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專欄 Columns
經典!
其實,我們小孩也喜歡老歌,但有些太慢、歌手又愛浮誇抖音的愛情歌,真的就讓我們不敢苟同。我姐姐很愛用取笑的方式模仿這些,她會假裝拿著麥克風,把頭往後仰,然後把嘴張得盡可能大,並在那拉得無敵長的抖音上,伸出舌頭上下擺動。我們其他人會瘋狂大笑,完全不能懂我們的父母為何會喜歡這種恐怖的歌。那時,我媽就會說:「也許這首歌沒有變成經典,但它在當時可是很受歡迎的呢!」
-
專欄 Columns
行
行,是個十字路口來著,向左走,向右走?會走到哪兒?那兒有人嗎?迎接的是什麼人呢?他會歡迎?還是破口謾罵?行,挺抉擇的,如果,選對了方向又做得好,大家就會覺得你很「行」,再透過「行」銷愈做愈大,接著,就會在這「行」業成為一位「行」家。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漢彌頓效應」? 夯劇創作者與議員提案打擊黃牛票
今年百老匯的超夯劇《漢彌頓》,夯到引發「漢彌頓效應」?因為實在太熱門,黃牛大肆用軟體機器人bot來搶購下大批的票,然後高價轉手,創作兼主演的米蘭達實在看不下去,就與紐約聯邦參議員Chuck Schumer聯手,宣布推動一項反bot法,提高罰金,甚至判刑。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特展 回顧舞蹈的傳奇
向德國舞蹈劇場大師碧娜.鮑許致敬的「碧娜.鮑許與舞蹈劇場」展覽,正在柏林馬丁.葛羅皮烏斯博物館展出,用心的策展人除了呈現舞蹈家私人的相簿、演出海報、節目單、各國巡演傳單、劇照、舞者名冊等珍貴資料,更在展場重建、仿製了碧娜.鮑許的神秘排練場Lichtburg,還安排長年跟鮑許合作的舞者,在現場帶領大家一起暖身、舞動,練習鮑許舞作裡的經典動作。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重新想像《吉賽兒》 阿喀郎與英國國家芭蕾攜手冒險
繼兩年前的《塵》,英格蘭國家芭蕾舞團藝術總監塔瑪拉.若荷再度邀請編舞家阿喀郎.汗合作,重新詮釋經典芭蕾舞劇《吉賽兒》。在阿喀郎與戲劇顧問露絲.利托的掘探下,拉出原作隱藏在浪漫故事下的經濟、權力結構等元素,讓吉賽兒化身移工,在資本主義巨輪下哀吟悲歌,增添了時代感的詮釋,舞出經典新的生命。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文化多元是好生意? 法國劇場幕後的企業力量
法國政府智庫的研究指出,如果能降低不同族群(如性別、膚色等)之間的就業率差異,那麼法國的國內GDP將可提高6.9%,而在表演藝術界,也正有愈來愈多企業挹注資金,協助劇場推動各種提昇「多元性」計畫計畫項目包括演員養成、劇場創作參與,也含讓非中產階級觀眾入場看演出,可說是在實踐社會公義的同時,共同把產業的餅做大。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十八歲的上海國際藝術節 五十部作品迎金秋
第十八屆的「上海國際藝術節」已於十月十二日揭幕,將熱鬧到十一月十五日,超過一個月的時間,五十部作品齊聚滬上,中外交流場面繁盛。這次是逢中西兩位戲劇大家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逝世四百年,劇界紛向大師致敬,創排各類劇作以為紀念,崑劇、越劇、小劇場實驗戲曲皆有呈現。另田沁鑫改編自李敖小說的《北京法源寺》北京首演後票房大好,口碑效應在滬發酵,備受關注。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西九首試Live直播 戶外版《安提戈涅》邀各地觀眾共賞
西九文化區將於十一月,在戶外場地演出由鄧樹榮戲劇工作室及白光劇社首度合作的希臘悲劇《安提戈涅》,而且也同步嘗試現場直播,讓更多外地觀眾可以欣賞。演出在「日落及維港景致下」上演,安提戈涅的抗爭精神,將在美麗景致中,為香港帶來更豐富與深刻的啟示。
-
企畫特輯 Special
《聰明的女人》 為孩子們特製的精緻禮物
臺北市立交響樂團年度歌劇製作,將推出德國作曲家卡爾.奧福一九四三年的親子歌劇《聰明的女人》,也是該作品的台灣首演。重視音樂、動作、戲劇三合一教育理念的奧福以此作具體實踐其想法,而北市交為了把這部經典的童話歌劇帶給親子們,製作團隊也將戲劇、舞蹈、影像都放進了表演中,特邀兒童劇導演趙自強領軍操刀,繪本畫家塔塔尼可夫為人物角色做造型繪圖,精緻的製作如精緻的禮物,要送給台灣的孩子們,讓他們認識藝術的美好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樂壇完美組合 無與倫比的默契再現
備受台灣樂迷歡迎的指揮家楊頌斯,又將帶領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造訪台灣了,這次除了將在台北國家音樂廳演出兩場,更將首度遠征台中,在臺中國家歌劇院獻藝。而除了有默契絕佳的樂團演出,這次在台北場也邀到知名小提琴家吉爾.夏漢,一同演出貝多芬的《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精采的完美組合,將在台北迸發燦爛火花!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鞍馬天狗》 非常奇巧,非常胡撇仔
風格多元的奇巧劇團,再度推出「現代胡撇仔」風的新作《鞍馬天狗》,改編自日本小說家大佛次郎同名小說,主角是個匿名武士,以蒙面之姿行俠仗義,專事對抗幕府軍政的暴力分子。編導劉建幗將歌仔戲、豫劇、現代搖滾、寶塚歌舞、殺陣劍術揉雜成一齣華麗多元的魔幻寫實戲劇,加上豫劇王子劉建華、歌仔戲小生李佩穎與李郁真等堅強陣容,當代台式的武俠劇場令人期待。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國內外新「舞」力匯聚 激發化學反應
本屆首度舉辦的「臺灣舞蹈平台」演出系列「第一類化學反應」與「第二類化學反應」,除了邀集十二位台灣青年世代的編舞新勢力齊聚一堂外,國際編舞大賽常勝軍也攜得獎作品來嘗試激盪國內外化學反應。除此之外,三場戶外演出及公開論壇、工作坊都試圖在全球當代舞蹈的語境下譜寫台灣當代舞蹈風貌,堪稱近年競相舉辦的同類型當代舞蹈GALA平台中,最具誠意的一次呈現。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符宏征《暴雨將至》 直視長照問題
動見体劇團導演符宏征改編新加坡現代戲劇之父郭寶崑的《傻姑娘與怪老樹》為《暴雨將至》,邀來編劇詹傑合作,將情節至換為台灣語境,描述分崩離析的家人在照護失智老父親上的壓抑隱忍、脆弱無助。在導演手法上,符宏征帶領演員從生活中去探索、尋求,表現手法盡力撇除「表演」,戲劇張力從最平常普通的對話裡發生,如暴風雨前的寧靜,讓人意識到話外之音、難言之隱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劇場導演
德馬西-莫塔 人性手法 創造現代的奇幻寓言
卅一歲就成為法國史上最年輕的國家戲劇中心總監,劇場導演艾曼紐.德馬西-莫塔接掌巴黎市立劇院以來,即以多項計畫鞏固了該院多元、國際化的風格,更改編許多廿世紀經典劇作,企圖打造一套市立劇院的定目劇,即將訪台演出的《犀牛》就是其中之一。尤涅斯柯的《犀牛》是荒謬劇經典之一,但德馬西-莫塔的新版卻刻意淡化了荒謬語言製造的喜劇效果,而強調出人物內心的不安與惶恐,企圖用人性化的手法烘托出劇作家筆下對於存在的困惑。
-
藝號人物 People 舊金山交響樂團音樂總監
提森.湯瑪斯 用心讓古典音樂與觀眾更近
暌違四年,舊金山交響樂團將在音樂總監麥可.提森.湯瑪斯率領下再度造訪,偕同鋼琴家王羽佳,將帶來經典的貝多芬與蕭邦。提森.湯瑪斯除了帶領樂團贏得十五座葛萊美獎,一系列解說古典音樂的錄影廣受好評,他也是當今公認最能以語言講解音樂的指揮,他說:「通過語言和科技,我希望能把觀眾帶進這個傳統,來感受、享受及學習它。目標是打開所有年齡的人新的耳朵來聆聽古典音樂,來體驗這個音樂的情感能量的工具。」
-
藝號人物 People 芝加哥交響樂團打擊樂首席
葉孟芸 迎向屬於擊樂的開放年代
美國芝加哥交響樂團裡的兩位「台灣之光」之一打擊樂首席葉孟芸,將應國家交響樂團之邀,在「鼓.舞」音樂會中演出珍妮佛.席格東的《擊樂協奏曲》。個性爽朗的她,不管是生涯的選擇或工作的態度,都展現了俐落乾脆、實事求是的行事風格。訪談中她不斷強調:「你必須要反應快!」這大概也是她給新一代打擊樂家的提醒,現在的打擊樂家要面對作曲家各式各樣的突發奇想,對演奏者而言,真正的關鍵,就在於保持開放心胸。
-
特別企畫 Feature
無法定義的奇才 艾瑞克.薩替 Erik Satie
在《薩替》Erik Satie一書中,音樂學者Rollo H. Myers將薩替評述為:「遁世者、聖徒、哲學家、才子、丑角、蘇格拉底的諷刺家、顛覆者、愛小孩冠軍、在藝術領域中開發嶄新路徑的先鋒者與無畏的探險家。」短短的幾行字竟包含了多變的角色,其中還不乏看似互不相干的形容。然而,他就是這樣一位奇特的音樂家。喔不!說音樂家他可能不服氣,因為他生前說過:「你去問所有的人,他們都會告訴你,我不算音樂家。」那麼,究竟要如何評斷他?也許我們只能說,他是一個無可定義的奇才! 在年歲年交接的時刻,卅歲的NSO就要依據薩替的指示,號召樂友以反覆彈奏八百四十次Vaxations這首鋼琴曲同樂,為「30小時不斷電」的活動增添一種「徹夜未眠」的樂趣。同時,TSO也將在本月「非・常・小提琴」節目中,演出德布西改編薩替的名曲《古希臘裸男舞樂》Gymnopdies(編按)的第三、一號。趁著這個充滿薩替風味的冬天,就讓我們先來瞭解他的生平、他的創作、他的影響,順道聊聊他的八卦吧! 編按:或譯為《吉諾佩第》。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瑞克.薩替 讓後世玩味無窮的拓荒者
雖不像德布西、拉威爾之為後世熟知,艾瑞克.薩替卻是絕對是法國作曲家能人異士中最獨特的一位。其早期作品的和聲被認為是印象派之先驅,已跳脫傳統語法,甚至運用中世紀教會調式形塑旋律或和弦。中期作品著重對位手法,並在樂曲標題或音樂內容中,傳達滑稽嘲諷的幽默風格,令人莞爾。晚期作品以劇樂為主,並提倡「家具音樂」,即不用刻意仔細聆聽之背景音樂,可說是現今電影配樂之前身。
-
特別企畫 Feature
斯特拉溫斯基:「薩替是我生平見過最怪異的人」
薩替是廿世紀法國作曲新秀所崇拜的偶像,也是當時知名作曲家眼中不可或缺的一號人物。拉威爾(Maurice Ravel)推崇他為法國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並公開表明薩替是影響他最深的音樂家。當時的作曲家與樂評家湯姆森(Virgil Thomson)也肯定薩替的影響力「連誹謗他的人都無法否認」。然而,即使專業上聲名遠播,愈靠近他,就愈感覺到他的不可思議他幽默,又憂鬱;他討厭無聊,卻又創造無聊;他不喜歡一成不變,卻又裝扮得一成不變連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都忍不住大聲疾呼:「薩替是我生平見過『最怪異的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一位誤闖廿世紀的中古世紀音樂家
薩替一生頗受中世紀文化與宗教神秘性吸引,曾加入了珮拉當自創的「天主教玫瑰十字會」,認同藝術對世界改造的重要性,成為該會的法會儀式作曲家。後來因不願創作被制約而脫離,還自創「耶穌主導的藝術都會教堂」。而玫瑰十字會創作規定強調的數字3與4(及其倍數),也在薩替的創作中留下不少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