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搜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蘇文琪 傾聽自己 舞出當下身體情緒
聲響如何進入身體?聲音如何編織進舞蹈?蘇文琪的方法是意念先行,建構肢體,再加入聲音材料。身體的聲音通常是一種直覺,是個人的正確性,旁人無法置喙,只是看每個個體作為一種界面,能不能完好地傳達出來。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陳武康 在音樂與聲音之間 客觀地觀看身體
「當音樂太獨立的時候,我們就不會想看舞。」聲音沒有留空間給舞蹈,舞蹈也沒有留空間給聲音。」陳武康想要找一個東西,讓我們客觀地看身體,客觀地看舞蹈:而不是被音樂的情感牽引著走。在聲音和音樂之間,既主觀,又客觀地聆聽身體的旋律。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周書毅 呼應當下 發掘樂音裡的幽微密語
如何選擇音樂?如何捕捉音樂與舞作交會的靈感瞬間?對編舞家周書毅來說,往往是與生命的當下狀態相契合,遇見隱藏在樂音裡,那些不可言說的幽微密語。而與活著的作曲家一同創作發想,如同一種「交換腦袋」的過程,透過更為有機的對話激盪,尋找這個世代可以發生音樂的方式。於是,音樂不再只是單純配角,它同時對進入劇場的觀眾丟出問題,並且以它獨有的方式來回答。
-
焦點專題 Focus
無「擊」不有! 現代擊樂面面觀
擊樂,從一個被視為古老的樂種,如今一躍成為前衛的代名詞 它的外型種類日新月異、與日俱增 它的兼容並蓄,讓非打擊的樂器,也成為擊樂的一員 它的創作,是作曲與演奏相互激盪的成果 它的劇場元素,使擊樂成為綜合性的表演。 「讓台灣走出去,讓世界走進來。」 最璀璨的擊樂盛事即將登場,將全球盡收你我身邊!
-
焦點專題 Focus
四海皆兄弟 擊樂一家親
打擊樂就在每個人的生活中,因為利用隨手可得的物件,都可以形塑一段節奏;打擊樂也在每個人的身體裡,因為心跳、步行,都有規律的節奏。若說音樂是全世界人類共有的語言,那麼打擊樂器就是全世界民族共有的樂器。打擊樂器即是難以定義,卻老早就已經從古老及原始的印象,蛻變成一個前衛、多彩、又最富有變化性的樂種。
-
焦點專題 Focus 什麼都可能的打擊「樂器」
不「打」也成「器」 信手拈來皆好音
不是只有「敲打」才算是打擊樂,豐富多變的媒材與演奏方式,幻化出令人意想不到的聲音表現。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各項器具,甚至人的身體、聲音,在擊樂家的創意巧思下,交織出另一番亮眼風貌。
-
焦點專題 Focus 擊樂作曲的多元路徑
音色、表演實驗不歇 「寫」「奏」激盪巧闢新境
打擊樂器種類眾多,材質音色各有特色。作曲家不斷嘗試新音色的使用,並企圖將各地傳統打擊素材融入作品中。近年來更結合不同表演元素,加入劇場元素,形成擊樂劇場新趨勢。演奏者與作曲家相互激盪創作,加上觀眾的欣賞和互動,三者的合作無間,讓音樂展現出無限可能,在求新求變的時代下,擊樂創新,豈止是簡單的你寫我演而已!
-
焦點專題 Focus 融合劇場元素的現代擊樂展演
又打又演唱作俱佳 聲光科技挑戰感官
「擊樂多媒體劇場」這個具有機遇音樂性質的複合性藝術表演形式近年逐漸成形,它的特色在於一個藝術媒體與另一個媒體之間的相互反應,在同一時空裡經由聽覺的、視覺的甚至嗅覺等感官意識來傳遞意念。演奏者不再是舞台上唯一的主角,表演空間也不再局限於鏡框式舞台內,創作者與演奏家可以不拘於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這樣的創作形式更挑戰創作者的藝術思維與想像極限。
-
焦點專題 Focus
鼓舞發展當代新曲 跨界豐富視聽感動
台灣的擊樂團,大致上可分為傳統擊樂與現代擊樂。留學歸國的創辦人,帶回了現代擊樂的新觀念,不斷在演出中尋找突破與方向。他們不僅中西融合,也大量委託現代作曲家為其量身訂做,甚至融入劇場元素或跨界合作,讓原本純音樂會的演出,瞬間變成視覺與聽覺的享受,宛如一場戲劇的表演,這是台灣擊樂的特色,也是擊樂能夠在台灣蓬勃發展的主因。
-
焦點專題 Focus
擊樂新秀現身 舉牌推薦「我想看」!
國內擊樂新秀人才輩出,演出活潑,風格多變,熱情嘗試擊樂的各種可能。這次介紹四個活躍於樂壇的打擊樂新秀團體,並請他們撰文推薦第八屆台灣國際打擊樂節值得欣賞的節目。
-
演出評論 Review
赤裸所揭露的身體觀看方式
導演用其最擅長的手法:讓男女裸體去測試演員自身和觀眾觀看角度的限度。赤裸顯露自身,裸體用於展示。但弔詭如伯格所言,赤裸的詛咒是永遠無法赤裸,你的表皮和你身上的毛髮變成一種偽裝,裸體反而變成一種衣著的形式。所以,當演員赤裸站立於觀眾面前,倒不是不著一絲一縷的身體讓觀眾不安,而是這樣的裸體讓演員與觀眾逼視自己內在焦慮究竟為何?
-
演出評論 Review
非與空,進與出
最後的群舞是全劇最美的段落,層疊的光影裡,舞者們舞動的身影定靜地探向霧靄中未知的光源。這樣的意象讓我強烈地想到同一時間僅在幾條街之外,許多年輕的生命正以自己的身體、以教人動容的意志,在黑暗中探向未來。或許,這是讓作品逸出既定框架的合理聯想。
-
演出評論 Review
可以不給牛肉,但火光在哪?
平心而論,光是整合南管樂師與現代舞者的身體質地,已是一門艱困挑戰,遑論再把「戲劇身體」塞進來,更不用提聽覺上如何配置南管/現代音樂/流行樂,再為這些不同類型的音樂與身體找到應和之道。剝除主流、習慣之後,何妨也剝除掉過多的概念和意圖?
-
演出評論 Review
應突破編鐘的「王」者陰影
編鐘作為兩千多年前的古代樂器,當年演奏的是怎樣的音樂,已不可知,亦已不可能重現,在這種情況下,期待我們的作曲家能將之視為是「現今」的樂器,以之來展現現代人的感情,採用現代的手法為編鐘尋找「新聲」,將之賦與全新的音樂生命。
-
企畫特輯 Special
穿越身體記號的遊戲性
這齣以「胖」為命題《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座胖背山》,身體僅僅成了載體,不在再現角色、情感;形體上的胖,如同記號,可以擴充(增胖)、壓碎(減胖)、變化(換裝)、去除(裸身),這一連串符號式的加載與剝除,讓胖的形象如同造字遊戲般,不斷繁衍、增生,胖的形體因此溢生了更多想像與「玩」的趣味。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資深新人
謝東寧 演得愈嚴肅,愈過癮
在法國待了九年,吸飽一肚子歐陸表演藝術養分,回台後身兼導演、劇評人、策展人的謝東寧,在去年自組了「資深新團」:盜火劇團。他說:「劇場跟火一樣,是我們的需要。就像煮菜、做飯,都必須開火我把劇場看作展現生活和真實面貌的地方。劇場裡有表演,有觀看,大家都知道演員在演,但是,當你相信那是真的,就產生思考。拉開一段距離,才能讓思辨的空間出現。」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用生命寫音樂 一生獻給歌仔戲
歌仔戲音樂及編腔設計劉文亮一開始從越劇起步,廣泛接觸學習,從套腔開始學習編腔技巧,後來轉入歌仔戲後場學習文場伴奏,從電視到舞台,從外台到劇場,無役不與。而後甚至腳踏創作及演奏兩條路,累積的大型歌仔戲音樂作品超過五十齣。為戲服務終不悔的他,因為心肌梗塞突然病逝。他,是用生命在寫音樂。
-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步行看戲 整座城市都是我的藝術節
第廿五屆澳門藝術節將於五月二日至六月八日舉行,澳門本土及國際藝術家與團體,帶來卅一項精采的表演節目,加上延伸活動超過兩百場的展演活動,音樂、舞蹈、戲劇、兒童劇場、展覽任君選擇。不妨規劃一趟澳門步行看戲之旅,享受一下「整座城市,都是我的藝術節」。
-
藝視窗 News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四月起掛牌 第一任董監事出爐
【台灣】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四月起掛牌 第一任董監事出爐 文化部籌備經年的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將於4月7日正式成立。3月27日部長龍應台正式對外介紹第一任董監事:董事包括陳國慈、申學庸、吳靜吉、簡靜惠、劉富美、孫大川、平珩、陳樂融、鍾喬、劉金標、童子賢、姚仁祿、及政府機關代表黃碧端、史亞平、李應平;監事包括黃日燦、張明珠、政府機關代表吳建國。行政院並聘任陳國慈女士擔任董事長。 龍應台表示,表藝中心董事會的組成,代表著三層意義的資源整合,第一層意義是官方代表由教育部、外交部、文化部組成,讓藝文扎根、國際出擊、創意匯集首度結合成為平台;第二層意義是公視董事會、國藝會、表藝中心彼此資源合作,公視提供表演藝術更多發表管道、國藝會持續發掘藝術新秀、鼓勵藝術創作;而第三層意義則是台灣北、中、南三大場館全面捲動藝文生態發展,包括東部及離島都在涵蓋範圍,使台灣表演藝術宛如「插上翅膀的雲豹」。(莊珮瑤) 台新藝術獎年度入選五作品揭曉 本屆台新藝術獎打破表演、視覺藝術類別,而改以時代精神、人文關注及未來性三者為評選量尺,邀集觀察團代表等九人選出入選作品,分別為李銘宸《Dear All》、何曉玫MEIMAGE舞團《親愛的》、高俊宏《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動見体劇團《凱吉一歲》、蘇育賢《花山牆》。《Dear All》、《親愛的》翻轉舞台意象與肢題語彙,滿溢垃圾或雙人身體拼組成的歇斯底里與緊張狀態,兩者皆關注台灣當代人的精神經驗;《廢墟影像晶體計畫:十個場景》、《花山牆》著力挖掘台灣歷史縱深,前者由舊照片出發並搭配錄像、文字展演出事件意義,後者將台灣民間喪葬祭儀寓以當代政治事件,於古今死生界線間提出批判;《凱吉一歲》結合聲響、裝置、肢體,超越跨界合作實驗性並欲顛覆既存藝術形式與典範。 以5項年度入選作品為主,同時介紹15組入圍作品的「第12屆台新藝術獎大展」,將首度與北師美術館合作,自5月17日起至7月13日展出。6月中旬,由國內外專業人士組成的決選團,將從這5項入選作品中,評選出大獎得主。(王婧) 國藝會「表演藝術評論人專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真是幸福之葉!
台灣烏龍茶不但有過風華,也有一段繁複可觀的身世。在日據時代改種紅茶,後來又有了白毫烏龍茶,七十年代經濟開始起飛,很多茶農又悉心種起高山烏龍茶,乃至白毫烏龍茶,那時茶工業再度繁華,台灣烏龍茶真的好喝,時至今日,台灣茶葉文化已再度步上多元興盛時代,簡直可謂茶文化的文藝復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