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士傑
-
焦點專題 Focus
從「M型劇場」看《樓蘭女》
若說,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是台灣「M型劇場」趨勢兩端, 那麼,國內媒體或觀眾,似乎都會給予原創作品較多的關注。 反觀世界劇場潮流,經典改編卻一直都是世界舞台的主流。 重新搬演的《樓蘭女》,提醒我們去發現「經典改編」的魅力所在!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兩個戲癡,與一爐沉香屑
從《一口箱子》的相遇到現在《針鋒對決》的排練,三十多年來,金士傑與李立群這兩位與台灣劇場界血脈相融的實力派演員,從不曾在舞台上缺席。從早期的基督教藝術團契、耕莘、蘭陵,到現在的表演工作坊、果陀劇場,他們一路走來,可說是有時風雨有時晴。 那天下午,在原本是酒廠的華山藝文特區,鬱鬱的天氣不時還零星灑下幾顆的豆大雨滴,悶啊!但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們的真誠,灰濛濛的天空讓人錯覺似地好像台北也樸素了起來。在對談的過程當中,讓人印象深刻的,除了兩人那份對彼此的相知、相惜的真情之外,沒別的,就屬他們對表演這份工作的使命感與堅持的熱愛了。 在接近三個小時的充滿回憶與沉思的訪談過後,盼他們給新生代的演員一些建議,兩人都謙虛的表示「唉不了」「自己都還在積累當中,哪能給別人甚麼建議啊!」問他們還會演到何時,他們都笑了,異口同聲地回答「還早吧,都說了自己還在積累當中唄」「就演到六十歲怎麼樣?」「好,就和台北、和我們的觀眾一起變老吧!」看來,這對同台多年的老友,除了有白頭宮女話當年的本事之外,也還有著繼續逐鹿中原的力氣!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Bravo!他們仨 & Irma La Douce
在《巴黎花街》的謝幕時,看著臉上充滿著驕傲笑容的金士傑伸出手引薦顏嘉樂與唐從聖出來,我不禁挽起袖子叫好。讚嘆的除了是比利.懷德的原著精采、梁志民的導演鬼才之外,演員之出色也是不遑多讓。老字號「金寶」的演技自然不在話下,但是近年來較偏電視主持及模仿秀的唐從聖,與臨危授命只有十幾天排戲時間的女主角顏嘉樂,這兩位在台上的表現可圈可點,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我想有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其實金士傑就是他們的表演啟蒙老師,所以這次的同台,對他們三人,可說是意義非凡。久未看從從演戲,看到他都會差點叫成「阿扁」的我,剛聽到他接這檔戲時,其實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他還沒忘記舞台劇,憂的是他會把太「油」的電視喜劇技巧給帶上台。但是還好,巴度警官一亮相,我的心就安了下來。怎麼說呢?就說他「恰如其分」吧,不要小看這四個字,喜劇演員的過與不及,拿捏是最難。看著他在舞台上翻滾登高、挨打調笑,我突然像是看到大學時代以為自己是國劇科班出身,一天到晚苦練武功、丑角的唐從聖回來了。事實證明他當年的努力沒有白費,近年來頻繁的電視演出,也沒像我之前擔心的,對他的演技有所影響。但是嚴苛的劇場訓練,到底與鏡頭前的表演技巧有沒有衝突呢?這的確是一個直得探討的問題,可是在這裡,套句巴黎花街中大鬍子老闆的台詞:「那又是另一個故事了」不過,你倒是可以參考本期的特別企畫「下一個台灣電影巨星劇場演員的大銀幕挑戰」,應該可以略窺一二。 「啊!巴度警官又挨了一記左鉤拳,咦~爬起來的是成龍嗎?喔!不,那是從從啦。ㄟ!在一旁的愛瑪是莎莉.麥克琳(Shirley Maclaine)嗎?哈!又看錯了,那是顏嘉樂這大鬍子老闆真的好妙喔」由觀眾的反應我們就可以知道,這的確是一齣充滿驚喜、令人目不暇給的戲,話雖如此,但還是希望你在看戲的時候,別像我身旁的觀眾一樣,過於興奮忘形,得要保持安靜,維護其他人的看戲品質才是。
-
戲劇 再見比利.懷德 梁志民打造法式愛情狂想
果陀《巴黎花街》寫實情境中有華麗歌舞
梁志民繼去年《公寓春光》之後,二度將美國導演比利.懷德的電影搬上舞台。這次的《巴黎花街》是一則以一九六○年代巴黎蒙馬特為背景,在巴黎紅燈區發生的愛情故事。由丁小芹、唐從聖分飾男女主角阻街女郎與警官,劇場演技派今士傑則擔綱冷眼看世情的酒吧老闆。
-
戲劇 不變的金士傑,永恆的愛情神話
二十年後,相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
時隔二十年,金士傑的《明天我們空中再見》重新搬上舞台,這是一齣以一個太陽和月亮永不相見的神話,講述一段以希望告終的遺憾愛情的戲。
-
演員的庫藏記憶 那一年,我遙望了聖母峰(四)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在我們心中
去了一個月的喜馬拉亞山,回到台北,很清楚地覺得自己內心中有一份空前的寧靜,過去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就真的不再影響我了,像得到過一次大山的恩寵,看什麼都是好的,看到自己有個家,房子還是自己買的,還能有一輛燒汽油的車,哇!我太幸福了,我太滿足了。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回味,人生啊!
思念過去的人和事,從來沒有停止過。端詳熟睡的妻子和小孩,也一直是我愛做的事。明明是很辛苦的路途,我卻沒有氣餒過;看到贏的時候,卻有莫名的躁進。
-
戲曲
吳興國用「丑」戲解譯貝克特密碼
吳興國套用李立群的話說,《等待果陀》是一部貝克特密碼,只要創作者一不留心,便會陷入泥沼,迷失其中,而觀眾則會昏睡不醒人事。吳興國破解密碼的方式是四兩撥千金,將《等待果陀》定位為「很丑」的戲。兩名丑角在百般無聊的等待中,以荒謬嬉鬧說盡人生禪意。他笑稱對演員唯一的要求是「不讓觀眾在劇中人孤寂漫長的等待中睡著」。
-
戲劇
生命輪環的失落
香港版《如》劇因為演員經驗的相對接近,這種落差的影響就能調至最低。目前表坊版中有些演員的顏色畢竟是太亮了,這固然是精采的演出;然而整體卻也就無法調和出一種溫柔婉約的色澤。
-
戲劇
夢的鈍意與刺點
五號病人最終是在諾曼第城堡的湖邊「看見自己」的,如果說這就是他解開生命之謎的鑰匙,劇場界或許也可以從這次的《如夢之夢》看見自己,不管是對於明星演員的迷思、製作與票房的動態平衡、教育劇場與商業劇場的建教合作等面向,獲得一些啟示與再省思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如夢之夢》答客問
特殊的劇情結構、特殊的演出長度、特殊的舞台空間,讓《如夢之夢》成了一齣重製難度非常高的戲,既使如此,《如夢之夢》將第三度搬上舞台,本刊特邀曾擔任《如》劇第一版演出執行製作、本身也是導演的資深劇評人傅裕惠,專訪「造夢者」賴聲川,談談他如何「把劇場變成道場」。
-
演員的庫藏記憶
回憶《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我們也不管是否經過三年拜師、五年出師,或者是否練就什麼「說、學、逗、唱、捧」等相聲的基本動作,就憑著賴聲川─一個讓我們倆信得過的舞台創作導演,還有國修編、寫、演過電視短劇,我在短劇和二千場左右的西餐廳秀累積的經驗 ,再加上我們對相聲的熱愛,就不論成敗地、也沒什麼壓力地,開始替相聲寫起「祭文」來了。
-
戲劇
難感痛養的語言交鋒
劇作者似乎無意將這三個人的衝突向外再作擴張論述,因此,現代主義、藝術市場、婚姻儀式這些具有辯證趣味的話題,就只能成為角色相互攻防的矛與盾,言語交鋒的趣味,也逐漸從節奏感十足的打擊樂章,變成喋喋不休的牢騷與毫無意義的相互指責。
-
現象‧現場
演不演?有關係!
同樣外延劇本的定義,甚至延伸為去文字、去語言,因此推翻了所有人對讀劇的刻板印象。傳統的讀劇就是唸劇本,呈現戲劇的文學部分;讀劇呈現就是以語言、文字為主的演員聲音詮釋。但是,這些過去被視為理所當然的認識,現在毫不留情地被顛覆了。在這兩個讀劇節裡,戲劇非文學(導演、表演)的部分受到更多的矚目和強調,結果改寫了傳統「劇作家」的定義,擴張了社會大眾對劇本的想法,把讀劇發表會變成一個實驗演出的場域。
-
戲劇
很特殊的緣分!
他們彼此認識的時候,都還是廿一、三歲左右的年輕小夥子,不管談什麼話題,通常最後都會回到「表演」這個命題。李立群表示,他們三人講到最後,經常是他和金士傑爭得面紅耳赤,雖然有時候他和顧寶明也會針鋒相對。就和訪談間,顧寶明總是表現地一副「置身事外」一般:「讓他們倆去說吧!」可是,相較過去的表演經驗,三個人倒都不約而同地指出,隨著時間的變化與年齡的增長,大家對於表演都更「小心」了,每一處表演細節都愈趨斟酌推敲。
-
專欄 Columns
劇場,能否多一分對人性的關照?
總結去年的劇場經驗,無論一般觀眾或評論者的反應有什麼差異,我們都可以看得到創作者的努力與堅持,和他們在艱困的條件下掙扎尋求一條出路的勇氣。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過去一年當中,除了幾個演出當中部分的片段,在劇場中受到感動的經驗已經十分難得。此時此刻加以回想反思,人文關懷、或某種理想性格的失落,似乎也不是筆者個人的無端自擾。
-
戲劇
除了掌聲之外...
《永遠的微笑》讓我們看到創作者對自己的憐憫與溫情, 最終陷入一種自我沉溺的困境,或許這可以被轉化為表演的魅力, 但對必須保持冷靜批判(critical)的編導來說,就會是一個極為嚴重的問題。
-
藝人館
讀出每一句台詞的滋味
拿到充滿長篇連頁獨白的劇本之後,金士傑開始感到情怯,擔心大量的台詞會讓觀衆耳目勞頓;於是他每日一讀再讀,就為讀出每一句話的滋味,挖掘劇本每一個轉折,建構細膩的心理層次。
-
戲劇
笑聲之後,何以為繼?
就歷史事件的呈現與詮釋而論,基本的因果邏輯是必要的;就戲劇的諧擬與批判而言,良好的品味與清楚的自覺也是絶對必要的。當這些嘲諷與諧擬脫離了時空條件的補充說明,就會缺少理智思辯的意味,只是勉強地從觀衆群裡壓榨出冷酷的、或甚至愚眛不明的笑聲。
-
舞蹈
回歸編舞家的「主張」
取文學為材,最棘手的部分往往在如何切入。先確立了三支作品面對文學對象所採取的「主張」,再來檢視舞作是否提供了觀衆另一種閱讀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