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奕華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呷一口,好眠
電視和電影比較起來,電影更接近閱讀。就算電視劇也是說故事,它的章節分段,總不似電影來得簡潔精煉。對白是電視劇的殺手鐧。氣氛的營造,意象的呈現,還有布局的建構,卻是一部電影高下立見的關鍵所在,而當中沒有一項不與「時間如何被巧妙濃縮,思想與情感空間又如何被開天闢地」有關。故此,電影讓觀看的人更主動,到一個地步,它可以是一個我們還未入睡,但已開始在做的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預見與遇見
有些戲(文學)的主題針對的正是自覺的誕生,又或,藝術的意義,正是探問人的自覺來自那裡,去向何方。這個問題,要「懂」,便需要花上更多更多的時間精力心思和情感鑽研,因為,自覺性之於每個人,都是靈魂雕刻,不可能有一種現成的「懂」適用於所有人,除非這種「懂」是個罐頭。
-
即將上場 Preview 林奕華的首部音樂劇
《梁祝的繼承者們》 追尋「我是誰」的旅程
翻轉過四大名著的林奕華,這次將中國的經典愛情故事、以戲曲形式傳唱人心的《梁祝》重新塑造,轉化為音樂劇現身,把背景從原本的尼山書院改為藝術學院,在藝術學院的課堂練習裡,梁與祝、觀眾與演員們藉由許多課題反求諸己,於是「繼承者們」從創作中「學習看東西的新角度、認識自己的新方法。」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講台與對岸的距離
講座怎樣才能讓聽眾聽見自己,和戲劇怎樣才能讓觀眾看見自己,是不是如出一轍?原來兩者都要提供反射空間。弔詭的是,人在看和聽的當下,卻認為必須把自己完全交給講者,而不是讓靈魂出竅,與那不知在何時何處遺失了的自己不期而遇。是以,「主題」、「訊息」等可被掌握的東西常扮演著柺杖的角色,教人誤會倚賴便是投入。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情感的繼承者們
把「梁祝」搬上舞台於五十年後,不能說沒有唏噓,當年把錄音機帶進戲院偷偷把全片唱段錄在卡帶上的少年,終於了卻一樁心願,有了自己的傳唱版本每次有人問我為何要把音樂劇的主題定案在這古老傳奇時,答案都是那個:「我也希望它能像原裝黃梅調電影打動我般,讓現世的年青觀眾被感動。」劇名的意涵亦因此呼之欲出,我是有心教梁山伯與祝英台的精神,借曲與詞的「膾炙人口」得以繼往開來。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探偵之心
《心之偵探》終極謎團因而就是,普通人與不是普通人的人,那一個才真的「孤獨」?是普通令人自覺存在感薄弱?是不普通令人自覺沒有歸屬?存在感薄弱和沒有歸屬那一個更虛無?尋找這個答案是不是就是「孤獨」之源?是消除「孤獨」所以殺了「幸福」,抑或是追求「幸福」的不可能成就了「孤獨」?它們為什麼不是一體兩面?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Face Value
誰叫臉書根本就是櫥窗中的「後窗」。太過中門大開,就如「夜不閉戶」的居室,既不神秘,更不性感。是以,偷窺別人是手段,鼓勵別人偷窺自己才是目的。不要小看高來高去的臉書罵文,還是有人會因眼前出現一篇而由頹糜變抖擻,精神一下子全到位。「誰是?誰非?」臉書上的硝煙如是也是免費娛樂,兼備雙面之效,消費人之餘也消費自己。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瘂弦的影響
我與瘂弦邂逅,是在香港二樓書屋的始祖傳達書屋,它那無可替代的特色,是有一面落地臨街大窗,大窗外是一株大樹。樹的綠意,在天晴時給書屋添了涼快,天雨,則讓書屋增加寧靜感。主人是漫畫家,賣的全是台版書,我在那邊消磨了大量的寂寞少年時,第一次讀到如音符般的文字,就是〈如歌的行板〉。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一面觸動現代華人的照妖鏡
林奕華為華人社會量身打造的作品,容易觸動的,或許是觀眾內心以為不存在、或不願意面對的課題,因此觀眾再也無法如觀看國外作品般自外其中、被動安全地扮演觀眾角色、接收導演的詮釋與手法。如林奕華自己提過,很多人進劇場不是為了要發現自己、找到未知,多想望在熟悉主題中找到慰藉。若是跟著林奕華走出個人的舒適圈,劇場裡的可能性或許能與個人生命的可能性結合,「接受拒絕但不拒絕自己和他人」。
-
焦點專題(二) Focus
演員眼中,林奕華是……
思考跳躍、作品內裡層次豐富的林奕華,對一起工作的演員來說,是怎樣的一位導演?傳聞中,他總是能在最短的時間,逼迫演員向內深掘、向外發揮出強大的表演。本刊特地訪問了四位林奕華的班底:謝盈萱、莫子儀、朱宏章與周姮吟,一談他們眼中的林奕華是伯樂,是心靈偵探,是思想家,也是演員的導師
-
焦點專題(二) Focus
對不起,我不是男生
透過《恨嫁家族》中「反射思考」出的「當代女性的出路」,而它「反照」的是「當代女性的困境」。在探討這樣的「性」議題時,要討論、反思、檢視的,是權力形成的「過程」、「手段」、「方法」以及其為「主動」還是「被動」的狀態。而林奕華之所以能夠將議題用一個情節、多個層面的「反射」且「反照」出去,是因為他對於「時間」的敏銳。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三段時空,一九九九,二○一四,二○二五,特定的年份純然給過去、現在、未來包裝了花紙,內裡收藏的是一個民族的永恆輪迴,一錯,再錯,三錯,時間並不因為有著不同的名稱而有意義上的差異,它們的統稱,叫遺憾。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肉是小的鮮,味是RAW的好
亦舒早已寫過:「他必須要站在陽光下,他的地盤,推著水果,移植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行的阿慶的眼睛離開了陽光便有鈍色」必須是單純的「路人甲」,賣西瓜的阿慶才能成為女性視覺下的慾望投射物。不謀而合的,與電視節目中消防員被女主持人青睞的原因一樣,「小鮮肉」味美其實不是因為鮮,而是,原始。象徵未經修飾、渾然天成的「真男人」。
-
新銳藝評 Review
夢一場
林奕華挑了中國文學史上的鉅著加以解構,卻選擇了以大做大的方式將其呈顯,無疑地是走了一步險棋,甚至在落幕前的〈救贖〉底,林奕華都只想透過尤三姐與柳湘蓮不斷的獨白來讓觀眾理解「他們」的告解,同時也就是「所有人」的告解!然而,最終他並沒能「化險為夷」。
-
藝號人物 People 香港劇場導
演林奕華 「戲」問現代人的慾望與缺欠
從二○○六年的《水滸傳》,一路走過《西遊記》、《三國》,導演林奕華終於來到了「四大名著」最終章《紅樓夢》,整整花了八年,才完成他對文學經典的閱讀與解讀。林奕華說:「我做四大名著,不在還原歷史,而是通過戲劇思考:除了文學的價值外,這些作品對現代人來說還有什麼新的意義?」於是透過提問,林奕華將經典解構,換上時裝,成了摩登的都會男女,他說:「我的戲是照見現世的一面鏡子,照見現代人的慾望與欠缺。我的生活怎樣,我的作品就怎樣。」
-
特別企畫 Feature 演員的紅樓想像
挑戰多種角色 演到欲罷不能
薛寶釵,一個冷靜理性、沉穩端莊的大家閨秀,與林黛玉相較之下顯得平凡。但是,現代女性要成為薛寶釵何等容易?女演員要讓薛寶釵的形象立體並讓人同情更是難上加難。她是一朵牡丹,「豔冠群芳,任是無情也動人」,這樣的氣度和圓融又怎是輕易能成就的呢?因為如此,薛寶釵的形象其實並不容易呈現,卻非常值得玩味,這也是我想挑戰的。
-
焦點專題(二) Focus
不斷的詰問思索 持續的前衛啟蒙
進念.二十面體從一九八二年創團以來,就一直扮演著詰問時代、探詢歷史、憂心香港人當前生存處境、啟蒙教育、文化關注、創意激發、反抗精神等多重角色。該團在表演美學上脫開線性敘事,而以質樸的肢體造型與多媒體形式,呈現非文本的前衛演出。作品累積至今已近兩百齣,多以系列為之。而進念與台灣劇場界從早期就展開交流,也激盪出不少創意火花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跨過十年 前瞻更多可能
首辦於二○○二年的「新視野藝術節」,今年剛好跨入第十年,回顧十年來的企畫,「亞洲」和「跨文化」可說是該藝術節的關鍵字,但「新視野」的「新」是什麼?而它為何、如何、為誰展示?在「跨文化」的大潮和多媒體的廣泛運用甚至是氾濫之下,一個立足亞洲,在號稱國際都市的城市中舉辦的藝術節,如何越過這些迷思,找回自己在亞洲以至在世界的定位,以能提升競爭力去面對其他鄰近城市的演藝市場,成為「新視野藝術節」保有創意和持續發展所要思考的問題。
-
回想與回響 Echo
台灣現代舞中的「現代性」
從近半年在本地看到國外舞團類型相異、風格殊異的演出,我們不能逃避了一個我們「到底看到了什麼?」的問題。舞蹈所展示的身姿之美,其實已經包含著一個世界的存在,正如太極拳包含著一個宇宙的存在一樣,我們也可以從舞蹈中特定的身體行為,不僅看到民族對待身體/文化的態度,更看到身體與國家、社會的關係,所以要問:「到底看到了什麼?」,也是「有沒有看到身體/政治/文化這種連鎖關係」的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林鈺玲╳麵包師傅
高中本來唸理組的林鈺玲,卻愛上寫劇本,一頭栽下去,寫到進了臺北藝術大學,從本來主攻的編導轉任演員。林鈺玲把腦中精采萬色的美麗景致,或人或事都精緻雕琢放上舞台。身為演員的她,勇於挑戰各式角色,從林奕華的《包法利夫人》、《華麗上班族》、徐堰鈴的《迷離劫》,到現在正在排練的跨海巡演製作《孫飛虎搶親》,她閃爍著一雙大眼,好奇又專心地看著周邊所有。她靈活穿梭角色之間,嬌小身軀散放著凝聚力十足的能量,有種獨特的靈氣。表演老師林如萍形容,她的表演「以少見的內斂見長」。不論是出國working holiday,學習做麵包,和交往多年的男友結婚,她每一步都踩得踏實,照自己的步調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