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觀眾其實從未遠離,他們正等著被創作找到
第23屆台新藝術獎於2025年5月24日舉行頒獎典禮,年度大獎由張立人作品《戰鬥之城.終》獲得,表演藝術獎和視覺藝術獎得主則分別為末路小花 X許芃《睡在風景畫旁勤儉打呼的鼠婆太,但實際上沒有風景畫!(白蘿蔔、釘牙、她的雞、(以及她的後人))》,與倪祥《大家都來看你了倪祥個展》。決選委員會主席高千惠以「溫柔的堅持,理性的聆聽」形容本屆如戰鬥般激烈、卻同時保持開放自由的評選過程,表示入圍的15件作品無論規模大小、著眼美學高度或是文化探討,都讓決審團對巨大的藝術創作能量深深有感。
-
首爾
以深度體驗重新定義劇場 沉浸式表演成新趨勢
隨著韓國表演藝術市場逐步趨於成熟飽和,票房成長放緩,許多劇場及演出單位正積極尋求突破,試圖推出更新鮮的節目吸引觀眾。特別是面對以「MZ 世代」(1980 至 2000 年代出生者)為主力的消費族群,他們比起單純「觀看」,更重視個人化的深度參與感。於是,超越純觀賞性的「沉浸式體驗」熱潮,正在韓國表演藝術圈興起。 世宗文化會館(Sejong Center)去年跨出劇場領域,進軍首爾當紅潮流特區聖水洞,企劃為期3天的「Sync Next 24」快閃展演活動,透過多媒體互動藝術展覽、搶票遊戲、演出海報裝飾等體驗,成功拉近與年輕族群的距離。今年,世宗文化會館以「Sejong Inspiration」系列企畫,探索更多跨界可能性,包括結合國樂與美食的《Heritage 晚宴》,以及突破既定觀演形式的《Listening Stage》。
-
音樂 戴含芝.高瀚諺打擊樂獨奏會「Inception」
全面啟動,一場雙人打擊樂的高峰對話
走進國家音樂廳,對許多音樂家而言,是一段夢想旅程的起點。戴含芝與高瀚諺皆來自屏東,自小學習打擊樂,一路從學生時代加入朱宗慶打擊樂團,如今已分別在團中服務18年與12年,歷經無數演出與磨練,即將推出雙人獨奏會「Inception」。音樂會的命名不僅呼應電影《全面啟動》英文片名,更承載「啟始」、「開端」的意涵,象徵著從一個念頭萌芽、逐步成形,直到最終站上舞台的歷程。對他們而言,這場雙人獨奏會是一段積累多年後的自我挑戰與突破,也希望透過音樂,與觀眾進行更深層的對話與連結。 朱宗慶打擊樂團藝術總監朱宗慶指出,團隊一年四季演出不輟,包含國內外巡演與邀演,但在這麼忙碌的期間推出兩位獨奏家,是因為「有些時候不演就過了,尤其是年輕人!」 他認為:「棒不棒已經不是我們的重點,一個演奏家站出來演出,到底要跟社會分享什麼?有什麼意義?」這些問題才是他不斷追尋的本質。他也直言:「雖然是我鼓勵的,但很多人可以出來辦演奏會,為什麼要是你?」也因此,戴含芝與高瀚諺為自己設下極高標準,並持續超越。 朱宗慶分享,戴含芝從18歲進入北藝大開始就備受矚目,「當時就發現她有獨特演出的魅力,讓她參與很多重要活動與發表會,成立二重奏後又走上獨奏之路。」高瀚諺則在2012年小巨蛋演出《極度震撼》時首次被推出,2013年開始辦獨奏會,「他們的演出我聽了很多次,我都覺得很驕傲。」因此,循序漸進、按部就班地從小場地走到現在,即將站上國家音樂廳。
-
北京
出版評論文集 匿名劇評「北小京」13年後終現身
4月1日晚上,北京石景山的郎園,匿名了13年的北京戲劇評論者北小京本人現身,也為她從2012年2月23日至2023年底發表的劇評文集《北小京看話劇》辦了新書發表會。北小京就是孟丹峰,一位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從事演員、編劇和導演工作的戲劇專業人士。這13年來,孟丹峰女士每一篇劇評都是堅持自費購票,以自己的專業說自己所見所感,就文字的品質來說,堪稱戲劇評論文章的典型。花錢買票、說真話,看似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但是在戲劇圈裡的人都知道:「在我們的時代裡發出獨立的聲音並非易事,卻又是多麼必要!」所以「眼看著虛假的恭維即成燎原之勢,我心中的戲劇之光不允許我苟同,不能夠再沉默下去!」但獨立發聲必要,匿名則更有現實的必要。 這13年來,北小京和她的劇評經常是北京戲劇圈津津樂道的話題,一方面是北小京隱藏得夠深,從不回應對她的誇讚或謾罵,也從不在網路上的紛爭中出現,「北小京猜想」成了一種樂趣;再者,北小京的劇評總是引發討論與爭執,例如2016年5月2日〈《審查者》─給鼓樓西劇場的一封信〉,直陳「直面戲劇」(in-yer-face theater,另譯直面劇場)的本質與鼓樓西舞台表達之落差;2024年5月19日的〈《日出》─不要讓明星幹掉藝術家〉,批評金星一人跨了編(舞)、導、演三種身分,卻端著明星架勢,看輕了舞台演員表演的魅力。被北小京點名批評過的戲劇圈大佬不在少數,被批評自然心裡不舒服,動用各種人脈關係想找出誰是北小京,但北小京的匿名行動是冷戰時期雙面間諜以來最偉大的成就,讓她只要直面作品本身,而不被作品之外複雜的人際關係糾纏。在北京,批評者肯定是孤獨的,「很多人批評我過於犀利,呼喚我做戲劇人的朋友、知己,因為他們是脆弱的。我想說的是,『北小京看話劇』從註冊的那一天開始,就決定不與任何人做朋友,隱身是為了褪去你和我身上的標籤,我們就藝術談藝術,我們不交換脆弱。」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深入歷史的殘響 尋找當代的回聲
近年來,地緣政治衝突持續升溫,全球籠罩在戰火陰霾之中。無論是俄烏戰爭、以哈衝突、台海危機,專制政權威脅著民主體系,國族和宗教主義泯滅人性價值。儘管邁入花甲之年,陽光劇團(Thtre du Soleil)仍持續關切著一觸即發的國際情勢,並透過宏觀角度,帶領當代觀眾回溯上個世紀的革命歷史,省思當前烽煙四起的問題癥結。 「我們怎麼可以讓這一切發生?」 2022年2月24日,普丁宣布展開「特別軍事行動」,剷除在烏克蘭崛起的新納粹勢力。為什麼俄羅斯貪圖烏克蘭的領土,甚至不惜一切代價,摧毀一個獨立的民主政權?極權體制如何操弄意識形態,編織出荒唐無稽的開戰理由?20世紀獨裁者的陰影似乎仍是現世夢魘,難道歷史進程終究會回到原點?為了回答這些問題,陽光劇團透過戲劇,重塑歷史脈絡,探討共產及納粹等極權主義如何萌生,並怎麼撼動世界局勢。團長暨導演莫虛金(ArianeMnouchkine)強調:「我們天真地想像可以搭起一種戲劇的碉堡,抵抗無數專制、極權且頑固的意識形態,它們直到今日仍在許多戰線上威脅著我們。」(註1)戰火連綿的3年間,陽光劇團對烏克蘭的關切與資助從未間斷。除了積極募款、購買清除地雷的無人機(註2),他們更主動舉辦反戰的文化活動,朗讀並介紹烏克蘭的文學作品。2023年3月,莫虛金更率領15名團員前往基輔舉辦「遊牧學校」(lcole nomade)工作坊,與當地上百位演員進行交流,並完成《戰爭的邊緣》(Au bord de la guerre)紀錄片(註3)。
-
特別企畫 Feature
聲光邊界的烏托邦
當城市的喧囂無孔不入、日常被無數訊息分割得支離破碎,我們開始尋找一個能夠暫時遺忘現實的場域一個聲光交織、感官無限延展的「邊界」。從冷戰時期的反叛電子音樂節,到今日以科技構築出的沉浸式數位桃花源,人們不斷以音樂、影像與群體狂歡編織出另一種可能的生活願景。但那真的是烏托邦嗎?還是只是讓我們短暫喘息的幻象? 本次「聲光邊界的烏托邦」企畫,將從感官、聲響、行動與未來等不同面向,追索這些「避世場」的文化脈絡與心理根源。當我們走進一場音樂節、一座電子迷宮、一段虛擬沉浸式經驗,我們是在逃避現實,還是在創造新的現實?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腦神經科學家解讀烏托邦
關於現實世界的恍惚
我正在日本四國遍路朝聖之旅,走到舊名為讚岐的香川縣,晚上吃了美味烏龍麵和當地有名的骨付烤雞腿後,心滿意足。走出下榻古民家客廳,偏僻的鄉下毫無光害,猛一抬頭,撞見夜空中滿天星斗。 遍路道上的心靈洗滌,對人生的思考伴隨而來,白天徒步當然讓我腳很酸,但卻一點也不感到累,因為身體的痠痛與精神上的滿足相比,不足掛齒,豐盛的晚餐更起了莫大的撫慰作用;微寒春天繁星點點的夜,附近的柑橘果樹有花香,也結實纍纍,四下滿布寧靜氣氛,被大自然和宇宙星辰包圍,眼耳鼻舌身意聯通,此時的我竟然有種不知身在何處的幻覺: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 ⋯⋯我忘情地大聲唱起披頭四的歌〈露西和鑽石在天上〉。 彷彿身體和心靈的結界被完全打開,我進入一種感官通透的神馳狀態,感到無比解脫、極致歡喜;我張開雙臂,和大地相擁,快樂得幾乎想跳舞。這種心流時刻,正像〈露西和鑽石在天上〉歌詞裡寫的,宛若搭著小舟在河裡順流而下,兩旁長滿橘子樹,一切的一切如此讓人目眩神迷,而我是那個眼睛如萬花筒的女孩,每日重複性極高的步行生活,卻讓我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喜悅與自由。
-
特別企畫 Feature 大腦神經科學家解讀烏托邦
探索狂歡當下的自由
關於罕醉克斯的音樂,可見前文〈關於現實世界的恍惚〉所述,但關於他的過世,卻引來不少臆測,官方說法為「大量吸入巴比妥酸鹽中毒從而導致嘔吐物窒息」。巴比妥酸鹽(barbiturates)原本是一種中樞神經抑制劑,20世紀初被發展用來治療焦慮、抵抗失眠,也有治療癲癇的功效,之後如同大麻、LSD、搖頭丸等藥物,被當作致幻劑使用。吉他巨星舞台上出神入化的表現是進入心流的自然嗨,還是在後台嗑了藥? 英文單詞 ecstacy(狂喜)的希臘文字根有「從自身分離」,有點靈魂出竅的意思,心流大師契克森米哈伊描述這種極致快樂的狂喜狀態,出現在藝術創作者、運動員和音樂家處在一個平衡狀態當所面對挑戰帶來微微的焦慮,但能以嫻熟技巧應付的時刻全心沉浸,於是進入一種高度自由、失去時間的脫離感,好像一切在無意識卻也絕對專注下自然而然地發生,進入前所未有的狂喜狀態,人在靜定與流動的強大反差中合一。 不過,同樣的狀態也在致幻藥物使用者身上發現,不管是搖頭丸、LSD (麥角酸酰二乙胺,一種強烈的致幻劑)還是大麻,服用者進入狂喜瘋魔的狀態後,感官之間瞬間互相連通,聲音有了形狀與顏色,味道可以被看見,仿佛身在又甜又香軟的夢境,如披頭四的歌〈露西和鑽石在天上〉的部分歌詞所寫:「跟著她走到噴泉邊的小橋,在那裡騎搖搖馬的人吃著棉花糖派,走過高高的花叢時,每個人都在對你笑,報紙做的計程車出現在岸邊,等著載你離開,鑽進車子後,整個腦袋仿佛在雲端。」〈Lucy in the sky with diamonds〉,歌名關鍵詞的首字母,正是 LSD。
-
特別企畫 Feature 胡士托音樂節、火人祭的烏托邦夢
從理想國到沙漠祭典——逃避現實的藝術與節慶想像
「烏托邦」一詞乃是翻譯,並非中文原創。16世紀英國作家、大法官湯瑪斯.摩爾(Sir Thomas More)憑空想像了一個制度完備、運作良善的海外孤島,並以希臘文「沒有」( ὐ )和「地方」(ό)造Utopia新詞,作為書名。中文取其音,譯為「烏托邦」,實在是神來之筆。 摩爾是都鐸王朝亨利八世的朝臣。君王如虎,心思難測,亨利八世最後以叛國罪論處摩爾,將之斬首。行刑前,摩爾只能請劊子手為他調整鬍鬚的位置,以免鬍鬚被利斧所損。摩爾精巧的腦袋有辦法構思出烏托邦,卻保不住自己的性命,只能救自己的鬍鬚,實在諷刺。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何在劇場創建烏托邦? 《共和國》用RAVE沉浸共趴來回答
龐然與漆黑,是許多人頭一回進到銳舞(rave)場景裡的即刻感知。一種迷失感可能自此衍生,並隨時間延伸,直到瞥見閃現的光、交疊的舞動身驅與其投落地板的影子,才發現自己在此並不孤單、絕不孤單,而當然那舞,那所有人跳著的不同的舞,是源自於場域裡錯落的高頻與低鳴,而在每回牆壁的共振與音波反射間,迷失(lost)並不等同失落(lost),迷失代表我們在這空間裡頭,去哪裡都好、在哪裡都好,踟躕也好徬徨也好,可以靠牆、可以佇立建築結構下方也可以蜷在音響正前,一定有著什麼能夠帶我們先是被動地、再是主動地「參與」,爾後更躍進為主動地「投入」,於是我們開始與這個場景密不可分,我們正是這個場景的一部分,無論依舊冷靜、或已離狂喜很近,我們也就這麼成為了銳舞族(raver)。
-
焦點人物 印尼操偶師、甘美朗音樂家
孫德裘 「跨文化」之下,追尋同源的偶戲本質
日前首演的《一個皇帝在南洋》,以「六度下西洋的三保太監鄭和,在南洋國度『滿者伯夷』尋找建文帝朱允炆與傳國玉璽的過程」為情節線,並且運用建文帝、鄭和、馬歡(船隊翻譯)3人的視角,反覆切換來進行講述;另外,還有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的俱盧族和般度族戰爭,以及印度教濕婆神的創世神話,這兩條故事線同時交織於作品之中。 除故事線的多線交錯與並行之外,《一個皇帝在南洋》不只是將主角與故事帶到了南洋,更讓台灣布袋戲與爪哇杖頭傀儡、皮影戲與畫卷戲彼此結合,同時將甘美朗音樂帶到現場,與布袋戲後場音樂共譜旋律,呈現出台灣與印尼共創的「跨文化展演」。 導演陳昶旭在創作過程中,就曾前往印尼進行田野調查,並親身感受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差異;其中,劇本可以說是全劇發展最久的環節,嘗試將兩種形式、藝術文化運用故事的方式達到有效的連結。而來自印尼的孫德裘(K.R.A.Tejo Bagus Sunaryo, S.Sn.,M.A,後簡稱Bagus Sunaryo)可以說是《一個皇帝在南洋》重要的靈魂人物,啟動了故事與形式的想像。
-
人間父子
決定命運的,其實無關乎家裡的排行
真:我一陣子會開玩笑講說,我下輩子不要當長子了。 其實這件事情,你小時候不會去想,直到你人生進入到下一個階段以後,才後知後覺地認為長子的成長過程,真的很不容易。不只是身分,也因為他跟你的性格整個連結在一起。 就像你知道的,我們家有5個小孩,小時候我爸媽都在工作,媽媽出門前隨口就會說:「今天會晚回家喔,傍晚你要先起火。」意思就是我要先燒炭,先熱鍋,大灶熱起,這樣媽媽回家才可以趕快煮飯煮菜。都是這樣的,我很自然就要扛起來這件事情。底下的弟妹都小,我跟大弟一人得照顧一個,但無論是誰犯錯,我都得一起捱罵媽媽會覺得我沒有把大家照顧好。至於我好像也沒有抗拒,很本能地覺得,我就是哥哥,理當如此。 一直到長大以後,我算是家裡⋯⋯生活得較為「正常」的人吧?我不會說出色,就是平穩,正常,因此父母也最依賴我們。有些事情是真的蠻荒謬的,例如有一次,我爸打了電話過來,說他向廟裡捐了兩個龍柱,有刻了我的名字,所以要我付錢(笑)。就是這樣,所以整個家族不管誰出了事,所有人的眼睛一定轉向我。說得好聽一點,這叫做負責,但我認為自己不是因為負責任才去做,而是若不這樣做,總覺得會對不起誰。 謙:其實我認為,真的影響你成為你的,不是因為排行的關係,更多是因為你的個性。不然你看,很多家族的大哥也不會主動把事情攬到自己身上啊。倒是,我比較相信「占位」這種事情在一個家族中,若有一個人「占」了最負責任的那個位置,那好像就會有另一個人往反向進行。不過,這種事情當然也沒有真正的平衡存在啦,總之,我認為跟排行沒有絕對關係。 真:這倒是,某些人的性格天生不適合當長子。這種現象,古往今來也看得太多了。像是企業接班也總是想要給長子,而無視工作能力極強的次子。 謙:傳統社會真的對長子有太多不公平的期待了。至於當代社會對於獨生子,好像仍舊也懷有一些刻板印象。像是我從小到大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就是:「小時候會不會很無聊?」但身為獨生子的我,真的從來沒有覺得這是問題,因為我非常喜歡獨處。再說,你記得我們小時候住的社區吧?
-
東京
在Park與藝術相遇 東京日比谷營造新的公園型態
由東京都主辦的「Hibiya Art Park 2025」,自2025年4月25日至5月25日於日比谷公園舉行。在幕末時期,日比谷公園原作為松平肥前守等大名的宅邸,直至明治時期改為陸軍的練兵場,其後配合都市計畫由本多靜六博士設計並建造而成,是日本第一座「西洋風」公園,大膽地融入了西洋文化與日本傳統元素。本次活動希望可以在綠意、防災、環保、美觀等機能面向之外,強調公園作為人們的交流空間,並與城市共同成長的文化價值。 2025年度的活動分為兩期,第一期「Transformed Composition以組合與觀點來玩」以公共藝術作品為重點,第二期則以表演藝術為主,透過「Playing Catch聚集方式的練習」為主題,藉由花與昆蟲互相影響並演化的「共進化」關係為核心,在日比谷公園的開放空間中,探索如何建立人與人、人與自然共處的關係。
-
路邊的日本人
我和環保之間說不清的關係
我一有空閑便翻看相關書籍,只是沒想到愈深入了解反而愈迷惘了,環保議題其實存在各種面向,必須從多個角度來評判,具體的例子因為專欄版面有限請容我省略,但關於環境問題該如何面對與解決,似乎難有標準答案,而這些立場往往對立,卻沒有絕對的善與惡。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永續,就是一種選擇,然後改變了世界(上)
國家兩廳院實踐永續與共融理念近10年時間,自2022與文化部共同舉辦「永續場館.共融年會」以來,今年已來到第4年,儼然成為藝文界與國際對接的重要平台。今年也是國家兩廳院參與的國際組織歐洲STAGES永續劇場聯盟(Sustainable Theatre Alliance for a Green Environmental Shift)計畫最終年,身為亞洲唯一會員,肩負STAGES壓軸論壇任務,國家兩廳院傾力落實細節在會場的各處:餐食的選擇、講者的多元背景、線上線下包含手語與即時聽打的多語服務,各種設身處地的體貼,成為國家兩廳院總監劉怡汝致詞裡「永續就是一種選擇」的最好背書。總監也表示,一路走來並不輕鬆,但有了夥伴並肩,才能走得更遠。年會呈現了4年來各地多姿多彩的執行成果與收穫,同時也在豐厚的實戰經驗交流裡,看見下一階段的永續目標與可能。 內容紮實緊湊的論壇分三部分進行:「文化場館的發想與執行」、「創作團隊與永續的互利共生」及「社會擴散與共感」,由內而外的講題安排也扣合全球藝文產業在永續目標上面的共識,希望透過藝術與創意的途徑,打開大眾共好意識。論壇中最精華的部分在於問答Q&A段落,線上與現場發問極為踴躍,顯示永續議題經過官方與民間4年積累發酵,已然不再小眾。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永續,就是一種選擇,然後改變了世界(下)
在體驗兩廳院真摯的易讀服務與手語導覽後,下半場會議邀請長期陪伴國家兩廳院共融永續計畫的藝術顧問施馨媛擔任主持,由甫結束兩年駐館的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總監鄭嘉音開場。 為未來劇場指路 一向對商業感到手足無措的鄭嘉音,終於在永續裡找到與企業對話的橋梁。兩年駐館期間的永續製作嘗試,加上深入田調眾多台灣劇團現況,無獨有偶劇團將經驗彙整成為給所有劇場從業者的《綠色工坊指南》,已於2025年1月問世。手冊透過簡單的提問與選項,引導讀者重新思考藝術生產流程,翻轉既有觀念。鄭嘉音簡報裡充滿細節的各種實務分享,像是一幀幀照片記錄著劇團執行永續過程裡的成就與快樂。像是在製作後回收材料的收納上,先將二手物件放在最容易取得的外層,從工作使用習慣著眼;或是因碳排比不上大型企業,因此由人權方面相手,提高團員福利、會議以多語進行等,又或者在劇場週進出時思考如何以節約空間的方式打包大小道具,減少貨車趟數等,團隊也參考聯合國全球盟約組織「SDG Compass」,寫出溫柔珍惜偶生的「戲偶價值鏈」,期待每一個偶都能從搖籃到搖籃(cradle to cradle),避免一次性搖籃到墳墓(cradle to grave)的結局。
-
曼谷
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 展現東南亞藝術家的多樣與關懷
2025年3月12日到16日,曼谷迎來了年度文化盛事「曼谷國際表演藝術集會」(Bangkok International Performing Arts Meeting,BIPAM),這是一場聚焦於創新劇場、舞蹈及跨界表演的國際藝術盛會。 今年的BIPAM有來自泰國、越南、菲律賓和寮國等國的藝術家,透過這些藝術家的創作,展示了東南亞的藝術形式多樣性,這些作品也呈現出各自國家的文化特質,關注當地社會、環境及政治問題,呈現出東南亞藝術家對當前世界的深刻反思。 例如來自菲律賓的伊薩.江森(Eisa Jocson)創作與演出的《Maelstrom》,以一個被摧毀的城市景象為背景,探索災後環境中,人的身體如何在極端困境下尋求生存與再生的機會,表演沒有對話,只有舞者利用肢體語言進行溝通,舞者的每一個動作都像是與城市共同命運的掙扎,既顯示了個人生命的脆弱,也象徵著人類在自然災害面前的渺小與無助。
-
音樂
鋼琴家陸逸軒與北市交再度攜手 走進貝多芬的深沉世界
5月底,鋼琴家陸逸軒即將再次登上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下文簡稱北市交)的舞台,演出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這是他第二次與北市交合作,談起初次經驗,他記憶猶新。「那是我第一次與北市交合作,指揮是現在的候任首席指揮亞歷山大里柏瑞契(Alexander Liebreich)。我們一起演出蕭邦第二號鋼琴協奏曲,那次印象非常深刻,因為蕭邦的作品不容易指揮,但他卻能非常理解音樂語言,合作起來很愉快。」 這次與北市交桂冠指揮殷巴爾合作,對陸逸軒來說既熟悉又期待。尤其即將演出的《貝多芬第四號鋼琴協奏曲》,不僅是他比賽生涯中的重要曲目,更是與其音樂性格最為貼近的作品之一。 國際鋼琴大賽首獎得主,獲獎無數 出生於美國波士頓的陸逸軒,在國際鋼琴舞台上迅速崛起。2015年,年僅17歲的他便於華沙國際蕭邦鋼琴大賽獲獎,引起廣泛關注。2018年,他以20歲之齡奪下英國里茲國際鋼琴大賽首獎,躍升為國際聚焦的新星。此後,他不僅與華納古典簽訂獨家錄音合約,也與倫敦交響樂團、芝加哥交響樂團、波士頓交響樂團、洛杉磯愛樂等世界頂尖樂團合作,並登上全球重要音樂廳舉辦獨奏會。他亦是BBC「新一代藝術家」(20192022)成員之一,並於2021年榮獲美國音樂界重要的艾佛瑞.費雪事業獎(Avery Fisher Career Grant)。 陸逸軒的父親來自台灣高雄,母親來自中國上海。他自幼展現對音樂的熱愛,並非出於父母的要求,而是「自己想要」學的。家中音樂氛圍濃厚,姐姐學琴的過程也深深吸引著他。他曾表示,若自己能「再老一點」,或許會更適合過去那個講究深度、少些喧鬧的音樂時代。但他也認為,身為現代音樂家,應該誠實面對自己真正想做的風格,而不是為了迎合社群媒體而改變初衷。
-
焦點專題 Focus 解密一:文化政策篇
國家戰略打造,古典樂界韓流席捲國際關鍵基礎
當我們談論韓國文化輸出的成功,多數人會立刻想到 K-Pop、韓劇或韓國電影。然而,過去20年來,韓國在古典音樂這個看似傳統的領域,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國際成就。指揮兼鋼琴家鄭明勳(Myung-Whun Chung)曾擔任法國廣播愛樂管絃樂團音樂總監及日本東京愛樂管絃樂團音樂顧問,為韓國古典音樂家在國際樂壇打開格局。鋼琴家趙成珍(Seong-Jin Cho)與任奫燦(Yunchan Lim)分別於 2015 年蕭邦國際鋼琴大賽與 2022 年范・克萊本國際鋼琴大賽奪冠,成為亞洲古典音樂界的重要代表;小提琴家金本索里(Bomsori Kim)、梁仁模(Inmo Yang)也在柴科夫斯基、西貝流士等國際賽事中屢獲佳績,展現韓國音樂人才的深厚實力。 相較之下,台灣雖然也孕育出胡乃元、陳毓襄、嚴俊傑、曾宇謙等優秀古典音樂演奏家,但整體的國際能見度與產業影響力仍與韓國存在明顯差距,不僅在獎項量上明顯呈現,也反映在唱片錄製、國際經紀與巡演機會等產業資源的掌握與運作上。 綜觀韓國經驗中值得台灣借鏡之處,可從最根本的國家政策面向說起。
-
焦點專題 Focus 解密二:教育篇
韓國如何養成全球音樂人才?揭開英才教育體系下的榮光與陰影
在韓國的一般學制中,自小學至高中,音樂皆為必修的藝能科目。針對具備特殊音樂才能的學生,則另設有專業升學途徑,並依專業方向大致劃分為國樂、西樂與實用音樂領域。學生可透過術科考試進入各級藝術專門學校接受系統訓練,包括藝術初中(如國立國樂中學、藝苑中學、仙和藝術中學、桂園藝術中學)、藝術高中(如國立國樂高中、首爾藝術高中、首爾公演藝術高中、釜山藝術高中),以及藝術大學(如韓國藝術綜合學校、首爾藝術大學、秋溪藝術大學、東亞放送藝術大學),或設有音樂相關學院的一般綜合大學(如首爾大學、延世大學、梨花女子大學、中央大學)等,繼續高等教育。 對於立志在國內完成高等音樂學業的學生而言,考取頂尖藝術大學或音樂學院可說是最終目標。韓國補習文化盛行,根據近年《教育統計年報》數據,全國專為藝術類升學設立的合法補習機構(涵蓋幼兒、學齡兒童、青少年與成人的音樂及美術領域)多達兩萬餘家。加上一對一家教、大師班與各類短期訓練營等輔導活動,反映出私人音樂教育已發展為一條龐大的產業鏈。 此外,作為國立藝術資優生教育機構,「韓國藝術英才教育院」自設立以來便以培養學生進軍世界舞台為目標,參考茱莉亞音樂學院預備學校(The Juilliard School Pre-College)的課程架構,並結合韓國本土教育體制與學生特性,打造出符合國情的訓練模式。該院專門遴選小學三年級至高中三年級之間、具有高度潛力的學生,在平日學校放學後、週末及寒暑假提供包括基礎理論、一對一主修指導、外語先修等全額免費專業訓練資源。這裡不僅是康珠美(Clara-Jumi Kang)、韓在民(Jaemin Han)等多位國際知名青年音樂家的養成搖籃,也被視為韓國音樂教育體系中最具戰略性與前瞻性的制度之一。 同時,隸屬於文化體育觀光部管轄的「藝術殿堂」(Seoul Arts Center)也設有「音樂英才學院」,除理論與術科專業課程外,更充分活用其展演空間,強化學生的舞台實戰經驗,致力於培養具備國際競爭力的演奏家。前面提到的鋼琴家趙成珍、任奫燦和小提琴家梁仁模皆出身於該學院。 首爾市、釜山市與仁川廣域市等地方政府的教育廳也陸續開辦音樂英才課程,共同參與藝術人才的培育。以首爾市政府為例,今年便與建國大學、淑明女子大學合作,選拔 162 名來自中低收入家庭、具有音樂潛質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