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戲曲 不讓大陸皮黃成「絕響」 中國京劇院再訪台
「于魁智現象」 票房熱延燒台灣!
去年來台時,原本可能成為「絕響」的中國京劇院,卻在于魁智的魅力下票房起死回生,也讓中京院今年得以再度造訪。當然,于魁智還是頭號王牌!
-
舞蹈 水影舞集「二面舞台」有續集!
《薄冰上之舞》 在險峻生存中狂歡戰鬥
《薄冰上之舞》名稱靈感來自於德國作家珮尼拉‧葛拉瑟的同名翻譯小說,舞台形式則延續前支舞作《二面舞台雙面秀》的「雙面繡」概念,上回的「雙面異物繡」,在《薄冰上之舞》中演變成「雙面同物繡」,從繡布前表演、繡布後身影、與即時影像之多重角度,體驗人生戰場的真真假假。
-
音樂 TSO重現十八世紀德奧音樂風
「經典、原味、莫札特」 各聲部首席接力獻藝
「小莫」莫札特的二百五十週年熱潮持續延燒!TSO(台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首度以系列音樂會形式,端出包含歌劇、協奏曲等內容的十道大菜,強調要讓聽眾回歸古典音樂情境,感受原汁原味的莫札特。
-
音樂 將古典曲目流行化 鎖定白領和親子客層
連雅文創新團 打出擊樂新天地
二十年前一手創立台北打擊樂團的連雅文,在該團迎向成年禮的今年,也以創立「連雅文打擊樂團」宣告自己音樂生涯的新起點!新樂團將觀眾鎖定都會白領和家庭親子,從生活出發,創作改編雅俗共賞的「新古典」曲目,希望透過活潑、輕鬆的表現手法,讓觀眾愉悅、無壓力地接觸平易近人的擊樂世界。
-
跨界
舞台幻術,原來是這麼一回事!
舞台上動人懾魄、與表演亦步亦趨的場景變化,是怎麼「變」出來的?八月份的「Fly out,Fly in」劇場展,將攤開舞台魔術師的寶典,讓你看到他們如何用大大小小的機關設計,讓觀眾遨遊想像的時空。 除了陳列舞台背後的懸吊機關、滑輪、繩結的圖示及實物,讓現場民眾動手實地操作,了解舞台變化的原理及變化外,並展出王孟超所設計的幾米舞台劇《幸運兒》舞台作品,從發想到成型的過程,清楚解說設計脈絡與思維
-
電影
三百三十二部作品 讓想像「動」起來
台灣國際動畫影展已經邁進第四年,今年將展出共六十三小時、三百三十二部來自卅二國的世界精選佳作。今年「導演專題」推出包含日本國寶級大師手塚治虫在內的四位大師的作品,並將放映手塚二十五年間未曾在台公開放映的十三部實驗作品動畫短片,包含手塚最後一部動畫實驗作品《自畫像》
-
電影
再續劇場「一夜情」!
這次「穿過劇場的玻璃」影展,導演群一字排開,包括到過台灣的碧娜.鮑許,即將來台的歐斯特麥耶、羅伯.威爾森、鈴木忠志,以及更多與我們從來緣慳一面的大師。劇場貴在現場體驗,但傳奇演出卻未必有機會讓你親臨現場;透過劇場大師級導演的影像創作中,或可讓人領略其劇場魔力之一二。
-
藝視窗 News
柏林人劇團紀念布萊希特五十週年
柏林人劇團紀念布萊希特五十週年 八月十四日是德國劇場大師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逝世五十週年的日子。布萊希特一手創立的柏林人劇團(Berliner Ensemble)也將在八月十三日至九月三日,舉行一連串的紀念活動。除了大家較熟知的《三便士歌劇》、《伽利略的一生》、《高加索灰闌記》等劇目演 出,還有詩歌朗誦、紀錄片播放、音樂會、展覽等等。 此外,因著作權在作家逝世五十年後就成為公共財,國內原本少見的布萊希特劇本也將陸續出版,除了年初聯經出版的《四川好人╱高加索灰闌記》之外,專門出版文學戲劇的書林出版社也將出版布萊希特作品,包括《勇氣媽媽》等劇本,由知名譯者劉森堯擔綱翻譯。(耿一偉) 柏林「人民舞台」搬演德布林小說 一九一四年創立的柏林「人民舞台」(Volksbhne),以大膽實驗的劇場風格聞名。本季將推出劇團核心導演法蘭克‧卡斯妥夫(Frank Castorf)改編自德布林(Alfred Dblin)小說的《柏林亞歷山大廣場》Berlin Alexanderplatz。 小說的背景是一九二○年代的柏林,讀者隨著小說主角畢伯考夫(Franz Biberkopf)走過混亂的柏林街頭。卡斯妥夫把時空移轉,讓演員穿上了當代服飾,並讓觀眾在劇場裡重新思考充滿歷史傷痕的城市的變遷。導演揚棄鏡框 式舞台,把橢圓的劇院一分為二,建構出一個長長的柏林街景,舞台上有多媒體的裝置,繁複的意象,讓「在柏林的劇院裡看柏林」,成為一個多重辯證的劇場行 動。(陳思宏) 世界偶戲西班牙小城會 隸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國際偶戲聯盟 (UNIMA),今年將於十一月二十九日至十二月三日於西班牙北部靠近法國的小城Tolosa舉辦世界大會,除了將舉辦Titirijai國際偶戲節 (Titirijai06)之外,Tolosa還將慶祝建城七百五十週年。四天的活動期間,上午有會議進行,下午則至少有三場偶戲演出可以欣賞。即將舉 辦的第廿四屆Titirijai國際偶戲節,在歐洲小有名氣。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即興精神,八種風格
從花街柳巷的低俗旋律,到中產階級的品味象徵 從快樂搖擺的送葬音樂,到混血融合的爵士變種 從紐奧良爵士、搖擺大樂團、咆勃爵士、酷派爵士、自由爵士、融合爵士到當代爵士。 綜觀爵士歷史,即興精神永遠不死,八種風格各自表述 在這個屬於爵士的季節,本刊為讀者們找來爵士老鳥引路 十個天才問題、五十位你不可不知的爵士樂手、四十張爵士達人私房推薦碟 讓讀者掌握每個年代的爵士樂手、背景和風格,快速入門成為爵士達人 兩廳院的夏日爵士派對,今年四組超重量級的爵士人馬齊聚台北 樂迷不用跑到紐約,也可以親身感受現場與樂手聲息相通,原汁原味的爵士音樂 在音樂之外,關於爵士與文學,爵士與電影,爵士與城市,爵士與音樂劇 讓你發現原來生活中,爵士無所不在! 不管你愛爵士的理由是什麼,一旦愛上了,給我爵士,其餘免談!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牯嶺街「人.偶.嘉年華」
無論是國家劇院曾邀來的「玩物劇場」,或是牯嶺街小劇場的「人.偶.嘉年華」,都反映出當前國際劇壇的一個重要傾向:偶戲的發揚光大。「偶」不再只是人偶,任何玩具、日常器物、或古怪發明,都可以變成角色;「戲」也不再只是戲劇,也可以是舞蹈、雜耍、影像、甚至行為藝術。當然,除了兒童觀眾,更多偶戲的對象是成人。偶需要人操控,看似增加了演員的負擔,然而人卻藉助偶,成了跨越自身限制、發揮想像力的表達妙方。從香堤偶劇團、太陽馬戲團、到納許的舞蹈劇場,無不藉著偶的加入,達成讓人瞠目結舌的劇場效果。 牯嶺街國際小劇場藝術節以「偶人相遇」為題,引介六個精緻演出。其中兩個是國內團體「無獨有偶」和「沙丁龐客」頗獲好評的舊作重演,四個是歐美劇場的奇貨,大量結合舞蹈、影像、裝置,還有一次只容十二名觀眾的「小戲」,應該是今夏最值得期待的趣味冒險。 文字|鴻鴻 詩人、劇場與電影導演
-
戲劇新訊 繼《曹七巧》後,劉亮延再度推出「花痴劇場」
《白素貞》 演出台語版歌舞伎
剛結束雲門流浪者計畫的年輕導演劉亮延,在日本旅程中寫下長詩〈白娘子鹽漬道成寺〉,交由詩人魚果翻譯,將以民歌樂府的台語形式呈現,推出台灣本土原創自製的歌舞伎製作《白素貞》。獨挑大樑的王世緯(清照茉莉),曾受全日本最年輕歌舞伎宗家千鶴美扇的個別指導,將在《白素貞》中進行一場旅程與認同的自我思辯。 劉亮延去年的擬京劇作品《曹七巧》入圍第四屆台新藝術獎表演藝術類 TOP 9,《白素貞》延續一貫的「花痴劇場」風格,同時也是他與詩人魚果、服裝設計李育昇、舞台設計吳耿禎成立「李清照私人劇團」的創團作。劇中將藉由白素貞由蛇練成人,清姬由人變成蛇,都受愛慾之苦的故事寓言,提出台灣人要如何變成日本人或中國人的獨特見解。(鄭淑瑩)
-
音樂新訊
任.榮法 展現法國擊樂新風貌
目前任教於里昂與日內瓦高等音樂院的任.榮法(Jean Geoffroy),是世界各大現代音樂節爭相邀約的法國擊樂獨奏家;除了經常應邀首演現代樂曲及錄音,也發表自己的擊樂作品,並擔任日內瓦、盧森堡、里昂等重要國際比賽的評審。NSO擊樂首席陳哲輝表示,任.榮法不僅是法國當代擊樂的先鋒,其研究領域更擴及巴洛克時代的擊樂改編曲,特別擅長詮釋巴赫作品,風格自由遊走於前衛和古典,演奏技巧驚人,不同於德奧系統;許多台灣旅法的年輕擊樂家皆是他的學生,包括年初在「台北國際擊樂節」中一鳴驚人的毛線擊樂三重奏中的楊怡萍。 任‧榮法畢業於巴黎高等音樂院,曾擔任巴黎室內樂絃樂團定音鼓手及Court-Circuit現代室內樂團獨奏家,許多作曲家更為他譜曲並題獻給他。這回來台,演出曲目皆為獨奏形式,廣含各類打擊樂曲目,有鍵盤、鼓類及綜合樂器組,表現當代法國擊樂的新風貌。另外,也舉辦兩場大師班講習會,由任‧榮法傳授如何用馬林巴琴演奏巴赫、解析現代作品,以及針對打擊樂演奏技巧、音樂風格詮釋及打擊樂曲目,進一步賞析與演說。(廖俊逞)
-
常客推薦 本月我要看
貝嘉芭蕾舞團
對現代舞熱中不已且樂此不疲的我,打從年初許芳宜回台領銜「瑪莎‧葛蘭姆舞團」,到兩廳院「舞蹈春天」系列,到「新舞風2006」系列,每場莫不乖乖地捧著薪水袋,安分守己地購買好票券,享受當一名觀舞觀眾的喜悅,至今是看得欲罷不能、大呼其癮。 「貝嘉舞團」繼去年來台公演經典招牌《波麗露》,在台灣甄選二十多位年輕舞者同台演出,掀起當時現代芭蕾旋風。這回貝嘉舞團帶來膾炙人口的《愛.舞精華版》、《艾爾頓──貝爾格》、《火鳥》三齣精采舞碼。《愛.舞》由貝嘉經典舞碼《春之祭》、《羅密歐與茱麗葉》等多部串連而成,音樂選了U2、QUEEN等耳熟能詳的英倫流行金曲。同樣《艾爾頓─貝爾格》則融合貝爾格的古典音樂與流行天王艾爾頓‧強的〈Nikita〉作為配樂;我十分好奇且期待著,當現代舞與流行樂結合,會帶來什麼樣的面貌。另一舞碼《火鳥》儘管是經典老戲重演,天才編舞家貝嘉採用劇場的懾人手法,仍有其無法抵擋的魅力。 告別「2006舞蹈春天」,熱情澎湃的「貝嘉舞團」創作菁華,是二○○六年夏天,絕對不可錯過的精采演出。 親愛的朋友,請趕快和我一樣,乖乖去買票吧! 文字|杜信通 忠誠兩廳院之友,現任職於外貿公司,公事之餘,專向公司客戶及同事行銷表演藝術節目
-
音樂新訊 二十年老店,堅持為國人作品發聲
台北打擊樂團「Bravo 台北!」回顧成長史
今年是不少表演團隊迎接二十歲成年禮的一年,朱宗慶打擊樂團在去年底今年初以「台北國際打擊樂節」盛大歡慶「轉大人」,同樣走過二十年的台北打擊樂團則低調許多,僅以一場「Bravo 台北!」音樂會慶生,將邀請目前活躍於國內擊樂界的老團員們回娘家,演出歷年精采國人創作,及票選最受歡迎曲目。樂團強調,為國人擊樂作品尋找發聲舞台的堅持一直都在,也希望二十年老店能繼往開來,迎向下一個二十年。 由現任NSO擊樂首席、打擊樂家連雅文創立的台北打擊樂團,曾為金希文、賴德和、李泰祥等國內大師級作曲家作品進行世界首演,現任藝術總監劉學軒是台灣新生代相當優秀的作曲家,首席韓立恩、副首席李幸真都是連雅文一手栽培的優秀年輕擊樂家。「Bravo 台北!」將回顧樂團草創至今,在台北城落地生根,不斷蛻變的樂團成長史,「敘述的不僅是你、我的蛻變與成長,也將是打擊樂團對這地與人的禮讚。」音樂會曲目包括《鼓的序》、《丟丟銅》、《越界》、《農村曲》、《起鼓》、《皮革選自星群》、《如鹿渴慕溪水》、《奇想》、《波烈露》等膾炙人口的經典曲目。(廖俊逞)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十鼓擊樂團《鹿耳門記》
「十鼓」來了!提到打擊樂,難免想到幾個山頭:朱宗慶、台北打擊、十方樂集都是很有學問的專業音樂家組成。「十鼓」是何方神聖?膽敢從台南仁德鄉挑戰台北都會?且繼去年在國家戲劇院演出《觀自在》,今年又推出年度大戲《鹿耳門記》,一年比一年有看頭,氣勢愈來愈旺。 我與十鼓創辦人謝十有數面之雅,此君才三十多歲,非音樂科班出身,而是道教音樂傳人,擅長潮州鑼鼓和醒獅鑼鼓。該如何形容這個人?一身是勁,滿腦子創意。雖然從傳統出發,卻有無比的學習和融合力。他就帶著他的子弟班,橫衝直撞,鼓棒所到之處,萬人一同搖晃,曾創下近一千九百人同時演奏三十分鐘樂曲的金氏紀錄。從幾年前被某些學者稱為胡搞的鄉下樂團,成為每年數次代表台灣出訪世界擊樂盛會的尖子團體。是啊,咱們何必妄自菲薄,捧著西方大師不放呢?「十鼓」是一口油井,鑽探的是本土音樂的生命力,台灣樂壇需要這樣的狠角色。《鹿耳門記》用鼓樂挑戰歷史故事演義,我已經拭耳以待! 文字|楊忠衡 樂評人兼唱片、表演藝術製作人,音樂時代出版社總編輯
-
音樂新訊 江靖波、侯玉書、劉驊的舞台狂想
「樂興夏沁」交融音樂和繪畫之美
一個不安於室的音樂家,一個喜歡冒險的畫家,再加上一個擅長操弄影像的視覺藝術家,這樣怪異的組合,會帶給觀眾什麼樣的另類音樂會?樂興之時管絃樂團夏季音樂會「樂興夏沁」,音樂總監江靖波找來多年老友、知名畫家侯玉書,以及影像VJ劉驊,共同發想創作,在融合聽覺和視覺的音樂舞台上,給觀眾多重感官驚喜。 雖來自不同領域,三位藝術家的古典音樂造詣卻不容小覷:侯玉書從小就練琴,擅長演奏大提琴和鋼琴,這次的曲目便由他和江靖波共同挑選;而劉驊的音樂功力深厚,可說是少數看得懂樂譜的視覺藝術家。舞台上,江靖波指揮樂團演奏,同時侯玉書將在現場利用畫筆、光筆即興作畫,透過投影呈現在大螢幕上,並由劉驊同步發揮特效創意,交織現場畫面和預先錄製的的視覺元素。演出曲目包括柯賴里的大協奏曲、莫札特的C大調長笛加豎琴的協奏曲選粹、葛拉祖諾夫的a 小調小提琴協奏曲、荀白克的第一號室內交響曲與巴洛克時期花腔女高音詠歎調選粹。(廖俊逞)
-
歐洲人文筆記
不妨再去看一場雲門
字是載具也是意象,在舞台上不太碰觸,他們超越性別,跨過愛欲是非,他們排列,延長,呈現,組合。他們各自呼吸,各自伸展自己的生命,在動與靜之間找到和平相處之道。在書寫的國度,你寫故你在,舞者讓我們明白,無論是書寫或者運動只因紀律而生,美便是武器,美學成為對無聊及貪腐的最高抗議。
-
演員的庫藏記憶 那一年,我遙望了聖母峰(四)
青山不老,綠水長流在我們心中
去了一個月的喜馬拉亞山,回到台北,很清楚地覺得自己內心中有一份空前的寧靜,過去的是是非非紛紛擾擾,就真的不再影響我了,像得到過一次大山的恩寵,看什麼都是好的,看到自己有個家,房子還是自己買的,還能有一輛燒汽油的車,哇!我太幸福了,我太滿足了。
-
狂飆繆思
藝術的鏡子
王爾德在他最著名的小說《格雷的畫像》中說:生活才是藝術的鏡子。而我們在鏡子之前,總是會好好整理一下自己。就像那晚在舞台上那群隨著燈光顏色換不同舞衣的熱情舞者,跟著變化不大的音樂隨著起舞,他們要撩起的是我們那份要再一次好好在鏡子前望著自己的勇氣啊!
-
兩廳院達人
誰知道哪裡有好的表演?
相較於劇場圈內人通常經由口耳相傳,蒐集情報決定欣賞菜單,一般觀眾則是多靠大眾媒體,獲得新作資訊。如今少了報紙大篇幅的報導,大眾如何從新的媒體通路中,接收到沒有八卦渲染、專業不變質的演出訊息與評論,已是一項有趣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