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
-
藝號人物 People 縱橫京、梆、崑的戲曲大師
裴艷玲 上了台,就要讓人無話可說
從小在戲班長大,五歲上台救場,九歲開始挑梁主演,戲曲大師裴艷玲說:「舞台是我唯一的依靠,別的地方都容不下自己。」從京劇、梆子到崑曲,從武生到老生,裴艷玲打造了舞台上「角」的傳奇;而在浮誇華麗的戲曲革新風潮中,她沉澱整理了自己的一甲子藝術生涯,透過素樸的說演形式,在《尋源問道》中,展演戲曲藝術的本質,裴艷玲說:「裴艷玲要做,就做廿四K金!《尋源問道》的藝術含金量,絕不少於一台完整的大戲。」
-
編輯室報告 Editorial
台式京劇新美學
今年四月,國光劇團帶著《孟小冬》、《百年戲樓》與《水袖與胭脂》,到中國上海大劇院連演二週六場,不僅獲得觀眾好評讚賞,更在戲曲界引發熱烈討論。這不是台灣京劇與對岸觀眾的第一類接觸,卻是最具系統性的一次,這三齣從編、導、演,完全由台灣戲曲工作者一手包辦的戲,除了展現了台灣獨具的京劇新美學,也讓中國戲曲同行看見,台灣在京劇改革與創新上,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事實上,相較於中國的戲曲環境,台灣的京劇發展長期處於邊緣和劣勢:京劇是以演員為中心的表演藝術,一向「看角兒,看流派」,唱念做打是基本功,尤其是唱。然而,台灣唱將名角人少,行當不齊全,更遑論流派系統。再者,今日的觀眾不再是專業京劇戲迷,京劇不再得和現代戲劇、舞蹈、電影等藝術形式,放在同一個天秤上來競爭、比較。 因為意識到先天條件的不良,台灣京劇很早就開始「調整體質」。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為台灣京劇把脈,開出了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處方籤。她認為,「所謂文學,不止是唱詞文采,更要有文學技法的敘事能力,要有文學筆法打造出的人物個性,抒情內涵也一定要有現代觀點。至於現代性,並不是指手段上加強聲光效果,題材上表現現代生活,重要的是體現一種『情感的現代性』。」 王安祈說,京劇不僅是表演藝術、演唱藝術、流派藝術,更是當代文學作品動態展示,倘若現代觀眾對京劇唱念沒有興趣,文學或許是另一種召喚力量,而多元藝術手段的相互汲取勢在必然導演除了以傳統戲曲程式為基礎,更可調動現代劇場和電影運鏡各種手段,提煉意象、映照主題,「內省式」地闡釋人物與整體精神。她強調:「這未必是發展京劇最正確的方式,也絕對不是唯一一條路,卻是我評估台灣的文化思潮及劇壇現況後,所選擇的因地制宜方式。」 因此,國光劇團近年來的新編戲,實踐的就是王安祈對於京劇的文學性與現代性的理想,特別是不同於傳統京劇的男性觀點,擺脫「大歷史、大敘述」,藉著女性視角的細膩敏銳,觸碰人心幽微。例如改編自張愛玲小說的《金鎖記》,並不是要呈現封建社會對女性性格的扭曲和壓抑,也不是藉曹七巧來控訴什麼,曹七巧就是曹七巧,她的貪嗔愛慾自可成戲。 即將上演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及《探春》,又是兩個性格鮮明的女性人物。王熙鳳是「明是一盆火,暗裡一把刀」的狠角色,人前人後瞬間變臉,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誰的「箱」愁誰的歌 國光「伶人三部曲」上海叫好叫座
國光劇團大膽地在上海大劇院一口氣完整演出「伶人三部曲」─《孟小冬》、《百年戲樓》、《水袖與胭脂》,不依循傳統套路,以京劇為載體結合多元藝術,企圖走出新局。大陸戲曲百花遍地,演劇藝術千篇一律,所謂新編並未打破原來框架,這次國光劇團在探索京崑兼收多種藝類中自成一路線,形成了不拘一格的國光美學新精神。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揮揮衣袖 戲留人間
張義奎導演,六歲進上海「囍臨堂」班(又稱張家班)學習京劇,終其一生,將全副心力都投入京劇中。雖然不識幾個大字,卻在擔任主排期間,將戲導得生動靈活,令人折服。一生懸命在京劇的張義奎導演,於二○一四年一月國光劇團歲末公演第一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他教導我們的何止是戲,也開啟了我們對人的尊重。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靠經典多近? 離傳統多遠?
從《慾望城國》伊始,吳興國開始了他打破京劇疆域、跨文化美學探索的「當代傳奇」。從莎劇、希臘悲劇到當代荒謬劇,吳興國的探索之路有著多重轉折:從忠於原著、挪移時空,到解構經典重新拼貼,他找到了跨文化戲劇的密碼自由。
-
企畫特輯 Special
他者凝視下的自我重組
《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陷入夫子自道的傳統敘事方式,有別所謂「現當代戲曲」、「小劇場京劇」,《獨、角、戲吉嶽切》並沒有一個先占有的故事脈絡,用形式或文本不斷去碰撞;而是回到與自我對話位置,將京劇客體化、陌生化,成為被討論對象。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境遷人變 試問《知己》依舊?
台北新劇團的新製作《知己》,改編自中國劇作家郭啟宏的同名話劇,描述三個朋友剖心交往的動人故事;因為郭啟宏與新舞臺館長辜懷群對「知己」的不同看法,竟促成了雙方的合作。戲曲版《知己》由李寶春改編、導演與演出其中一角,並邀來旅台崑生溫宇航助陣,以不同劇種的表演方式區隔角色性格。
-
這樣過日子
劉欣然 跨行表演 一切都為戲
劉欣然,北京人,北大中文系畢業,從小學習聲樂。畢業後考進氣象局當公務員,參加全國京劇票友大賽多次獲得金獎,拜「錄老師」(錄音帶、影帶)為師,自學京劇有成,最終決定辭去公務員工作,轉進梨園正式拜師,成了當代最受矚目的京劇男旦之一。 以梅蘭芳為首,「四大名旦」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演男旦的人並不多,像劉欣然這樣中途出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他模樣俊俏挺拔,扮相雌雄莫辨,溢美稱讚之詞從沒少過,批評聲浪也有,說他不是演女生就是同性戀,說他怪,說他中途出家唱的不比科班好。他都沉穩以對,他知道戲是戲,人家怎麼想歸人家去想,進這圈子不是為了跟人鬥唇舌,不是為了討稱讚,是為了戲。要學該學能學的還多的是,現在甚至參與了管理行政職。除了把戲做好,讓自己持續進步,只要對得起自己,是褒是貶,壓根不重要。
-
幕後群像
沒有戲箱哪有戲?
舞台上演員唱念做打、演得讓觀眾動容喝采,但若沒有後台戲箱師傅的照管打理,也不會有台上光鮮亮麗的順暢演出!京劇裡頭有三大頭:劇務頭、場面(音樂)頭和戲箱頭,這三個帶頭者便能決定一齣戲的成敗。國光劇團的戲箱頭「六哥」邱毓訓說:「戲箱並不能因為不上台就不懂戲,他反而要比演員更懂戲,中國的戲箱培養過程跟演員一樣,都是從劇本、唱功開始學。」
-
企畫特輯 Special
香港2012中國戲曲節 十台好戲讓戲迷走南闖北
中國傳統戲曲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經過不斷吸收融合與演進改造,產生了多元豐富,品目繁多的劇種。舞台上精雕細琢的手眼身步法,不僅是歷史長河的累積和沉澱,亦是各地風俗民情與文化特色的反映與表現。今年香港「中國戲曲節」精選十台傳統節目:優美清雅的崑劇、韻味醇厚的京劇、柔美瑰麗的越劇、甜美婉約的黃梅戲、草根通俗的歌仔戲、率真豪放的秦腔、質樸粗獷的粵劇、高亢激越的贛劇及說唱曲藝,帶觀眾一同遨遊戲曲藝術的廣闊天地。
-
焦點專題 Focus
作者已死,那我呢?
紀蔚然自問,莎劇可以被當代劇作家自由挪用、僭越、撒野,但是當演員背著劇本念台詞,他們難道不是受到劇作家的支配和控制?「作者已死,那我呢?當劇本上演的時刻,作者死了嗎?」劇作家就算死了也陰魂不散。於是他的改編不只疏離地調侃莎翁,讓說書人發出「莎士比亞能寫擅掰,劇本總是又臭又長,但是他卻漏掉了安東尼和女王久別重逢的感情戲」這些議論,也後設地批判他自己這位劇作家,讓提詞者幹譙。
-
焦點專題 Focus
當京劇碰上莎劇 以虛喚實的跨文化相遇
-
焦點專題 Focus
戲中戲中戲 綻放豔后多角光芒
李小平指出,克莉奧佩特拉不只是讓羅馬大將安東尼沉醉溫柔鄉的豔后,也是一位女性君主,柔情似水與權謀兼具,不應該只有擠眉弄眼獻媚的單一姿態,而要像切割鑽石一樣,切出豔后更多的內在。
-
特別企畫 Feature 創作觀察── 戲曲篇
變與不變之間 創意迸發展望盛景
這十年,可說是台灣戲曲藝術發展最劇烈的十年,原來主流、封閉的美學在新世紀幾乎全盤崩解,各類的創新、實驗、跨界次第開展,打造一齣齣令人耳目一新的繽紛戲碼。但在創新大纛之下,傳統功底依然是不變基石,變在不變之上,於是變出未來前景。
-
焦點專題 Focus
京劇版《原野》,參悟「寬恕是福」
京劇版《原野》由李寶春與黃宇琳主演,最癡狂也最人性的愛情,刀林彈雨兩相甘心。豐富的舞台意象:蒼鬱遼闊的原野,陽光灑出如黃金的愛情夢幻,象徵曹禺對人性不滅的信心;黑夜降臨在樹林時的迷茫,深深發掘了人的心靈之複雜多面,也傳達了「心獄」遠比牢獄可怕三分。
-
新藝見/新銳藝評
從因果諭世走向一切如夢
《閻羅夢》更深一層去闡揚,從內在精神去尋求突破,將過去歷史人物及司馬貌本身的悲劇因素,暴露在我們眼前。司馬貌不是神而是凡人,他在識別與判案方面有人性上的錯誤,形成了歷史與個人雙重悲劇,竭力於人不能只寄望於難以兌現的因果報應的許諾,唯有直面痛苦,人生才顯得深沉。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不扮鬼作瘋,你哪知京劇的厲害?!
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表示,「鬼.瘋」系列精選數齣「鬼戲」與「瘋戲」的代表性劇目,不論是「疑心生暗鬼」或「真實」的人鬼交流,不管是「真瘋」或「裝瘋」,一方面強調劇情與演員內在真實情感的出發,一方面更藉由劇中角色在「不正常的精神狀態」下,演員如何以唱念做打對應詮釋,來突顯京劇的表演藝術之美。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機音樂」為底 傳統元素混融
東方歌劇開拓者——譚盾
作為華人作曲家,譚盾可說是最受矚目的一位,不只因為他曾得過奧斯卡的電影配樂獎,也因為他創新的作曲手法,混融了各種東方聽覺與視覺元素,打造出不同凡響的歌劇新貌,從《馬可.波羅》到《秦始皇》,為東方歌劇邁向西方跨出第一步。
-
即將上場 Preview 跨越京劇四大流派 演出大師經典
魏海敏 展現當下「技藝成熟的階段」
「演員就是要被挑剔的。」即將推出「藝術專場」的魏海敏說,從新編戲回歸傳統,她給自己的挑戰是,以京劇四大流派的唱作風格,一次演盡四大流派的代表戲碼,展現當下「技藝成熟的階段」;而屆時恩師梅葆玖也將來台共襄盛舉。
-
戲曲先修班Beginners’ Class
關於崑曲的天才十問
「崑曲」為什麼叫「崑曲」?跟「崑劇」不一樣嗎? 「崑劇」與「京劇」,差別又在哪裡? 為什麼崑曲常常都是演折子戲?全本戲為什麼動輒三、五十折,看得累死人? 崑曲是近年最in的表演藝術風潮,沒看過崑曲感覺就「遜」了。這個月剛好上海崑劇團帶來多齣經典戲碼,趁此時機,本刊特邀台灣土產的新生代崑劇小生楊汗如,解答天才十問,帶領不想落人後的你,輕鬆踏進「崑」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