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即將上場 Preview
從「恐懼」出發 看見《光的另一邊》
林向秀與前雲門舞者王維銘再度攜手共同編創《光的另一邊》,舞作從恐懼發想,探索生命路途的種種光亮與幽暗。兩位編舞家挑戰身體慣性,互相幫彼此編作獨舞與雙人舞,藉由對方的眼睛,看到不同的肢體,改變動作型態,找到新的自己。
-
即將上場 Preview 新古典舞團「民國四十六年」
壯遊舞蹈 劉鳳學半世紀風華
創作資歷超過半世紀,年逾八十的舞蹈大師劉鳳學,為台灣的現代舞留下多樣多彩的藝術資產。這次新古典舞團演出的「民國四十六年」,將展現不同時期的劉鳳學舞作,想略覽大師的舞思脈絡,不能錯過這次的封箱舞作復刻再現!
-
即將上場 Preview 「美意嫻情」搬演全本《占花魁》《玉簪記》
岳美緹領銜 細琢巾生多樣情
在台灣有眾多粉絲的中國第一巾生岳美緹,這次訪台將與旦角張靜嫻、武丑張銘榮演出全本《玉簪記》、《占花魁》與經典折子戲。近年難得登台的岳美緹,為了此次演出,忍著頸椎及膝蓋舊傷,花了多月排練,她說,《占花魁》雖是一齣文戲,但有不少舞蹈場面,劇中的賣油郎年輕體壯,她要求自己在舞台上連個喘氣也不能有,要觀眾務必忘記她的年齡。
-
藝號人物 People 專訪旅義豎笛演奏家
李逸寧 笛音環繞的亮彩精靈
一頭捲曲飄逸的長髮,亮麗的外型與優雅的氣質,是豎笛演奏家李逸寧給人的深刻印象。自年少即負笈義大利研習音樂的她,以精湛的技巧與動人的詮釋,讓世人入迷。本月她將返國與NSO攜手,在簡文彬的指揮下演出;除了再次有機會聆聽她的迷人演奏,本刊也趁此機會告訴你,認真、執著的李逸寧,如何以醇美的豎笛聲感動了無數樂迷的心,也以果敢、自信的勇氣寫下了精采的生命。
-
藝號人物 People 從愛亂舞到接觸即興
古名伸 抓住當下 身心共舞
編舞家古名伸是國內推展「接觸即興」的重要推手,自稱從小愛「亂跳舞」的她,在名編舞家林麗珍的教室中磨礪了舞蹈的身體技巧,卻也打開了想像的無邊視野,日後浸潤在「接觸即興」的世界,更讓她快樂展翅於舞蹈天空。把編舞、跳舞、教舞視為人生三要事的她,經營舞團如同一個部族,而她這個族長,就是用愛舞的熱情與創新的精神,帶著古名伸舞團走過十五年!
-
焦點專題 Focus
從無到有的南方革命
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的故事並不是從宣告要建「南方兩廳院」那一刻開始的,那之前從軍營轉變成文化園區都會公園的過程,完全是一場民心凝聚推動的「綠色革命」!四月份,衛武營藝術文化園區建築模型展將首度移師台北在一○一大樓展出,對於這個即將深遠影響南台灣藝文發展的重要地標,關心台灣表演藝術的你,何不趁此機會來了解它的前世今生!
-
演出評論 Review
消逝中的文化圖像
寫實,是現今兒童劇已很少見的筆觸,《稻草人和小麻雀》用最基本、樸實的手法,刻畫了農村情境,帶出了祖孫情感,也藉由稻子與麻雀之間的利害關係,帶出了人與動物、無生命的稻草人之間的情感流動。
-
演出評論 Review
言猶未盡、意尚未全的遺憾
王嘉明可能是台灣目前的小劇場導演之中,擅長創意的佼佼者;然而,在面對戈爾德思嚴峻、深刻的台詞時,他和表演者的創意,似乎反成了對這些灼熱文字的一種「逃避」。
-
演出評論 Review
空間裡的身體風景
十二名女舞者奮戰不懈的精力與始終保有的流暢清新,叫人激賞;而藝術村的環境更成為界定此舞作風貌的決定性力量之一。舞蹈的環境劇場令人期待,希望這只是一連串合作的開端,而非驚鴻一瞥。
-
演出評論 Review
一個沒有演員的音樂劇場
或許這些「飆舞台、玩影像」的效果是在反諷人類漫無節制的科技、文明的發展,然而它們卻威脅音樂的主導性別忘了《消失的王國》是個「音樂劇場」,而非「影像劇場」;真正的主角應是音樂本身及演奏家們。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台灣心聲永傳不朽—紀念呂泉生教授
綜觀呂教授一生,我們尊稱他為「台灣合唱之父」,是位傑出之音樂教育家、歌謠創作家,更是帶領榮星巡迴國內外,開啟文化外交濫觴的首位文化大使。他的一生是台灣近代音樂史的縮影。
-
特別企畫 Feature 缺乏發表平台,劇海中載浮載沉
台灣劇作家,何處是兒家?
在現實當中,新創劇本無處發表,寫完劇本,也沒有劇團歡迎。他們就像漂浮在茫茫大海當中,即使發得出求救信號,也無人聞問。所以,熱中劇場創作的人,最終自己都變成了導演。這就是台灣劇場盛行編導合一現象的由來:不是導演愛自己寫劇本,而是編劇必須用導演的方式,才能有機會發表新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家答客問
紀蔚然:在台灣「只」當編劇,要耐得住寂寞
麻辣、犀利、幽默、嘲諷,是劇作家紀蔚然戲裡戲外給人的一貫印象,這次的訪談也不例外,只是多了些倦怠。 算得上是台灣劇場界「唯一」專注劇本創作且有戲必能演出兼具票房保證的劇作家,超過二十年的寫作經歷,近十年就累積了十二部劇場劇本,他其實也曾有過「十年寒窗無人問」的寂寞;而現在的他,卻不否認自己已進入瓶頸期,最需要的,就是停筆,休息。 趁著屏風表演班即將搬演他的新作《瘋狂年代》,本刊特邀曾執導過紀蔚然作品《無可奉告》的導演、劇評人傅裕惠,專訪也在大學教編劇的紀蔚然,一談他對台灣編劇養成與工作環境的看法,以及他的創作近況。
-
特別企畫 Feature 堅持原創,詮釋自己
李國修:好劇作家比好導演難求
編導合一的現象,反映了台灣劇場界的普遍狀況,而對導演來說,為什麼要自編自導?他們眼中,台灣為何缺乏好的劇作?本刊專訪堅持本土與原創的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編導演教全方位的李國修,從創作者角度,探討為何台灣好劇作為何缺乏,以及編劇人才的養成問題。
-
特別企畫 Feature
有膽識、肯練功,就有機會!
編劇的另一個主戰場,當然就是收視群眾廣大的影視產業了。光靠幫劇場寫劇本不足維生,許多劇場編劇也同時兼任或專業轉任影劇編劇,這中間的環境差異不但大,而且挑戰更多。本刊專訪也是從劇場轉戰影視圈的兩位知名編劇:去年以《白色巨塔》獲得金鐘獎的吳洛纓與多次入圍金鐘的《流星花園》編劇徐譽庭,從他們的經驗,看影視編劇工作的未來可能性。
-
特別企畫 Feature
劇作反映世界,劇場即是世界
一部成功的劇場作品也必須同時表達出一種世界觀和一種劇場觀,當我們在思考國內劇場的創作方向時,不妨也看看當前的國外劇作家在關心什麼:教育問題、勞工問題、性侵問題等均可入戲,甚至用一日一戲,為時代寫紀錄。
-
特別企畫 Feature 膽大靈活、酷嗜挑戰
周曼農 堅持為劇場思考「可能性」
樂於接受各種劇場挑戰的周曼農,除了是小劇場的出色演員,更對劇本創作、尤其是劇場劇本情有獨鍾她敢於改編許多讀者心中的究極之書《百年孤寂》,用漫畫人物柯南在劇場中解存在主義式的謎題;這個月莎妹劇團新作《給普拉斯》,周曼農更挑戰把女詩人的創作慾和求死慾搬上舞台。熱愛劇場的她,是個堅持從劇作者立場出發,思考「劇場可以是什麼」的創作者。
-
特別企畫 Feature 語言當利器,挖掘人心底層
許正平 「創作」是唯一的堅持
文學獎常勝軍的許正平,寫作範疇包含散文、小說、劇本,也展現了他多元的創作面貌。的確,「創作」正是他人生的關鍵字,也是他「永遠不會放棄的事業!」。從中文系到戲劇研究所戲劇創作組,他在劇本的創作裡找到另一種創作愉悅,透過精心設計的語言,來表達人們存在於這個時代、環境的心聲,正是他的終極目標。
-
特別企畫 Feature 面對觀眾,more friendly!
王紀堯 「溝通」打造了編劇密碼
七年級前段的王紀堯,年紀雖輕,卻已經在劇場、影視的劇本創作上交出亮眼成績單;曾為香港導演林奕華擔任《班雅明做愛計畫》、《包法利夫人們》和《水滸傳》的文本組織工作,也為知名導演易智言的影視作品《危險心靈》編劇。謙遜的態度,對「溝通」的認真,是王紀堯身為劇作者的最大特色;他說,與其說劇作者,他更傾向自己是個學習者,跟不同的合作對象學習。
-
特別企畫 Feature 理性清晰,觸角多元
謝念祖 為悶鍋加料 為劇場加分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對政治不滿,可以寫進《全民大悶鍋》;想對中產階級說話,可以透過《住左邊住右邊》;比較實驗性的東西,可以在黑門山上的劇團做;親子相關的題材,就在一元布偶劇團發表。」跨足電視綜藝短劇、實驗劇場、兒童劇類型,寫作觸角多元的謝念祖,具體扼要地勾勒出自己創作關注的概貌。如果說藝術創作最令人稱羨的,就是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又能兼顧生活經濟,謝念祖無疑就是這麼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