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是建立在苦難上的藝術,還是最佳的慈善公益?
難民潮對德國劇場造成了巨大的衝擊,劇院打著藝術自由與人道主義的兩面大旗,大肆地擴張其政治社會影響力,新型的政治劇場儼然在醞釀形成中。當邊界被打開的同時,德國戲劇藝術面臨了新的挑戰,進入了一個不確定的灰色地帶,到底藝術能不能「呈現」他人的苦難?能不能為「他者」代言? 要如何呈現,如何代言,才不會陷入種族歧視與殖民主義的陷阱之中,才不會成為某些人的政治工具?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以挑釁的幽默 撫平歷史傷痕
將帶領柏林高爾基劇院訪台演出《共同境地》Common Ground的德國當紅導演雅葉.洛能,出身以色列戲劇世家,她用紀錄劇場的形式,與演員互動、創造出最後舞台上的呈現,而她所瞄準的題材,都是涉及屠殺或迫害歷史、種族仇恨、文化歧見等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政治地雷。但與其說洛能的戲是打破禁忌、敢於挑釁的政治性記錄劇場,不如說是,帶領觀眾進入一場治療內心傷痛之旅。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專訪《共同境地》導演
雅葉.洛能 在劇場中探索真實與虛幻的界線
即將在九月訪台演出的《共同境地》,找了五位在前南斯拉夫種族相殘下劫後餘生、後在柏林安身立命的演員,讓戰爭的受害者與加害者的後人,一同回到故鄉,尋找共同的歷史記憶。身為以色列人、定居德國創作的導演雅葉.洛能,為什麼選擇這個與她出身背景距離遙遠的題材?趁此機會,本刊專訪這位當紅導演,請她一談其劇場創作理念與《共同境地》的工作過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專訪比利時資深表演藝術策展人
弗莉雅.蕾森 我們是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橋梁
曾發掘過重要藝術家如舞蹈家威廉.佛塞、劇場導演卡斯鐵路奇、編舞家布拉德勒的弗莉雅.蕾森,是比利時資深藝術節總監及策展人,六月初應邀來台擔任第十四屆台新藝術獎的國際決選評審,本刊趁此機會進行專訪。在訪談中,她表示,身為藝術總監或策展人,重要的是「要相信藝術的力量、相信藝術家。」「要盡一切可能讓藝術家被看見,讓藝術家和觀眾相遇,在觀眾身上下功夫。」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篳路藍縷為藝術家鋪路,未來鋪向何方?
以補助文學、美術、音樂、戲劇、舞蹈、文化資產、視聽媒體藝術及藝文環境與發展等面相的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成立迄今已經廿年了,正逢成年大禮,也是檢視其過往成績、思索未來可能的關鍵時刻。日前透過舉辦「廿周年回顧與前瞻論壇」,邀請多位藝術領域的學者、創作者共聚一堂,交流對國藝會的觀察與期許,關注這個以「臂距原則」創立、以六十億孳息扶育台灣藝術文化的重要組織,如何迎向下一個廿年。
-
焦點專題(二) Focus
翻新內在美 國家戲劇院休館UPGRADE!
上月二十六日下午國家戲劇院迎來本年度最後一場演出, 兩廳院新任吉祥物「馬克白」蹦跳登台, 成為最後一位踏上這個已使用了近卅年的老舊舞台的「幕後人員」, 並開啟接下來修館長達八個月的序幕。 這個歷時十年,歷任總監們念茲在茲的大計畫, 接續去年國家音樂廳的腳步,耗資更為龐大,耗時亦更久。 究竟這個被戲稱為「隱形的升級計畫」, 為什麼要修?要怎麼修?要修哪裡? 讓我們先行一窺從未曝光過的戲劇院神秘第六層後台心臟與舞台現況, 並期待明年三月重裝上陣全面升級的國家戲劇院, 能讓藝術家們「飆」得更痛快。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
繼去年音樂廳休館四個月「微整型」,今年輪到工程規模更大的國家戲劇院,為期八個月的工期將從七月開始,展開演出設備、系統、安全設施、觀眾席區域的全面升級、更新。但對觀眾來說,這次的重點修復工程幾乎是隱形的升級計畫,難以讓觀眾一看便知,國家兩廳院藝術總監李惠美表示:「我們開了好的公路,就看藝術家怎麼飆。」「把使用權交給藝術家,使用新劇場後的演出成果就交由觀眾來評斷。」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三項目翻新改造 戲劇殿堂重回青春
跟音樂廳一樣邁入卅年,陪伴多少觀眾一起哭一起笑的國家戲劇院,在這次為期八個月的整修中,到底是要更新哪些項目,以便回春重迎下一個卅年?這次的重點除了跟音樂廳整修一樣都有的舞台地板、座椅、隔音門的更新外,最重要的是將舞台設備全面升級,讓劇院從廿世紀來到廿一世紀,提供藝術家更多揮灑創意的可能!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白臉的克拉普 貝克特的意象劇場
讓角色以長時間的靜默,日常動作的重新編排,在羅伯.威爾森的舞台上不是新鮮事,他與貝克特某種程度上都視語言為不可信任的表達,一切文字註定指向空無,語言作為溝通的形式有其不可逾越的限度。在《最後的錄音帶》中,威爾森飾演的白臉老頭克拉普,手持香蕉彷彿手持著槍,喃喃自語,自我質疑,偶爾跳舞,以無意義的意象將貝克特的劇本與角色的內在具象化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詮釋《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 劇場中輕盈的重量
德國劇場重量級導演彼得.胥坦,在劇場生涯中執導過不少膾炙人口的作品,但卻從未導演過貝克特的劇作,直到近期才執導《克拉普最後的錄音帶》,應「作品劇院」之邀,與法國知名演員賈克.威柏合作。胥坦讓觀眾脫離快速變遷的生活,進入貝克特筆下緩慢、幽禁的個人世界,用人性化的小丑表演一步步拉近與他們的距離,讓他們意識到回憶與現實辯證所產生的疑問。
-
藝視窗 News
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貢敏辭世
【台灣】 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貢敏辭世 國光劇團首任藝術總監、資深戲劇家貢敏於6月14日辭世,享壽85歲。貢敏原名貢宗耀,筆名金聖不嘆,創作含括話劇、電視、電影、戲曲編劇、導演、評論等,亦是台灣新編京劇重要推手。 生於南京的貢敏,由於父親喜愛京劇,從小就對戲劇深感興趣,1948年加入國民軍話劇隊,演出話劇、平劇,1950年隨著軍隊的話劇隊來台,進入政戰學校第二期影劇系,結識聶光炎、瘂弦、張永祥、劉維斌、宋項如等好友。畢業後從事舞台劇編劇和導演,漸漸拓展到戲劇評論、戲劇研究領域。後進入中製廠,參與電影幕後工作,並從事編導,拍過多部新聞片、紀錄片、軍教片、劇情長片。 1995年國立國光劇團成團,貢敏應邀出任藝術總監,推動創作演出台灣題材的新編京劇,即後來合稱《京劇臺灣三部曲》的《媽祖》、《鄭成功與臺灣》、《廖添丁》。(莊珮瑤) 朱宗慶獲擊樂世界最高榮譽 入選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名人堂 6月27日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Percussive Arts Society, PAS)於官網正式公告,宣布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朱宗慶獲選進入協會名人堂(Hall of Fame)。 國際打擊樂藝術協會創立已有55年歷史,旨在提升打擊樂藝術於世界的發展,目前有超過六千名會員,在全美國設有50個分會,美國以外地區也有28個分會,是全世界規模最大的打擊樂組織。協會的名人堂創立於1972年,目的在表揚教育、研究、行政等有重大貢獻的打擊樂專業人士,已是公認打擊樂界中最高榮譽。此次獲獎,是繼日本馬林巴木琴演奏家安倍圭子(Keiko Abe)於1993年獲獎以來,第2位入選的亞洲打擊樂家,也是第一位華人打擊樂家入選者。本次獲得此項榮譽,象徵世界打擊樂壇對於朱宗慶卅多年來致力推廣擊樂藝術的奉獻與成就,做出了最高的肯定。(李秋玫) 「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計畫」7月15日起受理申請 文化部「文化部補助國內表演藝術經典作品大陸巡演作業要點」自實施以來已有超過30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呷一口,好眠
電視和電影比較起來,電影更接近閱讀。就算電視劇也是說故事,它的章節分段,總不似電影來得簡潔精煉。對白是電視劇的殺手鐧。氣氛的營造,意象的呈現,還有布局的建構,卻是一部電影高下立見的關鍵所在,而當中沒有一項不與「時間如何被巧妙濃縮,思想與情感空間又如何被開天闢地」有關。故此,電影讓觀看的人更主動,到一個地步,它可以是一個我們還未入睡,但已開始在做的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喔,海~喲!台下的消暑時光
熱嗎? 那還用說! 去哪? 去海邊! 喔,海~喲! 是那麼近又那麼遠, 近得包圍了這島嶼四面, 遠得在生活裡不可多見。 卸了妝、下了台 舞台上的人兒衝浪、沉潛、觀海、戲水 照樣無一不來 靜靜等待時機,就為站上浪頭; 勤加練習泳技,只想克服恐懼; 內心衝動難耐,定要朝海狂奔。 潮起之後會有潮落, 大浪小浪不一定有其脈絡, 海是如此險惡、如此令人著迷、 如此廣闊無垠、如此充滿魔力。 試著跟海討教,向水學習, 從浪裡懂謙卑,在深海定下心, 或只是任其拍撫身體, 與海靜處,忘卻煩憂。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靖宜 水面下的提琴手
工作是優雅拉奏的樂團中提琴手,私下的李靖宜卻是興趣多多,運動項目從游泳、衝浪到潛水,玩得不亦樂乎。因為喜歡拍照又喜歡游泳,以為潛水可以一舉兩得,卻是學習後才知大不易,但不輕言放棄的她,仍以自己喜歡的步調和節奏投入潛水,真正開始享受海底的靜謐、水中生物的神秘與可愛,還有遨遊在壯闊的異世界裡,所目睹親蒞的危險與美麗。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李辰翔 浪裡任我行
從十年前開始玩衝浪,李辰翔迄今仍興致勃勃,帶著一長一短兩塊板「藍鳳凰」與「黑白浪君」,工作時間允許的話盡量每週一衝,車上永遠有腳繩、防曬油和換洗衣物,也曾有過開車去海邊,只是觀天觀浪,「這些都是衝浪必須的,安全最重要,如果浪狀況不好就不下去了。」和大海打交道,只能萬分謹慎同時放鬆身心,隨波逐流又能在剛好的時機奮力起身,一如人生。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賴盈螢 不孤單的獨處
曾經不諳水性,小時候也曾有接近溺水的經驗,但對劇場演員賴盈螢來說,海永遠是非常親切、如家一般的所在,一有時間她就往海邊跑,跟海玩、被浪打,泡在水裡感受海天擁抱,「在海裡,對我來說是真的可以獨處的時候,很輕鬆,也不會覺得孤獨或是寂寞。」賴盈螢說。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戲繪浮世人生
作為日本文化代表的「浮世繪」,刻繪生動且色彩鮮豔,保留了幕府時期民間文化美學,但難得能見到真跡風采。國立臺灣美術館舉辦「日本浮世繪:東京富士美術館典藏精選展」,展出精采作品百件,除了有經典的葛飾北齋《富嶽三十六景》與歌川廣重《東海道五十三驛站》,更有多幅「上方浮世繪」人物畫,寫實描繪了當時歌舞伎演員的神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台北電影節 看見亞洲電影新勢力
從六月卅日揭幕的台北電影節,這次因關注新興導演,所以也邀來不少罕見亞洲國家的電影,如尼泊爾的《尋找奇雞》、蒙古與德國合製的《海蒂不分類》、哈薩克的《不歡迎來到卡拉塔斯》與《折翼少年殘酷記事》,還有阿富汗的紀錄片《烽火童年》,透過鏡頭,我們看到不一樣的亞洲風景與社會真實。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如歌的行版〉之必要
當看到病癒後又接受採訪又重回舞台的魏樂富,不僅重拾琴藝還重拾了「魏氏幽默」,我們彷彿豁然開朗,那些《聖人與罪人》專輯中的私密性並不專屬演奏者,而是直接訴諸聽眾的交心話語。那絕不是獵奇的、特技表演的、花錢買票或是衣香鬢影的社交活動,而是當音樂浸泡在生活之中,或許共進晚餐後,也許把酒言歡時,這對夫婦就像是我們熟稔已久的老友,撫琴吟詩,都是獻給了我們這份難得的友情。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余浩瑋版的《擊壤歌》
「演講」一般說來,有「師」與「生」的藏身,余浩瑋以此形式寫作此書,初讀確實使我困惑,但一路讀下去,讀到他與恩師張皓期來往的故事,讀到他與父親從冷漠相對到慢慢打破疏隔,讀到他對青少年的接觸與體會,或許「演講」同時包含對張皓期的尊敬與對父親的反饋,以及向青少年乃至所有人喊話「我可以,你們就可以」的心情。這是余浩瑋版的《擊壤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