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人劇團
-
戲劇 以動物叛逃計畫 反思人類視角的荒謬
一座《大動物園》 人類社會的縮影
台南人劇團新戲《大動物園》,由導演黃丞渝、編劇魏于嘉聯手創作,以一個動物園中動物密謀叛逃的奇幻故事,隱喻人類社會,也反思人類視角的荒謬可笑。編導將動物園成為人類世界的縮影,劇中由人類扮演的動物角色,將會非常故意地突顯出「扮演」這個行為,讓觀眾盡可能地看見「人類扮演動物」的過程。
-
即將上場 Preview 321小戲節
「文字的身影」 走走、停停 在人生的縮影間
321小戲節轉眼間來到第四年。從二○一四年的「原地散步」、一五年「走x戲.交換記憶」,到去年「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後,今年主題訂為「文字的身影」。作品包括阮劇團的《禁止使用2.0》、阿伯樂戲工場的《他媽的菜騎鴨》、稻草人現代舞蹈團的《第七種孤獨》及由321小戲節創辦團隊、台南人劇團導演呂柏伸所帶來的《死亡就在外面》。
-
專題
卅代演員的日常,恣意揮灑、努力生活
在這個彷若跳過了秋天的初冬午後,我們與近日正忙於台南人劇團《天書第一部:被遺忘的神》排練的梁皓嵐、高若珊相約,以一杯咖啡的時光,交換卅代的她們在排練場內外的近日真實,聊聊關於正在演的戲,關於戲之外的生活,關於未來。
-
演出評論 Review
活著的死去,死去的活著
整場下來,活於現在的有形實體,其內在主體已然淡化或消失,而變得好似不在;活在過去的回憶和亡者,卻借由存於現在的物件和人體來還魂。在這一家中,究竟誰是幽魂,誰不是幽魂?全戲這一連串關於實存與消亡之間的辯證,透過結尾忽然揭露大哥與李莉兩人早已不在於世的轉折,輕輕地點下了暗示。
-
焦點專題 Focus
《一家之魂》 在顯靈中解密晦澀如詩的家族關係
二○一二年,台南人劇團曾與德國導演提爾曼.寇勒合作、搬演德國當代劇作家希梅芬尼的《金龍》一劇;今年,除了迎向卅歲生日外,台南人也再次受邀與法國知名編導帕斯卡.朗貝爾一同推出可以稱得上是「專屬」這幾位演員的全新製作《一家之魂》。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年輕城市大無畏 展現面對轉變的勇氣
八月將在台北田徑場揭開序幕的世界大學運動會,開幕表演由三位年輕藝術家:豪華朗機工的林昆穎、安娜琪舞蹈劇場的謝杰樺、台南人劇團的廖若涵領頭策劃,分別名為〈活力島嶼〉、〈匯聚台北〉、〈世界部落〉的三個表演片段,將主題聚焦在台灣、台北,接著連起全世界。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一喜一悲 折射生命寓意
台南人劇團的「春天戲水」系列來到第四年,從水源市場移師到新北市藝文中心,推出分別由廖若涵與呂柏伸執導的兩檔作品:《海海人生》與《夜鶯之戀》。《海海人生》是編劇趙啟運的原創新作,故事以一位有閱讀障礙、流轉在各種臨時櫃的櫃姊為中心展開,偏於喜劇氛圍;《夜鶯之戀》則是英國劇作家Timberlake Wertenbaker改編希臘神話中被化為夜鶯的悲情公主裴洛美的故事,以古探今。
-
即將上場 Preview 「321小戲節」遊走文學森林
四組台南團隊 日本老屋遇見莎士比亞
邁入第三年的「321小戲節」,邀來末路小花劇團、影響.新劇團、阿伯樂戲工廠與耳邊風工作站,四個台南在地團隊,以「莎士比亞的日式花園」為命題,讓莎翁經典劇作與321巷的非典型空間相遇,台灣團隊、日式房舍、英國文本,共同激盪出未知的莎士比亞。
-
焦點專題 Focus 深耕台南
台南人劇團 開拓一畦藝術的園圃
立足台南卅年的台南人劇團,五年前移居台北北投,卻未放棄台南這個「起家厝」。留守台南的團長李維睦因緣際會租下321巷的舊建築,除了持續在台南維持排練與演出,也與其他鄰居一同打造「321巷藝術聚落」,因為空間特色,也發展出不同以往的表演形式,參考飛人集社的「超親密小戲節」,舉辦了結合表演、藝術「夜市」的「321小戲節」,今年跨入第三屆。李維睦說這方園地,希望能持續提供各種團隊使用,「讓新的劇團養成、讓他們感受到有人支持。」
-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青年劇場導演
廖若涵 因為劇場,得以釋放自己
不是天生愛演戲愛表達,但因為愛看戲進而想搞清楚劇場哪裡令人著迷,廖若涵考進了戲劇研究所上了導演課,在排練場找到魔力的所在,發現自己在這裡,表達慾望突然變得更強烈更流暢了,突然想說的話找到言詞了。廖若涵享受「感覺自己和演員是同一個細胞」,一起探索表演與文本的詮釋,當與同一群夥伴一起完成多齣精采好戲,她決定與他們一起集體創作,於是有了《無差別日常》
-
焦點專題 Focus 實戰案例一:台南人劇團
推口碑場拉抬票房 新舊作輪演磨好戲
去年推出「春天戲水」系列,首次嘗試駐點長銷演出形式的台南人劇團,今年繼續「戲水」,推出一新一舊兩製作,讓觀眾溫故知新。去年透過口碑預演場、藉此擴散觀眾吸引力有成,藝術總監呂柏伸今年則貼合作品主題,與同志社團合作,希望能讓更多非原本觀眾進場體驗。呂柏伸與新銳導演許芃都強調,長銷劇的演出,可以讓劇作有機會修正,編導演員也能藉此磨練與成長。
-
新銳藝評 Review
多重與單向的矛盾
由於多重的設計,導致整部作品的結構顯得複雜:雙層的舞台、多元的聲音、交錯的時間、地點與人物,卻也展現導演呂柏伸俐落且流動的轉場功力,安置好各自的位置。只是,相較舞台所呈現的複雜面向,或許牽涉蔡柏璋創作的初衷,類於影集、電視劇的樣貌,不少敘事都流於一種便宜行事的處理
-
即將上場 Preview 當紅新文本劇作家馬克.瑞文希爾
《游泳池(沒水)》 變調的人生歡樂頌
這齣本無具體人物、語言交錯疊置的劇作,因四名演員各具互補特質而得以立體化,能更深掘人性矛盾或差異的精神狀態。《游泳池(沒水)》拆解功成名就的虛像,解剖殘酷暴力的多重面向,演員如同在黑洞般的競技場中載浮載沉,透過肉身搏鬥、語言辯證,褪去虛偽更深探人性幽微。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我們,就是自己的困境
由蔡柏璋和魏雋展主演的新戲《浪跡天涯》才開賣不到廿四小時,票房就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秒殺完售。回過神來,我們才驚覺,劇場走到這個時代,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票房明星」。 兩位集編導演於一身的七年級劇場創作者,現階段的成績,無疑是同年齡層的創作者難以望其項背的蔡柏璋,擁有嚴謹而完整的科班訓練,卻完全沒有學院派的包袱,作品貼合時代脈動,從《K24》到《Re/Turn》,無一不是口碑票房雙贏的佳作;魏雋展,從默劇、小丑、操偶到寫實表演,自稱表演系統「雜食」,卻深厚紮實,表演作品如《最美的時刻》、《假戲真作》,屢獲台新獎入圍肯定。 然而,他們並不以此自滿,反而不斷透過上課、旅行、閱讀等,拓展自己的生命經驗和創作歷練。談及未來的生涯願景,他們都認為,把自己變得更好,整個劇場環境才會改變。 面對這個世代劇場工作者普遍的生存難題,魏雋展說:「我們,就是自己的困境。」或許,唯有認識這點,挫折和失敗,才能轉化成前進的動力,才能在這塊小小的島嶼上,督促自己繼續進步。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搬演《安平小鎮》 但看人世滄桑
繼去年將契訶夫的《海鷗》改寫為台語版,今年台南人劇團把美國劇作家懷爾德《小鎮》的改編為在地版《安平小鎮》,描繪一九七五年到一九八七年間的老安平,並對白色恐怖及省籍議題多所著墨,帶領觀眾看一個漁村轉型為新興觀光城市的歷史風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蔡柏璋 愈旅行,愈分明
今年三月,結束一年多的浪遊,蔡柏璋回到台灣。第一次重逢,是在一個希臘劇團來台演出的記者會上,蔡柏璋低調地在台下工作他受邀擔任劇團的翻譯。跟他打招呼時,他面露驚訝,身體稍稍前傾又後退,最後含蓄簡單地交換幾句話。不知為什麼,那樣的姿態令我印象深刻。忍不住猜想,那個瞬間或許蔡柏璋正在用人與人問候的身體間距,重新確認自己已經回到台灣的現實吧。過去一年多的時間,他從美國飛到莫斯科,而後輾轉棲居歐洲各國,想必習慣了西方人較為熱絡的見面問候。 再度見面時,蔡柏璋坦率地說,「我喜歡在國外生活。」從北投到松山的半日小旅行中,他也提到正在籌畫下一次的國外long stay。這並不令人意外,從他的劇場編導作品《Q A》、《Re/turn》中,說著一口台北國語的主角們在柏林、倫敦等地過起異鄉人的漂鳥生活,體驗更自由不羈的人生,不難發現蔡柏璋對旅行的熱愛和投射。 班雅明把說故事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農夫,因長久定居而對空間承載的歷史掌故如數家珍;另一種人是水手,在漫長的漂移中見識不同地域的奇聞軼事。他們因流浪締造故事,或為了故事製造更多流浪。 想當然爾,蔡柏璋屬於哪一種。
-
焦點專題 Focus 「早鳥方案」放送,誰得利?
不只是漂亮折扣 也是固票根本
近年來,國內表演團隊時常推出「早鳥方案」,強調「最優惠」的價格,吸引觀眾下手購買,這通常可被視為行銷手段,以試探市場水溫、刺激購票熱潮,亦可可以作為整體票房預估的基礎,另一方面更可累積觀眾忠誠度。但當製作成本因物價節節高升,票價又難以調漲,「早鳥」替觀眾省荷包的美意,會不會成為票房難以回收的缺口?
-
演出評論 Review
《金龍》應是一則奇異且突兀的童話!
德國編劇羅蘭.希梅芬尼巧妙地運用生理疾病,暗喻了當前全球跨文化衝擊下的創痛、荒謬和病態。同樣來自德國的導演提爾曼.寇勒則選擇了簡約、冷冽的呈現風格,由演員的肢體、情緒和不時疏離於自身角色的意志,來變換這謎樣般的寓言。然而,這樣的觀演風格,強調了導演概念先行的一種「態度」,這與編劇詭變多元的情節,同時挑戰著觀眾一面看戲、一面思辨的能力
-
演出評論 Review
如果我可以踏入他人之生命
四十八個場景與十七個角色之間的快速轉換,加上演員多次的片刻抽離片刻投射,《金龍》的確讓觀眾很難「入戲太深」;我相信要讓導演與文本、演員與角色建立關係,必定也是同樣艱辛。也許這也提醒了我們,在金龍餐廳之內以及之外,「認同」絕非一趟廉價的旅程。
-
藝號人物 People 德國當紅劇作家
希梅芬尼 超寫實之筆 透析沉重現實
在當前德國劇壇上舉足輕重的羅蘭.希梅芬尼,除了以分量豐碩的精采劇作備受肯定外,近年更擔綱自己劇作的導演,舞台製作成績亦受矚目。這次將在臺北藝術節由台南人劇團演出的《金龍》(編按),就是他的近作之一,該劇在維也納城堡劇院製作由他自己擔任導演,亦獲邀參加柏林二○一○年的「戲劇盛會」。趁《金龍》將在台北現身之際,本刊特地訪問劇作家本人,一談他的的戲劇思考與《金龍》的創作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