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劇
《酒神》美學:戲曲中的詩意創造
廿五年後已成「經典」的《酒神》,無論尤里庇底斯的文本,或鈴木忠志的美學風格,都是安放在博物館或展覽廳裡的收藏品。它的重要在於縫合歐、亞文化之間,從生命真相的不同、所產生出審美的裂隙,倒襯托出一片無遮蔽領域的世界;戲劇在這個敞開的世界,真正成為對文化的深切體驗。
-
戲劇
林奕華,你在哪裡?
不過,在叨絮不斷的交叉質問間,即使我看了幾齣林奕華的作品,我突然有種「看不見林奕華」的被遺棄感;創作者聰明地隱匿在眾多的問題之後,強勢地逼問著觀眾,更嚴重地是,若我不問或我答錯了的話,我就會是他們眼中的「白癡」。
-
音樂
一場「另類奢侈」的饗宴
卡許卡湘所演奏的古典作品雖然無懈可擊,但她個人的熱情卻在於當代作品,看了台灣這場演出,對照卡許卡湘在歐洲各個現代音樂節的演出,實在令人嘆息。雖然貝多芬、布拉姆斯仍是一場饗宴,但若計算邀請國際級音樂家前來台灣演出的成本,卡許卡湘的這套曲目,不得不說是一場奢侈、幾近浪費的饗宴。
-
舞蹈
極陽力度和純陰柔美
春給人一種初始而清新的感覺,這一季有兩個編舞家從老故事裡找到新感覺,張曉雄的《浮士德之咒》重新詮釋浮士德與魔鬼的交易,探討人性慾望,林向秀的《傾斜-Tilt》則從杜麗娘的不同面向出發,呈現女人的愛情觀,兩檔演出分別在舞蹈視覺中展現出極陽力度和純陰的柔美。
-
舞蹈
等待舞蹈的「接班人們」
近年來「跨領域」的趨勢似乎讓「身體論」成為上世紀的論點,以「跨領域」作為護身符,舞蹈似乎不必再去琢磨身體,而更去強調所謂戲劇化的暗示或影像的加持。
-
音樂
追求轉型,疏忽本質
在一般民眾認為聽音樂會很無聊、所有補助與獎勵也偏向五光十色的綜合藝術的當下,跨領域製作儼然是音樂節目的必備條件。當然,藝術的領域本無疆界,但目前音樂類跨領域製作卻常常忘卻自身的立足點與專業力,更忘卻在與他領域合作之前,必須先對他領域有相當的了解與內化後,始能談合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舞台與文本 分合與變奏
劇場與文學分家,可說起自現代劇場拋棄文本、導演取代劇作家地位以後;劇場與戲劇分家,也等於與文學分家。然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發展未滿百年的劇場,越來越頻繁向文學借用題材、意象,或直接搬用文字,只是現代劇場運用或再現文學的方式,已與從前迥然不同。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與作家/文學劇場漫遊者.答客問
鴻鴻:優異的劇場文本往往很不劇場
一座在小說裡的「看不見的城市」,如何在劇場中呈現?參與這場建城工程的四位導演,建城過程中腦袋裡轉的是怎樣的工程藍圖?我們的好奇轉成六個問題,四個導演用文字丟回答案。 面對原始造城者卡爾維諾,參與這場建城工程的四位作家如何參與這場劇場對話?我們讓他們用最擅長的工具文字來回答。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與作家/文學劇場漫遊者.答客問
黎煥雄: 讓作者成為舞台上的角色
1.從改編文學為劇場文本的經驗中,你認為劇場何以提供讀者/觀者不同的樂趣? 也許是呼吸的被察覺。也許是 「當下」的被察覺,以及既妥協又不妥協於有限時空的無限張力的被察覺。 2.處理文學文本和劇場文本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這是假設兩種文本有本質上的差異嗎?所謂文學文本是指有一個原來沒有舞台指示的原著的那種作品嗎?相同的是起點都是自己的閱讀,以及跟作者的心理對話,不同的是多一層「腳本化」的工作。另外,我的確習慣在劇場處理「文學文本」時,盡量讓文字作者成為一個角色,習慣提供較後設的場域讓文字作者被意識被察覺。所以可以想像「作者」的數量不同,戲在進行時,坐的位置有的在台上,有的在觀眾席,有的在後台或在他們自己家裡沒有來。 3.任何一部作品都具備劇場搬演的可能性嗎?談談卡爾維諾作品的劇場性? 第一個問號,那要看怎麼期待「劇場」先。第二個問號,那要看面對卡爾維諾的腦袋有多「劇場」先。 4.你如何閱讀、理解、呈現《看不見的城市》這部小說? 腦內奧迪賽。革命心理化。邊陲與中心內外疊合的新折縫結構。平行世界。夢的跳躍邏輯。 5.請用任何形式的文字或者圖像,描述劇場版《看不見的城市》? Kak-tag-ni-mu,mok-tik-du-ni-mu,om ma-hon 6.如果要為一個城市量身訂做一個作品,你會選擇和哪個城市對話? 台北台北台北。我住在這裡,卻不是出生在這裡。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與作家/文學劇場漫遊者.答客問
魏瑛娟:在廢墟之上搭建城市,在城市之下,挖掘廢墟
1.從改編文學為劇場文本的經驗中,你認為劇場何以提供讀者/觀者不同的樂趣? 如果文學文本是「實體」,那麼劇場搬演就是「鏡像」。就引用卡爾維諾的概念吧,這「彷若兩個城市,一個聳立在湖上,另一個映照在水裡,上下顛倒。」其樂趣在於,這是一座雙子城,但不對等,「每張臉和每個姿勢,都在鏡中擁有顛倒的臉和姿勢」,讀者/觀者在一點一點的對應過程中,忽然瞥見自己鏡中的倒影,更勝自身實體的真實。 2.處理文學文本和劇場文本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繼續沿用前述的概念吧,「有時候,鏡面增加了事物的價值,有時候又否定了價值。在鏡子外看似有價值的每件事物,映照在鏡中時,不見得能夠維持原有的力量」。其妙趣是,相同之處,上下顛倒;不同之處,可能對應緊密。在創作的想像上或說創作的樂趣在於,「在廢墟之上搭建城市,在城市之下,挖掘廢墟。」 3.任何一部作品都具備劇場搬演的可能性嗎?談談卡爾維諾作品的劇場性? 從《自己的房間》(1997)、《蒙馬特遺書》(2000)、《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2001)、《艾蜜莉.狄金生》(2003)到《333神曲》,我持續在劇場裡搬演文學作品,這些文本各異,包含了小說、詩歌、傳記到文學評論等文類,對我而言,沒有不可搬演的文字作品。相較於文字想像,劇場當然有其局限,但在局限裡玩耍文字意象卻也拓開了文字文本的更多趨近可能。三番兩次與卡爾維諾在劇場裡交手,我沉迷於其慧黠的哲學思辨,它們提供我所有視、聽覺符號流動的經緯。若要問文學作品的劇場性,卡爾維諾是我心中的首選。 4.你如何閱讀、理解、呈現《看不見的城市》這部小說? 這不是我第一次與《看不見的城市》交手,其實我在《Ki Ki漫遊世界》(1997)裡就企圖對應《看不見的城市》小說文本,當時我的導演筆記上寫著,「飛行和時差混淆時間,想像和旅行錯置空間。變換一個城市便失去一次記憶,被書寫過的城市立即被遺忘。親愛的卡爾維諾,我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導演與作家/文學劇場漫遊者.答客問
陳立華:劇場與文學的關係是一種「平行論述」
1.從改編文學為劇場文本的經驗中,你認為劇場何以提供讀者/觀者不同的樂趣? 觀眾在劇場裡,是可以用眼、耳、鼻、身、腦同時接收信息和刺激的,所以當然跟閱讀文字時,只用眼和腦的經驗是不同的,其中的樂趣差異,也在於此。不論小說或戲劇演出,大家都在找尋使用媒材(文字或語言、音樂、構圖畫面等等)的最有效傳達方式。不同的創作者以各自熟悉的媒材去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原本並沒有什麼好比較或評論的,只有當傳遞的有效性和準確性發生漏失時,才會回頭檢討不同的媒材的本質和特性。 2.處理文學文本和劇場文本有什麼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戲劇被稱為綜合性的表演藝術,就是因為「以人演故事」時,可運用的表達工具之多樣,幾乎可以說是無所不包,也因為使用媒材的種類多樣了,在對觀眾傳遞創作者的概念時,有效性和準確性反而極容易發生偏差,或發生觀眾感受(領悟)到的超越創作者所知覺的(或所以為的)的情況。於是,戲劇被分類為表演藝術時,導演要處理的諸多技術性問題,就遠比以文字為單一媒材的寫作來得複雜。 3.任何一部作品都具備劇場搬演的可能性嗎? 當然不是!但也可以說,當然可以! 這一切都要視傳達效果的好壞而定。只要找到一種適合表達該小說文本的有效表達形式,劇場裡當然可以搬演任何一部小說。但是,劇場的演出本身就是在此種表達形式下的獨立作品,事實上,已經跟原本那部小說分離開了,也就說,戲劇永遠無法取代該小說,小說也不可能完全被一部以它為創作核心的戲劇所表達。 比較恰當的形容,應該是一種「平行論述」的關係。 4.你如何閱讀、理解、呈現《看不見的城市》這部小說? 對我而言,《看不見的城市》有兩種閱讀方式: 一種是隨著馬可波羅的步履,上天入地,漫遊於各個可想像與不可想像的世界中。另一種,是保持一種距離,旁觀著忽必烈聆聽馬可波羅向他描述各種千奇百怪的經歷並揣摩其意圖。如果閱讀者感性與理性兼備,同時具有分身漫遊與客觀警戒的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離開或重返,看見或看不見?
描繪《看不見的城市》版圖的四種路徑
如果「劇場」就是這座看不見的城市,而文學之於劇場,文本的答案從來不是真正的答案,黎煥雄、鴻鴻、魏瑛娟、陳立華這四位青壯派導演,究竟想言說、完成、回應些什麼?「劇場」之於觀眾的距離,可以多近,又可以多遠?
-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告別一個弦樂四重奏的輝煌年代
永遠的現代之音—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
這就是現代音樂,並且將永遠延續下去。 ──斯特拉溫斯基聽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演奏貝多芬〈大賦格〉 成立於一九七一年的奧地利國寶級四重奏──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即將於明年解散,今年,他們於全世界舉行告別巡演,所到之處無不引起樂迷們的感傷與不捨。本月世界告別巡演進行到台灣,是台灣觀眾最後一次觀賞到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現場演出的機會。本文從歷史軌跡中,探索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阿班.貝爾格弦樂四重奏能夠屹立三十多年、緊緊抓住樂迷的心?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西方源流 從現在起,讓我們雙雙起舞!
西方舞蹈、歌劇與戲劇同樣源自希臘戲劇。「最早在希臘戲劇中,女角是由男演員扮演,劇情以希臘悲劇為主由一個演員講述故事,伴以歌者們的演唱,男女主角間僅以簡單的手勢和步伐傳遞情愫,甚至連擁抱的動作都沒有!」這是西方雙人舞的源起。 文藝復興初期,歐洲的皇室盛行宮廷舞蹈,優雅的雙人舞出現於宮庭的舞廳(ballroom),目的為社交和擇偶,華爾滋、小步舞在宮廷盛大的舞會翩翩起舞。此時民間土風舞亦孕育雙人舞的雛型,在民間土風舞以環舞的形式進行,男女各圍一個圓圈,男女之間的對跳常隨著隊形轉變而交替與輪流,因團體活動性質較濃,男女單獨對跳的機會並不多。 應和劇情芭蕾而生 西元一六六二年,路易十四在巴黎成立第一所皇家音樂舞蹈學校,女性舞者始出現於芭蕾舞劇中。此後,雙人舞技巧萌芽於劇情芭蕾(Ballet daction),由芭蕾大師喬治.諾維爾(Jean Georges Noverre,1727-1810)創立,在他的主張下,舞劇、歌劇、戲劇分道揚鑣。十九世紀中葉浪漫芭蕾興起,第一齣浪漫芭蕾舞劇《仙女》La Sylphide(1832),女舞者們穿上硬鞋,足尖動作輕巧、細緻、抒情,將芭蕾技巧推上最高峰。男女主角的雙人舞,抒情又浪漫,技巧或視覺美感都臻至完美。 芭蕾從法國傳到俄國後被稱為「古典芭蕾」,講究古典美學,技巧難度節節高升,並融入俄羅斯舞蹈的外放風格。裴堤帕(Marius Petipa)與柴可夫斯基合作,創造《天鵝湖》、《睡美人》、《胡桃鉗》等舞劇,是典型的代表作。三至四幕的舞劇中,包含一到二組的大雙人舞(Grand Pas de deux),成為雙人舞主要演出形式。其結構先是抒情慢板──男女合跳的舞蹈,表達愛戀之情;其次為男女獨舞之炫耀部,此段舞以炫技為主;最後為尾聲──男女合跳快板,氣勢澎湃亮麗,男舞展現彈跳與旋轉技法,女舞者大秀硬鞋技巧如單腳旋轉三十二圈等。 芭蕾發展近兩百年五十年後,叛逆兒「新古典芭蕾」興起。始祖為米契爾.佛金,他將舞劇濃縮至一到二幕,舞作具民族風格,取材開始與人類現實世界發生關連,更具時代感和個人風格。雙人舞變得生活化,不一定包含炫耀部。例如《羅密歐與茱麗葉》,從相遇甜蜜到悲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身體宇宙
轉換重心遊戲分合 身體飆奇境
提到雙人舞,大家頭一個想到的畫面是什麼呢?是古典芭蕾《天鵝湖》裡天鵝與王子的款款深情,還是國標探戈舞的男女對峙?從芭蕾、現代舞到國標舞,雙人舞都是最令人矚目的演出形式,不只是技術的炫技展示,也是演出情緒的多層陳述,而隨著舞種與時代演進,搭檔模式「男女」、「男男」到「女女」,雙人舞無不展現出燦爛多彩的風情魅力。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雙人舞的電影風光
舞動情與慾,膠捲也發燙
舞蹈可以透過肢體傳達語言語文本不易達成的情緒,抽象的概念,如果說獨舞是小說人物的內心獨白,那雙人舞則包含著戲劇中錯綜複雜,人際間的溝通與厲害,而敘述種種人生故事的電影,又怎能放過雙人舞這種將激情具體化最好的形式呢?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跨越多世代,開拓舞壇新生命
廿年難逢 「舞蹈雙重奏」展現台灣創作力
「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邀請二十位國內舞蹈創作人齊秀,涵蓋了台灣中、青到年輕的編舞者,有長期在國內耕耘的,也有國際知名職業舞團舞者。儘管「舞蹈雙重奏.生日快樂」並非舞技較勁,不過,芭蕾、傳統舞蹈與現代技法等長期在編舞者身上所積累出的肢體語彙,將分別以不同形式表現在舞台上,這也是觀眾可以看出台灣舞蹈發展多元化的例證。
-
紀念大師 In Memoriam
走過時代的沉痛與隱喻
台灣現代戲劇的精神導師姚一葦,離世已經十年了。同時是美學家、戲劇理論家與戲劇教育開創者,最重要的還是身為劇作家的他所留下的劇場作品遺產,一直到現在,都還是劇場後輩崇仰的經典。為了紀念大師,臺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今年五月將演出他的知名劇作《一口箱子》。本刊特邀曾執導過姚一葦作品《紅鼻子》的現任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系主任洪祖玲(本名陳玲玲),為文剖析姚一葦劇作與大時代的關係。
-
藝視窗 News台新藝術獎揭曉 江之翠《朱文走鬼》抱走百萬大獎
【台灣】 台新藝術獎揭曉 江之翠《朱文走鬼》抱走百萬大獎 一年一度的台新藝術獎上月十五日於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舉行頒獎典禮,表演藝術類的大獎由江之翠《朱文走鬼》獨得百萬獎金。決選評審認為,在《朱文走鬼》中, 江之翠劇團邀請了日本「友惠靜嶺與白桃房」合作,很純熟地、極簡地將傳統的南管音樂、梨園戲文本,與日本能劇、舞踏的美學融合在一起,產生了很純粹的藝術 新作。這個作品代表了江之翠劇團十幾年來默默耕耘、實驗創新的一個重要成果,同時,讓我們看見跨文化合作以及從傳統創新的藝術發展路線的可行性,值得高度 肯定。本屆表演藝術的決審委員包括: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戲劇學院院長鍾明德、法國秋季藝術節總監瑪莉.可麗(Marie Collin)、韓國首爾表演藝術節總監金哲理、香港二十進念體藝術總監榮念曾、南台科技大學講師楊美英等五人。(廖俊逞) 首屆應用音樂博覽會「南方樂浪」 南藝大登場 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應用音樂系將於五月十九至二十日,於校內銅境廣場舉行首屆音樂博覽會「南方樂浪」。現場分為南方主題館「樂Touch」、「樂feel」、「樂move」以及「樂play」;南方遊戲「玩樂廣場」;南方夜間秀「繽紛樂」、「新影樂」、「13樂」。 「樂 Touch」邀請邀請第一屆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得主曾偉豪,利用油墨導電原理之互動裝置藝術,讓觀眾親身DIY,創造屬於自己的聲響;「樂Feel」結合 音樂、文字、影像、裝置藝術以及燈光投射,來傳達童年、飛翔、夢想之意念,製造出另類的Lounge Bar情境;「樂Move」則以4D特效程式,3D立體視覺、創造眩目之感官效果。「樂play」則為高中生設計,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音樂軟體。 另外「玩樂廣場」將邀請配合獨立唱片銷售以及創意藝術市集、街頭藝人表演、出身「春天吶喊」的地下樂團共同演出。夜間的重頭戲則是在主舞台的南方夜間秀, 「繽紛樂」邀請日本「異次元音爆者」宮岡攝,與台灣數位音樂創作者史擷詠,以「肢體音樂互動裝置」,打造台灣版 「Blue Man Group」;「新
-
國際藝識International Vision
國際樂壇 「韓流」音揚
市場上習以「韓流」、「日本風」、「中國熱」形容亞洲三國文化崛起的狀態,「流行」本該有退燒的時候,但是四十年來韓國不缺揚名全球的音樂家,「韓流」儼然成為一股堅不可破的「勢力」,勢力背後支撐的主力不是韓國的文化、經濟而是民族主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