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orld
國際

女畫家與紀錄片導演吸食鴉片之後,迷離般地倒掛在翻轉的獨木舟上。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超越種族的創作,還是自我辯護?

羅伯.勒帕吉與陽光劇團的《Kanata首部曲:爭議》

因為先前的抗議,加拿大導演勒帕吉與法國陽光劇團的首度合作作品Kanata差點因北美製作方的撤資而胎死腹中,但在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的堅持下,改名為《Kanata首部曲:爭議》在去年十二月底首演。不同於最初橫跨十九至廿一世紀的時代三部曲,《Kanata首部曲:爭議》將時空背景設定於近代,並採用多線敘事描繪族群共生的現象,以及弱勢族群的處境。

文字|王世偉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人工智慧的愚蠢舞蹈

朱利安.佩維厄的舞蹈影片

早期以概念性行為藝術作品聞名的法國藝術家佩維厄,近年來走向舞蹈編創與創作舞蹈影片,並與當代科技與媒體現況進行對話。佩維厄的編舞靈感來自動作考古學,也就是對技術動作手勢的收集研究,破譯過程背後的意義層次,通過舞蹈語彙,來研究數位技術隱藏的社會學面向。

文字|詹育杰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逃脫舊的籠子、新的標籤

瑞士編舞家巴赫柴特希斯新作《脫逃行為》

編舞家巴赫柴特希斯的新作《脫逃行為》二月中在巴黎龐畢度中心演出,在此作品中,巴赫柴特希斯試圖擺脫陳舊定型的性別規範,透過Voguing舞蹈中誇張的女性化動作,YouTube上真真假假的舞蹈教學影片及藝術家希勒姆爾對 Triadische 芭蕾舞形式的處理,用這些舞蹈語彙來質疑身體存在的真實性。

文字|詹育杰
第316期 / 2019年04月號
紐約

以慶生之名 卡內基廳給你滿滿的貝多芬

卡內基音樂廳的二○一九╱二○新樂季節目出爐,可以發現滿滿的貝多芬,理由是適逢樂聖兩百五十歲冥誕,以慶生為名,共有卅五場音樂會裡有貝多芬,占了全部節目的五分之一,更邀來大咖音樂家如馬友友、慕特等演出,菜色質量俱佳。這一系列裡最具音樂價值的,應該是分別由兩個樂團演出的全套交響曲,一是古樂,一是現代樂器,兩相對照,格外有趣。

文字|謝朝宗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柏林

「戲劇盛會」評選結果揭曉 多樣議題隨之發燒

一月底,柏林「戲劇盛會」公布了二○一九年將受邀演出的十個德語區劇場作品,而七人評審團也隨著名單公布,在主辦單位Youtube官方頻道中或媒體受訪中,各自陳述審議過程中的衝突與和諧,或自行執筆為關注的議題下註解。而德語劇場界的共製模式、資源分配、性別與種族爭議等等議題,也隨著入選名單的公布與評審的發言,再掀熱烈討論。

文字|陳成婷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巴黎

擺了獵奇觀眾一《道》 令人失望的懷舊真人秀

原本預計在去年十月於柏林首演的《道》,終於在去年底在巴黎上演,這齣源於俄國電影導演赫爾札諾夫斯基拍片計畫的演出,在兩週內吸引了上萬觀眾進入展演場域體驗。觀眾在布置成蘇聯共黨時期研究機構中的空間遊走,除了欣賞影片與裝置,也觀賞現場表演,但整個內容卻招來惡評,《道》就像是場譁眾取寵的大型真人秀,充滿了矯揉造作的擬真假象,只映照出觀者貪婪的獵奇心。

文字|王世偉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廳院迷福利廣告圖片
上海

音樂劇成香餑餑 各路「音」雄逐鹿滬上

中國的音樂劇蓬勃發展,而上海更成為中國音樂劇演出市場中,營運體量最大、市場活力最強的城市,在此勢頭下,上海宣布三月起舉辦首屆「2019上海國際音樂劇節」,包含展演、論壇等多項活動將貫穿一整年,台灣流行樂大咖如李宗盛、周華健,香港劇場名導林奕華均有作品參與,各路「音」雄逐鹿滬上,為音樂劇今後的產業化發展,提供了各種可能。

文字|李翠芝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香港

香港電台藝評節目停播 媒體流動下如何拓展藝評空間?

作為公營的香港電台,在堅守廣播方針的開放性與獨立性下,還能顧及商業電台所未能兼顧的文化板塊。然而二○○五年開始的藝術評論節目「演藝風流」,在時代變遷、閱聽模式改變的趨勢下,終究迎來了停播的命運。節目停播一方面反映公營電台欠缺有視野的文化承擔,但更需探索的是,在如此的媒體環境下,藝評要可持續地在公共空間被看見,需要怎樣的方式與策略。

文字|陳國慧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性別議題方興未艾 英倫劇場女力迸發

從兩齣新作看性別平權運動下的英國劇場

自二○一七年#MeToo反性侵與性騷擾行為的議題,從網路上開始廣泛傳播,到發酵衍生出性別平權運動,與現今以川普當選美國總統後為代表,所倡導的民粹、保守、倒退的主流價值,形成與之抗衡的力量。這樣的性別平權運動亦會表現在戲劇上頭,因為劇場從來不自絕於外,退縮於舞台空間內自我封閉,反而體現其特殊的表述載體,得以戲劇來反映現實,表達身處於現今的風潮中,自我安身立命的價值與對外在世界的看法。這樣的表現可以從二○一九年一月的英國倫敦劇場,兩位英國目前當紅的女性劇場導演瑪麗安.艾利奧特(Marianne Elliott)的作品Company,與凱蒂.米契爾(Katie Mitchell)執導的When We Have Sufficiently Tortured Each Other,可見一斑。 主角翻轉性別 突顯女性生命抉擇的緊迫 以《戰馬》War Horse一劇聞名的艾利奧特,所導的舞台作品《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雙獲英國奧立佛獎與美國東尼獎最佳導演,她一直想將美國百老匯重量級詞曲作家史蒂芬.桑坦(Stephen Sondheim),一九七○年根據喬治.佛斯(George Furth)原著創作的音樂劇Company,重新搬上舞台。但苦無機會,一直到她和製作人克里斯.哈波(Chris Harper)合作成立自己的公司,才如願以償。 Company講述在七○年代紐約曼哈坦,一位單身男子Bobby,和他五對已婚夫婦好友之間的互動往來,帶出婚姻、愛情、友情、人生的命題,特別是在Bobby的卅五歲生日,讓他意識到他到底要再如何往前?自己到底身處何方?婚姻會是他最終需要考慮的結果嗎?置放於廿一世紀的現今,艾利奧特勢必要改動原先設定的時代背景、社會景況的變異,沒想到最大的更動,是經製作人哈波的建議,將主角男性的Bobby改為女性的Bobbie。 艾利奧特不希望這樣性別的改動只是為了譁眾取寵,是為了女性而女性,而是真的

文字|葉根泉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女巫的辯護儀式 逾越「正確」的藝術性

西班牙導演安婕莉卡.利德爾的《紅字》

作品驚世駭俗、向來自編自導自演的西班牙藝術家安婕莉卡.利德爾,新作《紅字》改編自批判十七世紀美國清教主義的同名經典文學,表演以寓言形式展開,在利德爾極為自由的改編中,原著中象徵懲罰「通姦」的猩紅色字母A,是Angelica她自己,是愛人,是責備,是通姦,是藝術,是亞陶。如同一場女巫的辯護儀式,利德爾指出女巫面對宗教陪審團,正如藝術家面社會中決定藝術正當性的在位權力。

文字|詹育杰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打開人類身體 放動物出來

法國編舞家蘭伯特的《今天,野蠻》

編舞家法布里斯.蘭伯特的《今天,野蠻》,部分靈感來自人類學家李維史托的論著《野性的思維》,潛入未知尋找直覺,發現隱藏在文明皺褶中,在社會規範的表面之下,驅動身體的基本動作。七名舞者像籠子裡的野生動物,遊走在半透明織品裝置、如蒙古包的空間雕塑中,極為直覺的舞蹈搭配不斷重複、令人出神的打擊樂鼓點作品探索了存在的起源,喚醒了我們的直覺,更逼近我們原始的慾望和遠古的恐懼。

文字|詹育杰
第315期 / 2019年03月號
紐約

跨尺度笑話之後 單人喜劇演員還能「自新」?

建基於表演者生活的「單人喜劇」,難免有玩笑開過頭的時候,尤其這兩年反性騷議題備受關注,以往一些超越尺度的言論被挖出,也讓這些表演者的生涯生波,如被拔除奧斯卡主持棒的諧星凱文.哈特、被解除《星際異攻隊3》執導工作的詹姆斯.岡恩、諧星Louis C.K.等。台上的笑話或許有當下情境之必要,但表達「改過自新」的表演者,之後是否還能登台呢?

文字|謝朝宗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免費訂閱電子報廣告圖片
紐倫堡

「希特勒.權力.歌劇」特展 看納粹如何展現政治

二○一三年起,紐倫堡市立劇院便與拜魯特大學音樂劇場研究中心攜手執行名為「權力與娛樂的搬演一九二○至五○年間紐倫堡的政治宣傳與音樂劇場」研究計畫,並在計畫完成後以研討會和展覽的形式發表呈現。展覽以「希特勒.權力.歌劇」為名,在當年納粹黨代表大會會場旁的空間展出,透過歷史證物的比對、分析和排序,一個法西斯政權細緻地透過文化遂行領導統御的策略,得以在我們的眼前拆解。

文字|鄭安齊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倫敦

《舞台》評選戲劇界百大人物 建築師湯普金斯居冠

過去幾年負責一系列變革性劇院建設的劇場建築師史蒂夫.湯普金斯,今年獲選為英國表演藝術週報《舞台》「戲劇界最具影響力的百大人物」之榜首,去年湯普金斯完成了兩項重要的劇場重建工程:布里斯托老維克和倫敦巴特西藝術中心。對他來說,劇場建築不僅僅是為了表演藝術而建,它是人們如何建構公民社會的重要因素。

文字|林大貂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巴黎

剎那就是永恆 貝洛赫尼重探普魯斯特經典

未滿四十歲的貝洛赫尼是備受矚目的法國青年導演,熱愛搬演文學巨作的他,透過生動有趣的表演、節奏輕盈的音樂與視覺強烈的舞台美學,打破了經典給人沉悶、嚴肅的刻板印象。去年年底推出的《剎那》重探普魯斯特小說《追憶似水年華》,貝洛赫尼擷取三個主題:童年、哀悼與回憶的湧現。透過原著的詩意語言和演員的親身陳述,《剎那》勾勒出一個古今交融的曖昧時空。

文字|王世偉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北京

民間力量崛起 期待二○一九看到希望

雖然北京二○一八年演出市場官方數字仍然漂亮,但從藝術和產業發展的角度來說,其實一八年是停滯,是低谷,甚至可說是乏善可陳。二○一九年適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七十周年,可想見「紅色」主旋律當道,審批的鞭子和藝術基金的蘿蔔肯定會把創作引向此處,但民間的力量仍讓人看到希望,在劇場、現代舞等領域,藝術家的堅持讓人看到星星之火在未來點燃的可能。

文字|王泊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香港

真正體現《路.一起走》 劇場共融詩意躍動

一月重演的共融劇場作品《路.一起走》,在比首演場地大了數倍的香港賽馬會演藝劇院演出,導演及劇本改編陳美莉表示重演的兩大調整,一是劇場視形傳譯員將更自由地在舞台上演出,二是以展能藝術家作為藍本的角色,由藝術家本人、演員和劇場視形傳譯員共同呈現,在詩意的調度安排中,和大家一起去討論「什麼是藝術」。

文字|陳國慧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進入慾望的剪影 讓私密青春占領街頭

岡田利規《渴望—占有的肖像》巴黎演出

由日本導演岡田利規與泰國合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去年十二月中在巴黎秋天藝術節搬演,演出改編自泰國作家Uthis Haemamool原著小說《慾望的剪影》,將泰國的街頭社會運動大歷史與畫家的私密青春日記交織,四個小時中,演員與工作人員不下台,滿台物件在觀眾眼前不暗場地變化出各種場景,正是不同劇場機器與社會運動機器,不同機器不斷重新「組裝」重新連結的微妙體現。

文字|詹育杰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數位全閱覽資料庫廣告圖片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拒絕改變的社會 日本與泰國共通的絕望

訪《渴望—占有的肖像》導演岡田利規

曾帶著探討日、韓、美三國關係的《棒球奇蹟》訪台演出,岡田利規對社會現象、國際局勢的犀利觀察,令人印象深刻。在與泰國劇場界聯手創作的《渴望占有的肖像》中,岡田利規表示「失望」是一個重要的動機,因為日本社會在三一一震災、核災後仍猶豫不決且拒絕改變,而泰國社會也經歷了同樣的失望。對他來說,這個目睹社會拒絕變革的經驗,比災難本身對他的影響更大。

文字|詹育杰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四界看表演 Stage Viewer

當代歌劇製作的新「光」景?

燈光藝術家艾里亞森與拉摩歌劇《伊波呂特與阿麗西》

知名的燈光裝置藝術家艾里亞森,去年參與了柏林國家歌劇院的製作、法國作曲家拉摩的《伊波呂特與阿麗西》。這齣講述四位神話主角間情愛糾葛的歌劇,滿溢著音樂奇才拉摩的豐富創意,但這次兼任燈光、服裝與舞台設計的艾里亞森,卻沒能體現拉摩作品中的戲劇質素,導致抽象舞台的象徵意涵相對薄弱,缺乏戲劇張力與吸引力。

文字|邱映潔
第314期 / 2019年02月號
舊金山

沙隆年接掌舊金山交響樂團 將成立八人小組激盪創意

知名芬蘭籍指揮家沙隆年自二○○九年卸任洛杉磯愛樂音樂總監後,因希望將多數時間放在作曲上,不再接任樂團總監職務,直至上月舊金山交響樂團宣布將聘任他為新任音樂總監,預定於二○二○樂季上任。沙隆年表示要多給年輕作曲家機會,他也不打算走唯我獨尊的領導路線,而將組成一個八人創意小組共同腦力激盪,來為舊金山交響樂團打造新面貌。

文字|謝朝宗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柏林

瑙寧街劇院系列演出 歡慶柏林「後移民劇場」十周年

由現任高爾基劇院藝術總監雪敏.朗霍夫於二○○八年在瑙寧街劇院舉起的「後移民劇場」大旗,發展迄今已經十年。瑙寧街劇院去年底以「持續的擾動」為主題,演出廿三位來自全球的藝術家作品,歡慶這十年的發展。現任瑙寧街劇院藝術總監卡瓦略表示:「有更多非裔藝術家跟酷兒視角的作品進駐了我們的劇場。我們愈來愈少談論身分,談論我們從何而來。」

文字|陳成婷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倫敦

牙買加後裔重拾《九夜》傳統 移民家族故事登上商業舞台

表演遍及舞台、電視及電影牙買加裔英國演員娜塔夏.葛登,去年五月在英國國家劇院推出她的首齣劇作《九夜》,正式成為劇作家,此劇演出後頗受好評,於去年十二月應邀在倫敦西區的商業劇院上演。《九夜》講的是牙買加移民家族如何度過一個加勒比式的傳統喪禮哀悼過程,有別於一般非裔劇作強調的政治性,葛登透過親人間的爭鋒相對、喜劇趣味的介入,深刻呈現平凡人生背後的故事。

文字|林大貂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
巴黎

政治角力無所不在 表演藝術界掀起茶壺風暴

法國近兩個月掀起「黃背心運動」,突顯了法國政府長久以來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在位者只重視數字與成效,愈來愈輕視公共服務。而這樣的現象也反映在法國的場館經營與文化政策上。近期表演藝術界的紛擾頻傳,除了多位文化機構的藝術總監請辭,還有場館內的勞資爭議,重要劇場資料庫網站因預算縮減可能被迫停擺等等,政治角力、資源分配種種問題,也無法藝術歸藝術,政治歸政治。

文字|王世偉
第313期 / 2019年0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