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透原作精神,將其戲劇性的場面加以發展……
魯迅筆下的人物儘管十分耐人尋味,手法卻是極其簡潔的,寥寥幾筆不僅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亦把其內心世界刻劃得入木三分。所以說,小小的舞台空間要想眞實的表現魯迅的原作,不是一般的難度。尤其京劇這樣一個擅長表現帝王將相的藝術門類,似乎更與此無緣了,所以儘管後來話劇或某些地方戲多次將魯迅作品搬上舞台,京劇界卻無人問津。
有關阿Q的資料有數百萬字,包括七十多年來中外文史學家們的評介,田漢和陳白塵等前輩的話劇改編本,還有復興國劇團鍾傳幸團長對此劇的許多極有見地的構想,統統堆在我面前。一個平凡的農村短工阿Q,竟引起了這麼多人的熱切關注,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是空前的;而作爲新文化運動旗手的魯迅先生的作品,今天能夠堂而皇之的在台灣以京劇的表演藝術來上演,其意義更非尋常,這個劇的創作確有吸引人之處。
鑒於以往兩岸合作的經驗,我請擔任本劇導演的鍾團長參與編劇,俾使編導融爲一體,共同尋找到一種最佳的表現樣式。春節前夕,鍾與擔綱主演阿Q的吳興國來到武漢我的家中,會同李連壁一起,討論劇本的進一步修改及唱腔設計等各方面的問題。
吃透原作精神,並將其戲劇性的場面加以發展,做到作品的觀賞性與思想內涵相統一,是此次改編《阿Q正傳》的主旨。我們希冀觀衆在含淚的笑聲中,領略到魯迅原作的精髓。從形式上講,京劇固然在表現時代特徵和生活化方面不如話劇,但在展示人物內心世界來說,卻有著話劇所沒有的優勢。我們用唱、做、唸、舞來刻劃人物的精神面貌,舞台樣式和表現手法則追求多樣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根據需要去大膽突破,借鑒其它表演藝術的手段,來塑造一個活生生的、帶點兒台灣本土味道的阿Q。
文字|習志淦 編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