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懷民
-
演出評論 Review
呼吸、心跳、身體——舞蹈
最終,舞者們的呼吸與騰跳是生命最原初的悸動從出生到死亡的心跳;而那舉起的手臂訴說的或許是呼喚、渴望、或是最後的道別。林懷民用《鳥之歌》證明了,舞蹈的意義不在動作的多寡,而在於身體與其他元素的互動間,所開展的想像空間與生命厚度。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讓文化想像浴火重生
大年初五的一場大火,燒毀了雲門舞集排練場,也讓台灣民眾看見,一個享譽國際,象徵台灣品牌形象的表演團隊,長年創作出馳名全球的舞碼,而孕育這一切的,居然是一處寒傖的「鐵皮廠房」,而且還是違建,雖然雲門舞集創辦人林懷民說,那已經是雲門的「天堂」。 雲門違建,是台灣表演藝術團隊困境的縮影,若不是這一把火,恐怕也沒有多少人驚覺,長期以來,台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就是如此辛苦地在邊緣求生存,政府對文化發展的輕視與邊緣化,投注在文化建設上的資源,竟是如此不足與匱乏。以今年文建會扶植團隊預算來說,一億元要扶植六十六個團體,林懷民直言:「很可笑,看不出當局有什麼願景、雄心及認識。」他的大聲疾呼,是所有藝文工作者共同的心聲,然而被大家認真聆聽,被掌權者所重視,還是必須在付出慘重的祝融災變後才開始。大火過後,從中央到地方縣市政府,各黨派的政治人物紛紛搶著慰問,急著要提供各項補助,好像一夕之間都懂得重視起文化來了,然而或許最重要的是,台灣當政者對文化願景與想像,是否能浴火重生? 面臨舊排練場的拆遷、新落腳處的整修,雲門在林懷民的堅持下,仍如常進行整年度的公演行程。三月底登場的《春鬥》,集合六十一歲林懷民和已逝舞者羅曼菲,以及兩位新生代編舞家鄭宗龍、黃翊的創作,要大家一起目睹,雲門舞集浴火重生後的能量強大,展現三十五歲的雲門旺盛的生命力。 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將在本月登場,由被譽為歐洲舞壇前衛女教主,加拿大最活躍的編舞家瑪麗.書娜揭開序幕,帶來靈感發想自希臘神話的最新舞作《奧菲歐與尤麗蒂茜》;法國里昂芭蕾舞團,將獻上歷演不衰,編舞家瑪姬.瑪漢為其量身編作的現代芭蕾舞劇《灰姑娘》。國際舞壇兩大重量級編舞家的作品相繼來台,透過專文,讓讀者了解她們如何解析身體、想像身體、品味身體。 劇作家、文本與劇場間的三角關係,如何在藝術創造的過程中不斷反覆辯證,衍生舞台搬演無限大的詮釋空間?透過即將上演的六檔以文本出發的戲劇製作,我們帶讀者從解讀劇作家、透析文本、到劇場再現,呈現六種迥異的對話路徑,同時也隱約折射出,文本中所關注的戰爭、愛、暴力、人性等種種議題,如何引發身為當代劇場觀眾的我們思索,並產生跨時代的連結與共鳴。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世代身體答客問
這次雲門舞集2的「春鬥」,同時展現林懷民、鄭宗龍、黃翊三位不同世代男編舞家的作品,我們於是提問邀請三位作答,看看對於身體,對於舞蹈,不同世代的他們,是否有著相同╱不同的體會?
-
特別企畫 Feature
極簡,回歸身體的純粹之美
回到身體的原初觀照,回到舞蹈的基本功法,於是,有了林懷民的《鳥之歌》,有了羅曼菲的《羽化》。首次為雲門2舞者編舞的林懷民,藉著規律跳躍的動作與變奏,來幫他們打造更強悍的身體。《羽化》是羅曼菲的早期名作,創作當年才卅二歲,該舞純真而抒情,林懷民說:「她努力處理結構、動作、和音樂性,是氣質美好的完整作品。」
-
藝@書 邁向總體藝術
歌劇革命一世紀
編按: 本期刊出黑眼睛文化「劇場手邊書」系列的第三本書《邁向總體藝術歌劇革命一世紀》精采摘要,針對「社區劇場」提出精采的見解。該系列由牯嶺街小劇場策劃,耿一偉主編,是一項長期的出版計畫。以手邊書的親和形式,兼顧前衛、時代性、深入淺出的考量,尤其注重以個別作者對國內現況的觀察,提出有用的論題方向,彌補中文出版的空缺。 作者序言:歌劇與現代劇場 歌劇經常被看成愚蠢的藝術,或殘缺的藝術你最好閉著眼睛聽,或是假裝無視於不合理的劇情、矯揉造作的表演。伏爾泰即曾如此嘲諷:「歌劇裡的故事都是那麼蠢,以至於無法用言語說出來,只好用唱的。」當然那是針對十八世紀而言。時至今日,歌劇演出的美學已經和伏爾泰的時代大不相同,在現代表演藝術的衝激下,一世紀來的製作觀念刷洗出許多被傳統演出風尚所覆蓋的珠玉。歌劇演出已經變成一門全新的藝術。 當代劇場無不以「總體藝術」為標的,歌劇並不獨獨例外。事實上,總體藝術(Gesamtkunstwerk)這個概念,還是華格納在一八五○年首倡的。歌劇的義大利原文opera即「組合」之意,意味著歌劇本來就是門綜合藝術。華格納更推進一步,為未來的藝術作品描繪出一種統合了音樂、歌曲、舞蹈、詩詞、美術、甚至劇場空間的表現形式。他以歌劇的「進化」形式「樂劇」作為此一烏托邦的解答。雖然,今日在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領域,對總體藝術的實踐早已去華格納的臆測甚遠,但我們驚訝地發現,他提出的原則仍是具有指標意義的。 華格納的理念有許多實際的細節。他主張演出時讓觀眾席陷入全暗、將燈具遮蔽、將樂團放置在深不可見的樂池中凡此種種讓觀眾得以專注於舞台藝術呈現的現代劇場成規,莫不肇始於華格納。他甚至首先採用左右對開的大幕來取代升降大幕,以免幕啟時觀眾先看到的是演員的腳,如今這種對開大幕仍叫做「華格納幕」。雖然之前每一代的歌劇革命家,從蒙台威爾第、葛路克、到莫札特,率皆以增強戲劇表現幅度為革新音樂語言的動力,但華格納的整體劇場策略更為徹底而影響深遠。一八七六年拜魯特歌劇院開始營運,華格納為自己的理念創造了實踐的場域。劇場史往往將後來的易卜生、史特林堡、或契訶夫作為現代戲劇
-
舞蹈
踏出遠古傳說 傳舞當代幽思
舞作以楚辭《九歌》為想像的跳板,發展出當代的舞蹈劇場儀式。八○年代後期,兩岸恢復交流、台灣解嚴「變亂」與以荷花為代表的「嚮往、眷戀」衝擊編舞家心靈;如今,作品中反映人神、人與權勢者關係的祭神儀典,引出關於「操控」、「挫折」等生命主題,此刻看起來反而多了社會變遷的風霜厚度,及寄予大自然生生不息的觀照希望。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表演藝術MIT 啟動台灣印象之鑰
二十一世紀美學經濟在全球成為新趨勢,產品要升級,要營造品牌,文化藝術要走向全球市場,更需要打造品牌!要讓世界認識台灣,更應該由此出發。 今年適逢兩廳院二十周年,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提出「「旗艦、品牌、國際」的營運方向,欲以三年時間打造出台灣表演藝術的品牌,而這個「旗艦計畫」將駛向何方? 本刊特別邀請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兩人各自從文化策略和民間表演團隊經營的角度,探討台灣文化品牌邁入國際之路。 表演藝術的台灣品牌是什麼?我們的文化藝術在社會中的處境為何?整體文化資源從上到下,從政府政策、產業環境、到美學教育,是否有配套機制?雲門舞集、優劇場、無垢舞蹈劇場、當代傳奇劇場這些站上國際舞台的台灣表演藝術品牌,從他們的經驗中,可以給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近年與台灣文化密切交流的德國、英國、法國、加拿大等國文化官員眼中,台灣表演藝術又展現了什麼樣的優勢與特性?如何讓表演藝術MIT,啟動世界對台灣的印象?本刊在此特別為大家做深入的探討。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主題對談
美學台灣.文化品牌
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多年,無論在創作面、思考面、人才面、技術面,都有一定的沉澱與累積,而在創意產業為主要潮流的當下,本就以創意為核心的表演藝術,如何在建立品牌與行銷策略上增強實力,以大步踏上國際藝壇?針對這個議題,本刊特邀在文建會主委任期內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現在正要推動兩廳院旗艦計畫的國立中正文化中心董事長陳郁秀,與帶著雲門舞集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的編舞家林懷民,在推展台灣繪本踏上國際的旗手、格林文化發行人郝廣才的主持引言下,激盪出他們的思考與看法。
-
兩廳院20週年特別企畫Feature 前導經驗
他們領航,量計波濤的高度……
他們在世界還不知道台灣表演藝術的年代,如先人開疆拓土般地在國際藝壇上打造「台灣」這塊招牌,在墾拓的過程中,曾遭遇怎樣的困難艱辛?又是如何面對與解決?本刊特地訪問四位已在國際揚名的團隊領航人,告訴我們如何航向那未來的海洋。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台灣的舞蹈劇場風潮 1980s-1990s
碧娜式身體 權力與論述的角力戰場
早在八○年代,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就已經在台灣悄悄地展開了創作的影響力。隨著當時解嚴、社會運動的興起,編舞家們以舞作反映對社會議題的思考,而舞蹈劇場的形式正適合進行這樣的呈現,林懷民、陶馥蘭、蕭渥廷等編舞家,即以這樣的「碧娜式身體」,進行各種論述、權力的辯證。
-
當我遇上兩廳院Memory about NTCH 雲門舞集藝術總監
林懷民:雖然陳舊,仍是間體貼的好劇院
它是華格納式的空間,德國歌劇院的翻版。面對如此大的舞台,我們的製作反趨精簡,這個超大舞台日後成為一個丈量尺度。九○年代以後,到兩廳院首演新舞作,接著就可以到全世界巡演了!這對雲門來說深具重要性。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蹈
絕美「聖獸」 舞出神聖方圓
西薇‧姬蘭與阿喀郎.汗攜手合作的《聖獸》Sacred Monster 無疑是今年最為人矚目的舞蹈界盛事。以金童玉女形容這兩位舞者,仍嫌太尋常。無論是姬蘭或是阿喀郎,都以奇特、炫目、近幾完美的演出,一再帶給觀眾驚喜,並在國際舞壇上各自建立不可動搖的地位。這次攜手合作,更加上同樣次次撼動國際舞壇的台灣編舞家林懷民,不禁令人屏息以待。
-
歐洲人文筆記
捉風,捕影
他們捉風捕影。林懷民一直對光影有很深的感觸和運用,而從九一一後,蔡國強意識到宇宙的悲愴感。他們一起說說,一切又不算數。捕風捉影,回到宇宙。雲門是一個宇宙。
-
舞蹈
身體意象消失於隱喻不在之中
崛起於七○年代戒嚴時期的「雲門」,它所意味的就不僅是戒嚴政治所賦予身體動作的一種保守性,從《薪傳》即可略見一斑,直至現今仍能看到從「太極導引」發展到以書法為概念的中國情調,無一不是身體在翻轉之中可以掰出五、六個以上的動作,大概只能說看「雲門」的觀眾,也許無法適應當代舞蹈其實可以不需要那麼多動作的,或者說動作不應該用來只是壓迫身體在移動時產生動力。這次「雲門」在最新的舞作《風.影》中,號稱與當代重要藝術家的合作,讓我們期待的是兩位大師的合作在表現當代性上,所更能揮灑出來的恢宏格局。 在拚湊起來的動作中迷失的觀點 林懷民作為《風.影》的編舞家,他的表敘能力幾乎都被覆蓋於蔡國強巨大的陰影下,如何在最好的timing把代表蔡國強符號的「爆炸」在舞台上呈現?這也不僅是因兩位大師的合作,而產生這個令人好奇的問題,更可能因此創造了華人藝術家在當代藝術上一種新美學的表現形式。 然而,答案竟然是通過投影的方法來呈現蔡大師的作品記憶,這就顯得有些些抄捷徑了,當然為了這樣的呈現形式,又不得不設計出舞者模仿京劇場面的耍大旗技藝,好讓「爆炸」投影在白色大旗上面,這一切都合情合理到近乎跟看好萊塢電影一樣,令人(尤其是曾在廣場看「雲門」表演的那五萬位觀眾)在小市民的審美經驗上產生很單純化的滿足。 而當代舞蹈中所被論述的「舞蹈」之意義,在這支號稱以結合當代藝術為創作議題的舞作上,就看得出左支右絀,其「意義」不是通過身體意象的形塑而產生,卻在拚湊起來的東、西方動作之中漸漸喪失,終至看到後半部,仍然無法從編舞家提供讓我們可資運用的元素(裝置、影像、聲音)中,建構出一個在觀賞上通過現實思維得以捕捉其意的觀點。 就算有編舞家自己形塑的隱喻嵌於其中,譬如說,玻璃鏡斜掛而倒映出來的身體像顯微鏡下蠕動的生物,配上了青蛙呱呱叫的音效,詭異有餘,卻因「爆炸」語境所延展的旨意缺少了一定的穿透力,當碰到這樣稍具「意義」的隱喻,反而無法讓詭異配合作品議題而產生一定的效用性;語境缺乏了這樣的效用性,反導致作品的隱喻系統在穩定性上的不足。 動作無力形塑身體隱喻的深度感 或者說,場面上諸種所呈現的意象,是用了一種被化約了的語言所表達出來;假若那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劇場」是一個處理「人」的所在
林懷民V.S.李名覺:給新生代劇場設計的10道Q&A
對談時間:2006年12月9日下午1:30~3:00 對談地點: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 記錄整理:台灣技術劇場協會 我滿心期待再回到這裡。摘自《李名覺.台灣.1997》 一九九七年,李名覺因為他在台灣第一次的舞台設計回顧展,踏上寶島。在離開近十年後的二○○六年終,李名覺終於再回來了。 雖然,這次李名覺大師原本是受邀為高雄衛武營的競圖評審而返台,但是在這短短的一週內,他仍不辭辛勞地南北奔波,在公幹之餘,仍抽空和本地的莘莘學子們見面,並且親自指導他們的作品。 「我們是極盡所能,非榨乾Ming(李名覺)不可。」主辦單位之一、台灣技術劇場協會的王孟超說得可能有點誇張。但是的確,李名覺飛機剛落地,接著就踏進了華山藝文中心,開啟了「李名覺舞台設計大師班」的序幕。他從中午十二點整開始一直授課到五點,連茶點時間他也不放過,還偷偷地溜回會場,與學生們繼續討論。五點一到,李名覺又上飛機下高雄,在衛武營一次又一次的會議中度過兩天,十二月九日,我們又在台北見到李名覺,眼前這位臉上總是掛著兩彎笑咪咪眼睛的舞台設計大師,再次用行動證明,他對劇場及教育的認真態度與無比地熱誠。 從一九八○年代,經由編舞家林懷民的引薦,帶領台灣的觀眾認識了李名覺大師的設計,也讓台灣許多的劇場工作者趨之若鶩,紛紛前往耶魯大學,接受李大師的薰陶,將所學帶回台灣。這次兩位大師的對談,就是希望藉由林懷民精準而貼切的提問,盼讓更多的人進一步了解李名覺的創作。 在此次對談中,李名覺不斷強調,歷史對我們今日有著決定性的衝擊,而「劇場」,就是處理「人」最重要的一個「再現」的場所。因此,他在在提醒我們,身為劇場人應隨時留意世界的脈動,劇場設計者,更不應只為工作,或是光注重形式想一味地追求突破,而被困在自己的世界裡。
-
藝視窗 News
第六屆華文戲劇節香港登場
第六屆華文戲劇節香港登場 綠光劇團《求證》應邀演出 集結兩岸四地的戲劇工作者,自一九九六年起舉辦的「華文戲劇節」,將在明年一月於香港登場。今年以「華文戲劇百周年」為主題,總結與前瞻華文戲劇的發展,探 討華文戲劇在廿一世紀發展的可能性。預計共有來自北京、台灣、澳門及香港在地多個劇團參與演出,其中,台灣由綠光劇團頗獲好評的《求證》代表參加。「華文 戲劇節」其他研討展演活動包括「香港舞台中國情」展覽、「戲劇一條龍」教育推廣、「雷聲大,雨點也多銀幕上的《雷雨》」研討會及「香港舞台劇獎頒獎典 禮」等。(廖俊逞) 李名覺vs.林懷民 大師對談 曾為雲門舞集設計《紅樓夢》、《九歌》等作品的美國舞台設計名家李名覺應邀來台擔任「高雄國家藝術文化中心」 國際競圖的評審工作,並將與台灣舞蹈大師林懷民舉辦對談。兩位創作力鼎盛的大師,浸淫在集文學、音像、舞蹈、戲劇於一體的舞台場域中。二位大師將從不同的 世界角落,看見不同的舞台世界,與大家分享藝術家創作的泉源。對談將於十二月九日誠品信義店六樓視聽室登場。有意參加者須先預約座席。詳情可參網站 http://www.tatt-oistat.org.tw/或電洽台灣技術劇場協會02-7725-0909(廖俊逞) 華山創意文化園區 經營定調 文創產業、跨界藝術以及人才培訓平台 經歷四年的研究、規劃及開發整建,「華山創意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向終於定調,明年將正式進入文化創意產業的管理運作。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表示,所謂的文化園 區,代表著是許多藝文活動可在此發展,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人才的培育的場域,也邀請藝術家、文化人、流行音樂、影視、從事文化創意產業的公司進駐華山,使華山成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平台。 第一部分開放的將是原酒品「包裝室」及「包裝股辦公室」的空間,設計成電影實驗場,提供國片、紀錄片、短 片、獨立製片、非商業性電影等等之映演。其餘空間也將陸續開放營運。園區內規劃以「
-
舞蹈 林懷民打開門 歡迎「爆破」雲門的慣性!
黑雪、黑洞、黑彩虹,蔡國強造《風.影》
當亞洲最重要的編舞家林懷民,遇上名列全球最有影響力的百位藝術家之一的蔡國強,會「爆」出怎樣的火花?答案是《風.影》,一個以「黑」、「白」為主調,整場演出疾風颯颯,暨挑戰雲門舞者,也挑戰熟悉雲門套路的觀眾。
-
戲曲 轉軸撥弦就是舞蹈 林懷民讓南管回歸純粹
王心心獨抒《琵琶行》的悵然之情
林懷民卻欲藉由此作舒展《琵琶行》字裡行間飄渺卻又絕對的存在感,並重新定義舞蹈。經過林懷民提點,王心心悟到:「我的坐,就是動作;我彈琵琶的揮手、擺肘,就是動作;我的開口與抬頭,就是動作。」
-
藝視窗 News
金光布袋戲 創造了台灣戲劇史上最精采的一頁
金光布袋戲 創造了台灣戲劇史上最精采的一頁 最能代表台灣精神的意象是什麼?今年初,新聞局票選台灣意象,布袋戲擊敗台北101和玉山,成為最具台灣意象的代表作品。即日起到明年一月十四日,台北偶戲館邀集全國最知名的布袋戲劇團,策劃了台灣「金光布袋戲」特展,要讓大家認識最具台灣本土特色的布袋戲文化。 台北偶戲館這次共展出三百尊一九四○到七○年代最具知名度、造型奇特的金光戲偶,兩百件難得一見的幕後道具、文本、服飾、兵器,還有國寶級金光戲檯彩繪大師 陳明山為展覽創作的獨特螢光色彩三十呎大戲檯。活動洽詢:02-25287955,或上網www.pact.org.tw。(廖俊逞) 許常惠回顧展 巴黎「外國文化週」參展 過世已逾五年的音樂家許常惠,早期策動台灣的「民歌採集運動」,對振興民族音樂貢獻良多。文建會特別策劃「台灣民族音樂領航者──許常惠回顧展」,以許常惠 的一生回顧為內容,赴法國參加巴黎第五屆「外國文化週」展出。。這項活動將自九月二十八日起在巴黎台灣文化中心展覽廳展出一個月,將與三十多個國家的活動 共同舉行,開幕當晚並在巴文中心演藝廳舉辦紀念音樂會。(廖俊逞) 台大「現代劇場研討會」 議題回歸創作本體 延續文建會分別於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九年舉辦的兩屆「現代劇場研討會」,「二○○六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由台灣大學主辦,十月七日到九日舉行。今年研討內容 回歸創作主體,兩大主軸:理論與實務全面研討、台灣本位vs.國際視野,希望從創作面及生態面總結台灣劇場近二十年發展,尋找一個與國際相互觀照,又有主 體美學與創作觀的未來發展願景。在技術劇場部分,近十位學養與實務兼具專業人士均發表論文,質量與編導創作論述幾乎等量齊觀。除了研討會,台大亦邀請賴聲 川及聶光炎兩位執劇場牛耳的大家發表專題演講,詳細議程洽台大網站http://ccms.ntu.edu.tw/~theatre/。 (廖俊逞) 林懷民為芭蕾天后西薇.姬蘭編作獨舞《莎
-
歐洲人文筆記
不妨再去看一場雲門
字是載具也是意象,在舞台上不太碰觸,他們超越性別,跨過愛欲是非,他們排列,延長,呈現,組合。他們各自呼吸,各自伸展自己的生命,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和平相處之道。在書寫的國度,你寫故你在,舞者讓我們明白,無論是書寫或者運動只因紀律而生,美便是武器,美學成為對無聊及貪腐的最高抗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