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上海:「白玉蘭」獎二十年 台北新劇團《原野》首獲大獎
與北京「梅花獎」並稱中國兩大戲劇表演獎的上海「白玉蘭獎」,今年邁入第二十屆,同時獎勵個人成就與團隊成績、觀照傳承也鼓勵創新。今年來自台灣的台北新劇團以新編京劇《原野》榮獲最佳團隊集體獎,成為白玉蘭獎創立以來第一個獲大獎的台灣藝術團隊。
-
演出評論 Review
導演的《原野》,模糊的曹禺
因為導演的形象過於高大,處處見其著力痕跡,相形之下,劇作家曹禺的面貌就顯得模糊、淡化了許多。從原劇八萬多字刪節成本劇的三萬多字時,實實地考驗著導演對於劇旨精神的把握、人物厚度的拿捏及時空的處理能力。原有閱讀劇本時對情節發展及人物角色的感動,在看戲時,卻尋它不得,原來它已被對導演藝術手法的驚嘆所取代。
-
焦點專題 Focus
一台表現主義的演出
由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王延松導演的中國近代話劇大師曹禺經典作《原野》,將於十一月登台演出。天津人藝的《原野》,被中國知名戲劇學者田本相譽為「近二十多年來,比較起來最完整最精采最富於創造性的話劇舞台的《原野》」,他並指出,天津人藝的《原野》,蘊含著對於二十年來導演藝術的反思,無論是在對待經典劇作的創作態度上,在對待導演的「創造」上,在與演員的共同創造的關係上,還是在怎樣發揚一九八○年代戲劇探索的精神,同時,又避免一些教訓上,都留下他思考的印記。
-
焦點專題 Focus
京劇版《原野》,參悟「寬恕是福」
京劇版《原野》由李寶春與黃宇琳主演,最癡狂也最人性的愛情,刀林彈雨兩相甘心。豐富的舞台意象:蒼鬱遼闊的原野,陽光灑出如黃金的愛情夢幻,象徵曹禺對人性不滅的信心;黑夜降臨在樹林時的迷茫,深深發掘了人的心靈之複雜多面,也傳達了「心獄」遠比牢獄可怕三分。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繼往開來的華文現代戲劇大師
一場雷雨,震古鑠今─曹禺
曹禺先生(1910-1996)過世到這個月,剛好十週年。 中國人一談到現代劇場,沒人不知道曹禺,大家幾乎都讀過或看過他的作品。 文化老人巴金說:曹禺的《雷雨》是一部可以演,也可以讀的作品。 對岸的話劇研究所前所長田本相說:曹禺是中國話劇繼往開來的人物。 透過曹禺,我們可以走進華文戲劇殿堂,順便想想台灣現代劇場的經典在哪裡?
-
大師.經典 Maestro and Master piece 李寶春改編,曹禺學生謝晉執導
西皮二黃 讓《原野》再「火」一次
《原野》是曹禺三大劇作中裡命運最多舛的一部。前兩部《雷雨》和《日出》都在掌聲中落幕,唯獨《原野》,上演後沒有幾天就遇到了蘆溝橋事變,槍林彈雨,湮滅了這部新作大鳴大放的契機。對於這部光芒被戰火掩埋的巨作,辜懷群希望透過悲壯的史詩與悠揚的皮黃旋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把《原野》再次演「火」起來。
-
回憶與悼念
曹禺之死:打上一個句點,留下許多問號
大陸最知名的劇作家、戲劇敎育者曹禺,以八十六歲的高齡安詳逝去。《雷雨》、《原野》、《日出》及《北京人》等知名劇作,都出自曹禹之手。晚年曾一再表示「我不相信話劇是『夕陽藝術』」的曹禺,同時也是中國及世界劇壇一致推崇的中國話劇先驅。
-
專欄 Columns
期待世界華文戲劇節
相對於法語戲劇之於亞維儂藝術節,英語之於愛丁堡藝術節,華人散布世界各地,全世界有四分之一的人口應該都懂華文,而我們是否也可考慮一個世界的華文戲劇節?
-
回想與回響 Echo
回顧《原野》
時間決定了戲的成熟度,在許多演出經驗中,總覺得時間太短,許多發現必須在演出中才能出現,但《原野》的經驗是將這些發現提前在排練中產生。
-
名家訪談
來一段花臉對腔 陳霖蒼與王海波對話
五月間甘肅省京劇團來台演出新編歷史劇《夏王悲歌》及現代戲《原野》,挑樑擔綱的名淨陳霖蒼在接連五天的吃重表演中,抽空與海光出身、年初得到亞洲傑出藝人獎的王海波短暫敍話。兩岸名淨素面相談,一仍是花臉情致:神采奕奕,話語鏗鏘有勁。
-
交流道
四方華人聚(劇)評《原野》
曹禺劇作《原野》近年來頻以各種表演類型搬演,話劇、歌劇、京劇都有。今年新加坡藝術節於六月十八、十九、二十日演出話劇《原野》,由郭寶崑編導,台灣演員王琄飾演女主角金子。演出之後,旋即邀請台、港、大陸以及新加坡劇界代表,舉行《原野》評說會。難得四方華語劇人會聚,觀點交流,而予擷要記之。
-
焦點
成功的京劇探索
西部京劇《夏王悲歌》無論在戲劇情節、人物性格變化上,在舞台氛圍及服裝上,集中地強化了戲劇張力,令人過目難忘。京劇《原野》還原到曹禺原創時的戲曲手法,平平實實、正腔正調地展現了「五好、三老實」。
-
戲曲現代化研討會
傳統舞台
自宋代勾欄至淸代茶園,舊式戲園一直沿用的三面敞開的方形伸出式舞台,早已作爲文物古蹟,只有少量遺存了。然其所包蘊的特性,至今仍有生命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高歌低吟兩爲難 評中文歌劇《原野》
以燎原之勢燒過大陸及美國音樂界的中文歌劇《原野》,在台灣上演後,出乎意料地並沒有聽到一面倒的安可聲。是台灣觀衆的胃口被外國月亮慣壞?是作曲家金湘被盲目吹捧?還是中文歌劇太坎坷難行?也許《原野》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它是我們下一代的中文歌劇作曲家更向上一步的踏脚石。
-
回想與回響 Echo
在北京看《原野》
三月的歌劇《原野》雖已落幕,卻留下許多餘韻談資。該劇在大陸早已是一演再演的保留劇目,本文作者以去年在北京看「靑藝」演出的表現手法,提供讀者觀想及比較。
-
中國話劇
曹禺新論
三月的《原野》、四月的《雷雨》、九月的《北京人》,曹禺這三部代表作今年都將登上台北國家劇院的舞台,他領航四十年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也將在下個月來台演出。新一代的觀衆,終於有緣接觸這位中國最知名的現代劇作家。我們特邀精硏曹禺的劉紹銘敎授撰寫評介,提出面對曹禺的一種態度,一種看法。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佇立欣欣向榮的《原野》 展望中文歌劇的發展
大陸作曲家金湘的歌劇作品《原野》於去年年初以全本中文躍登美國華盛頓甘迺迪中心而受到熱烈回響,在台灣省交的引進與策劃下,台灣版的《原野》也於二、三月間在全省各地盛大巡演。 「中文歌劇」不只是各種藝術(音樂、戲劇、美術、文學)成熟度的試紙,也考驗著我們如何淬取西方文化的精華,而以自己的文化爲基點再思考、再出發。 《原野》的作曲者金湘寫下了《原野》的創作理念,曾道雄以他的執導經驗提出對中文歌劇的心得與建議,石依華報導了台中省交排練室裡來自世界各地的華人音樂家們正積極地賦予《原野》新面貌。除此之外,我們也追溯義大利歌劇發展的源起,略窺歌劇舞台設計的藝術,透過這些「穿引」呈現出中文歌劇的遠景。
-
編輯室
表演藝術與現代化
中國人的第一個現代話劇誕生在日本。一九〇六和〇七年之交,留日學生組成的春柳社演出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不僅轟動僑界,也受到日本劇界相當好評。中國舞台劇從此開始了一個新的旅程,一個脫離了唱腔、鑼鼓絲竹,開始用西方形式來包裝中國意涵的新途徑。 由曹禺的同名劇本改編的歌劇《原野》雖然不是第一齣中國歌劇,但無疑是迄今國人所演出的西式歌劇中受到最廣泛矚目的一齣。和《茶花女》一樣,它的聚焦之點也在海外,《原野》一年前在美國華府上演的成功,爲國人的歌劇演出重新開了一個契機。 而不同於《茶花女》的是,《原野》的題材和編曲都是中國人自己的。 從二十世紀初到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門檻的今天,漫長的近一個世紀裡,我們的戲劇、舞蹈、音樂界的發展,多少呈現的便是這樣的一個軌跡──從接受西方的演出形式,到以外來形式表現本土內涵或以本土形式融合外來題材這個軌跡,是表演藝術的現代化運動,也是我們自民初以來至今未竟全功的新文化運動中,與大環境脈息與共的一個重要環節。 是的,爭執西學和中學何者爲體何者爲用的新文化運動,即使名稱不復了,實際上是一個持續的社會文化現象。如果此岸仍在民主體制的門前學步,如果彼岸仍在資本體制的門外躊躇,率皆因爲,「現代化」的大名目背後,我們面對的仍是百年前那形式與內涵如何諧調共存共榮的老問題。 不過,我們畢竟已經走到能用純現代的舞蹈語言來表現最傳統的鄕愁,能用華麗的古典佈局搬演當代或西方題材的階段;我們還不斷嘗試在中樂演奏中表現交響,在西樂演奏中尋覓古老的漢唐主題。 這些現象,卻又不僅僅是現代化或新舊交融而已。我們還該留意到的是,其他的文化面相──文學、政治經濟,比如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都面對無可選擇的新舊衝突和調適:沒有一種文學創作,沒有一套政治經濟制度是可以原封不動地搬到中土的。表演藝術卻獨獨是一個可以決然地「純西化」的文化形式;我們如果組成樂團演奏貝多芬或組成舞團跳天鵝湖,無須作任何本土融合,也依然構成我們的「現代化」的一樁成績。然而,百年來的表演藝術從沒有滿足於以西洋形式表現西洋內容。嫺熟了西方技巧後,藝術家們不斷要回到自己的血脈族群的根源,不斷要藉著新取得的形式,記錄中國自有的感情面貌。 此所以我們有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任重而道遠 寫在歌劇《原野》在台灣演出之前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晚八時,由我作曲的中國現代歌劇《原野》由華盛頓歌劇院製作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甘迺廸中心舉行美國首演。當帷幕在最後一個急速、強烈、悲壯的和音中徐徐落下時,全場近兩千名觀衆起立、鼓掌、歡呼達十餘分鐘之久。人們被這激動人心的音樂、緊張曲折的劇情、動人肺腑的歌唱所震撼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原野》的回聲
一九九二年一月十八日,歌劇《原野》以中文在美國華盛頓首演,獲得熱烈的回響。在此摘選兩篇英文報刊──華盛頓郵報及紐約時報──的樂評、台灣樂評家呂懿德的評論,以及黃輔棠觀賞中國歌舞劇院在大陸演出《原野》的錄影後所作的評介,從不同方向對此齣中國歌劇的創作及演出加以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