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爵士、探戈、流行一把罩
須川展也 百變薩克斯風讓人迷醉
曾囊括多項日本管樂大獎,鬼才須川展也的演奏神乎其技、風格多元。遊走在各類型的音樂之間,既和頂尖交響樂團合作古典演出,也多次灌錄及發表日本當代作曲家作品。爵士、探戈、流行都是他的拿手強項。由於他的才氣,成功引起日本樂壇好奇注目,帶起一陣旋風,讓一向在古典樂不特別受到重視的薩克斯風,一躍成為全日本最受矚目的樂器之一。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三十舞蹈劇場《阿基米德的掌紋》
發現線條的世界 探究溝通的身體
三十舞蹈劇場新作《阿基米德的掌紋》由掌紋開始發想,編舞家張秀萍透過線條、手部動作、話語討論溝通、多變舞蹈肢體,織就一個鋪陳「探索」「發現」的舞蹈異想世界。
-
即將上場 Preview 世紀當代舞團邀集六位編舞者聯合創作
《20.30.40之夢的進行曲》 三個世代的夢與真實
世紀當代舞團最新製作《20.30.40之夢的進行曲》,邀集三個世代的六位舞者王維銘、鍾莉美、楊琇如、許倩瑜、陳貝瑜、陳維寧聯合編創,在「床」之象徵性運用下,潛入不同世代的夢中真實。
-
即將上場 Preview 老演師操偶、Cosplay與舞者環繞
《掌中芭蕾》 布袋戲與芭蕾共舞前衛
結合舞蹈、掌中戲、故事劇場、Cosplay(角色扮演)、裝置展等元素,極至體能舞蹈團特邀「五洲園掌中劇團」團長、國寶大師黃海岱長孫黃文郎操偶唸唱,將台灣民間廟口文化融入舞蹈劇情,在《掌中芭蕾》中幻化前衛的傳統風貌。
-
即將上場 Preview 外表坊、莎妹、第四人稱表演域
三齣戲說愛情 萬年老梗新表述
從古自今,愛情題材之所以永不退流行,正是因為它最容易引起共鳴。走進劇場,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外表坊時驗團、第四人稱表演域即將推出的新作,不約而同以愛情為題,各自表述,或語言嘲諷辯證、或手法虛實交錯、或挖掘新世代愛情觀點,呈現愛情的三種面向。
-
藝號人物 People
吳義芳 跨步在雲端的舞蹈頑童
熟悉雲門舞集的觀眾,都忘不了吳義芳《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九歌》裡的雲中君,他獨舞時丰采迷人、群舞時能量迸放,誰能相信他已年過不惑?去年仍挑戰「雲中君」高難度舞技,今年竟推出「45獨舞」,這個「舞蹈頑童」,不管是人生還是藝術,總是要跳戰自己,到更高的雲端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英國劇場教母」
潘蜜拉.霍華 全觀的劇場創作人
去年,OISTAT國際劇場組織邀請與彼得.布魯克長期合作的法國劇場空間設計師尚-居.勒加(Jean-Guy Lecat)來台,為國內劇場設計界開啟了國際交流的一扇窗。今年暑假,OISTAT邀請素有「英國劇場教母」之稱的潘蜜拉.霍華(Pamela Howard)來台,在酷夏華山創意園區展開「莎士比亞《空愛一場》人物與情境的空間書寫」工作坊,指引學生在字裡行間尋找表演呈現的線索。 潘蜜拉.霍華此行來台,除了舉辦工作坊,同時也參觀了台灣傳統的中元節祭儀,留下深刻印象之餘,也從中發現異文化中不變的人性關照。本刊趁此機會,特別邀請OISTAT總會副會長,也是國內資深舞台設計家張維文專訪霍華女士,暢談她身為一位「劇場創作者」,如何時刻保持高度創造力,將她所關注的生命與人類生存處境轉化為設計,並從中獲得飽滿能量,豐富她源源不絕的創意。
-
焦點專題 Focus 從主題詮釋到形式實踐上的顛覆
當代傳奇《樓蘭女》 希臘悲劇的京戲變裝
從《米蒂亞》到《樓蘭女》,驚世駭俗的題材在今日看來聳動不再,超越時代背景的人性刻劃,倒是放諸四海皆準;從戲曲表演體系出發,卻拋下了京劇的鑼鼓和聲腔,擺脫了程式化的唱唸做打,二十一世紀的《米蒂亞》顛覆性格仍在,只是從「主題」的詮釋轉換到了「形式」的實踐上。
-
焦點專題 Focus
從「M型劇場」看《樓蘭女》
若說,原創或改編/經典或創新,是台灣「M型劇場」趨勢兩端, 那麼,國內媒體或觀眾,似乎都會給予原創作品較多的關注。 反觀世界劇場潮流,經典改編卻一直都是世界舞台的主流。 重新搬演的《樓蘭女》,提醒我們去發現「經典改編」的魅力所在!
-
演出評論 Review
愛與不愛,大小是個問題
這段始於仰慕終於謀殺的愛情,始終無法有力地說服觀眾:我是如此地愛她以致不得不殺了她。因為這段愛情缺乏說服力,以至於奧賽羅從吃味、嫉妒到怒火中燒的動機缺乏有力的支持。
-
演出評論 Review
終究是一場浪漫懷舊
當小鄧為饅頭描述巨人少棒奪得世界冠軍的經過時,我們終於了解:《六義幫》終究還是一個浪漫懷舊的作品,對六義幫的幫眾們,容許歧義的歷史論述,盡量不受私人情感羈絆的批判態度,可能都是過分的要求了。
-
演出評論 Review
待琢磨的寶石
作為職業樂團,NSO一向為人詬病的是穩定性,本場音樂會裡,這個問題再度暴露出來:個人技巧雖足,整體音樂性尚弱。在老將赫比希的帶領下,若能琢磨出樂團的整體性,NSO的藝術成就應能更上層樓。
-
演出評論 Review
具震撼力的國樂演奏會
除了結合天鼓擊樂團,製造出許多令人震撼的聲響效果之外,更不斷有視覺的驚奇效果產生,例如演奏員身穿一襲黑衣手持樂器,二路縱隊從觀眾席入口通過觀眾緩緩登台,煞有古代士兵整隊待發之氛圍就是一驚;開場時震撼的打擊樂響起又是一驚;舞台上山水佈景透過燈光與書法結合的效果又是一驚。
-
新藝見/新銳藝評
陷入作繭自縛的語言迷宮 評王嘉明《R.Z.》
戈爾德思以文字稠密著稱,如果無法超越他的理念想法,導他的劇本的最好方式就是好好處理他的語言,並從舞台指示的罅隙中,找出其內在豐富的意涵。王嘉明的《R.Z.》多處地方不去兼顧文本的意指,使其扁平地滑溜過去,不禁讓人懷疑導演是否曾認真去解讀文本。
-
特別企畫 Feature
紀實與宗教
導演漢柏斯曾說馬偕接觸台灣的過程,宛若其自我追尋、重生的過程一樣;而兩廳院今天藉由《黑鬚馬偕》歌劇的創作,也正等同我們對馬偕這樣為台灣奉獻一生的回應。馬偕如何從歐美、從基督教社會走進台灣?台灣又該如何走向世界?這部歌劇不是用來提供解答的,卻紮紮實實地、邁出自己的昂首闊步。
-
特別企畫 Feature
讓我們「發現」馬偕吧!
《黑鬚馬偕》不應只是製作單位單方面地傳達「我們為什麼要做馬偕」,製作單位也要引導觀眾,透過這次的欣賞經驗,讓觀眾來發現「我們為什麼知道馬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鬚馬偕》男主角
梅格蘭札 台灣女婿遇上「馬偕奇緣」
在國際舞台上擔任過許多的重要角色,各類人物、什麼個性都有,但這次竟意外地發現自己與馬偕還有點像!馬偕對自己週遭的世界有著極度的好奇心,例如地質學、植物學、動物、人文、語言、台灣歷史等。此外馬偕也喜歡接觸人們,與他們往來。就這一點,他感到自己似乎和馬偕的喜好有部分類似:「我喜歡旅行、喜歡體會不同文化及語言。」頑皮的他還開玩笑地說自己「特別是嘗試各地新鮮的食物」。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鬚馬偕》女主角「張聰明」
陳美玲 挑戰「熟悉」的幸福經驗
談到接演這樣旗艦製作的心情,陳美玲說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想法,很單純只是一個歌手想要在舞台上唱歌,也希望能夠透過不同的歌劇累積不同的經驗。但是經過種種的準備功夫,她開始對這個故事有了連結,張聰明不再只是一個角色,馬偕也不再只是一個歷史人物,那些台詞、歌詞漸漸有了特別的意義。偕牧師為台灣所作的工作,那種看到事情就捲袖子來做的精神,在這個時代已經很少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黑鬚馬偕》中馬偕大弟子「嚴清華」
崔勝震 演出最貼近自己的角色
「《黑鬚馬偕》這部戲,這是全世界的第一次演出,沒有可以參考、比較的前例,對我來說有一定的難度。不過我是基督徒,可以了解馬偕牧師在宣教上的辛苦,身為他的大弟子,一邊是牧師和其他門徒的溝通橋樑,一邊也要化解村民、門徒對牧師的疑惑,需要很好的調適。」崔勝震說:「我是A型的人,雖然外表很謹慎小心,不過內心其實是相當熱情的,我想這樣的個性也和阿華很像。」
-
特別企畫 Feature 反映時代脈絡 探討宗教與性別意識
法蘭西的傳人——普郎克
大戰期間維也納首席重抒情女高音康內辛妮(Hilde Konetzni)說:「理察.史特勞斯是歌劇界的最後巨人也許除了普郎克(Francis Poulenc)之外」。 朱苔麗的老師、義大利女傑佩德辛妮(Gianna Pederzini)說:「我何其榮幸能在史卡拉劇院首演《聖衣派修女對話》Dialogues des Carmelites!這是二次戰後最偉大的歌劇作品!」 戰後義大利歌劇首席玉女卡特麗(Rosanna Carteri)說:「在所有我共事的作曲家中,普郎克是天份最高、最替他人著想、卻也是最脆弱的一個。他是世上最敏銳之人,我相信《聖衣派修女對話》是二十世紀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維也納第一女中音荷根(Elisabeth Hongen)說:「我在《聖衣派修女對話》的維也納首演唱老修道院長,雖然這個角色篇幅並不長,但極其扣人心弦。她去世那幕能讓整個觀眾席鴉雀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