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東尼獎一開場,主持人詹姆斯.柯登花了整整十分鐘又唱又跳,只求觀眾來看戲。
紐約

看戲人次年年創新高 東尼獎自怨沒人看戲為哪般?

今年的第七十三屆東尼獎頒獎典禮在十月六日舉行並進行電視轉播,主持人詹姆斯.柯登開頭的十分鐘唱跳秀,熱熱鬧鬧地「求觀眾來看戲」,問題是百老匯上一季的票房收入比前一季高出十分之一,觀眾人數比前一季高整整一百萬人次,為何東尼獎會有如此的「自卑感」,硬是要與電視節目比人氣?

文字|謝朝宗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柏林

慕海姆得獎作演出太「白」 引發亞裔劇場人抗議

奧地利劇作家湯瑪仕.庫克講述因戰爭逃難來德後失散的三代越南船民家族故事之作《阿特拉斯》,奪得本屆的慕海姆劇作家獎,但萊比錫劇院的該劇製作,卻因劇組皆為白人,並無任何越南藝術家直接參與,而引爆亞裔藝術家族群的譁然與抗議,在社群媒體開啟了如何定義「文化占有」與「藝術自由」的熱烈討論,也引起了德國劇場界對一向沉默的亞裔族群權益的關注與討論。

文字|陳成婷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倫敦

驚悚間諜劇《安娜》 讓你透過耳機聽見東柏林的秘密

由劇作家琪克森和聲音設計師瑞翰兄弟共同創作的《安娜》,是一齣以冷戰為背景的驚悚間諜劇作,舞台上的密封玻璃盒內是主角夫妻位於東柏林的公寓,觀眾可以看見其中人物的一舉一動,卻只能透過耳機,聽見主角安娜所有的對話與每個呼吸為慶祝柏林圍牆倒塌卅周年而作的這齣戲,充滿著歷史氛圍及因秘密而產生的恐懼感,讓觀眾體驗共產主義生活中的表裡不一。

文字|林大貂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巴黎

法國名導席瓦迪耶 將《人民公敵》化為當代警世寓言

法國鬼才導演席瓦迪耶近期將易卜生的《人民公敵》搬上舞台,原作透過兄弟之爭描繪了科學真理與政治運作的衝突與矛盾,席瓦迪耶透過層次分明的舞台裝置和節奏明快的場面調度,試圖將這場兄弟鬥爭,發展成事實真相與現實利益的衝突。他運用混雜的元素,拼湊出一個超越時代的奇幻空間,更在演出中融合了即興橋段,讓台上台下直接交流,度過一段激發想像和思考的嘉年華。

文字|王世偉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上海

劇壇殺出未來黑馬 素人表演「借力」打翻老戲骨

六月上海戲氛滾滾,有田沁鑫策劃的「演藝大世界2019國際戲劇邀請展」,有老導演陳薪伊宣布推出新製,有第十二屆中國藝術節的演出,還有靜安戲劇谷壹戲劇大賞與文華大獎的頒布,但在此同時,由非職業、草根素人在上海1862時尚中心演出的戲劇作品《大眾力學》卻引發了觀眾、媒體和戲劇評論者的追看,甚至認為它是「目前中國劇壇最好、最值得關注的一部作品」。

文字|李翠芝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活在歷史當下 反思現世矛盾

喬埃.波默拉的史詩之作《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

如何運用深入淺出的手法鋪陳錯縱複雜的歷史情境,又能體現震撼人心的戲劇效果?怎麼在舞台上重現時代驟變的動亂氛圍,及革命一觸即發的洶湧能量?在《明天會更好(1)路易末日》a ira(1)- Fin de Louis中,波默拉(Jol Pommerat)帶領觀眾重探法國大革命,親眼目睹共和國制度的誕生。

文字|王世偉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與非人、萬物之間的感性關係

丹麥編舞家梅特.英格瓦森的《七種歡愉》

五月初在巴黎龐畢度中心演出的《七種歡愉》,是丹麥編舞家梅特.英格瓦森在完全運用物件、材料編舞,在舞台上創造氣候和自然景觀的「人工自然」計畫之後,回到運用人類舞者身體編舞,試圖繼續思考身體如何與環境相連的作品。作品標題《七種歡愉》一方面意味著回應內疚的七宗宗教原罪,裸露的恥辱,同時,也更直指萬物之間所有「可能」關係的美學感知本質。

文字|詹育杰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恍惚淋漓、慾望顫抖的歌德夜現場

加拿大編舞家格哈維爾《對混蛋的一些希望》

四月上旬在巴黎夏佑劇院(Thtre national de la danse Chaillot)演出的《對混蛋的一些希望》,是加拿大編舞家菲德列克.格哈維爾的作品。格哈維爾沒有上台跳舞,而是與三人樂團全程一起演奏各式音樂,在舞廳休息室的氛圍中,在慾望的氣味和喘息間,對著我們觀眾說起創作的責任;舞者們被音樂節拍推動,無法自制地下半身脈動漸漸遍布全身,不斷重複到幾近瘋狂恍惚的疲憊狀態,製造出濃郁的野蠻氛圍。

文字|詹育杰
第319期 / 2019年07月號
紐約

量多質也佳 東尼獎「新編舞台劇」競爭激烈

今年的東尼獎於四月卅日公布入圍名單,其中競爭最激烈的獎項是「新編舞台劇」。這一年的新戲量多質佳,有十四齣作品參與角逐,除了最後出線的五齣,未入選的遺珠中,也有不少如果在其他年度都可能入圍的佳作。至於那部戲會拿到獎座,目前看來,以《擺渡手》和《憲法與我》最具勝算。

文字|謝朝宗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柏林

戲劇盛會將設女性保障名額 實踐劇場平權的第一步?

二○一六年德國文化參議會發表的調查報告《文化與媒體中的女性》即已點出劇場領域極度失衡的狀態,如劇院總監與導演的職位尚有近八成的男性時,助導工作一半由女性擔任。為了調整這樣的結構性失衡,「柏林戲劇盛會」總監伊馮娜.布登霍澤宣布,接下來二○二○及二○二一兩季的戲劇盛會,將施行女性保障名額,期待以其劇場界受到關注的程度及公共機構的角色,來帶動在性別平權議題上的實踐。

文字|鄭安齊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倫敦

藝穗獨角戲躍上BBC 不禮貌女孩回歸倫敦西區

二○一三年以獨角戲Fleabag贏得愛丁堡藝穗第一獎的菲比.沃勒-布里琪,就此展開她的奇幻旅程,一炮而紅的她不僅將這齣戲搬上BBC,今年初還推出了第二季,並將劇場版推往紐約外百老匯,今年夏天則將強勢回歸倫敦西區。這齣描繪一位普通倫敦女性的小品,在詼諧中呈現了受傷的靈魂,讓觀眾在笑聲中窺見故事背後非常深沉且細膩的憂傷。

文字|林大貂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亞維儂

今年夏天的亞維儂 一場兼容並蓄的奧德賽旅程

亞維儂藝術節將於七月初登場,今年主題是「奧德賽」,藉希臘英雄與異族文化相遇、重新思索自身價值的經歷為喻,透過各地創作讓觀眾聽見流亡者及異議者的聲音。此次節目分為三個方向:洞鑒古今的省思、藝術和政治的衝突、人類對生態的影響。而今年台灣團隊參與外亞維儂藝術節的節目融合了南管、京劇、原住民舞蹈、當代編舞等,將帶給觀眾一場貫穿古今的「台灣奧德賽」。

文字|王世偉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上海

透過電影富豪拉抬戲曲愛人 只是一場癡心夢?

對現代傳播方式和市場意識極具前瞻性的上海,組建了國內第一個戲劇電影院線,並拉開了春季「上海戲劇電影展」帷幕,集中展映京劇《霸王別姬》、崑曲《景陽鐘》、滬劇《雷雨》、粵劇《柳毅奇緣》、越劇《西廂記》等戲劇電影。接下來上檔的「大片」是陣容堅強的《進京城》,編導主演皆為一時之選,但票房慘澹,證明影劇傳播也難為戲曲開創更多未來

文字|李翠芝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PAR表演藝術年鑑廣告圖片
香港

共生探索劇場發展邊界 港台《十牛圖》尋源問根

天邊外劇場的「亞洲劇場共生五年計畫」提出以大自然的「共生效應」為理念,讓「系統中的成員都獲得比單獨生存更多的利益」,思考的不只是香港本土,也擴及其他亞洲地區,繼首年與澳門合作後,今年則與台灣的「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攜手,將其作品《十牛圖》放在香港的框架重新編作,並在戶外的打鼓嶺坪輋保衛家園聯盟導賞中心上演。

文字|陳國慧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音樂節作為恆久的紀念式

綜評韓國「2019統營國際音樂節」

創立於二○○二年的「統營國際音樂節」,是為了紀念出生於此地的作曲家尹伊桑而設,在德國歌德學院的支持下,音樂節結合國際大賽、學院樂團、推廣教育、青年作曲家培育計畫等,成功打造出亞洲最重要的當代音樂重鎮。今年音樂節的主題是「命運」,以尹伊桑、兩位駐節作曲家為經、管絃樂團、室內樂、獨奏獨唱等為緯,再置入韓國音樂家與外籍音樂家的各種組合,交織成極為多元的音樂節節目。

文字|林芳宜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抽象與具象的對峙

評細川俊夫《二人靜:海中少女》

單就音樂和演員,《二人靜》已是一齣標竿性的當代歌劇,當然加上舞美設計能夠讓「歌劇」更完整,然而當代音樂最迷人之處,即來自抽象的美以及抽象帶給觀者的想像空間,可惜原本應該讓這齣歌劇更完整的設計,反而是最顯著的敗筆,期待未來能看到真正與細川俊夫音樂美學產生共鳴的舞美設計。

文字|林芳宜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不斷變動,航向宇宙與永恆

美國編舞家梅格.史都華作品《持久耐用》

活躍於歐陸舞蹈界的美國編舞家梅格.史都華,其二○一二年創作的作品《持久耐用》於今年三月下旬在巴黎Nanterre-Amandiers劇院演出,這是史都華在舞作中使用了約十五首「改變」音樂史的經典作品,由此出發來思考永恆和變動的生命哲學。作品把一個個不同的放大鏡視角下的世界放在舞台上,就像一次透過不同時代經典音樂,帶領之下的時空旅程,同時既科幻更是幽默詼諧。

文字|詹育杰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科幻中的哲學 穿越時空的末日體驗

法國編舞家嘉愛爾.布爾日作品《你所見到的》

長於穿梭藝術影像與時空對話的法國編舞家嘉愛爾.布爾日,去年底發表的新作《你所見到的》受聖約翰的《啟示錄》圖像和法國科幻經典《堤》啟發,藉由舞蹈動作、姿態、身體,帶著觀眾重新思考這些我們「似乎」都認識,充斥在文化敘事當中的既定符碼,重新閱讀《啟示錄》世界末日的亙古命題。

文字|詹育杰
第318期 / 2019年06月號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紐約

全新藝術中心「棚屋」開幕 多元形式的育成基地

位於紐約曼哈頓Hudson Yard地區,歷時十年興建的全新藝術中心「棚屋」,終於在上月初開幕。這幢藝術中心從設計到興建都備受矚目,藝術總監普茨將之定位為無藝術類型限制、只呈現新作品的場所,從第一個月開幕節目的多樣性就可以看出其企圖心。但日後如何持續以作品吸引觀眾上門,也是「棚屋」未來的重大挑戰。

文字|謝朝宗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柏林

柏林FIND藝術節 試圖勾勒當代人類學樣貌

由柏林列寧廣場劇院舉辦的「FIND藝術節」,今年以「當代人類學」為主題,邀請各地團隊演出探討當代世界的政治和社會環境的作品。值得一提的是,其中有兩齣與亞洲相關的節目,一是由薩尼婭.米特諾維奇執導、講述德國社會中的越南移民故事的《感謝德國》,一是中國導演李建軍與新青年劇團的《大眾力學》。

文字|陳成婷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倫敦

Pah-La以「父親」為名 映照中國與西藏的衝突關係

由印度劇作家馬祖德所寫的Pah-La一劇,因內容與二○○八年在拉薩發生的鎮壓與暴動相關,北京曾警告倫敦皇家宮廷劇院,威脅不可製作相關演出。但歷經波折後,此劇終於在四月初首演。Pah-La 在藏語中是「父親」之意,而劇中故事主角是一位意志堅強的年輕女子,劇作家透過描寫德莎爾的革命式舉動,對權威與暴力的形式、對父權亦對生死,提出哲學式的疑問,也似乎透過劇中的父女困境,鏡射中國與西藏的關係。

文字|林大貂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巴黎

楊.法布爾身陷#metoo風暴 藝術界暗藏的父權陰影

比利時跨界藝術家楊.法布爾去年遭到其舞團Troubleyn的人員,以公開信譴責法布爾逾越道德底線的工作方式,近期他的兩齣新作到巴黎演出,也引來抗議人士拉布條發傳單,控訴創作者的非道德行徑。事實上,「法布爾事件」只是歐洲表演藝術界的冰山一角,藝術圈中的階級與父權陰影籠罩,#metoo運動揭露文化圈不為人知的潛規則,以及濫用藝術之名的權力遊戲。

文字|王世偉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北京

「變與不變」為題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再出發

以中國現代劇場大師、外號「大導」的林兆華為號召,突顯其選戲品味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在停辦一屆後,今年的活動將在五月至七月重回北京舉行。今年邁入第八屆的林兆華戲劇邀請展,從二○一○年創辦迄今,從北京到天津,再從天津回到北京,舉辦歷程數來坎坷曲折,今年的主題是「變與不變」,聚焦於年輕新銳導演的作品,只邀了兩檔歐洲劇目,並由大導之子、既是導演也是演員的林熙越主導。

文字|王泊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
香港

風水大師李居明的創意 《粵劇特朗普》為沉悶香港突圍

四月的香港,上演了由風水大師李居明編創的《粵劇特朗普》,在香港目前唯一活躍的商業劇場新光戲院演出。劇作內容全屬虛構,描述特朗普與其「孿生兄弟」川普分離和重逢的故事,不少年輕觀眾因宣傳海報中的「特朗普」造型奇趣於是買票觀看,全劇如港式綜合節目般結合扮演、嘲諷,盡顯粵劇作為民間娛樂的精髓。

文字|陳國慧
第317期 / 2019年05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