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驚世炫目的「無」與「有」之間
四度重演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於香港藝術節被視為「廿世紀表演史里程碑」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四度重製展開最後一次世界巡迴,三月初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在《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中,沒有沙灘,沒有愛因斯坦,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沒有戲劇衝突雖然是卅多年前的製作,於今觀之卻仍令人驚異不已,更引發同場觀眾褒貶殊異的奇妙反應。
被視為「廿世紀表演史里程碑」的《沙灘上的愛因斯坦》,四度重製展開最後一次世界巡迴,三月初在香港藝術節演出。在《沙灘上的愛因斯坦》中,沒有沙灘,沒有愛因斯坦,沒有故事情節,沒有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沒有戲劇衝突雖然是卅多年前的製作,於今觀之卻仍令人驚異不已,更引發同場觀眾褒貶殊異的奇妙反應。
這次香港藝術節邀來義大利歷史悠久的聖卡洛歌劇院,帶來三套節目以饗樂迷。其中喜歌劇《呷醋丈夫》是現代新製作,是不折不扣的胡鬧喜劇,音樂輕鬆,歌曲演唱難度也不高,情節中亦無戲劇性高潮,透過導演羅西在服裝布景、道具與演出調度等等非音樂因素上出奇招,方能讓觀眾順利觀賞到終了。
《身體不記得的》是比利時編舞家凡德吉帕斯的比利時終極現代舞團之創團作,廿五年前初演時,該舞以尖銳的肢體語彙來質疑既有社會的框架,而舞台上精簡卻又意象豐富的表演手法,震撼了當時的舞蹈界。這個作品的產生脈絡,正是編舞家試圖透過從劇場到表演藝術的美學轉移,來探究舞蹈身體的本質,和那些被歷史文化與社會背景所形塑在身體中、無法言說的經驗。
在倫敦巴比肯中心的「新娘與單身漢們」展覽中,名導演羅伯.威爾森親自獨角演出約翰.凱吉作品《無可言說》。在長達一小時的演出中,文本不斷地重複、被解構,似無終止。儘管舞台上盈滿的文字衝擊著視覺,威爾森講演時幾無移動的姿勢、全白的臉及服裝,讓觀眾更能專注地聆聽他所說的台詞。
將於四月十三日柬埔寨新年期間開幕的「柬埔寨季」,將有超過一百廿五位柬埔寨藝術家,將在紐約推出一系列音樂、舞蹈、視覺藝術、影戲、電影、和研討會等,從傳統和現代的文創產品來呈現柬埔寨藝術。走過赤柬恐怖統治時期,許多藝術家都喪生赤柬手下,近年來藝術活動逐漸復甦,這個藝術節所要反映的,就是這些「活的藝術」。
今年邁入第十二屆的「三月音樂:當代音樂藝術節」,是德國很重要的現代音樂發表場地。今年活動由歐斯特沃爾德策展,現代音樂所包括的實驗性、表演性、樂器多元性、文化異種性、政治性都可以在「三月音樂」裡找到。三大策劃主題為「打擊樂」、「變革/斷裂」、「迷你劇、獨角劇、通俗劇」,每個主題皆有許多充滿表演性質的音樂會。
這個問題看起來老掉牙,卻也是大哉問。由皇家歌劇院與《每日電訊報》合辦的公共論壇,針對此議題邀來導演、作曲家、作家與舞者等發言,同時透過網路轉播讓網友參與發言。從對「菁英」的定義,到如何讓這些藝術更親民,參與者各抒己見,頗為熱鬧!
北京國家大劇院從○九年開始舉辦歌劇節,今年活動將於四月開始至七月初,一共上演十二齣歌劇。國家大劇院對歌劇的看重從其自製節目中的占比可以看出,五年間自製的廿八齣作品中歌劇就占了廿一齣。而距北京不到一百五十公里的天津,也有天津歌劇院今年以「有歌劇的城市」為主題,自三月廿日起陸續演出九齣經典歌劇。這樣傾力於歌劇發展,是否寓意了中國意圖邁向「歌劇強國」之路?
東方藝術中心「名家名劇月」以各劇種戲曲名家的好戲創立口碑,邁入第六屆的於三月下旬到四月底舉辦,這次除了有越劇名角茅威濤首次反串「女妝」的《江南好人》,還有京崑名角裴豔玲串聯四折骨子老戲的《甲子四折》,另集結了十五位崑劇名家的「崑劇國寶藝術家專場」氣勢也相當驚人,但陣仗最浩大的當屬北京京劇院排出的「29少in上海」,三天大戲包含跨夜版的全本《紅鬃烈馬》。
在百老匯與外百老匯,忽然同時掀起「男色」風,不少舞台劇男星在劇中裸身上陣,露出一身波浪起伏的六塊肌,說是商業考量雖通,但就劇情來看,也是角色設定需要,並非「無的一脫」。不過現代健美標準更嚴苛,現在男星要在舞台上一脫驚世,可不像保羅.紐曼當年容易了!
今年適逢德國歌劇大師華格納的兩百周年誕辰,作為大師出生地的德國當然要熱鬧慶祝,除了在其生日當天發行設計精美的紀念銀幣,從南到北,到處都有全新的華格納歌劇製作,從指揮、導演、演員、服裝設計,都是夢幻組合,歌劇迷可盡情潛入華格納的歌劇世界。
「文化」近年成為外交關鍵詞,許多國家都在倫敦設點推展自家文化,除了讓僑民、遊子聊解鄉愁,也讓對該國文化有興趣的外國人得以一探究竟。近期除了有韓國文化中心舉辦系列活動慶祝成立五周年,歐盟各國的文化機構也成立了聯盟組織EUNIC,另多個歐陸機構也與在地文化機構組成成立「展覽館路」聯盟,透過結盟,十八個單位可以彼此交流專業經驗。
喧嚷多時的巴黎歌劇院舞蹈總監繼任人選,終於在一月下旬揭曉,出線的是法籍旅美舞蹈家米勒皮耶,除了是知名舞者與編舞家,他最為世人所知的身分是影星娜塔莉.波曼的夫婿。他的獲選也不無爭議,為何要找這樣一位年輕人(卅五歲)來接這歷史悠久的芭蕾天團?可信的是,這與老團須趕上網路化、全球化潮流,及當前歐陸文化預算緊縮下,其美國經驗所能提供的求存之道,必然相關。
為紀念上海開埠一百七十周年,上海現代人劇社特別推出「海派戲劇演出系列」,由海派小說名作改編的《亭子間嫂嫂》打頭陣,總共五齣作品,展現不同時代的海派風情。其中更有首度將張愛玲一生搬上舞台的《張愛玲》,與改編自經典中國電影《小城之春》的同名越劇。
西九文化區今年再度在年前舉辦「西九大戲棚」活動,以多場精采戲曲、中國舞蹈和當代音樂的節目,吸引觀眾到訪。此活動在未來西九戲曲中心的選址舉行,由於戲曲中心的設計已然出爐,即將動工,所以這次「大戲棚」也是動工前的最後一次。另戲曲中心最近也引發英文譯名爭議,話題從文化面延燒到政治面。
上個月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亞洲巡演,本由音樂總監慕提風光領軍,未料慕提得了流感又患疝氣,只得告假休養,讓許多引領的樂迷扼腕。表演者因病取消演出前例不少,也讓主辦單位或團隊為後續收尾大傷腦筋。
○七年四月開工、原本預定在二○一○年開幕的漢堡易北河愛樂廳,就跟最近幾個德國大型建設一樣走上工期延宕、預算超支的命運!這個由名家設計、蓋在港口舊倉庫上、以波浪為造型的建築,預算從七千七百萬歐元飆到六億歐元,令納稅人非常不滿,為了減低損害,漢堡當局決定把建造的合約全部在網路上公開,供各界檢驗。
兩年前遭逢文化補助預算刪減的英國文化界,在熱鬧的奧運年之後,又要面對新一波的預算刪減;連串的報導也顯示之前預算刪減的效應陸續浮現,藝文團隊處境之艱困有目共睹。二○一三,對於藝文界而言,顯然是具嚴峻挑戰的一年。
獲選為「二○一三歐洲文化首都」的法國第三大城馬賽,在歷經籌款困難、新建文化場所進度嚴重落後、協辦者相繼退出、主席換人等等波折下,終於在一月上旬展開相關活動。但整個策劃與執行問題重重,也因資源分配不均導致某些區域居民不滿抗議。
中港藝文交流日趨頻繁,香港的表演團體也愈來愈有機會到中國演出,呈現香港多元化的藝術面貌,也漸漸發揮文化滲透力量。最近由「南方報系」旗下《南方都市報》主辦的「2012深港生活大獎」舉行頒獎典禮,香港劇場人詹瑞文與鄧樹榮即分別以喜劇《桃色辦公室》與《打轉教室》獲得「年度藝文人物獎」。
藝術團體如果要為新製作或新計畫募款,現在多了個新管道:網路募款平台Kickstarter.com,讓人描寫自己有「創意目的」的點子,告訴大家為什麼需要錢來實現這個點子,然後給一段固定的時間(通常是一個月),讓出點子的人向網友募款。去年該平台給募款者的金額超過一億五千萬美元,而電影是最大的受益類型。
擅長在非劇場空間如窖、倉庫等不起眼,也讓人意想不到的地點打造表演舞台的Shunt劇團,在暌違四年後推出新作《建築師們》The Architects,選在隱身住宅區的工廠中演出,劇情取材源自希臘神話牛頭人身獸米諾陶的故事,演出過程模擬一趟豪華郵輪之旅,卻結束在黑暗的地獄中,見證米諾陶的死亡。
由藝術家自己組織起來管理創作權的公司Adami創立近六十年,在業界具有相當的重要性,今年首度決定頒獎對某一個新進劇團提供經濟支援,還舉行了頒獎典禮送出獎金三萬五千歐元。獲獎的「沒脖子劇團」被視為目前法國最具想像力的劇團,以集體創作與即興表演為主,八年七個作品,豐富的創意贏得劇場與觀眾的口碑。
國家大劇院的成功專業腳步與充滿話題吸睛的造型,也點燃了全中國另一波造院工程,特別是落後南方已久的華北各省,無不端出大、多、絕美的大劇院計畫。近幾年已啟用或將啟用的就有山西大劇院、天津大劇院、濟南文化中心、瀋陽文化藝術中心等,但劇院管理和內容供應都構成各劇院的挑戰。
文學家白先勇筆下的「尹雪豔」,在作者的堅持下一直未能在電影或劇場中具體形象化,但導演徐俊提出以上海話演出《永遠的尹雪豔》,卻能正中白先勇下懷,欣然同意改編搬演。該劇將於五月在上海首演,除有張叔平、金覆載等藝術家參與,目前已確定由胡歌擔任男主角,而「永遠的尹雪豔」仍在尋覓中。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