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生悲劇 舞台解讀自殺宿命
凱蒂.米契爾執導愛麗絲.柏琪劇作《自殺的解剖學》六月初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推出的《自殺的解剖學》,是新生代劇作家愛麗絲.柏琪的作品,由名導凱蒂.米契爾執導。《自殺的解剖學》透過祖母、母親及孫女三代,分析生命的循環、糾結與自殺的結局,劇情讓三個世代並置重疊,在三道門前說話,看到的不只是空間的形狀,還有時間裡的女性變化。凱蒂.米契爾則透過導演手法,讓片段生命有了某種連續與連接。
六月初在英國皇家宮廷劇院推出的《自殺的解剖學》,是新生代劇作家愛麗絲.柏琪的作品,由名導凱蒂.米契爾執導。《自殺的解剖學》透過祖母、母親及孫女三代,分析生命的循環、糾結與自殺的結局,劇情讓三個世代並置重疊,在三道門前說話,看到的不只是空間的形狀,還有時間裡的女性變化。凱蒂.米契爾則透過導演手法,讓片段生命有了某種連續與連接。
由紐約公共劇院製作的莎劇《凱撒大帝》,主角凱撒扮相如川普,演出在參議院門口被眾人刺殺一幕,引爆爭議,川普支持者不滿、川普大兒子發推特抗議,更引發主要贊助商達美航空和美國銀行退出贊助,引來維護藝術自由的抗議。川普與藝術界的敵對,自他勝選後就有呼之欲出的態勢,此一事件很可能成為引爆點。
羅馬尼亞的戲劇盛會「錫比烏國際戲劇節」於六月九日至十八日於古城錫比烏舉行,邀請了來自七十二個國家的藝術家前來參與,台灣則有嘉義阮劇團帶來與日本導演流山兒祥合作的《馬克白》,於盛會中演出。《馬克白》全劇以台語搬演,活力十足的歌舞,展現不同於歐陸的莎劇美學,雖然演出場地離市區有距離,但還是吸引了許多觀眾前來欣賞。
倫敦在三個月內接連遭逢了三次恐怖攻擊,公共場合的安全維護成為各單位最重視的項目。倫敦戲劇協會也派出多名人員駐守於各大表演場地,除了負責檢查觀眾的隨身物品外,也定時與中央警局演練災難應對方式。五月底在老維克劇院還發生疑似爆裂物的通報,劇院立即暫停演出並疏散演職員與觀眾,所幸只是虛驚一場。
巴黎維列特劇院在五月上旬推出一檔很特殊的作品《伊里亞德》,改編自同名荷馬史詩,特殊之處在於,這是由六名受刑人、八名專業演員與一名伊朗籍女歌手演出的製作,幾乎所有參與演出的受刑人都從沒進過劇場看戲,但他們充滿能量的演出卻不比專業演員遜色。導演賈克莫尼表示,該劇演出體現「尊重、榮譽、自豪」的精神,這對受刑人而言是珍貴的價值,不回頭去看每個人的過去,而重新去發現一個人,以及他人性的一面。。
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新作《小王子》,讓黃狄文重拾其戲劇文本分析的看家本領,要讓曾受過專業戲劇、雜耍訓練的廿位兒童舞者一同進入沙漠,進入不同行星,進入成長,進入各種關係交織的奇幻世界。此外,黃狄文更邀來香港沙畫藝術家海潮合作,「海潮的角色就是擔任飛機師,舞台上有一個飛機裝置,這也是海潮發揮力量的地方」,在機中作畫的海潮,作品將以巨型實時投影與舞者們互動。
布魯塞爾國際藝術節是當代藝術創作的重要舞台,它對前衛、實驗藝術的追求,及跨文化、跨國界、跨領域的方向,讓藝術節的作品呈現了一種多元而自由的美。今年五月登場的藝術節,其中展演的製作多以體驗取代觀看,強調觀眾的介入與參與,透過這些作品,讓我們看到當代表演藝術的最新創作趨勢。
在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中,德國藝術家安.英霍芙以表演作品《浮士德》奪得本屆的金獅獎,這是一件結合了繪畫、雕塑、裝置與行為等創作元素的總體藝術作品,演員在空間結構一覽無遺、透明玻璃架出的表演區中,從冷漠凝視到搏鬥對抗,構成一幅幅的畫面。德國館策展人蘇珊.菲佛表示,英霍芙用身體的語言直接面對社會、政治、經濟、藥物和科技等領域發生的巨大變革,並向人們展示我們的軀體也是權力結構、資本主義和生命政治的一部分。
曾是百老匯史上最受歡迎的音樂劇之一,《西貢小姐》繼二○○一年落幕後,時隔十六年於今年三月起復排重登百老匯,也備受矚目。這齣劇當年就引發不少爭議,如亞裔演員在劇中的比重問題,但原劇中流露的「白人是亞洲的救星」及「亞洲女人一心想嫁美國人」的殖民主義心態,復排演出也無改善,依然讓亞裔人士不滿,因此仍有人呼籲拒看。
德語劇場最重要的年度活動「戲劇盛會」於五月六日登場,由瑞士導演賽門.史東在巴塞爾劇院執導的《三姊妹》揭開序幕,可惜的是,這次入圍的十強有兩齣因故無法在柏林開演,令劇迷扼腕。而獲頒「柏林戲劇大獎」的是演而優則導的赫伯特.弗里茲,他的《誰怕沃爾夫?》剛來過台灣,他在柏林人民劇院執導的《草率》也入選今年的戲劇盛會。
正在倫敦拱頂劇院演出的「沉浸式劇場」作品《愛麗絲的地下冒險》,由「惡童劇團」製作演出。這個從愛丁堡藝穗節紅到倫敦的團隊,為慶祝路易斯.卡羅的著名兒童文學《愛麗絲夢遊仙境》一百五十周年,特地在滑鐵盧站下方的廢棄拱頂隧道中演出此劇,整趟旅程中觀眾將遇見故事中的各個角色:白兔先生、毛毛蟲、瘋帽子、三月兔、柴郡貓、假海龜、紙牌僕人、紅心皇后、愛麗絲
法國總統大選塵埃落定,確定由年輕的馬克宏入主當政。回顧他競選期間提出的文化政策,多以守成為主,曾當過銀行家的他也強調藝術產生績效。在與表演藝術較相關的政見中,有提到要讓表演場館的主事者性別比更趨平衡,也提出讓更多兒童與青少年有參與藝術的機會,並提出「文化通行卡」的概念,並期望藝術家能身兼十八般武藝,並且積極「走出去」讓世人看到。
一位研究生發文評論母校上海音樂學院製作的歌劇《湯顯祖》,點出七大硬傷,隨後發了一封親筆道歉信自稱評論行為無知、愚昧,反而引爆討論個人觀感被指稱為人身攻擊,發文行為被指為不尊師重道,一不小心學生成了網紅網論沸騰,連中共機關報《光明日報》都以文章反問:如果目光倒回明朝,湯顯祖怕批評嗎?
五月初,一封由上海音樂學院學生發出的「道歉信」在表藝相關圈子中廣為流傳,該信作者因之前對母校的製作發文評論,隨即被關切,所以發了公開道歉信「承認錯誤」。由此事件看出中國劇評圈的人情壓力與價值混亂,但仍有人企圖從中突圍「說真話」,如匿名寫評的獨立劇評人「北小京」,單位如「安妮看戲」與「奚牧涼文字倉庫」兩個微信公眾號合作的「觀劇評審團」等。
比利時創作團隊FC Bergman的《應許之地》通過場景、空間、物件的變化,高明地運用隱喻手法,從個人的微小困境到世界的巨大困境,討論藝術、生活、宗教與戰爭的關係。美術館被比喻為一艘方舟,一個紛擾世界的和平避難所。然而,藝術有用嗎?藝術能解決人的問題嗎?藝術跟生命狀態如何連結在一起?當戰爭發生時,藝術會是最後的應許之地嗎?
柏林列寧廣場劇院的「新戲劇國際藝術節」(F.I.N.D.)今年自三月卅日至四月九日舉行,主題正是與近期時事非常貼近的「民主與悲劇」,邀請來自多國的十六組團隊,在劇場中針對政治提出思辨,重頭戲首推義大利導演卡士鐵路奇新作《美國民主》,還有與美國大選呼應的《大選年的加布列一家》三部曲,讓劇場變議場的《投票進行中》與以各面向魔幻呈現哥倫比亞內戰的《不計其數哥倫比亞的暴力解剖學》等。
歐陸最重要的年輕編舞家網路平台Aerowaves,四月底在今年度「歐洲文化首都」之一丹麥的奧胡斯舉辦了Spring Forward舞蹈節,廿組舞蹈團隊,還有藝評人、策展人等齊聚一堂,呈現年輕編舞家創作的多元面貌。其中唯一的非歐洲舞作是台灣編舞家劉冠詳的《我知道的太多了》,甫獲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大獎的該作也在當地演出時贏得熱烈回響。
華裔作曲家杜韻四月初以歌劇《天使之骨》榮獲今年普立茲音樂獎,成為一九四三年首度頒獎以來第七位獲獎的女性作曲家。該劇以寓言方式寓意非法的人口流動;而即使出發點良善的人,也可能被環境所迫改變對非法移民的立場。杜韻表示,以藝術呈現當代社會問題對她而言是很正常的。《天使之骨》最受好評的是其融多種風格於一爐的作曲,正反映出當代社會的眾聲喧嘩。
柏林高爾基劇院成立的全新劇團「流亡劇團」,於四月初首演了《冬之旅》,由難民組成的演員透過一場為期兩週的德國、瑞士巴士之旅,在台上虛實交錯,演員把自己的真實故事、身分編織入戲,把在德國所體驗的各種文化震撼都說出口。作品《共同境地》曾來台的導演雅葉.洛能讓《冬之旅》充滿幽默,但笑聲並不輕盈,這齣戲把難民傷痛置放在舞台上,控訴戰火的無情。
今年的劇場盛事奧立佛獎於四月初頒發,正在倫敦西區演出的《哈利波特:被詛咒的孩子》創下奧立佛獎紀錄,一舉奪下九座大獎,包含最佳男主角、男女配角、最佳導演、最佳新劇本獎等,其中演妙麗的史瓦濟蘭女演員杜梅茲威妮,當初公布演員名單時受到質疑,現則獲得女配角獎肯定,她在領獎致詞時強調自己身為「難民」的過往,有意回應英國社會現今的相關議題。
法國總統大選進入如火如荼的階段,知名老牌演員賈克.韋伯與方思華.莫雷也將在總統大選第二輪投票前夕,合作推出新戲《一九八八年:密特朗與席哈克的辯論》,將當年這場精采電視辯論搬上舞台,藉著重現當年歷史場景,讓歷史在今天的觀眾眼前映照出它的本質。
由上海東方藝術中心舉辦的「東方名家名劇月」今年來到第十屆,於三月中旬登場,超過一個月期間將有十七齣廿三場戲曲演出,劇種涵蓋京劇、崑劇、越劇、黃梅戲、滑稽戲、評彈。台灣戲曲名家暨梅派傳人魏海敏就推出三檔演出,除了《金鎖記》和《王熙鳳》外,還有「在梅邊.九歌紀念梅葆玖先生逝世周年梅派曲集」,在此次「名家名劇月」中備受矚目。
香港劇場工作者在創作上,對空間相當敏感,如近期的《消失的海岸線》即透過互動程式,帶領觀眾於遊走過程中,見到「官方」發展藍圖對照「新規劃」下城市的變化。另一由藝術家伍韶勁創作的跨媒介作品《廿五分鐘後》,則是把電車變成流動相機暗房,創作雖非關劇場但設計卻很有劇場感。
出身香港城市當代舞蹈團的黃振邦是舞者,更是武者。武術是他創作的核心,二○一五年編創的《是如何鍊成的》武術揉合舞蹈,回溯身體與自我鍛造的過程,即將在五月演出的首支長篇舞作《恐.集》同樣從武術出發,直面當代社會中四伏的恐懼與暴力。
城市當代舞蹈團「2017舞季」的首檔製作《後感性.實相》,於三月底演出,由來自中國的編舞家桑吉加與香港編導鄧樹榮合作編創。桑吉加並置了中國藝術家在一九九七年前後發展出來的「後感性」美學思潮,和傳統佛家思想「實相」,舞作中鋪陳巨量卻晦澀難辨的言語,生/死、虛/實、凡俗/命運等蒙太奇的拼貼,讓舞者們如同輪迴一世,又一世,依然痛苦、絕望。舞作最後,長梯指向的天堂之路無望,眾生依然在生命中匍匐,並持續提問。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