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
-
新藝見/新銳藝評
一場共同追尋劇本現代意義的旅程
我曾猜想歐斯特麥耶運用悲喜交替的節奏、俗雅雜交的語言,可笑卻能傳遞精神困擾訊息的肢體動作,將會提高刺激觀眾獨立思考運作的可能。雖然我不確知每個觀眾的答案與心理反應,但起碼透過劇作、演員與觀眾之間的互動,我看到的不僅只是文本和角色詮釋,而是在觀看與被迫思考的過程中,轉而發掘屬於個人、對於這世界的體認與心理真實。
-
回想與回響 Echo 經典重現或偏讀? This is a question!
從《米.蒂.亞》與《哈姆雷特》延伸的一些思考
經典新作是當代戲劇的重要課題。一方面經典與時俱進,需要時代的重新詮釋,另一方面經典的深度和闊度常能激發當代創作者的靈感,啟動對話的野心。對觀眾來說,耳熟能詳的劇目更像骨董貨精品,是某種品質保證。於今是否忠於原著已不是議題,能不能超越原著才是重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想看
驫舞劇場《M_Dans2010》、歐斯特麥耶《哈姆雷特》
相對於驫舞每次那些混亂卻充滿能量與機鋒的集體即興創作,但對我而言,其實他們每位編舞家各自的獨立作品,都更精準銳利。終於他們願意用集錦方式呈現各人風貌,我以為這樣衝撞出的藝術張力,或許更為強勁。 歐斯特麥耶的《哈姆雷特》是較《玩偶之家》更具野心的作品,也絕對是世上萬千復仇王子當中,最讓人難忘的版本之一。光看開場的瘋狂葬禮滑稽劇,就已值回票價。六人不換裝兼任多角的處理,將劇本的角色內在意義梳理得更為突出,讓人想起這次的劇本修編馮.梅焰堡在他自己的《醜男子》當中類似的戲劇手段。黑暗嘉年華般的情境氛圍,暴露扮演成分的劇場美學,在在彰顯這個時代的藝術與現實氣質。歐斯特麥耶的版本不是沒有值得斟酌計較之處,然而他的膽識,已足為下一世代的藝術家取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德國人就是愛哈姆雷特
不論在語言傳統與現代觀點上,德國的莎劇製作都能雙軌並進,不落人後。但是,為何德國人對哈姆雷特情有獨鍾呢?存在主義哲學家雅斯培認為哈姆雷特是一位追求真理的英雄,他的to be or not tobe,乃求證過程中所必經的心理煎熬。哲學家的態度,反映了好思辯的德國人對哈姆雷特的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歐斯特麥耶:我想打破詮釋《哈姆雷特》的一貫傳統
曾於二○○六年率領德國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訪台演出《玩偶之家─娜拉》與《點歌時間》,讓台灣觀眾驚嘆驚艷的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將在三月下旬帶著《哈姆雷特》,來給台灣觀眾一個全新的莎劇體驗。趁此機會,本刊專訪了這位年少竄起、迄今依然引領風騷的德國導演,一談他執導《哈姆雷特》的想法與對自身創作的分析。
-
特別企畫 Feature
拉斯.艾丁格:「哈姆雷特」是我夢寐以求的角色!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所留下的三十七部舞台戲劇之中,四大悲劇之首。享譽國際的德國知名導演托瑪斯.歐斯特麥耶(Thomas Ostermeier),在臺灣國際藝術節將帶來他與眾不同的《哈姆雷特》。劇作家麥恩布爾格(Marius von Mayenburg)大膽地將原著中的二十多個角色,分給六位演員,多數演員飾演兩個角色;藉此反映該劇中複雜的人性糾葛關係,並且表現權慾薰心的陰謀背叛與人性底層的脆弱、依附。 此劇以現代的丹麥王室為場景,哈姆雷特懷疑叔叔克勞地與母親共同謀殺了父親,因母親在父皇甫逝後,即快速改嫁叔叔且由他取代王位。在看到父親亡魂後,哈姆雷特決定偽裝瘋癲來執行復仇計畫。他邀好友自導自演了一齣弟弟殺害哥哥的戲碼給母親和叔父看,在爭執中哈姆雷特誤殺了躲於屏風後的大臣,即女友奧菲莉亞的父親。奧菲莉亞因悲傷過度而投水溺斃,其兄萊阿提斯為復仇並受克勞地的慫恿在劍上塗毒,誓言殺死哈姆雷特。在比劍中兩人各中一劍,狠毒的叔叔為謀害哈姆雷特而在酒中下毒,王后卻不幸地誤喝毒酒致死,最後哈姆雷特刺死叔父,臨終前要求好友把他的故事流傳給世人。 歐斯特麥耶在此劇中以挑釁的語言、激烈的肢體與繁複的多媒體影像等,突顯其暴力美學,他將人性貪婪、邪惡、慾望、衝突表現得淋漓盡致。劇中的哈姆雷特一角,隱喻現代社會的病態;他懦弱無能、神經多疑、充滿仇恨且愛大放厥詞,在過度的悲傷壓抑後,使他的理性遭受矇蔽,帶領他步入毀滅,天倫慘劇的收場,令人不勝唏噓。整齣戲高潮迭起且不乏精采的橋段,例如母后穿時裝、披白紗、戴墨鏡,在台上由再婚的美麗新娘轉變成魔鬼的猙獰面孔後,繼又變裝為奧菲莉亞,讓哈姆雷特的戀母情結辯證,更有說服力!另外,貫穿全劇的偽裝手法,使角色間的對立與多重關係充滿弔詭。 德國天王演員拉斯.艾丁格(Lars Eidinger)飾演主角哈姆雷特,他的精湛演出驚豔了亞維儂藝術節,媒體並宣稱他為哈姆雷特樹立了新的典範。《哈》劇在柏林演出時,大街小巷貼滿了艾丁格臉部肖像的大海報,報章雜誌大篇幅的訪談、報導,使已有知名度的艾丁格更快速竄紅,讓電視劇、電影邀約接踵而至。二○○八年由他領銜主演的電影《其他所有的人》Alle Anderen(導演Maren Ade),被柏林影展提名最佳男演員,更令他成為炙手可熱的超夯演員! 艾
-
特別企畫 Feature
設計「總體空間」 作品展現政治性
《哈姆雷特》的舞台設計裴普鮑姆,是目前德國中生代的舞台設計中,最富盛名的一位。我們曾經看過他設計的《玩偶之家娜拉》、《點歌時間》,可以發現他的設計非常多樣。生於東德的他,總是不忘在作品中呈現政治性,這種政治性是:「刺激觀眾反思剛剛在面前呈現的演出。」
-
其他分類
生命永續 藝術璀璨—2010台灣國際藝術節
兩廳院2010年台灣國際藝術節(簡稱TIF)即將展開,今年的規模尤甚於以往,不但反映了「科技與藝術」的主題,更彰顯出藝術家們對於人類普世價值及地球多樣性生態的關懷,精采的藝術盛宴於二月十九日登場,請勿錯過!
-
城市藝波 Cities & Arts
紐約:百老匯之秋 好萊塢星光璀璨
二○○九年秋季,話劇掛帥,其中又以明星戲碼最被看好。好萊塢明星,借百老匯來充實自己的履歷表;百老匯捉星光來賣有語言限制的話劇票,行之有年。新季最閃亮的星光,莫過於「金剛狼」休.傑克曼、「現任○○七」丹尼爾.克雷格和裘.德洛。狼人和○○七搖身一變,在A Steady Rain飾演兩個芝加哥警察;裘.德洛花邊新聞超過電影事業,演出《哈姆雷特》似乎有點想借百老匯翻身的味道。
-
特別企畫 Feature
偷窺後窗,看一場無言的歌劇?
由李果拉導演、西班牙里屋雷劇團演出的《歐洲之屋─哈姆雷特之無言序》,藉著父親喪禮後返家的一段時間,完整展示劇中的所有人物關係,透過舞台上一幢豪宅的剖面,各個窗戶展露出來的場景,推演出悲劇的發生。導演有興趣的顯然不是故事,而是現代人的生活,與現代空間。與其說這是無言劇,不如說更像是一齣無聲的歌劇。人物情緒的起伏,那偶爾爆出的聲響我們可以感覺到隱形的旋律在流動,但是聽不見。
-
特別企畫 Feature 西班牙里屋雷劇院藝術總監
李果拉:我們想表達的,都已反映在這場「序」中
執導《歐洲之屋哈姆雷特之無言序》的阿雷克斯.李果拉(lex Rigola),以特別的空間形式展現莎翁名作《哈姆雷特》,雖然只是一場「無言序」,但已營造出風雨將屆的命運氛圍。本刊透過電子郵件訪問了這位年輕的劇院總監,請他談談他創作這齣戲的想法與經過。
-
特別企畫 Feature 九○年代後 依然站在「前衛」的浪頭上
舞台更空寂 讓表演魔力無限迸發
從九○年代至今,布魯克依然領導著前衛劇場,繼續實驗,作品風格仍然多樣多變,追求高度劇場性的精神卻始終如一。一貫關注人類內在心智奧秘與外在社會文化問題的他,持續以以創新有力的劇場形式來加以展現,在設計美學上益發地簡樸精練近乎空台,卻以演員的精湛演技填滿甚至超越劇場本身。渾然天成的境界,讓人看過戲之後,久久不能忘懷。
-
戲劇 喜劇天團 經典再現
屏風搬演《莎姆雷特》 為二十歲暖壽
《莎姆雷特》可以讓觀眾見識屏風表演班的喜劇精華戲中戲的運用與時事的嘲諷;藉由莎翁名劇《哈姆雷特》的角色情節,進行破解再建構,借用莎士比亞的台詞,影射虛構劇團(風屏劇團)中演員的內在處境。藉著這齣戲,李國修更想嘗試當悲劇碰上悲劇,是否如數學中負負得正的原理,進而轉化印證「悲悲得喜」的喜劇結果?
-
特別企畫(三) Feature
劇場是「瘋狂」唯一合法的場所
無論是西方希臘悲劇的源流,或者東方「瘋狂」表演的系譜,舞台上存在著這麼多的「瘋狂」。也許,唯有「瘋狂」才是戲劇的本質吧,因為劇場是「瘋狂」唯一合法的場所。現實世界不斷排除「瘋狂」,要求人必須是他自己。而劇場是人可以不是他自己,以他者的聲音說話,以他者的姿態行動唯一合法的「特權場域」。
-
國際藝訊GLOBAL STAGE
彼得.胥坦與俄羅斯演員合作《哈姆雷特》
彼得.胥坦與俄羅斯演員合作《哈姆雷特》 彼得‧胥坦為柏林戲劇節創辦者之一,也是當今全球五大舞台名導之一,在德國戲劇界的地位,相當於碧娜‧鮑許。這回領軍俄羅斯最出色的演員及舞台工作者「俄羅斯國際戲劇組織聯盟」,將把莎士比亞經典劇作《哈姆雷特》搬上香港舞台,全劇俄語演出中英文字幕。 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Cullberg Ballet《家家過日子》、《上氣不接下氣》、《有點兒》 去年初曾來台跳《天鵝湖》的瑞典庫柏格芭蕾舞團,光頭男舞者穿上蓬蓬的tutu舞裙,暴力狂舞令看過的人仍印象深刻;這次到香港演出的三隻舞碼各有來頭:《家家過日子》榮獲二○○三年愛丁堡國際藝術節的「先驅天使獎」,與《上氣不接下氣》皆是目前藝術總監Johan Inger的作品,另一舞碼《有點兒》則是《天鵝湖》編導馬茲‧艾克(Mats Ek)的作品,曾在荷蘭藝術節五十周年慶時獲頒「編舞家年獎」。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 捷克愛樂管弦樂團的開閉幕演出 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開幕日五月十二日是史麥塔納的忌日,因此在一九五二年,主辦單位以史麥塔納(Bedrcih Smetana)的交響詩《我的祖國》Ma vlast在市政廳前揭開音樂節序幕,並在音樂節閉幕時以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為作結。這一個安排大受歡迎,從此變成布拉格之春音樂節的固定模式。今年因為適逢德佛札克逝世一百年,閉幕音樂會才改成德佛札克的曲目為主。 羅勃‧勒帕吉(Robert Lepage) 與 Ex Machina劇團演出The Dragon Trilogy 挪威貝爾格國際藝術節在專業經理人的經營下,開出漂亮的節目單,這回請
-
深度藝談
人生,沒有完全的悲劇
這是一個飽經風霜、閱歷豐富的傳奇老人,他蒙過冤,入過獄,當過記者,也做過政府高官,據說,他是唯一一個在副部長任上仍堅持在舞台上表演的人。 前中共文化部副部長,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員英若城於去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病逝。去年八月,在英若城病榻前的最後時日裡,接受大陸新聞工作者徐燦的專訪。透過這篇專訪,我們彷彿見到英先生伏案戲劇翻譯的工作的現場。對於其生命舞台的浮沉,英先生有他對自己的蓋棺論定;而對中國戲劇的發展,油盡燈枯的生命依然不減澎湃熱情。
-
愛丁堡
名導新詮經典、舞台各展春秋
相對於胥坦的古典與節制,貝耶多的《哈姆雷特》顯得大膽又顛覆,兩人堪稱代表了歐洲導演詮釋經典劇作的兩種極端風格。胥坦忠於原著的傳統,作品散發古典紮實的魅力;貝耶多具顛覆創新的精神,大膽翻新演出形式和改編原典,作品犀利直指原著核心。
-
經典解剖室
未完成的後現代
當一齣戲劇於觀照人生或現實的同時,亦對戲劇的多種面向(本質、形式、手法)進行探討的話,那齣戲應可歸類後設劇場的範疇。也只有這樣,皮藍德羅於後設劇場的貢獻才不易被抹煞。質言之,皮藍德羅才是後設劇場的先驅。
-
回想與回響 Echo
看「誰」在說話?
《誰殺了國王》幾近將《哈姆雷特》原劇打散再重新拼貼組合的嘗試,固然令熟悉《哈》劇的觀衆有所會心,但無可避免地,也必須面對如何對前述角色加以重新定位的質疑。
-
回想與回響 Echo
風格與詮釋
所謂「原汁原味」這樣的說法,不僅語義含糊,而且有如海市蜃樓般虛幻不實。比較値得留意的,恐怕是演出風格與角色詮釋的問題。因為這兩者直接關係到表演團體──尤其是導演與演員──對搬演戲碼的認知與詮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