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蔡依雲

發表文章 32 篇
  • 84年6月姚一葦親自執導他最後作品《重新開始》由馬汀尼、陳耀圻主演。
    追憶與悼念 In Memoriam

    飛鴻落照 紀念姚一葦老師

    姚老師給了學生一把刻痕淸晰的尺,好用以丈量檢驗劇本人物的塑造、結構的形成、主題的傳達。雖然那絕非世上唯一的尺,卻是値得運用的好工具。

    文字|蔡依雲、王耿瑜
    第54期 / 1997年05月號
  • 汪其楣與梁志民詮釋姚一葦悲憫人性現實的《紅鼻子》。
    紀念專輯

    當劇作家走入劇場

    當劇作家交出劇本的刹那,原本就是他隱身的時刻。但是,他也可以自寫作桌上起身,走進排演場,「忠實」地呈現那早已被他精心雕塑成的「世界」。和劇作家姚一葦在劇場裡重現他自己的作品是個什麼樣的經驗?我們邀請他的夥伴們來談談。

    文字|蔡依雲、許斌
    第55期 / 1997年06月號
  • 《夜夜夜麻》試圖以幽默的氛圍,召喚出悲戚的基調。
    焦點

    夜夜不休方城戰

    四十歲的人寫中年人的故事,三十餘歲的導演來詮釋,交由四個二十幾歲的少年家細細揣摩。兩個十年的差距,戲劇的奇妙跨越人生寫實的框限。

    文字|蔡依雲、林凡妤
    第60期 / 1997年12月號
  • 大陸導演余笑予來台上課情形。
    焦點

    台灣傳統戲曲編導人才培養計畫

    過去數年我們猶能借用大陸新編劇本挽救市場,其實一樣「慘澹經營」的對岸,是需要和我們互相幫補、交流的,台灣京劇畢竟要靠自己走出一條路。

    文字|蔡依雲、白水
    第64期 / 1998年04月號
  • 李國修在排練場上敏銳發掘演員的動機與問題,時見親自示範的情形。
    台前幕後

    如何讓劇本「聲」「動」引人?

    掌握大型劇場的功能,進而引導、創造戲劇空間,卻又專注盯著劇本聽、看著演員的表現,導演的工作就是讓觀衆「聽見」和「看見」劇本在說什麼。

    文字|蔡依雲、白水
    第70期 / 1998年10月號
  • 在世界毀滅之前,人們的精神狀態已然荒蕪,呈現在生活中是片片零落的情境。
    藝術節

    著魔─從東京到台北

    受邀至日本小愛麗絲劇場演出的「莎士比亞的妹妹們」劇團,祭出新作《666─著魔》,除了有華麗的視覺風格和濃烈的音樂效果,最重要的,他們希望以肢體的發展與節奏來呈現世紀末荒蕪的景象、鋪陳一種安靜的暴力。

    文字|蔡依雲
    第57期 / 1997年09月號
  • 國立藝術學院設備精良
    特別企畫 Feature

    考古第一現場

    每到考季,戲劇學校的辦公室電話成了熱線、信箱也被雪片般飛來的信件塞滿,因爲總有許多考生買了簡章還不能放心,頻頻打聽到底「術科」要考些什麼?會不會要求穿西裝打領帶?留怪髮型或淸湯掛麵哪一種容易錄取?太極推手與霹靂舞派不派得上用場?進了考試場上不會臨時要求演哈姆雷特吧? 爲了解決有志劇場「學途」的朋友滿腹疑問,我們特別蒐集了戲劇學校術科的考古題,高職部分如:中華藝術學校戲劇科、國光藝校劇場藝術科、華岡藝校戲劇科;大學部分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國立台灣藝術學院戲劇系;硏究所部分如: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硏究所及劇場藝術硏究所。經過整理,大致方向如下: 高中職 中華藝術學校戲劇科 1.即興抽題表演:進入術科考場前五分鐘抽題目,有些是狀態,如被跟蹤、等待、喝醉酒。有些是角色扮演,如推銷員。 2.口白測驗:要求唸一小段散文,或一首詩,也是臨場抽測。 叮嚀:不過,將來戲劇科將和舞蹈科、音樂科合併,稱表演藝術科,術科考試也將改變。校方表示,未來要考些什麼還沒決定,等確定之後簡章辦法會公佈。 國光藝校劇場藝術科 1.素描:當場進行石膏像素描。 2.美工勞作:分爲兩項,一是就學校提供的材料與圖形製作舞台設計成品,二是當場有一個舞台設計成品,考生以文字描寫對它的感受與想像。有點像看圖說話。 叮嚀:第一年考過空間邏輯,但是第二年取消了,往後或許略有變動,但是保持創作、想像、詮釋的大方向就對了。 華岡藝校戲劇科 1.術科筆試:測驗考生抒情、

    文字|蔡依雲、秦嘉嫄
    第62期 / 1998年02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政府再生古蹟新空間

    將老舊古蹟再生利用,以支援藝文活動展演,原是政府主導的美意。然而牛步的進度眞能趕上藝文團體的需求嗎?

    文字|蔡依雲
    第63期 / 1998年03月號
  • 蔡琴的聲音極具魅力,情感豐富、戲劇性強。
    焦點

    明星蔡琴的專業魅力

    「我是認眞要演好歌舞劇,旣希望大家不要只以六十分的標準來看我的表現,又害怕面對太嚴苛的眼光,好掙扎啊!」

    文字|蔡依雲、林凡妤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夜總會的群舞、嘉年華的狂歡,無不「熱力」表現舞者身體的美感。
    焦點

    合力築起不夜城

    有了專業明星、定了軍心,其他果陀積極培養能演能唱能跳的演員還有王柏森、陳幼芳、顏芳馨、王友輝等人。舞蹈由香港編舞者馮念慈設計,古典、現代舞蹈兼具基礎,梁志民說他的風格「屬於頹廢的華麗,帶著哲學味。」夜總會的群舞、嘉年華的狂歡,無不「熱力」表現舞者身體的美感。 至於舞台的設計方面,特別針對台北國父紀念館視角太窄的缺點而有新突破:「整個舞台墊高五十公分,再鋪設七條軌道(縱三橫四),以後果陀只要進這個場地演出,就會運用這組由施舜晟、王世信設計的造價昻貴軌道。它除了讓景片組合靈活,同時也解決這個舞台前面五分之三缺吊桿的難題。」針對《不夜城》的主題,舞台色調仿自俄國畫家夏卡爾的畫──瑰麗濃稠、富想像力,透出一股多愁善感的浪漫。 歌舞劇的元素繁多,亟需導演的細密發想與最終統合,工程較一般舞台劇浩大。但是當導演梁志民在一方斗室中,將音樂播出,逐一唱出每一個角色的歌曲,隨著節奏時而輕鬆隨興、時而高亢飽滿,沈醉、鍾愛歌舞劇的心情,似乎帶他暫離繁重的導演工作。 或許,在夜深孤寂的人世裡,走進這座衆人合力築起的《天使不夜城》,你也可以暫離原有的煩惱,和人物同哭同笑,隨音樂或悲或喜。 (本刊編輯 蔡依雲)

    文字|蔡依雲、林凡妤
    第71期 / 1998年11月號
  • 身分上的疊合與寫實,削弱了演員與人物之間的張力與拉扯,也削弱了觀衆對角色的想像與興趣。
    回想與回響 Echo

    虛擬於KTV裡的新世代精神 看《寶蓮精神.nia.tw》

    細瑣的生命經驗、大敍述的瓦解、設法逭逃於結構之外,固然是這個時代的特色,可是劇場若只是充斥著這些特質,人物與演員都掌握不住方向、也沒有標示出目的,到底「寶蓮精神」要如何達成?其中「不扮演」的奧妙境界,恐怕也不等同於耽溺地「演自己」吧?

    文字|蔡依雲、林鑠齊
    第85期 / 2000年01月號
  • 戲劇

    出入虛實之間的記憶偷窺之旅 創作社劇團《記憶相簿》

    當《記憶相簿》的編導周慧玲將劇場佈置成四面環座,讓觀眾或平視或俯瞰這齣戲,我們彷彿受邀參觀(參與)一場極其私密的記憶之旅。但是這一段原本帶著集體偷窺意味的觀戲過程,卻在觀眾彼此視線常產生交集、演員迭進迭出不同角色/現實與劇場的情況下,觀戲的人不再耽溺於窺視與接受,而是隨著編導的揭露與質疑,一步一步出入真實與虛構、歷史與附會傳說之間。

    文字|蔡依雲、白水
    第115期 / 2002年07月號
  • 深圳大學的作品採集體創作而成,眾多演員將「奔月」此一通俗主題天馬行空地編集成一齣戲。
    劇場思考

    期待大氣魄的未來 對「小亞細亞戲劇網絡」的觀察與思考

    這幾年來,除卻觀眾,台灣評論界持續地針對此一活動的戲劇與舞蹈撰寫評論,充滿「舉輕若重」的期待與善意,主辦單位是否真切感受到這些目光與重視?目前看來,整個活動尚稱小眾之事,但主辦單位若不以大氣魄來經營規劃,或許會漸漸銷聲匿跡。

    文字|蔡依雲、余志偉
    第120期 / 2002年12月號
  • 從音樂、舞台到造型,魏瑛娟慣於以異化的方式呈現其劇場美學,將觀衆隔離於現實生活之外。
    戲劇

    別著一朵紅花的卡爾維諾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

    魏瑛娟過去縱然標舉自己的美學品味與姿態,仍能表達出她對人物、社會的觀感與情感,作品中的冷靜反省與抒情關懷讓人難忘。但是時至今日,在劇場中要表達的東西還不成系統、動作與構圖陷入重複的模式,徒然留下姿態與眼神,顯得有些荒涼。

    文字|蔡依雲、林鑠齊
    第108期 / 2001年12月號
  • 在《開紅山》中編導者略去儀典與文字的完整意義與發展脈絡,只取它們的部分意象重新編作。
    戲劇

    意象的祭儀 評河床劇團《開紅山》

    郭文泰的劇場作品《開紅山》運用了中國民間信仰中,祭儀裡「暴力」與「血腥」的元素,另作詮釋。或許因爲祭儀無可模仿、身體律動無可複製,當編導企圖以理性來安排這一場仿祭儀的戲劇情境,演員以未曾發掘神秘力量與節奏的身體來「表演」時,這一切,眞的只餘「意象」的傳遞,卻無所動心驚魄。

    文字|蔡依雲、白水
    第83期 / 1999年11月號
  • 《危險關係四重奏》中,導演運用諸如拼貼、異物入侵、精神分裂、雌雄同體等後現代狀況中易出現的特徵,但這些特徵又不能敎人對號入座,否則陷
    戲劇

    變奏演繹的危險關係

    導演爲本地示範了前衛活潑的高難度劇場作品,然而也在如此複雜的語言指涉裡,犧牲了觀衆對這齣戲及其原典中淋漓挖掘的人性往復的期待。

    文字|蔡依雲、林凡妤
    第76期 / 1999年04月號
  • 李立群重回劇場舞台,主要是想跟專業的工作夥伴合作,再過足戲癮。
    跨台演出

    他抓得住你!

    獨特的風格、爽利的口條、精準的節奏,再加上細緻的情感掌握,讓李立群縱橫於廣告片、電視、電影和舞台劇的表演場域,游刃有餘;也讓觀衆隨之出入人物的歡喜悲愁或瞬間的情境轉換,大呼過癮。

    文字|蔡依雲、白水
    第73期 / 1999年01月號
  • 紀蔚然目前著手爲金士傑量身定做新戲《一張床四人睡》,由創作社製作演出。
    異人館

    揭自己的瘡疤 遊「戲」人生紀蔚然

    從《黑夜白賊》的父親僅剩「虛位」,到《也無風也無雨》的父親「蒸發」成謎,紀蔚然不僅自問,也遭受外界多方的質問,「一般劇作者都在揭露別人的問題,我則是揭自己的瘡疤。」不過他或許就是要藉著藝術作品,掀起令人瞥見都要驚訝不已的「衝突」內裡,才凸顯出他的「異色」風格吧?

    文字|蔡依雲、林凡妤
    第77期 / 1999年05月號
  • 劇作者說:「當初只想寫一個人。」然而一個人的背景、環境、情感等面向,是極其豐富的。
    焦點

    在歷史罅隙中作戲 《皇帝變》編作的當代價値

    此時此刻在台灣,中國「歷史劇」的撰寫、演出,過程爲何?意義又是什麼呢?《皇帝變》描繪了中國人存活的天地系統,處理自己本能和衝動的方式,與台灣現代戲劇的其他作品相較,不只是狹隘地關心眼前幾十年的生活與思想。

    文字|蔡依雲、白水
    第72期 / 1998年12月號
  • 小愛麗絲劇場規模雖小,散發的熱力卻熾烈。(圖爲此次海報)
    藝術節

    滑向鄰城的軌道 亞洲小劇場網絡

    「小亞細亞九八」八月四日在東京起跑,終點停在十月二十五日的台北皇冠劇場,兩個多月期間七個劇團在四個城市間輪流交棒接棒。作品互異,也點出來自不同城市的創作者,觀照所居之地的人、事、物,精神、物質層面和環境的互動關係。

    文字|蔡依雲
    第68期 / 1998年08月號
12下一頁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