定節節上升了。
-
專欄 Columns
戲劇──造夢的藝術
我覺得今日中國觀衆之所以對戲劇冷淡,倒並不一定是因爲今昔夢境的差異,而是在物質生活遠較昔日繁華、物質慾望遠較昔日强烈的今日,人們需要的是更爲多彩多樣的夢。
-
專欄 Columns
是嚮往,不是渴望
我們的同胞偶爾對高級藝術顯示熱誠,有時候會使幾場表演擠得水泄不通,令人對市民的品味刮目相看。其實恐怕都是假象。
-
即將上場 Preview
來自古典的現代作品──布蘭詩歌
沃夫不再尋找新的和聲組合,而改以單音旋律;不再廼旋於新的音樂理論,而以民歌為素材;更不追求聲光效果,而走回希臘精神的「完全劇場」。
-
即將上場 Preview
「梵谷燃燒的烈焰」:劉鳳學談《布蘭詩歌》
舞蹈是由無數個靜止的雕刻所構成的具象。和文學的「不朽性」相較,舞蹈這種表達情感思想的語言顯得很殘酷,那麼稍縱即逝,無法捕捉。它是梵谷的畫,像火焰在燃燒。
-
即將上場 Preview
給台灣的公開信──《無限江山》的寓意
在這個時代,在台灣,爲什麼要演李後主? 南唐後主李煜,極富浪漫才情,一生又悲劇色彩濃重,既身陷大、小周后間的愛情糾葛,又兼歷一國君主到階下囚徒的激烈轉折,在政治上備受爭議、卻因文學才情而飽獲推崇,確是極具衝擊力的戲劇題材。但是,當代傳奇劇場此時此地推出李後主的故事,卻別有深意。 後主的詞章名句,一千多年來已深植人心,不讀詩詞的人也可能對取自他的詞章的「昨夜夢魂中」、「花月正春風」、「往事知多少」、「一江春水向東流」、「煙水寒」這些影視劇名耳熟能詳;中學生的新詩散文,也經常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翦不斷,理還亂,是離愁」甚至「離恨恰似春草,更行更遠還生」的新文藝翻版。當然李後主絕不僅是這類粗心大意的文藝腔的廉價供應者;王國維便對他推崇備至:「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爲士大夫之詞。」 李後主:台灣的寓言或預言? 當代傳奇劇場的著眼點,首先放在北宋/南唐對峙與今日政治局勢的比照上。南唐小而且美,民生富庶,爲維持偏安局面,便採低姿勢,經常向北宋進貢。但宋太祖兩詔後主北上,後主都辭而不往,宋於是遣大軍直取金陵,後主只能肉袒出降,遭軟禁宮中。太宗即位後,對他詞中表現的故國憂思不悅,竟在七夕後主生日的飲宴上,以毒酒賜死。 此次演出飾演李後主、並親任導演的吳興國,對這位「藝術君王」充滿同情又頗有批判之意。他認爲由於大環境與個人特質所限,後主雖想改革,但能量太低。他的悲劇,會不會是今日台灣的「寓言」甚至「預言」? 政治、人性、藝術、宗敎的戰場 《無限江山》從後主死亡的七夕歡宴開場,倒敍其登基以至城敗國破的悲運。整體架構在一九八七年即已成形,卻直待找到《李淸照》的作曲關雅濃,一人可以將作曲、編腔、寫譜獨力統合完成,才有了呈現的信心。編劇則找到《曹操與楊修》的作者陳亞先。饒富興味的是,面對這樣敵我分明的敏感政治題材,大陸劇作家投射的重點卻是後主一介文人在政局動盪中的無力感;知識分子一跟政治接觸,就變得卑微、盲目。文革到六四的創痛,在劇本中呼之欲出。 演出時大、小周后二合爲一,由魏海敏一人分飾,表現演員傳統的特色;李後主卻一分爲二,他的另一個自我隨時會出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台灣的活力.生活的希望──《人間孤兒1992枝葉版》
五年前汪其楣指導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的學生在台北市立社教館演出《人間孤兒》,曾經引起文化界的震動。在《薪傳》之後,戲劇舞台上終於也出現了一部宏觀回顧台灣史的作品。 這種宏觀,在即將推出的新版中發展得更爲完整。全劇由地塊拼移、島嶼湧出海面、蟲魚鳥獸的萌生開始演起,對照世界各國文明開拓史及摧毁史的進展,一路推演到今天。《人間孤兒》既是自然觀,也是世界觀的。 從這條思路出發,對於島嶼上的强權進出、勢力爭奪等種種悲歡情事,演出者的態度總是平心靜氣,不悲憤,頂多感歎,而充滿開朗、健康、前瞻的希望。全劇由原住民遙遠的歌謠,續以漢人、閩人、客家人不約而同的《三字經》唸誦,一開始,就表明了肯定精神文明的態度。 在原版《人間孤兒》中,汪其楣大量採集、整理古今關於台灣的文學資料,這些資料在舞台上立體而具象地綴連呈現。伴以此起彼落的歌謠,整齣戲就像一篇歌詠體的敍事詩。整體風格活潑而充滿動力,在吼叫與溫柔、奔跑與凝止中,在由所有演員接續完成的大敍述中,許多戲劇性片段,許多姿勢、身段,會乍然蹦出,塑造一個煥然一新的舞台景象,又瞬息溶解消散,展現了國内劇場罕見的一種屬於「表演」的活力。 五年後的《人間孤兒》號稱「枝葉版」,擺明要在與根莖牽連的關係上,演出更多生活的細微感觸。重新招收的二十六名演員來自天涯海角的不同階層、背景;有教師、工人,有大學相關及不相關科系的大學生、研究生、畢業生;有來自蘭陵、優、環墟等不同風格劇團的成員,還有兩位聾劇團的資深演員。排練前集體的暖身活動,就是國劇動作、傳統及地方戲曲唱腔、漢詩吟唱加上鋼琴間歇伴奏的奇妙混合。這些人的生活體驗也大幅充實了《人間孤兒》的情感與現實血肉,取代了前一版的文學篇章。 第一版《人間孤兒》之後,汪其楣在藝術學院又編導了風格近似的《大地之子》,並巡迴全省演出。她説:「《大地之子》可以説是一齣屬於台灣鄉鎮的戲,《人間孤兒》則是屬於台北都會的。」 此時此地,重做一齣五年前關於台北的戲,心情上有什麼轉變? 汪其楣認爲,今天的社會,有權力的人(指掌握錢、勢及媒體的人)所做所爲較以前更爲自私、短視,但人民智慧心性未泯,甚且更令人寶惜。新編的《人間孤兒》是對後者的深情注視,將以幾個家庭的變遷爲經,表現這個島嶼上多數人的生活。那些並不喧嚷,但
-
即將上場 Preview
車庫裏的玉米田──《一根新竹的素描》
爲什麼台灣的客家人比閩南人少?爲什麼客家人多數分布在桃、竹、苗? 成長於新竹的社區劇場「玉米田」,用輕快的筆觸速寫這段跨越兩百年的故事。不過,「玉米田」本身的故事,幾乎也同樣曲折離奇。 這個劇團去年一月成立於邱娟娟家的車庫中。那時,她從藝術學院戲劇系畢業不過兩年半,已做過魔奇與屏風的舞台設計、希爾特布景公司的製作經理、電視廣告的藝術指導,以及三部揚名國際的電影《舊情綿綿》、《刀瘟》、《五個女子與一根繩子》的藝術指導。然後,她回到新竹老家,成立劇團,自資辦了四屆戲劇營,一面培訓,一面持續推出四齣戲,有的在大學、工地露天巡演,有的就在家中車庫。爲什麽選擇車庫?她説:「因爲簡單,因爲便宜,一、兩萬元就可以做一齣戲。」 拮据度日的小劇團今年得到了文建會的補助,夠他們在車庫裏演一百齣戲,終於能把經營多時的客家人遷台史搬上文化中心的大舞台。邱娟娟的編導手法,也從簡樸的概念變化出豐富的意念。全劇第一部分〈活動的雕塑〉,就在觀衆席當中演出。觀衆坐在新竹的地圖上,看著市民在自己的身邊扮演生活趣事。第二部分〈畫裏的故事〉則從環境劇場走人敍事詩,以客家山歌牽引出先民墾荒、械鬥,以及日據時代歸屬感的掙扎。同樣是鮮明變換的生活剪影,點滴鋪陳出今昔之間的異與同。 玉米田目前有二十二名團員,包辦幕後工作之外,還要上台串演五、六十個角色。他們的熱情與生命力,就像新竹的一根歡喜的樹苗。 (閻鴻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