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輯(一)
東方,就在自己身上
新一代編舞者眼中,傳統或是前輩們試驗過的東方已經太過遙遠,同時,他們也拒絕觀者以東不東方來檢驗其作品,若執意要談東方,東方絕不再是歷史、政治、社會或哲學玄思,而是在自己身上、在童年記憶中、在日常生活裡。
-
專輯(一)
微醺觀舞,清醒寫舞
舞評家常常帶著微醺的心情去看表演,但在心中的某處還必須保持著清醒的理性。你不能微醺到把臨時抽掉的舞碼也寫進去舞評,舞評見報隔天,《紐約時報》救會請你回家吃自己。
-
舞蹈
富台灣精神的新舞蹈圖騰
這次的「樂舞台灣」只選集蔡麗華的作品作為創團十五年經典舞展,是個導引觀眾側面瞭解編舞家蔡麗華於各個不同時期舞蹈作品風貌的機會:從早期的台灣民間廟會與原住民舞蹈的採集整理,到兩岸文化交流熱絡時期所引進的「大陸舞風」,乃至近年所推出的「新民族舞蹈」作品,均微妙地反映出她對當時台灣文化趨勢的感受以及對台灣民族舞蹈的省思。
-
舞蹈
蘆葦的面貌
《蘆葦地帶》在技巧和感染力上是成功的,戲劇性的掌握、舞者的人生閱歷、舞蹈技巧,創作者的編舞,乃至於整體舞台技術,均有水準以上的演出,但是,總期待一些別的什麼。下半場的《囍宴之後》,雖曰是在英籍編舞家Charlotte Vincent來台後與舞者排練四週的即興成果,但對於「人生大喜之事」背後拆解、呈現的「黑色幽默」態度,也巧妙地呼應了上半場不「『重』處理」生命課題的選擇。
-
舞蹈
光影細繪多樣人生
燈光設計是全舞的大功臣,燈光的多重表情,反射出舞台事物的多樣感情,更給予觀賞者不一樣的心情。燈光設計王世信這次在《蘆葦地帶》裡用燈光展現大自然光感,從日暮西山、日正當中到日出前的晨曦,把舞台上的蘆葦照活了。燈光隨著舞蹈情緒所設計的色調,除了成功地結合自然光景與舞台燈光的美學外,也為整場舞蹈的劇場張力增色不少。
-
舞蹈
由「蘇合香」思考台灣古典舞蹈情懷
對照當代台灣民族舞蹈一味效法大陸京劇、芭蕾、體操三者合而為一的風潮,「蘇合香」顯現了古典類型的堅持。在科技快速衝擊的二十一世紀,文化的性靈,不再是展示者的問題,看到觀眾席中部分昏睡的眼睛,如何解開當代人對古典文化視而不見的謬誤?或者古典文化中內斂與精緻的質感不再是台灣人生命的需求?
-
戲劇
雨中「梁祝」,搭建共同記憶
當我們檢視這個演出時,不能不回頭看看《梁祝》在老一輩人心目中的地位,新世紀的此刻,他們或獨自或攜伴或帶著兒孫輩,在冬夜細雨的廣場,坐在塑膠小板凳上,看著當年猶未出生的演員們,唱著同樣的曲調,再一次搬演如數家珍的淒美愛情故事,生命傳承共同的悸動,以及此時此刻大家團聚在一起的經驗,相信每一個蒞臨現場的人都無法輕易忘懷。
-
音樂
黑姑娘的玻璃鞋
不是標新立異,我誠心想為芭托辯護。名無倖至,芭托絕非一無是處。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討論一下聽眾的心理,批評的尺度,還有「芭托現象」。
-
戲曲
大和解下的蒼白對話
原本期待能看到兩個女人之間精采的對話與過招,卻因在人物刻劃上不夠平均而深入,以致對話空間不足,讓武后大大地強過婉兒,導致在空泛的對話之後,隨即轉入令人措手不及的大和解結局,實乃全劇的缺憾。
-
戲曲
重現童伶風華
學生演員扮演的陳三、五娘、益春、李姐等人,一出場即吸引全場目光,贏得如雷掌聲,主要是宛如戲偶娃娃的可愛模樣,加上童稚天真的嗓音,真真重現了官家童伶的風華,滿足觀眾的預期心理。幾場由劇團演員擔綱的演出,反而不如新秀討喜。
-
深度藝談
重建譜系,還原生態豐富性
台灣南管界以「南管是中國音樂的活化石」為榮,然而,歷史悠長且具有獨特藝術形式的南管,究竟還有無演化的可能,「活」與「化石」要如何辯證?且以福建省梨園戲實驗劇團日前來台演出為題引,請三位關心、參與台灣南管發展的學者與業者一起來談談。
-
巴黎
以生命衝撞禁忌與隔絕
被英國重量級劇作家品特稱為「詩人」的作家莎拉.肯(Sarah Kane),其作品大膽衝撞歐洲政治、社會、家庭與性的禁忌,並描寫舞台上難以表現的酷刑、屠殺、食人、強姦與亂倫,藉以嘶喊出對世界的恐懼與狂怒。《四點四十八分,精神異常》速寫具有自殺傾向的精神病患的耗竭狀況,充滿了激情與譫妄,表現了作者的全部力量。
-
柏林
仲夏夜花園與蠻夷舞曲
頗具現代感的柏林愛樂能不能演奏出道地的古樂呢?由克利斯堤指揮柏林愛樂所演出的巴洛克歌劇之夜,樂評界以「魔法」、「煙火」、「無重力狀態的夢境」等字眼,毫不保留地予以讚揚,今年二月,克利斯堤亦將率領其創辦的繁花古樂團(Les Arts Florissants)光臨今年度的香港藝術節,搬演相同劇目。本刊特邀柏林特約作者為這波古樂風潮留下見證,也讓亞洲的樂迷先睹為快。
-
俄羅斯
成功、希望、奇蹟的樂壇巨人
「速度」與「張力」在葛濟夫的音樂中呈現高度獨特的藝術性,在音樂詮釋上大師極注重「速度的性格特徵」與速度在時代風格中所顯現的不同語言特質,而大師生活中的速度與張力更只能用比超人還要超人來形容,他所肩挑的不僅只是對全劇院的承諾、文化的傳承與交流,還關係著俄國的命運。
-
新加坡
前進全球的藝術灘頭堡
外型如同兩瓣剝開榴槤的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去年十月開張,以多元而密集的開幕藝術節向世人宣告了它的誕生。從對新加坡在地文化的關照與延伸思考出發,該中心期許:「濱海藝術中心是為所有人而設」,不只為新加坡居民,也為所有從世界各地來到新加坡的人。
-
深度藝談
我不能只彈偉大的曲子
史蒂芬與伯明罕市交響樂團,剛獲得二○○二年英國留聲機獎年度唱片以及年度最佳協奏曲獎。這是繼他一九九六年後,再次獲此最佳年度唱片的殊榮。這位才氣滿溢的倫敦客,鍾情音樂與文學寫作。本刊於十月十二日(2002)特邀紐約作者,完成了這一個難得的訪談。
-
深度藝談
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經典解剖室
從戲劇評論的無聊舉動說起──
我第一次閱讀《不可兒戲》的印象是,這部人人譽為經典的劇作實在乏善可陳,純屬無聊之作,更不了解他何以如此狂傲。後來有緣拜讀他的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才對他稍有敬意。真正體認到王爾德的鬼才是多年之後,為了評論一位學者對《不可兒戲》的評論,重新品嚐《不可兒戲》,才驚覺這是一部劃/跨時代的巨著。
-
主角上場
現代不協和音,如何「解決」?
《八月雪》拍板定案為「新歌劇」,按新聞稿上解釋是「將京劇與歌劇結合、超越傳統唱腔與作曲法」,高行健宣稱它是二十一世紀新劇種,台灣劇專與國光等京劇單位合作打造一種「前所未有、全能演員的全方位戲劇」,企圖心旺盛。 報載高行健為《八月雪》邀約作曲家與間一波三折,原定的譚盾意外退出,本地作曲家亦有意角逐,最後由大陸旅法作曲家許舒亞出線。其實若以傳統歌劇觀之,作曲者的重要性絕不在編導之下,按西方歌劇的規格,劇作詞是顏料,作曲家恐怕才是揮灑的畫匠。 許舒亞出身上海音樂學院作曲指揮系,九二年以作曲第一獎畢業於巴黎國立高等音樂學院,曾獲第五屆貝桑松國際交響樂作曲比賽第一大獎,為中國作曲界極被看好的法系大將。早在《八月雪》之前,許舒亞已成功寫過芭蕾舞劇《馬可波羅的眼淚》,《紐約時報》語出驚人:「許舒亞的音樂給觀眾的巨大震撼,甚至超過了舞劇本身。」 去程式化、安「聲」立命 十一月初走進排演場,陳郁秀情商找來支援音樂訓練的李靜美、江靖波正巧未當班,高行健遂親自發號施令,鋼琴排練於是開啟音樂。演員實在不諳現代音樂曲折的旋律,音樂走到那兒,場上沒人摸得著頭緒,身旁的傳達只好透過小節數「轉譯」讓演員明暸,這是彩排即景,展現了打造新歌劇的為難。然而諾貝爾文學獎出身的高行健並不氣餒,乾脆信賴自己的藝術直覺、兼以小說家獨有的說故事本領,即興為演員解構劇作符碼、安「聲」立命。高行健要演員「去程式化」,也讓京劇賴以發聲的小嗓休憩,高行健要創造一種新的聲音,「讓人的從真嗓到假嗓的過渡中,找到新的運用。」 所謂的歌劇美聲(bel canto),是為美好的歌劇線條與特定的劇院空間服務,聲音的傳達能力與音色品質是檢驗所謂「美聲」最好的標竿,因此高行健找來李靜美做發聲訓練,除了開發京劇演員的「真嗓」,還希望此等真/假嗓音能穿透樂團、先聲奪人。 其實在中文歌劇世界裡,論辯各流派唱腔本難脫離本位,海峽兩岸都各有厚重的前史,八○年代從發聲法與語言的關係、平劇唱腔與中國歌可能的聯繫,一路爭論至九○年代(註);至於對岸的「民族/美聲唱法」論戰亦不遑多讓,高行健宣稱的「將京劇與歌劇結合」絕非華文界第一次試煉,對前人努力也不盡公允。 一次理念的冒險</stron
-
專欄 Columns
沒有檢討報告,政策如何有用?
沒有數字與分析報告,台灣的文化藝術政策仍在瞎子摸象的階段,只想增加經費,卻從不檢討現階段經費的運用是否已達到最大效益,台灣文化藝術界出的問題可不只是沒有企業概念而已,它根本就是個相關數據闕如的不可探測的黑洞,見樹不見林的現狀,又有何政策與發展方向可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