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故事工廠《莊子兵法》 打造人性密室遊戲
故事工廠九月推出新作《莊子兵法》,全劇以莊子哲學思想為題,密室遊戲為引,六個背景迥異、各懷鬼胎的參賽者為爭奪高額獎金互相牽制、猜忌,最後陷入瘋狂,甚至以人命為賭注。
-
林懷民新作《關於島嶼》 台英法美國際劇院聯合共製
籌備三年、雲門舞集二〇一七年重頭戲──林懷民全新鉅作《關於島嶼》將於十一月世界首演,雲門舞者以充滿能量的動作舞出和諧與衝突,挫敗與希望,呈現一個大家未曾看過的雲門舞集。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在台北與世界交匯
創立已屆四十年,不管招牌響亮也好、聲名狼藉也罷,對於台灣的觀眾而言,原來存在於現代戲劇史中、如教科書般的存在,可視為美國前衛劇場代表之一的「伍斯特劇團」,將因臺北藝術節而到訪,帶來全新製作THE B-SIDE全球首演。伍斯特劇團以獨特的解構美學而聞名:敘事時空斷裂、展演邏輯不一、風格並置混亂,此外元素龐雜、演出媒介多元也是其主要特點,演員,聲響、影像等各種媒體,看似各說各話、互相干擾,但是在文本、框架、交織疊陳之下,卻展現出他們強烈的風格與獨特的美學。 THE B-SIDE導演凱特.沃克,其劇場生涯活動幾乎等同於伍斯特劇團的創作年表,近四十年來可謂每戰皆與的她,和劇團創立者伊莉莎白.勒坎特、後來成為知名電影演員的威廉.達佛等人時常並肩合作,他們就是伍斯特劇團的表與裡。THE B-SIDE的演出形式,和劇團為人熟知的形式風格有所不同,如此的製作概念,也與三年前沃克執導的《早期震教徒靈歌》相同,該戲由勒坎特及奧斯卡最佳女主角法蘭西絲.麥朵曼(Frances McDormand)等五男五女共同演出,以「一張專輯的詮釋」為副標題,重現震教徒當年的舞蹈與音樂。THE B-SIDE則以一九六四年灌錄的《德州監獄的黑人民謠》專輯為藍本,透過場上的三位演員即時傳唱,重現當年錄製現場每一個細微的聲音、每位勞動者獨特的呼吸與個性。 除了伍斯特劇團選擇在台北發表新作之外,台南人劇團與法國當代最重要的編導演之一帕斯卡.朗貝爾合作共製的《一家之魂》,更是以現今台灣的六位演員作為創作素材,融合他自身長年於亞洲工作的觀察見聞,企圖以不同的視角,切入當代亞洲文化。朗貝爾擅長在表演者的身上尋得其特質與故事,並將之萃取、提煉,幻化為角色個性,習慣使用大量文字與聲音節奏,將日常生活轉化作詩。近幾年,他的代表作品《愛的落幕》在中國與日本等地,以不同語言重製,之後他也將帶著《一家之魂》前往東京、重新搬演,而台北,即是這一切的開端。 此外,我們也繼續窺看亞洲其他地域的表演藝術境況,無論是從中國當代舞蹈,認識當地編舞家所面對的課題與挑戰;或是延續上一期專題,從泰國的「表」深入至「裡」,帶您深入這個微笑之國的表演藝術領域。當然,您也可以放鬆一下,在夏夜裡的晚風吹
-
專欄 Columns
茶葉與戰爭
但是,刻意地忘記前朝的優點,抹煞前朝的光輝,從上到政策的推翻,下到衣食住行的記載,好像都一段一段,一朝一朝的,被刻意遺忘,好在「方言」大體還在,中國「字」都幾乎被拆了一半了,但是愈來愈好了,起碼受現代教育的啟發,許多遺忘症似乎也被執政者悄然默認了。
-
專欄 Columns
不只是魚和熊掌的問題而已
灰色無所不在,所有的形容詞都是灰色的,就連我們所謂的「大紅色」都是灰色的。但灰色到底灰到多灰?白中帶黑或黑中帶白,差之千里也!然而我們不斷把自己的情感與想像寄託在灰色的國度裡卻不以為意,這不就是我們所共同認同的生存之道嗎?
-
專欄 Columns
「小夜曲」的失敗與成功
但公孔雀並沒有放棄,直接走向其中一個女孩,又開始噴發牠的魅力。這次,這女孩的確是有瞧了牠幾眼。我摒住呼吸,希望她會答應牠的追求。但是,女孩最後還是意興闌珊地轉頭去找地上的蟲子吃。站在那裡看著這個可憐的傢伙不斷被拒絕,我實在為牠感到難過。當牠終於收起羽毛走人的時候,我意識到,其實我不用替牠傷心,這並不意味著牠和德布西〈中斷的小夜曲〉裡的男孩一樣都失敗了,而只是他們還沒有成功!
-
專欄 Columns
音
「音」被忽略的問題相當嚴重,其中一個原因是:太有意義(文字)。我們將一大塊台詞視為情緒或情感或意義的媒介(這些全是文字文字文字),而聽不到耳邊台詞聲音本身的流動流動流動(聾了聾了聾了),這也是在看許多表演作品時,知道創作者想幹嘛,卻走不動、不好看最大的原因。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劇作家遺願不可違? 阿爾比劇作演出爭議引發棘手難題
阿爾比是美國廿世紀後半最知名的劇作家,《誰怕吳爾芙?》是他最著名的作品,被搬上舞台無數次,近期發生了波特蘭的一個小劇院想製作此劇卻被阿爾比遺產執行人拒絕,因為該製作想用黑人演員詮釋劇中「尼克」一角,但與原劇設定相違。而去年才辭世的阿爾比也在遺囑中要求銷毀其所有未定稿,到底劇作家的遺願是否絕對不可違?眼下還真是個棘手難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里米尼紀錄劇團展創意 密閉房中讀《遺書:無人作品》
在柏林的「沉浸」藝術節中,里米尼紀錄劇團推出了互動展覽作品《遺書:無人作品》,導演找來了八位種族、年紀、階級、地域、經歷不同的真實人物,說出自己的生死遺言,但他們全部都不在場,而是透過錄像、聲音、訪談,與觀眾互動。設計多米尼克.胡柏打造了八個房間,觀眾輪流進入聆聽人物的故事與遺言,八個故事不僅訴說死亡,還觸及非洲、納粹、種族等議題,層次非常豐富。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前瞻未來四年表演補助 為外地與小團添甘霖
近期英國藝術委員會發布了二○一八至二○二二年的決策計畫,內容包含旗下的國家代表團隊名單與補助額度。這次將倫敦以外地區的藝文團隊補助金額比例提高至4.6%,同時也下砍了數個著名團體的例行補助,並且提高「關注弱勢或相關議題之團體」的接受度,在社會尊重與開放多元的價值層面上做出努力。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去中心」政策七十年 多位國家戲劇中心總監發表宣言
廿九位「國家戲劇中心」總監與藝術家選在法國國慶大典前夕,聯名投書《世界報》發表劇場宣言,闡述新時代的公立劇院角色。由於今年適逢法國劇院的「去中心化」政策實施七十周年,投書中讚揚當年「去地方化」政策的前瞻與創新,重申文化活動之可貴,強調劇場的社會責任。參與投書的總監多是年輕一代劇場導演,也使得這份投書更顯分量。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張藝謀概念劇《對話.寓言2047》 讓傳統與高科技對話
暑假期間,上海表演舞台的熱門話題,出現了「國師」張藝謀的大名!曾打造多齣「印象系列」景觀劇與奧運、G20峰會演出,張藝謀最新出手的是概念劇《對話.寓言2047》,圍繞「人與科技的關係將何去何從」這一核心命題,從玩轉中國元素、跨界極限、虛擬實境幾處植入自己的觀點,並邀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參與表演,如陝西的碗碗腔、泉州的木偶劇、複州的鼓樂班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柏林戲劇盛會」評審來港交流 配合網上錄像越洋觀劇
應西九文化區與香港歌德學院之邀,兩位今年度「柏林戲劇盛會」的遴選評審艾娃.比亨特與緹爾.布列格利訪港與本地戲劇界人事交流,分享德國劇場現況。香港參與者先透過網上錄像觀賞入選今年柏林戲劇盛會的作品,再聽兩位評審分享德語劇場現況與美學,大開眼界也增長見識。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解密。潘朵拉》 在災難之中尋找希望
差事劇團新作《解密。潘朵拉》集結了韓國空間劇場、日本大提琴家坂本弘道、九天民俗技藝團的八家將展演,透過科幻敘事與神話人物的結合,探討現代社會的發展主義危機。聯合編導鍾喬透過跨地理、跨世代共通的神話,不同背景的觀眾得以進入,與作品的主題相遇。這也是不讓在地性閉鎖於狹義本土的方法,而是將主題放置於世界之中思考。
-
藝號人物 People 日本舞台設計大師
妹尾河童 玩心不減的劇場老頑童
以「窺看系列」與「大不同系列」圖文集風靡台灣書迷的妹尾河童,是日本赫赫有名的舞台設計大師,六月底在香港演出的《蜷川馬克白》舞台就是他的傑作。八十七歲高齡的他,當年誤打誤撞走進舞台設計這一行,卻發光發熱成就非凡,還以狂放行徑獲致「河童」名號,名聲之響亮,讓他乾脆改名為「妹尾河童」。充滿好奇心的他總是以新鮮的眼光看世界,玩心豐沛,宛如劇場老頑童!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籍旅歐小提琴家
班迪克斯-巴格利 來自新世界的老靈魂
身為上世紀遷徙至美國的東歐移民後裔,小提琴家諾亞.班迪克斯-巴格利在新世界出生成長,但身上的文化基因根深柢固,反映在他身上的,正是這樣的新舊融合。並非出身音樂世家,卻展現了天才般的才華,曾任匹茲堡愛樂首席,現任柏林愛樂首席的班迪克斯-巴格利回返歐洲發光發熱,展現一種更開闊、更切合實際的世界觀,一個屬於這個世紀的文化演進模式。
-
TSO精選 TSO Choice 頂尖一線鋼琴家
基里爾.格斯坦 攜手TSO迸放開季火花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的新樂季,特別邀來當紅一線鋼琴家基里爾.格斯坦合作,敲響開季的第一聲!近期甫與多個國際名團如維也納愛樂、柏林愛樂、阿姆斯特丹皇家音樂會堂管絃樂團合作,這位出身俄羅斯的鋼琴家可說是備受矚目,這次訪台演出有「最難演奏的鋼琴曲之一」的布拉姆斯《第二號鋼琴協奏曲》,他將與音樂總監吉博.瓦格(Gilbert Varga)及TSO激盪出怎樣的璀璨火花,令人拭目以待!
-
焦點專題 Focus
挖掘靈魂 跨越文化
十五歲就開始劇本創作的帕斯卡.朗貝爾,表演者就是他書寫文本的重心,他們的外型、音色與氣質都是他創造角色、發展對話的依據。他的劇本以行雲流水的文字提出現世的種種困惑,無論其涉及經濟、政治、種族、情感、死亡還是藝術創作;也以精簡的場面調度,樹立獨一無二的劇場美學風格。在他的創作生涯中,朗貝爾不斷嘗試各種可能性,企圖跨越語言、文化、形式的疆界。
-
焦點專題 Focus
朗貝爾《一生》 繪畫作品的回憶顯靈
二○一七年,朗貝爾以六名國家級演員的形象出發,編寫出一部讓人覺得弔詭卻充滿詩意的劇作《一生》。該劇在今年五月首演後就深受好評,透過老中青三代演員精采的演繹,觀眾深刻體會到朗貝爾文字獨特的魅力,以及他精簡卻豐富的場面調度。
-
焦點專題 Focus 專訪《一家之魂》編導
朗貝爾 以劇場探索現實的無形與未知
雖曾多次與他國演員合作,但《一家之魂》是朗貝爾第一齣表現亞洲美學的劇本。透過一家兄弟姊妹的一頓飯,他企圖勾勒出鬼魂和先人的存在,突顯生與死之間的模糊與曖昧。他強調:「在受到西方文化影響、重視理性價值的環境中,唯有藝術使當代人有機會去探索死亡與未知、擴展他們的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