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專題
跨界創作的尊重與堅持
第二屆「狂想年代」舞展兩組「跨領域創作」的實驗性演出,不但凸顯了台灣多元的創作活力,也引發了更多美學上的思考。本刊特別邀請了狂想年代舞展製作人古名伸和裝置藝術家陳建北,分別從舞蹈和視覺藝術的專業領域,進行一場「狂想」之後的跨界對話。
-
環球舞台
愛在戰火蔓延時
在作品裡描繪戰爭,是提允一向的創作主題; 家鄕長年的戰亂與血腥,尤其是前年一場示威抗議事件, 使敏感纖細的提允,以退還印度最高榮譽的象徵行為, 自己從事藝術專業的虛幻和挫折, 進而實踐自己對同胞的關愛。
-
環球舞台
讓音樂回到現場
拉圖解讀的貝多芬交響曲,拋開過去附加在這些標題上的浪漫想像,以及世代累積錄音所形塑的貝多芬形象,直接拿起樂譜分析,找回音樂本身的趣味。這好像在不斷提醒聽衆,音樂裡其實還有很多一直被遺忘的細節,同時又不斷地向前流動。已經被罐頭音樂洗腦已久的愛樂者,頓時肯定會徬然無所措,一時間在大腦的唱片櫃裡找不到印證。
-
專題
被「出賣」的文化?
文化消費市場早已充斥著西化的資訊與觀念,目前政府關心的只是能不能有更多的營收與就業機會;無可計量的文化衝擊,早在全球風之下遍及全台,這又豈是加入WTO的原罪可以蓋棺論定?!
-
專題
且喜且憂的警世寓言
對國内表演藝術界來說,加入WTO後的影響與省思,既非杞人憂天的空談,也不是「明天會更好」的福音,卻像是一則警世的寓言,提醒我們及早為產業開放競爭做好準備。
-
戲劇
青春于我何有哉
對戲中這群中年男女而言,與青春相抵換的價値是廣義的親情。 透過彼此之間偶然發生的故事,點染出看似尋常事件的背後, 其實有著難以想像的、對溫暖與深情的渴望。 而這份毫不掩飾的渴望,正巧是中年人賴以為繼的生存命脈。
-
戲劇
魔幻寫實的戲耍與悲鳴
爽所帶來的不爽,究竟値或不値、該或不該?恐怕才是《七》在 盡情、淋漓地潑灑青春誓句底下,猶豫地、遲滯地曳寫下的最後一筆吧!
-
戲劇
悲劇,在戲裡滌淨戲外燎燒
戲外的隱喻意外地貼近了台灣過往的歷史煙塵,劇中鏗鏘的對白 無形中也諷刺了當代政客們的獨斷寡義,從這個觀點上而言, 誰能否認這場中西跨文化交流演出,對台灣民衆的震撼力呢?
-
戲曲
何苦一段冥黃路?
由於〈殺女〉、〈釘板〉情節皆過於迂腐,篇幅過大,掩蓋了劇本批判的空間, 致使改編成績功虧一簣。論唱唸做表,演員表現與導演場面調度令人擊節叫好, 證明台灣京劇演員尚有可發揮空間。
-
戲曲
輕鬆俏皮走出「地方戲」
本劇「輕喜劇」的風格定位,與導潢「不要思想」的獨特原則,遙相呼應,使得觀衆帶著一抹 微笑,一洗腦海中的蕪雜思慮,步出戲劇院;而擅長表現豪放粗獷、潑辣炙熱題材的豫劇, 因《秦少游與蘇小妹》一劇的演出,改變了劇種的人文色彩,走出了地理疆域的限制。
-
舞蹈
孵出現代人的集體夢囈
如果走進劇場是現代人的「儀式」、 作品是創作者潛意識的孵現; 如果從發想到演出的過程根本是一場真實/虛構的「集體夢境」, 那《孵夢》還真的孵出了一些隱喻與問題。
-
舞蹈
再NG一次吧
看到一個有潛力的年輕編舞家理性地在舞台上 構築工事、調兵遣將,營造畫面的張力,算計重覆堆疊後崩裂的效果。 然而在這些技術性的操作之後還能看到甚麼呢?
-
舞蹈
珠綴鑲嵌的蘇菲亞
不同的動作舞句、舞蹈美學,在《蘇》中交錯進行、隨意轉換。 《蘇》的編排形式、情節架構以及對 芭蕾内涵的訴求等整體表現,已具一定水準。 略為可惜的是,沒能給觀衆更多的想像延伸空間,
-
舞蹈
霧裡看飛天
《飛天》維持太古踏舞團一貫注重視覺美感營造的作風, 然而部分舞段架構無法從舞蹈主題或節目單中得到邏輯性的答案,讓觀衆有如霧裡看花。
-
舞蹈
你畫一隻鴉,他畫了一隻鵝
兩位接觸即興的編舞者在相同的空間裡展演, 就觀賞者的心態而言,看比爾楊的作品有觀摩意味; 而對古名伸這位「自己人」的要求,恐怕就多一點了。
-
音樂
老將與新手的失衡演出
郎朗在樂曲開頭的音色與力度的變化做得十分細膩而多彩。 但是這種細膩層次,似乎隨著樂曲推移也逐漸單薄,似乎雙方面對偌大空間, 彼此搭配的力道拿捏還沒個譜,音響的均衡並不令人滿意。
-
音樂
大神踟躕
特菲爾之所以為歌劇明星,除了聲音之外,顯然還因為他是絶佳的演員,天生富於幽默感。 而他具備了作為喜劇演員必須有流利語言和清晰吐字。安可時他唱了《唐喬凡尼》, 這就是他那上了《紐約時報》頭版、風靡大都會的另一個莫札特角色。 不只因為外型,他的唐喬凡尼據說散發的是粗獷的雄性魅力。
-
音樂
鋼琴與樂團的夢幻對決
第一樂章結束在鋼琴最高音域演奏出主題動機的變化型,清亮、如迴音排列的 d-e-c三個音組成的碎小音群,如銀鈴般飄揚在空氣中,聽到這樣了不起的音色, 若非對鋼琴的特性有相當的經驗與體會,要在這個音域彈出既輕且清的 碎小音群並使其超乎樂團的音色與音量,完全像是另一個空間的聲音。
-
深度藝談
我是園丁,也是花園裡的花
我常常告訴學生,當我們在演出時,存在的「我」常常是兩個或三個,有一位詩人曾說: 「我的呼吸、我的熱情,在夜深、沈靜的夜晚裡都休息了,我獨自在花園,我是花園的園 丁,也是那花園裡的花。」
-
經典解剖室
疏離於衆聲喧嘩間
遠在布萊希特創造了疏離手法之前,契訶夫已在人物及對白上做到了。契訶夫不搞辯證,既進且出,觀衆是在又進又出的縫隙之間感覺到疏離,才不致被他的人物或情境「矇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