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俄國劇場導演

克里莫夫 奇幻造景顛覆劇場想像

身兼畫家、設計、教授和導演四職的迪米崔.克里莫夫,是俄國劇壇急速竄紅的導演,他以戲劇張力十足、視覺意象豐富的表現方式,在劇場中打造超越語言的觀賞經驗。克里莫夫的每個製作都像一個巨大的無底洞,深深擄獲住觀眾的注意力。在他的作品裡面,有一種原始的共通性,將每一個不同文化背景的觀者緊緊串連在一起。

文字|蔡柏璋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物專訪

克里莫夫:導演就是要建構一扇讓人興味盎然的窗戶

筆者有幸透過莫斯科藝術劇院院長牽線,結識了克里莫夫並相約見面。克里莫夫非常準時,跟一般的俄國人不太一樣。他與我約定五點半,五點卅分一到,他本人便從遠方飄逸著灰白色的長髮,風度翩翩地走進來。 沒有任何一點架子,溫文儒雅的氣質讓人如沐春風。我們走進國王劇院(Kings Theatre)的貴賓休息室, 由於適逢愛丁堡首演過後,我們便從劇評的討論聊起: Q:你在意劇評嗎? A:(笑)很不幸地,非常在意。 Q:你會因為評論的關係而調整戲的內容嗎? A:不會。(停頓)喔對了,今天的訪問我會比照戲裡面的狗,Venya,接受英國媒體訪談的邏輯:「是、不是、還好。」(停頓,學狗叫)汪汪!(大笑) Q:(笑)從彼得.布魯克(Peter Brook)或陽光劇團的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的創作脈絡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他們早期的作品比較風格化、晚年作品回歸平淡。從二○○二年開始擔任導演之後的這十年,你覺得自己在創作過程中有任何轉變嗎? A:一開始當導演的時候,我只要抓到一個方向,便會很開心地想要順著走,就好像你踏上滑雪板站穩之後,便緊抓不放。但是現在我比較喜歡邊進行排練邊改變遊戲規則。從前我會直線性地引導觀眾進入我的作品,現在我喜歡迂迴地非線性引導(手在空中比劃著)。 Q:演員在你的作品裡面扮演什麼樣角色?你平常是怎麼跟他們工作的? A:非常重要。至於怎麼和他們工作,實在很難形容,就好像要你形容怎麼跟老婆相處一樣。一段關係裡面,你們的互動和行為會不斷地改變。例如在婚姻裡,是愛在牽

文字|蔡柏璋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四百年前歌劇 變身當代綜藝歌舞秀

十二小時看蒙特威爾第三部歌劇的新詮釋

《奧菲歐》、《奧德賽的返家》與《波佩亞的加冕》是十六、七世紀作曲家蒙特威爾第流傳至今的唯三歌劇,柏林喜歌劇院即以此可算是現代歌劇源頭的三聯劇製作揭開今年下半年新樂季。導演寇斯基(Barrie Kosky)的製作,幾乎是把四百年前蒙特威爾第的歌劇,作成一場現代的大型綜藝歌舞秀。

文字|沈雕龍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東京

東京表演藝術節登場 關注現實的複雜殘酷

第五屆的東京表演藝術節於十月份登場,在三一一東日本大震災衝擊後,藝術節特別關注表演藝術如何理解並表達所面對之殘酷而複雜的現實,所以這次的主辦節目系列的十二個團體,演出主題均集中於反映國際情勢和當代社會議題。另公開徵選的「新生代展演」今年首度向其他亞洲國家徵件,台灣的林文中舞團《小南管》和再拒劇團《美國夢工廠》也在角逐的一百八十個團體中脫穎而出獲選。

文字|邱馨慧
第239期 / 2012年11月號
紐約

龍應台訪美颳「龍捲風」 與表演藝術擦身而過

文化部長龍應台上任後首度出訪美加,因為本身為暢銷作家的魅力,所到之處也掀起陣陣龍捲風,頗受包含中國在內的媒體重視。龍部長訪紐約的行程四平八穩,可惜沒有拜會紐約重要的表演藝術機關,在對岸中國戮力對美輸出表演團隊的此時,龍部長似乎也應該在推介台灣藝術家方面多加把勁。

文字|謝朝宗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柏林

《劇場今日》票選 HAU劇場獲「年度劇場」殊榮

由德國知名劇場雜誌《劇場今日》邀請多位德語劇場劇評人進行的年度評選,日前出爐,柏林的HAU劇場獲「年度劇場」殊榮,也為甫卸任的藝術總監李林塔爾的成績單畫下完美句點。另尼可拉斯.史戴曼執導的劇場馬拉松製作《浮士德I+II》,則榮獲「年度演出」、「年度戲劇顧問」與「年度演員」三項。

文字|陳思宏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倫敦

「非洲特快車」巡迴英倫 放送非洲現代樂音

由布勒樂團主唱戴蒙.亞邦一手策劃的「非洲特快車」計畫,今年與倫敦二○一二藝術節合作,包下一列火車專車,巡演多個英倫城市,滿載八十多位藝術家的非洲特快車即將施展音樂魔法,到各地的車站月台、購物中心、學校、醫院及辦公室和樂迷不期而遇。戴蒙.亞邦非常期待能夠藉此將現代非洲音樂介紹給英國觀眾,呈現其中的熱情與力量。

文字|魏君穎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技術懾人穿越時空 開放演繹卻難覓感動

在亞維儂看合拍劇團《大師與瑪格莉特》

俄國作家布爾加科夫最後的作品《大師與瑪格莉特》,經合拍劇團導演麥克伯尼改編搬上舞台,並在今年的亞維儂藝術節演出。小說原著具體描繪莫斯科的情況,並突破線性結構讓故事穿越時空互相映證或反詰,麥克伯尼也運用精準的舞台技術,大範圍投影融合動畫,讓場景與角色變換多端;但劇中均等演繹的故事線,卻讓人感到處處談到卻無法讀出核心,而開放式的結局也讓觀眾在看戲時因充滿選擇而飽含疑問。

文字|鄭成功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倫敦

全世界的舞台 都有莎士比亞

為了迎接奧運盛事,英國的重要文化象徵莎士比亞當然不會缺席,以各種型態在一整年的活動中現身,如自莎翁誕辰四月廿三日起為期半年的「世界莎士比亞節」、大英博物館為莎士比亞舉辦的特展Shakespeare: Staging the World等。莎士比亞不但對各領域甚至各國劇場有深遠影響,也是英國受補助最多的劇作家,甚至有人倡議,別再補助莎劇製作了,把錢留給新創作吧。

文字|魏君穎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
巴黎

頂級豪華劇團《墜落街頭》 粉絲觀戲心情也「墜落」

以超級大偶街頭演出聞名的頂級豪華劇團,這次在巴黎夏日藝術節推出的新作《墜落街頭》,卻是不同以往的定點舞台戲,但是選自美國西部電影的題材頗讓觀眾感到莫名其妙,加上令人感到冗長的插科打諢,又很難得到大家關心的淘金者槍戰及刻意幽默呈現的技術部分,兩個小時的演出終於結束時很多人不禁鬆了口氣。

文字|謝宜靜
第237期 / 2012年0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