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歌舞伎版《風之谷》演出海報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傳統藝能放大絕 自在揮灑動漫魂

直擊歌舞伎版《風之谷》

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風之谷》,是動漫迷心中的經典之作,去年底由松竹出品、名伶尾上菊之助與中村七之助主演的歌舞伎版《風之谷》在東京新橋演舞場首演,造成歌舞伎粉、動漫粉與宮崎駿粉的轟動。故事中的科幻場景在歌舞伎舞台如何展現令人好奇,製作人兼主演的尾上菊之助表示「將利用歌舞伎最傳統的表演程式去復刻這部影響一代人的動漫傑作」,所以這部戲表面上是演《風之谷》未來的科幻世界,但是骨子裡的賣相全是傳統歌舞伎。

文字|江佩玲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悠遊形式邊緣 穿梭框架內外

二○一九年「門外漢」系列演出

在「門外漢」系列中,這個詞被重新定義,「門」既是入口也是出口,而在門口迎接觀眾的「門外漢」,全是累積多年功夫、自在穿梭於各種藝術類型與場景的跨界好手。今年的「門外漢」系列由三個編制、風格、表演形式各異的組合輪番上陣。透過傳統與當代音樂、板索里說唱與電影等跨界合作,為觀眾打開通往古今的藝術之門,這些遊走形式邊緣的表演藝術工作者,為當代韓國表演藝術帶來革新的面貌。

文字|許景涵
第326期 / 2020年02月號
柏林

「後戲劇劇場」廿周年 持續提問中

由戲劇學者雷曼發表的《後戲劇劇場》一書迄今已屆廿年,對當代劇場提出連串含有政治與社會性質的提問與歸納,深深影響全球數個劇場世代的創作動機與自我定位。HAU劇院籌辦後戲劇劇場廿周年藝術節,邀當代歐陸具代表性的「後戲劇劇場團體」齊集柏林演出,形式多樣的里米尼紀錄劇團也舉辦創團首演廿周年的慶祝演出,柏林藝術學院亦舉辦為期三天的論壇,在不同的主題下討論後戲劇劇場以來的廿年。

文字|陳成婷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倫敦

《馬爾菲公爵夫人》 聚焦女性命運的心理驚悚劇

阿爾美達劇院導演芙雷克娜爾的《馬爾菲公爵夫人》,重新詮釋英國劇作家約翰.韋伯斯特的作品,以令人眼花撩亂的手法將這個十七世紀的悲劇翻轉成令人緊張的心理驚悚劇。這個描寫跨越階級之禁忌愛情的故事,導演重新剪輯的腳本以快速且流暢的清晰手法呈現韋伯斯特字裡行間的詩意。而劇中被謀殺的女人形象是這個製作的核心,即使在戲末隨著劇中男性角色的死去,台上音樂仍透露女人們遭受背叛的嘆息。

文字|林大貂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巴黎

榮獲日本「京都賞」 莫虛金探本溯源的劇場旅程

十年前獲得國際易卜生戲劇獎的莫虛金(Ariane Mnouchkine)今年再度榮獲「京都賞」的肯定。高齡八十歲的她於十一月十一日前往日本領獎並發表演說,回顧她在劇場創作中重拾認同的重要、探索生命的意義、以及捍衛公民價值的決心。陽光劇團預計二○二一年推出的新作也將從日本出發,以譬喻的手法探討當代世界的矛盾,體現普世的人性價值。

文字|王世偉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北京

天橋藝術中心慶祝四周年 開放劇場與大眾更親近

二○一五年落成的北京天橋藝術中心,今年十一月歡請開幕四周年,這個以音樂劇演出為主力的劇場,年輕、沒有包袱、運作有彈性,可以說是北京表演藝術拼圖中最重要的一塊,有了它,北京可以毫無遺憾地接納各種不同的表演。營運管理頗受好評,票房成績也亮眼,四周年慶同時宣布將開放劇場之外、提供公眾非演出時間的藝術空間,也期待讓表演重回人們的生活日常。

文字|王泊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上海

演出量大爆發 「沉浸式演藝」已成最夯熱潮

回顧過去一年的中國表演藝術,最能代表年度發展特點的就是「沉浸式演藝」了,從上海引進英國製作沉浸式戲劇《不眠之夜》以來,中國本產的沉浸式表演風起雲湧,其中也有不少屢創票房佳績,也讓沉浸式演藝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將在未來快速普及並成為主流演出。但究其內涵,照貓畫虎的有之,炒作噱頭的亦有之,還須編導演們在艱辛的創作之路繼續探索。

文字|李翠芝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在跨界融合中 與當代共鳴

2020第四十八屆香港藝術節預覽

第四十八屆的香港藝術節,將自二月十三日登場,展開為期一個半月的豐盛表演饗宴,將呈現包含音樂、舞蹈、戲劇、歌劇共計四十七檔、一百廿三場的演出。今年藝術節以「共鳴」為主題,除了一貫的經典作品展演,也邀請了不少融合多種形式的跨界製作,揮灑異聲共鳴的主題。本刊分別從戲劇、音樂、舞蹈三類切入,為讀者介紹這回不可錯過的精采演出。

文字|齊義維、李秋玫、張慧慧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面目模糊的人群聚合 展示現代社會圖像

El Conde de Torrefiel的《廣場》

由來自西班牙巴賽隆納的雙人組El Conde de Torrefiel創作的《廣場》,勾勒一個人從劇院散場之後,返家路上,行經「廣場」的內在思緒。舞台上的觀光客、難民、軍人、遊民、抗議群眾等來去聚合,但他們面目被包覆,只能透過外在裝扮被辨識身分,卻無法交談,疏離冷冽地構成當代性的景觀文本。創作者表示,以「廣場」為劇名指涉的是公共空間的概念,集體記憶與個人情感在此被交織、展示,公共議題被處理,公共矛盾也被一一形塑。

文字|廖俊逞
第325期 / 2020年01月號
紐約

同志戲劇新一章 《繼承》用力向前人致敬

在《平常心》、《美國天使》等同志戲劇經典之後,能反映當前同志生態又有歷史眼光的新作何在?來自倫敦的《繼承》近期在紐約演出,七小時長度儼然史詩級作品,內容包括愛滋、川普、婚姻平權、Black Lives Matter、房地產仕紳化、火島派對等,相當切合時代脈搏,劇作家羅培茲在劇中「用力」對前代同志致敬,只可惜內裡卻膚淺浮誇,雖觸及各樣話題,卻沒有一個談得深。

文字|謝朝宗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柏林

NO LIMITS藝術節 與目標群眾真正「在一起」

柏林NO LIMITS藝術節是德國最重要也是規模最大的身心障礙表演藝術家演出平台,自二○一五年起改為兩年一次,今年邁入第九屆,並首次邀請維也納編舞家圖里斯基為共同策展人,「舞蹈」與「身體」便順勢成為了本次策展論述的焦點。值得注意的是,邀演作品的所有編創者也皆為身心障礙者,這意味著,身心障礙者是自己的主體,他們決定表演者在舞台上被呈現的樣貌。

文字|陳成婷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倫敦

劇院天花板坍塌意外 《推銷員之死》演示應變與互助

首演於楊維克劇院、頗受歡迎的《推銷員之死》於十月底轉戰倫敦西區皮卡迪里劇院演出,卻在十一月六日演出時發生劇院天花板的坍塌意外,觀眾受傷,後續演出也被迫暫停。但除了市議會與劇院業主積極調查原因,原首演場地楊維克劇院也出面支援,讓《推銷員之死》的簡易版在該劇院演出三場,對許多人來說,他們經歷了一場不僅特殊,同時也非常親密的觀戲經驗。

文字|林大貂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PAR訂閱方案廣告圖片
巴黎

巴黎秋季藝術節承先啟後 首邀台灣戲劇演出

向來著重於呈現文化多元性的「巴黎秋季藝術節」,今年從九月至十二月,邀請來自世界各地、多種不同形式的創作,讓劇場大師與新銳創作者匯聚一堂,展現當代表演的多樣繽紛。今年的「大師肖像」單元呈現已逝現代舞大師康寧漢與當代行為藝術先鋒拉.希波的經典,此外更首度邀請台灣劇場作品參演,王嘉明的《親愛的人生》跨越了文化和語言的隔閡,成功打入歐洲市場。

文字|王世偉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上海

沉浸式實景劇《大宋武俠城》 爆紅為哪般?

深秋至歲末正是觀光旅行和觀劇演出的黃金季節,為時一個月的上海國際藝術節紛呈中外名家名劇,更是熱鬧非凡。但無論是擁有豪華劇院和演藝市場的京滬院線,或其他一線城市的大小戲劇節,都被一齣名不見經傳的實景劇遮去了光芒,誰也沒有想到這帶著土味的演出,在各大媒體和社交平台的點閱率和話題熱度榜上高居顯赫位置,爆紅程度幾乎讓中國所有演出相形遜色。

文字|李翠芝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香港

演藝學院學生罷演撐香港 曹誠淵另創新團尋中國認同

香港反送中抗議運動持續延燒,更因港警強行攻入校園的暴力行動,讓對峙局面益發升高,此時許多大學畢業典禮已經取消,而香港演藝學院的學生也紛紛以罷演、罷拍等行動,發出聲明表示即使「可能失去學位」亦要行動「迫使政府回應訴求」。但同時也見香港資深編舞家曹誠淵告別一手創辦的「城市當代舞蹈團」建立新團「風臨山海」,要求參與夥伴需認同中國,立場態度鮮明。

文字|陳國慧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嘻哈攜手巴洛克 文化混搭能量爆棚

拉摩歌劇《殷勤的印地安人》 慶祝巴黎歌劇院三百五十年

巴黎歌劇院今年歡慶三百五十歲生日,十月在其所屬的巴士底國家歌劇院上演的拉摩歌劇《殷勤的印地安人》也是慶生系列之一。這齣芭蕾歌劇以狂野的嘻哈街舞替換當年異國情調的印地安舞蹈,與原作的巴洛克風格成功混搭,民族和形式歷史的衝突,形同講述在火山上、在能量爆發當頭跳舞的故事。

文字|詹育杰
第324期 / 2019年12月號
紐約

男高音的性騷風暴 美、歐處理大不同?

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的多明哥,在全球樂壇的地位舉足輕重,但今年八月被媒體揭露在過去卅年來對職涯周遭的年輕女性性騷不斷,在現今#MeToo風潮下,昔日受害者也跳出來指控。在美國,多個歌劇院紛紛出來宣布與多明哥停止合作,但多明哥在歐洲的表演、指揮邀約卻仍然不斷,而自反性騷運動延燒到古典樂壇以來,美國和歐洲已經多次有著不同的反應。

文字|謝朝宗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柏林

編舞家Jao Moon新作 延伸酷兒視角多樣性

標榜後移民劇場大旗的瑙寧街劇院,多年來庇護支撐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讓他們有機會表現個人視角與聲音。舞者暨編舞家Jao Moon剛在此發表了新作Everybody can be everybody can not be,一齣論及異國情懷、反抗能量及顯現自我肯定的「酷兒日常」舞作。五名舞者各自擁有混雜又難以簡單歸類的性別、文化及語言和身體語彙,各自表述又同台共舞,去成為自己想望的任何可能,追求模糊界線的解放。

文字|陳成婷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表藝年鑑廣告圖片
倫敦

《信仰,希望,與慈善》 低調描繪社會底層的溫柔一隅

繼二○一四年《關懷之外》與一六年的《愛》之後,劇作家兼導演亞歷山大.札爾丁於九月份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新作《信仰,希望,與慈善》,透過在老舊社區大廳中,一群志工與來此享用熱食的貧窮人們,讓觀眾看到現實生活的片段與人性溫暖。這齣戲踏實地透露生命的某種樣貌,而即便生命蒼涼,人類的意志、韌性與幽默感還是透過一鍋鍋義大利麵和參差不齊的合唱聲,微弱而堅定地站立著。

文字|林大貂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巴黎

波默拉首部原創歌劇 漫溢的情感《洪水》

波默拉(Jol Pommerat)導演與編寫的《洪水》LInondation九月底於喜歌劇院(Opra Comique)首演。儘管他並非首次跨足音樂界,但這齣製作卻是他第一部原創歌劇(註1)。在歌劇院總監蒙岱(Olivier Mantei)的努力推動之下,這位叱咤法國劇壇的說故事大師與義大利當代音樂作曲家費利岱(Francesco Filidei)率領十多名歌者與樂手,共同完成這部深邃又迷人的現代家庭寓言。

文字|王世偉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北京

不炫科技的科技藝術節 獨缺「內容」的演藝產業鏈

由北京「中間劇場」舉辦的第二屆科技藝術節在九月舉行,在十一天裡演出五部戲,並穿插多樣活動,以「科技為線索,藝術為表達」為主軸,重點放在藝術本身而非炫耀科技,令人可喜。在數位科技廣泛運用的中國大陸,表演藝術產業也無法自外於趨勢,許多演出都大量運用科技展現驚人視覺,劇院、票務的經營管理也朝向電子化,但在逐利的同時,也得回歸初衷,表演的王道終歸是內容,科技再炫,重點還是藝術本身。

文字|王泊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香港

抗爭不斷影響藝文活動 藝發局選舉增時段順利完成

香港「反送中」抗爭迄今四個多月,街頭紛擾對峙、港鐵關閉車站或提早結束服務,都相當程度影響了藝文活動的進行,已有不少演出取消,也讓原已不佳的票房雪上加霜。另一方面,藝術發展局藝術範疇代表提名推選活動於十月舉行,多位開明派人士當選或連任,投票率 46.5%再創新高,不知是否與藝發局補加星期二投票有關,或是更強烈地反映選民對表達意願的訴求。

文字|陳國慧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寺山修司 超越世代的前衛創作者

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奴婢訓》香港演出

被世人稱為鬼才的寺山修司,身兼歌人、詩人、作家、劇作家,也是電影導演與評論家,可謂斜槓青年的先驅。他是劇場界的「前衛戲劇四大天王」之一,也是電影圈裡新浪潮運動的中堅分子。十二月中,承繼其精神的日本劇團「演劇実験室◉万有引力」將赴港演出其經典劇作《奴婢訓》,同時放映其電影創作,並展出他與其劇團「天井棧敷」合作作品的海報,讓人一探其跨越時代的前衛魅力。

文字|沈亮慧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
全球搶先看 World Stage

走入巨石迷陣 探索時間洪流中的文明進程

西迪.拉比《謎╱陣》香港演出

西迪.拉比將於十二月赴港演出的作品《謎╱陣》,透過石塊造型的變化,象徵物質發展與精神文化的交互影響、生命的能量重新凝聚,以人與岩石的具體及抽象關係,作為歷史難題或政治迷局的寓意,喚起遠古記憶、時代信念,或是生命的神秘性。如果說,西迪.拉比的工作一直在於差異之間的相遇,並與之建立聯繫,在《謎╱陣》裡,聯繫的慾望本身成為主題,領我們走入巨石迷陣,探索時間洪流裡的失序與順序,在人文疆界的跨域連結裡,發現新的意義。

文字|謝淳清
第323期 / 2019年1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