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欄 Columns
「文化政策」待補的空白
台灣人已目睹權力更張的世紀之歌,這樣的經驗難道還不足以令吾人再論「文化與政治」時,掌握更世故寬廣的空間,而不再自限「抗爭」位置?當昔日的反對論述完成革命企圖、正式執掌權力之際,過往主宰性的文化政策及晩近反對性的文化抗爭,是否都可放在同樣的歷史天平上,接受衡量分析與檢驗?
-
主角出場
探索文化身體,東西平等對話
「2002國際劇場藝術節」將於本月底開始在台北舉行,共有來自台灣與歐洲的八個劇場團體、十四個節目參與演出。其中,致力於跨文化表演研究多年、深受現代劇場界矚目的丹麥歐丁劇場主持人尤金諾.芭芭,也將率領團員來台演出,同時開設「大師訓練工作坊」,以肢體與聲音的訓練,帶領本地學員走向導演創作的工作過程。
-
專題
大師播種,修者各自結果
嚴格來說葛氏體系在台灣的訓練只有頭五年,但卻是一次具有長遠意義的播種,埋下今日小劇場工作者深耕的根基;不但提供了演員訓練方法的重要參考,更啓發劇場創作者對劇場本質的思考。
-
專題
翻轉迭變,只問何為自我
與台灣小劇場生命結合的王墨林,外求社會的改革,而所謂葛氏訓練體系者,則傳授嚴謹的内化;前者毫無章法,鑽研槪念與現象;後者體系完整,集中内省與能量。在兩者變與不變之間,其實都在追求一個存在的源頭:自我。
-
環球舞台
一個神祕的啟蒙故事
尼學的演出即從女主角的觀點,視全戲為一啓蒙的故事。誠如尼學所指出的,戈爾德思在他的信函和短篇小說裡,以難以置信的筆觸,翔實地記載了自己第一次非洲之旅的所見所聞。《黑人與狗的爭鬥》卻如上述完全抽空了詳明的細節,而只保留最基本的雛形。
-
環球舞台
以戲劇治療人性
鈴木將劇本比喻成尋找醫生的病人,而劇場導演對劇本的詮釋,就好像是醫生開診斷書。這種將人生假定為有病需要治療、而透過劇場提供可能的康復希望的想法,其實與亞陶「劇場與瘟疫」的講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
環球舞台
大師齊聚,鼓舞紐約重生
面對九一一事件的衝擊,二〇〇一年的「下一波藝術節」仍在去年十月如期舉行。標榜介紹當代國際上前進的表演藝術、以給予足以刺激觀衆轉變身心的文化經驗的「下一波,這回聚集了大師級的作品如美國當代劇作家查爾斯密的新作《大愛》、羅伯.威爾森的《詩歌》、碧娜.鮑許的《激情馬蘇卡》與威廉.佛賽的三支舞作等,讓浩劫後的紐約彷彿也因此有了重生的活力。
-
音樂
形體於外,內蘊細膩柔情千萬
歐森在這個詼諧曲中還展現最精微艱深的技術──弱音奏。第215小節的"sotto voce"只見鋼琴家輕撫鍵盤,鋼琴各個音域的特色便服服貼貼地流洩出來;這了不起的弱音彷彿鵝絨細緻、菟絲花般綿延,能在現場協奏曲音樂會聽到,恰如美夢。
-
音樂
台上那棵尷尬靜默的聖誕樹
盡職的演唱與樂團的表現形成極大的對比。從充滿附點音符與聲部對位的序曲開始,樂團就沒進入狀況,聲部之間的扣接屢有扞格,而且小提琴之外的樂器似乎失去了表達能力,音樂性非常貧乏。NSO或許演奏起十九世紀的曲目有模有樣,但是一回到巴洛克的作品實在是乏善可陳。
-
戲劇
致D,關於劇場的深情書簡
從導演起包括了演員與其他的藝術創作部分,都相當自制地把「說話」的位置留給故事,也讓這個原來極可能成為通俗劇材料的文本,因此擁有了一種獨特的尊貴性。
-
戲劇
持劍之心,戒慎當須自在
戒慎之外,如何自在,當是創作者的下一階段任務。畢竟,用力而不露痕跡,戒慎而依舊自在,是「戲」與「生活」兩個極端之間的神妙地段,也是所有創作者共同意欲神遊的目標;這應該不是獨求於《持劍之心》者的苛責。
-
專題
遊走在電子聲響的迷幻地域
電子原音創作在二十世紀仍是實驗性的音樂,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新的創作技法不斷地開發,音樂的構思也隨之變化。在全球各大學的實驗室裡,這種結合科技與聲響的實驗,持續地被作曲家運用在作品裡,蔚為一股風潮。
-
專題
一口黑盒顛覆你的耳朵
電音創作,不僅在學院派裡存在,也充斥在另類的地下樂團裡,這些非主流樂團使用電音創作舞曲的力道與活力,非一般主流所能及。他們使用機器故障時傳輸錯誤的聲音進行另類的音樂創作,這不僅顚覆你的耳朶,也改變你的看法。
-
專題
不確定的聲響
電子實驗音樂在台灣發展不過短短的十年,但其活力十足的創作生命與企圖心,卻不容忽視。這些創作者藉著電子的聲響,透過音波、雜訊,尋找生命之音,讓台灣前衛音樂在世界發聲。
-
環球舞台
歡迎加入當代音樂的探險之旅
現在的觀衆不帶成見就走進音樂廳,更相信自己的感官、更加寬容,而且不做硬性的期待。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是,關於新音樂藝術性的特定標準,在這幾年已經不再被這麼嚴格要求;這點其實也反映在我們的音樂節裡──多元化的音樂美學觀與背道而馳的藝術立場同時並存。
-
環球舞台
振翅欲飛的新加坡舞壇
相較於音樂與戲劇,新加坡的舞蹈水準和發展都較落後。雖然舞蹈人才不足,但在當地舞蹈工作者的努力下,不但讓舞蹈藝術教育能在中小學有系統性發展,各個舞團也逐漸建立了自己的風格,並能走上國際舞壇;去年更首次以民間力量辦了一個當代舞蹈節。凡此種種,都顯示了新加坡舞壇振翅欲飛的企圖心。
-
環球舞台
挽臂共舞,思索未來
「亞歐舞蹈論壇」活動集結了十二位編舞者兼舞者演出獨舞聯展,呈現歐洲舞者與亞洲舞者因文化背景而形成的不同創作特色;並有舞蹈相關的研討會與講座,讓與會者得以實質交流。可惜因政治因素而導致台灣舞者缺席,期待未來主辦者能以「城市」代替「國家」,讓文化交流不致陷入僵局。
-
劇場思考
以胡撇仔戲為名
誠如傳統戲諺說的:「消戲無大簿」,重口味的胡撇仔戲真要演到讓人情迷意眩,甚至發人深省,其實相當高難度;「裝」瘋「賣」傻之妙,文本難以表盡,要演好外表沒大學問的胡撇仔戲,其實比有程式為依歸的古本戲更需要好演員、好劇團。
-
劇場對談
戲演三分生,見山又是山
京劇演員的工夫在於如何讓程式化的動作套著角色傳達出去,讓觀衆了解角色的背景、語言、年紀、知識水準高低、成長環境與身分等等,梅蘭芳說過,演員必須「一人千面不能千人一面」,還有「凡是上台作戲要帶三分生」;每個動作都要有當下的心情做鋪墊。
-
經典解剖室
看不見契訶夫
作為一個作者,不能單單以人物的「看見」為看見,他需要人物對自身處境所沒有的「多餘的看見」。就這點而言,契訶夫的確看得很全面。甚至,我都懷疑,他在創作時竟能化身為隱形的他者,不只看著人物,還看著正在創作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