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翊誠(林韶安 攝)
聚光燈下 In the Spotlight 劇場編導

周翊誠 這個時代,更要找到觀眾為何進劇場的意義

雖然念戲劇系但沒修過一堂導演課,周翊誠還是因緣際會地走上了劇場編導的道路,但也走出一條與在地連結、貼合社會歷史脈絡、玩轉非典型劇場形式的殊異之路。一如許多創作者的焦慮,「為什麼要做舞台劇?」、「為什麼觀眾要在串流興起的現在踏進劇場?」同樣困擾著周翊誠,但憑藉在環境劇場中的歷練,他嘗試以關注「觀眾體驗」來面對這份心急,也相信加入更多新元素,才能支撐劇場繼續留下來。

雖然念戲劇系但沒修過一堂導演課,周翊誠還是因緣際會地走上了劇場編導的道路,但也走出一條與在地連結、貼合社會歷史脈絡、玩轉非典型劇場形式的殊異之路。一如許多創作者的焦慮,「為什麼要做舞台劇?」、「為什麼觀眾要在串流興起的現在踏進劇場?」同樣困擾著周翊誠,但憑藉在環境劇場中的歷練,他嘗試以關注「觀眾體驗」來面對這份心急,也相信加入更多新元素,才能支撐劇場繼續留下來。

「你有好好認識自己的家鄉嗎?」戲劇系畢業,創立「讀演劇人」的周翊誠,在表演這條路上無可避免地直面這問句,於是他以自己所解讀的表演來作為回應,在他作品中看到的不僅僅是故鄉基隆,甚至是更大範疇的台灣社會與歷史。

沒修過導演課,卻還是走上劇場編導這條路

回望十多年來與表演的接觸,周翊誠口中冒出「機運」、「際遇」等詞,連就讀台大戲劇系,他都笑稱理由十分膚淺。那年李安以《斷背山》橫掃國際獎項,正值高三的周翊誠被他一句「與其念電影系,不如念戲劇系更有用!」深深影響,就這樣抱著導演夢想進了台大戲劇系。

而當年還懵懂的他現在懂了,李安鼓勵的是,戲劇系教授如何認識與看待演員及表演,而電影系的強項則是在諸多技術訓練上;說來巧合,大學4年的導演課程,周翊誠一堂都沒被選上,反倒是將時間花在修習表演,才讓他在多年後體會了李安的那番話。

只是才二十出頭的少年,怎麼樣也還是有些傲氣,趁著系上每年暑期劇展的機會,周翊誠決定一圓當初的導演夢,在大四暑假編導了第一部作品《香格里拉》,沒想到回響極佳,半年後再度加演。

「我想是新手運吧,還拿了一些獎,也是為了報獎才用諧音組了『讀演巨人』劇團。」當時《香格里拉》獲獎的比賽名稱與獎項,他至今仍記不太清楚,但翻翻資料就知道,是在劇樂部劇團主辦的「第12屆青年才俊戲劇節」中,一舉拿下最佳團體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劇本獎、最佳舞台設計及最佳男主角等,可說是一鳴驚人。

隨後,退伍的周翊誠,應台大藝術季邀請,在醉月湖畔演出劇團代表作《玫瑰色的國》,隔年獲第13屆台新藝術獎提名,為了繳資料,他終於在家鄉基隆為劇團登記立案,沒修過一門導演課的周翊誠,還是踏上了劇場編導這條路。

走出劇場黑盒子,讓空間跟作品長在一起

若像周翊誠所言,嘗試劇場編導、成立劇團到立案都是自然而為,那因應而生的《玫瑰色的國》除了打響「讀演劇人」的名號,也順勢奠定了他(及劇團)在作品上體現基隆在地、台灣社會與環境劇場的發展基礎。

「那是我第一次做戶外演出,地點在舊體育館後面的小舞台,我知道觀眾會一路延伸到醉月湖畔去,所以就讓台上演員把動作盡量做大,搭配其他演員做現場配音,結果後面的觀眾完全沒發現是配音的。」至今周翊誠仍記得《玫瑰色的國》台大版演出時的場景。

有別於學院時期的訓練,走出劇場黑盒子的經驗,讓周翊誠有了頓悟,「我覺得是打開了某種創作型態,如果是戶外,我的創作策略基本上就是『不要完全複製一個劇場』。」後來不論是在法國公墓的《一位法國士兵的遺憾》,到景美人權園區的《盲》,周翊誠不再嘗試去改變或遮掉現有環境,而是「讓空間跟作品長在一起」。

「我不再花很大心思去做傳統劇場可以完成的事情,不然觀眾就進劇場看戲就好,為什麼非得來這裡?在做非劇場空間演出時,我都會提醒自己,這種形式給觀眾的意義是什麼?」學著去適應每次不同的環境,周翊誠透過一次次實戰摸索出一套讓作品、觀眾與環境融為一體的展演方式。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
夏佑體驗廣告圖片
歡迎加入 PAR付費會員 或 兩廳院會員
閱讀完整精彩內容!
歡迎加入付費會員閱讀此篇內容
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立即加入PAR雜誌付費會員

人物小檔案

◎ 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畢業。現為劇場編導、講師、「讀演劇人」劇團負責人。

◎ 編導作品多取材台灣社會、政治、歷史與時事議題,橫跨一般傳統劇場演出、演員集體發展、戶外環境劇場、耳機導覽、實境解謎、沉浸式劇場等多元演出形式。

新銳藝評廣告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