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音樂新訊
維也納愛樂再訪 指揮艾森巴赫一秀鋼琴功夫
來自古典音樂之都的維也納愛樂,總部就在維也納金色大廳。每年的新年音樂會及美泉宮的夏季音樂會,更是古典音樂界的一大盛事。成立一百六十多年來,樂團已經成為歐洲傳統古典之聲的代表,加上從一九三三年起,樂團不設首席指揮,所有決策均由團員以民主程序決定的做法,又為他們增添了另一種獨一無二的氣質。 睽違十一年,維也納愛樂將由指揮家艾森巴赫(Christoph Eschen-bach)領軍,再度到訪台灣。剛過七十五歲生日的艾森巴赫是位兼具指揮與鋼琴演奏才華的音樂家,是現今在世、仍活躍在台上的少數大師之一。他曾陸續擔任過蘇黎世音樂廳樂團、北德廣播交響樂團及費城交響樂團音樂總監,自身更是一位莫札特權威。此次與維也納愛樂合作訪台,將帶來拿手的莫札特歌劇《費加洛婚禮》序曲、《交響協奏曲》、柴科夫斯基絃樂小夜曲及浦羅柯菲夫第一號《古典》交響曲以饗樂迷。特別的是,他除了指揮之外,更將親自上陣演奏鋼琴,讓觀眾在欣賞維也納愛樂的演出外,也能親聆他精湛的琴藝。
-
音樂新訊
馬友友與凱薩琳.史托特 紀念友誼共奏「生命之歌」
今年,享譽國際的大提琴家馬友友就將近入耳順之年了。六十歲,讓他思考著未來會是如何?還有回顧一路走過的足跡。經過一番醞釀,甫於今年九月發行的專輯《生命之歌》Songs From The Arc Of Life,便是他向所有愛好他的樂迷所宣布的答案。本張專輯可說是馬友友與英國鋼琴家凱瑟琳.史托特(Kathryn Stott)合作屆滿卅年的友誼記錄。兩人從馬友友廿多歲時相識,一路分享音樂的想法,因此在這重要的時刻,他與老搭檔攜手合作,收錄他們經常演出、卻從未正式錄音發行過並較為罕見的曲目在其中。 樂曲包括了西貝流士的《這是一場夢嗎?》、蓋得《嫉妒探戈》、德布西《美麗的夜》及舒伯特《聖母頌》等等。他說:「凱瑟琳和我多年來談論了不少,我們想錄製一張真正喜愛的音樂、傳遞生命背景的片段、童年、少年時期、青年期、中壯年,直到年老;隨著不同人生階段,這些音樂聽起來會有什麼不同?」如今,在專輯之外,樂迷也將有幸得以在十月聆聽兩人在台北、台中、台南三地的二重奏巡迴,聆聽專輯裡的精選樂曲,與他們共度一段時光,一起想像這些樂曲,在他們或自己的生命中,有過什麼樣的啟發?
-
藝術節新訊 衛武營玩藝節閉幕特別企劃
紙箱七十二變 讓我們一起蓋房子!
紙箱可以堆疊出多少變化?一隻動物,一座吊橋,甚至是一個巨大的建築物?法國藝術家奧立佛(Olivier Grossette)的作品,像小孩探索世界的樂高遊戲,用回收的紙箱構成大型建物。創作過程看似隨意、開玩笑般,即興創作,然而作品的規模與造型,卻能讓人嘖嘖稱奇。對奧立佛而言,遊戲是最主要的想法或軸線,概念只是用來理解太過複雜的現實。看他的作品,不需要理解現實,現實依舊複雜,並沒有簡化,只是換了個樣子。 衛武營玩藝節的開幕活動,由兩廣龍獅戰鼓團熱鬧開場,閉幕活動除了有「泰武古謠傳唱」的演出,也邀來奧立佛・斯考特與民眾共同創作,一起徒手建造一座巨大的建築物。這個烏托邦式的紙箱建築物曾為不同城市創作,這次特別為衛武營量身打造。這是一趟大人與小孩都能樂在其中的冒險,一群人首要的任務是想辦法軟化一大堆紙,另一群人則趕緊摺出形狀。不需要任何機具,只靠人類的雙手及力量建造出來,豎起的紙建築重現城市裡一個重要建築,每個人都是建造城市的人,因為我們都生活在這座城市裡。
-
莎妹《踏青去Skin Touching》 展現女同戀日常生活切面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今年二十歲了,本週末將經典重現徐堰鈴初執導筒的作品《踏青去Skin Touching》,全劇探討戀人式的遊戲性格,展現女同戀情在日常生活中的切面。
-
意境音樂劇場《落花無言》 哲思敦煌
以極具跨越與突破的實驗精神,專注於東方音樂當代詮釋的香港無極樂團,應2015第四屆香港週邀請,帶來意境音樂劇場《落花無言》,也為香港週的表演藝術節目揭開序幕。
-
唐美雲歌仔戲團《文成公主》 首度搬演西藏傳說
唐美雲歌仔戲團年度大戲《文成公主》,除了唐美雲、許秀年、小咪鐵三角精采演出,更邀請劇場編導王嘉明跨界執導,以及太陽劇團舞者張逸軍為這齣戲量身編舞,激盪出燦爛火花。
-
動見体《想像的孩子》 「後多元成家」的親子辯證?!
脫離法案的成立、跳脫制度,動見体編導王靖惇精心打造家庭三部曲最終章《想像的孩子》,以荒謬戲謔為基調,建構一場超乎人性的社會預言喜劇,帶領觀眾進入「後多元成家」時期。
-
與自然對話 《花神祭》舞出四季榮枯
無垢舞蹈劇場《花神祭》本週再度在台北演出,其中,最末章〈冬枯〉演繹人與自然間的對話,是最精華的段落。編舞家林麗珍指出,生命的過程就像一場奇蹟,充滿冒險與無限可能。
-
「單簧管女王」莎賓‧梅耶再度來台 與北市交一同搖擺
單簧管女王莎賓‧梅耶應臺北市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吉博‧瓦格的邀約再度來台,帶來傳奇爵士單簧管家班尼‧古德曼委託美國作曲家柯普蘭創作的《單簧管協奏曲》,與北市交一同搖擺。
-
改編譚維義行醫故事 紙風車劇團演出〈後山天使〉
紙風車劇團九月上演的《紙風車幻想曲2015》,將呈現台東基督教醫院創辦人譚維義感人的行醫事蹟,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表示,台灣人應向譚維義學習全心付出的態度。
-
臺師大表藝所原創音樂劇 十月起巡演兩岸各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自今年十月起,將和藝人李千娜、梁文音、林曉培等攜手展開音樂劇《懷疑愛・症候群》與《受不了,我就是瘦不了》的兩岸巡迴演出。
-
明華園總團《流星》 柔美小旦力壓群雄
成軍八十六年的明華園,本週將推出以小旦角色貫穿全場的武俠愛情偶像劇《流星》,並融入現代女性愛情觀,檢視陽剛殺伐的武俠世界,為明華園的江湖帶來一絲柔情與細膩。
-
臺北藝術節壓軸 改變生命的一場《雨季》
德國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應臺北藝術節之邀,與楊景翔演劇團合作演出劇作家安雅.希苓的第四個作品《雨季》,以輕鬆詼諧的方式,關注較嚴肅的人生課題。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當代戲曲之本
老觀眾凋零、新編戲成為市場新寵兒,無論是京劇、歌仔戲、豫劇或崑曲,都力求改革創新。原本「演員中心」的傳統戲曲舞台,遂出現了西方現代劇場的編制:編劇、導演、演員,乃至作曲編腔、舞台美術、燈光設計、服裝設計、多媒體設計,皆配套而來,一應俱全。然而,攸關一齣戲好看與否的關鍵因素,還是劇本。戲曲的唱唸做打自成一套程式,舞台美學又以虛擬為表現手段,劇本的寫作,除了要會說故事、寫對白,還要能編唱詞、掌握表演系統、熟悉劇種特色與條件,編劇的要求門檻更高,培養亦更不易。 放眼國內戲曲界,資深劇評人紀慧玲分析,不論資深或新進,台灣的戲曲編劇大抵分為三種養成管道:一是從演員晉身編劇,二是為劇團而編,三是應邀編劇。若要觀察戲曲編劇人才及作品動向,就得與國內現存戲曲生態、劇團作連結,「因為,不僅截至目前為止幾乎沒有固定自主創作、作品待價而沽的戲曲編劇,更因為劇本的實踐脫離不了舞台,沒有劇團奧援與製作,提供資源與實踐平台,根本很難誕生、養成成熟的編劇與作品。」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自二○○二年上任以來,便意識到戲曲編劇人才荒的問題。十三年來,王安祈一方面修編舊戲,一方面創作新戲,同時邀請劇場老將紀蔚然、周慧玲,新秀趙雪君、林建華等人,一同打造國光的文學京劇新美學。王安祈說:「演員還有戲曲學校可以供給,但編劇、導演人才呢?」她除了在任教的台大戲劇系開設「戲曲編劇」課程,也提供國光的資源提攜有潛力的新秀。今年國光廿周年,更找來風格另類的戲曲編劇劉建幗,兩人合作新編《十八羅漢圖》。 戲曲編劇也有學院、民間的派別之分,前者多能引用中西編劇手法,融鑄一爐,講求文學性;後者說故事功夫一流,謹守藝術感動觀眾的天生守則,講求戲劇性。因為面對的觀眾不同,高低優劣,毋須定論。不過,跨劇種的資深編劇施如芳提醒,編劇一定不能忘記「人」,「人為什麼要看戲?因為只有人可以真正感動人。」她自許幫「編劇」的角色在當代戲曲立個位置,「一定要創造原來生態沒有、甚至造成影響,戲曲編劇才有存在價值。」 本期特別企畫,我們特別邀來五位備受關注的新世代戲曲編劇:以跨劇種、跨文化、跨現代與傳統為創作路線的劉建幗;擅長賦予傳統老戲新觀點的李季紋;半路出家,重視表演工法與古典劇作精神的邢本寧;演而優則編導,大玩戲曲元素的拼貼、解構的許栢昂;出身明華園家族,外台戲歷練豐富
-
專欄 Columns
全民演出開始了
兩大黨幾大派的毛病在哪?我這個年紀的閱歷,再也不迷惑了,什麼人在電視上說什麼事,心裡想的又是另一回事,大致都能看穿聽穿他們,因為我計較,所以我開始不佩服他們,而且看著他們就不快樂,政治人物不管什麼黨和派的,也少有看到快樂的面孔。
-
專欄 Columns
是花?是霧?
眼看著這些娛樂事業包容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先進的技術,以及想當然爾最龐大的資金,不斷地突破所有的極限,我就不禁要在一旁喝采。當然以部分類似的條件;擁有最優秀的人才、獨到的見解、以及不斷鑽研的決心,雖然不見得需要龐大的資金去研發昂貴的技術,也可能產生極其卓越無法比擬的作品。這時就算看不懂、不賺錢,也都令人刮目相看。所以說重點到底在哪裡?
-
專欄 Columns
暴風雨中的「嘔心瀝血」之作
因為蘇迪勒颱風造成了全台好幾百多萬戶停電,而我家從前一個晚上也一樣成了「受災戶」,所以我坐在車裡等著手機充飽電,並且用鉛筆在白紙上寫著這篇專欄。突然間,腦子中閃過李斯特的《暴風雨》這首樂曲。這是一首描寫暴風雨或是颱風的曲子,我現在很能想像李斯特在風雨中,就著微弱的燭光,拿著羽毛筆,沾著墨水在寫這首曲子的情景。
-
專欄 Columns
光
光,是相信,讓我們相信自己眼前所看見的人、事、物為真,相信劇場上演員的情感為真,相信我們看到眼前所有的想像都是真實的,即使虛假,也是因為在光的照耀之下,才得以顯露,才得以相信我認為「他是虛假」的判斷為真。至於為何「光」是相信?因為祂是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就愛「看」廣播? 廣播錄製現場搬上舞台票房嚇嚇叫
廣播節目的錄製,也可以是受歡迎的現場演出?布魯克林音樂學院舉辦了兩年的「愛廣播節」,還有兩個「播客」節,把受歡迎的廣播節目錄製現場搬到劇場中,在今年夏天的票房都是滿座。原來熱門的廣播節目主持人,就像明星一樣受歡迎,能夠買票進場看他們現場主持錄製廣播,就像親見偶像一般,讓人趨之若鶩。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舞在八月」舞蹈節 重現露辛達.柴德茲舊作《現場光》
每年八月的舞蹈盛事「舞在八月」舞蹈節,今年以後現代舞蹈大師露辛達.柴德茲經典舊作《現場光》作為開幕演出,當年與極簡音樂大師約翰.亞當斯、建築大師法蘭克.蓋瑞合作、在美術館演出的舞作,可說是後現代舞的里程碑,當年的前衛出土,卻能引起當代觀眾的共鳴,讓編舞家驚喜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