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出版評介
舞蹈具有力量 錄影集《舞蹈》
《舞蹈》Dancing是一套八卷的錄影集,其製作的目的在於從跨文化的角度來環視世界諸民族的舞蹈規律、訊息和意義。
-
即將上場
台北室內芭蕾演出芭蕾禁忌!?
台北室內芭蕾今年巡演以《禁忌.禁忌》爲題,舞碼包括旅德編舞家余能盛的舊作《失落的影像》,融合芭蕾舞、現代舞及德國舞蹈劇場的風格,透過象徵主義的手法,傳達世人必須珍惜所處世界的觀念,頗富環保及人文關懷的精神。以及新作《非常虛榮》,挑戰舞者技巧。 另一支蔣秋娥的詼諧芭蕾《鋼琴協奏曲》,取材自莫札特同名樂曲的舞作,承襲巴蘭欽以降高度音樂視覺化的新古典主義,幽默淸新地呈現。新作《禁忌.禁忌》則呈現古典與現代交相激盪的芭蕾新貌。
-
藝壇動態
藝壇動態
〔台灣〕 第二屆亞洲靑年編舞硏習營 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於八月十四日至九月九日舉辦一個亞洲靑年編舞家的暑期硏習營,邀請台灣、日本、澳洲、大陸等國的編舞家一同切磋,九月中旬將以國立藝術學院舞蹈系學生爲舞者,發表硏習營成果。洽詢電話 02-8938778。 (編輯部) 小西園布袋戲團加拿大演出 應加拿大愛蒙頓民俗節(The Ed-monton Heritage Festival)邀請,台灣的小西園布袋戲團將在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執行長曾永義的率領下,於八月四日出發前往加拿大參與民俗節的展演活動和巡迴其他省城表演。 位於亞爾博達省的愛蒙頓市每年八月舉辦民俗節,是加國最盛大的族裔文化交流活動之一,自一九七七年創辦以來,迄今已有十九年歷史。活動項目包括各族裔文化藝術展覽、民謠歌唱、舞蹈表演、手工藝、食品展等。活動地點在愛城最大的梅菲公園(Mayfield park),各族裔國由一社團代表參加,以搭帳篷方式設館(pavilion),今年約計有五十二館。 代表台灣參加的小西園布袋戲團帶往展演的戲碼計有〈關公斬顏良〉、〈武松打虎〉、〈夫妻重逢〉、〈快馬追踪〉等十幾齣精彩文武戲,此外並有布偶展覽、示範操作、結構解析等說明性的展演。在爲期兩天的愛蒙頓民俗節演出之後,小西園將巡演蒙特婁、渥太華、多倫多、溫哥華等城市。 (編輯部) 台北民族樂團徵員 文建會扶植的本土音樂團體「台北民族樂團」,七月赴紐、澳演出後獲得熱烈回響,擬擴編徵員,預計招收擊樂、撥彈、胡琴、古箏演奏者七至十名,除了一般演奏技藝之要求,應考者對本土樂種、劇種之硏習須具備強烈興趣與使命感。另外該團今年增設戲曲組,將招考六至十位團員,以薪傳台灣本土戲劇特別是北管戲曲爲主,亦歡迎京劇演員參加。 凡是對徵選項目有興趣者,或對行政、企劃工作有意者,可於八月十日前報名,八月十五、十六日甄試。洽詢專線:02-6430107、6438662 <p align="ri
-
光復50周年
表演藝術50回顧
五十年,不過是歷史長河的一瓢,但對台灣這個孤島來說,政治變化的詭譎與坎坷,一路行來竟是風、是雨。 「表演」是生活的投影,「藝術」是智慧的累積,五十年的表演藝術史讓我們看到了,這一代人刻鑿出的文化軌跡。 在台灣脫離日本統治五十年的今天,我們企劃了「縱墨觀史」及「人物點描」兩大單元,從七月起依序推出,探向台灣近史發軔的「一九四五」,細索其中沈澱的經驗與智慧。 念舞事五十 四〇年代台灣舞壇的四旦一生是誰?五〇年代興起的舞界全民運動民族舞蹈比賽,盛況又是如何空前?而六〇年代至九〇年代,如何從西潮狂流中退歸本土?半世紀的舞步,急緩輕重自成韻律,它的毎一步皆落在台灣脈動的節奏上。 黃花依舊笑春風 把量傳統戲曲的生命韌度 貼著歷史走,寄藝於人身的傳統戲曲、偶技,這五十年正也是顚沛流離,在政治及社會的潮弄中萎、挽,萎、挽。大陸劇種和台灣曲劇本是一脈同源;「資」優班的不巧由資所囚,放牛班的兀仍在野地生滅。台灣光復五十年了,顚與沛依然在權威地篩瀝。誰爲東方不敗呢?一把売仔絃輕吟一段歌仔七字調: 淸早起來啊鬧猜猜 店主起來啊掛招牌 坐在店中直等待 候等客官從這來 客官從這來 從統一口徑到百花齊放 五十年的台灣劇場 台灣近五十年來的戲劇活動,幾乎和五十年來的台灣社會發展、官方政治活動緊密的結合成「生命共同體」。 光復初期至五〇年代,由於大陸失據的傷痕,加上「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鼓勵,台灣的舞台出現了四百種以上的「反共抗俄」劇。 六〇至七〇年代,因爲西方思想的逐步傳入、李曼瑰的大聲疾呼、政府釋出新演出場地劇場界開始求新、求變。 八〇年開始到今天,隨著政治緊箍咒的法力漸失、參與劇場活動的演出者與觀衆日漸增加,台灣劇場界呈現著一幅多元且活力四射的景象。 從軍民一心的同力「反共抗俄」,一直到今
-
藝術節 Festival
偶戲的傳統與現代 寫在1995台北國際偶戲節之前
有位偶戲專家曾說發明偶戲的人是世界第一位玩洋娃娃的小女孩,雖屬談笑,但也反映它的生活性與民間性。從偶戲的普遍性與多元性來看,台灣偶戲在傳統基礎之外,應有條件在劇場做各種嘗試與實驗。
-
台前幕後
表演界看「表演視界」
羅曼菲 台北越界舞團創始團員,出現在劉振祥的作品 我覺得這次的攝影展很豐富,參展的人多,風格也都不同但和國外類似的展覽相比,則感覺這些作品在動作的掌握方面較弱。即使像劉振祥有能力做到的人,這次也沒有呈現這方面的作品。大概是他故意選些他目前在實驗、較與衆不同的作品吧! 而陳輝龍和潘小俠,他們這次的作品個人風格很強,但同時也塑造了所拍攝的藝術團體之風貌。例如陳輝龍對太古踏/當代傳奇以及潘小俠對優劇場的精確掌握,都是基於他們對該團的深入了解;即使沒看過該團演出的人,看了照片也能感受到該團的特色。 其他像小鄧(鄧玉麟)及謝安這次展出的作品,可能限於主題的緣故,呈現出來的並非他們最好的;例如小鄧拍人物最棒,但這次他都沒展出他拍舞者的劇照 總之,整體來看作品都不錯。很高興有那麼多人在從事這一行。 林秀偉 太古踏舞團藝術總監,出現在陳輝龍展出的作品 表演藝術攝影者是群一直沒有被肯定的人,所以對他們,我個人很欽佩,因爲自己從事表演藝術的創作,所以能夠理解他們如何在經費等問題的壓迫下,盡力尋找出自己藝術風格的苦心。在他們寂寞了這麼久之後,這次攝影展的推出意義非常重大。 這次展出的作品,雖感覺有些太穩定、失去了動力感、想像力和個人風格不夠,其中許多只能以宣傳照的型式呈現,但是這個問題的根源在於國內的文化環境還沒成熟,給攝影者發表的機會不夠。希望這群攝影者在地位及經濟上能得到多點輔助。 林麗珍 舞作《醮》透過游輝弘的鏡頭展出 這次的攝影展透過不同風格的攝影師表現了台灣舞蹈界不同的風貌。我們可以從中發掘、反省整個表演藝術的歷程與脈絡。其中,許斌拍的人物有多層次的感受力;而游輝弘則展現其對劇場畫面瞬間的掌握,傳達了人與空間的關係;潘小俠表現了台灣的本土文化,具有草根性
-
即將上場
知心樂坊三重奏
由長笛許鶴齡、豎笛金玉君、鋼琴熊育馨所組成的「知心樂坊三重奏」,將於台北國家音樂廳舉辦一場音樂會,展現長笛、豎笛與鋼琴合奏的浪漫風情。 此場音樂會精選多首室內樂名曲和古典小品,賦予新的演奏風貌,包括長笛、豎笛及鋼琴三重奏的聖桑《塔朗泰拉舞曲》,以及輕快典雅、展現演奏者絢麗的技巧的唐濟《小協奏曲》,並特邀國家音樂廳交響樂團首席低音管蔡麗星共同演出巴西作曲家維拉.婁伯斯的長笛與低音管二重奏《歌調與幻想曲》,及俄國作曲家葛令卡的豎笛、低音管與鋼琴《悲愴三重奏》。另有已逝作曲家許淑君的創作《幻想三重奏》,首次在台北演出。
-
即將上場
二十一世紀之舞──烈體文化舞團
美國茱莉亞舞蹈學院採多元化經營,除了敎授舞蹈課程,學生們亦需學習所有舞台以及劇場內之相關技術與知識,爲培植一個全方位之製作人而作準備。所以茱莉亞舞蹈學院學生往往是各個舞團爭取的對象。 此次來台演出的十六位團員皆爲該學院之菁英舞者,包括惟一華人舞者張心平,演出舞碼有《攀下落上》、《三序曲》、《自畫像》等。
-
即將上場
「柏林愛樂室內樂團」來台獻藝
「柏林愛樂室內樂團」稱得上是柏林愛樂的另一個化身,團員皆爲柏林愛樂中年輕優秀的獨奏家,於一九八二年由首席小提琴家Rudiger Liebermann帶領柏林愛樂管弦樂團團員所組成,正式的演出活動則是在一九八五年展開。其樂器組合爲弦樂器、管樂器、大鍵琴等,西貝流士、韋瓦第、蕭士塔高維奇、巴哈、莫札特、海頓等名家的作品,均爲演出的重點。 此次來台演出的曲目,皆爲膾炙人口的名家經典作品,包括韋瓦第小提琴協奏曲《四季》、莫札特D大調嬉遊曲(作品334)以及巴哈D小調雙小提琴協奏曲(作品1043)等。
-
即將上場
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
由文建會和中時晚報共同策辦的戲劇節「調戲一夏──大家一起來扮戲」,六月份在大安森林公園先以節慶活動揭幕,呈現各式動、靜態的音樂、戲劇、舞蹈演出,並邀請國內的專業劇團輔導業餘劇團,演出曾經上演而廣受好評的劇目,希望藉此帶動相關經驗的傳播與交流,爲日後的藝術環境培養更多的生力軍。 七、八月份共有四齣戲劇上演,《世俗人生》由「白鴒鷥台語藝術硏究室」和公敎人員組成的「牛古演劇社」共同合作,蔡明毅導演;《三人行不行》由「屛風表演班」指導藍領階級組成的「工人綜藝歌舞劇團」演出,黃英雄導演;《圓環物語》由「表演工作坊」和企業界主管者組成的「企業表演俱樂部」合作;《荷珠新配》則是「蘭陵劇坊」和市議員助理組成的「三色菫劇團」共同製作。節目場次如下:
-
即將上場
「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熱鬧登場
今年的「牛耳國際兒童藝術節」邀請了五個團體來台表演,有英國浦氏木偶劇團、西班牙吹泡泡大王、美國億默國劇團、東歐斯洛伐克的布拉提斯拉瓦偶劇團,和加拿大的不說話兒童劇團。
-
即將上場
「印象三重奏團」躍登國際舞台
「印象三重奏團」於民國八十二年十月成立,成員爲鋼琴家林慧英、大提琴家陳俐亨以及其夫婿小提琴家陳方騮。三位靑年音樂家皆爲畢業於美國紐約曼哈頓音樂院的音樂演奏碩士,但其敎育基礎全在台灣,而表演事業的開端也植基於台灣。成立將近二年的時間,該團已累積三十場的演出經歷,這次更獲得文建會推薦赴哥斯大黎加及美西地區巡演,躍登國際表演舞台。 演出曲目方面,在哥斯大黎加因爲是參加當地的音樂節活動,因此設計較爲傳統經典的樂曲,包括「樂聖」貝多芬最知名的鋼琴三重奏曲《大公》、以及浪漫時期法國名作曲家聖桑的《第二號鋼琴三重奏曲》,另外則將演出代表本國風土民情的台灣民謠數首。在美西地區的演出以僑胞爲主要對象,因此加重台灣民謠的部份,以及一些古典小品樂曲。該團將分別在雲林、台南、台北舉行三場行前公演。
-
即將上場
「1995九歌兒童藝術節」輪番上陣
「九歌兒童藝術節」自一九九三年起固定於暑假期間舉辦,今年共推出四個兒童節目,首先登場的是「鄕音四重唱」童歌演唱會,這是「鄕音」復出歌壇,首度特別爲小朋友製作的中西童歌演唱會;第二個節目是環保兒童劇《李兒上山》,民國八十年曾於國家劇院實驗劇場連演十五場,本劇最大的特色是使用廢物偶來演出,所有演出的戲偶、道具都是家中隨手可得的廢物製成,藉由老爺爺的說故事帶引,進行一趟環保之旅;第三個節目《城隍爺傳奇》,是九歌今年前往烏克蘭基輔市、美國紐約市的演出節目,改編自台灣民間傳說故事,曾於民國八十二年底公演過,並參加文建會八十三年度「兒童戲劇親子遊」巡迴演出;第四個節目《小木偶與金鑰匙》是與東歐偶戲交流代表作,托爾斯泰名著改編,小木偶皮諾契歐(Pinochio)的故事被世界各國兒童劇團改編演出的非常多,也深受小朋友喜愛。演出內容中西並容、型式各異,將帶給觀衆朋友不同感受。 「1995九歌兒童藝術節」系列節目自七月二十二日起至八月六日止共計十五場,票券可洽年代電腦售票系統(02)7269788,或洽九歌兒童劇團(02)7389859,各場演出時間、地點如下:
-
即將上場
音樂劇《亞瑟王傳奇》
成立於一九七六年的英國國家靑少年音樂劇團,擁有二十年的歷史,爲英國國家級劇團,其藝術成就亦獲英國皇室垂愛,皇儲愛德華王子(The Prince Edward)自一九八七年起擔任團長及第一屆主要贊助人。 該團擁有專屬的作曲家、編舞者、劇作家,二十年當中已創作五十多個作品,從英國傳統狄更斯的《孤雛淚》到美國歌舞劇《紅男綠女》,都在他們嘗試的範圍之內,兩年前甚至演過難度極高的《嬰粟花》,一部描述鴉片戰爭的戲劇。 此次來台演出的《亞瑟王傳奇》,內容敍述一段充滿驚奇、剌激的探險之旅,帶領大家穿越時光隧道回到英國中古時代傳奇人物亞瑟王的皇宮,與吉維莉公主、梅林大法師、茉更、湖中仙子以及園桌武士等一起與邪惡的力量大戰。英國國家靑少年音樂劇團以音樂劇的方式,演唱悅耳動聽的歌曲,綜合詩歌、偶戲、魔術、默劇的演出,透過舞台效果的處理,呈現圓桌武士般壯觀的場景、屠龍的畫齒與種種奇幻法術。 《亞瑟王傳奇》全長一百三十分鐘,英語發音,部份台詞及歌詞以中文字幕提示,鼓勵國小中、高年級以上的觀衆前來欣賞。
-
藝術節 Festival
精采一夏,國際偶戲節
「一九九五台北國際偶戲節」即將於七月八日至二十一日展開。參加的八國偶戲團體,都極具代表性,而在國內團體方面,將邀請包括黃海岱及林讚成等多位偶戲界老師父進行特別演出,希望在兩位民間戲神生辰的七月裡,集合各國戲偶,全省巡演鬧熱一夏。
-
縱墨觀史
舞過半世紀,讓身體述說歷史 回顧台灣舞蹈五十年
九〇年代的台灣舞蹈界在世界舞台上已佔有一席之地。然而,這條路是踩著什麼樣的舞步走出來的?從四〇年代開始,十年一節奏,我們回溯這裡落下的每一個脚印,與汗跡。
-
縱墨觀史
歷歷滄傷不見桑 政治及社會遞變下的台灣傳統戲劇
源自閩粤而深度本土化的台灣傳統戲曲,原是與民間生活密不可分的演出生態。在迭經政治與社會變異的篩瀝又篩瀝,各種大戲、小戲、偶戲都被擠到生活的邊縫,甚至,音消戲殞。滄海復有桑田;近年,本土意識抬頭帶來微曦,台灣傳統戲曲卻一仍在難爲後繼的困乏中。光復五十年了,曾經滄傷的該也見桑了,傳統戲曲的苗子呢?
-
縱墨觀史
戲裡乾坤大 大陸主要戲曲劇種在台灣的發展
一九九四年,國民政府撥遷來到台灣,行囊中的黃金、文物國寶已先一步運抵,而扎根於民間的地方戲曲劇藝也尾隨著草鞋、步鞋、槍桿一步一哼唱地流亡到台灣,京劇、豫劇、崑曲等傳演不輟。異地的絲弦、異地的鑼鼓點子,敷演(衍)出怎樣的劇相心聲?
-
縱墨觀史
向反共抗俄的方向前進 光復〜五〇年代
光復初期的台灣戲劇活動,雖然稱不上盛況空前,但都有很大的企圖心。到了五〇年代,戲劇界篳路藍縷的開創出一個新的局面。雖然有些作品有淪爲執政者工具的傾向,但就當時的社會情況而論,確有不少人是發自內心的表現他們的看法。
-
縱墨觀史
尋找屬於中國的「果陀」 六〇〜七〇年代
六〇年代的台灣,在經濟開放的空間裡,得以同時面對這新的世界的思想革命;我們可以說六〇年代是西方思潮襲捲的時代,但更是中國現代戲劇重新思考發展方向的發動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