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進階搜尋
-
藝@展覽
溯古汲今的台灣藝術顯像
策展靈感來自中國古籍的兩檔畫展,分別在台北與台中展出。前者「真真:當代超常經驗」展名「真真」出自《太平廣記》,展出作品勾勒「虛幻擬真」和「真實若幻」等風格特質;後者「台灣美術家『刺客列傳』1931-1940:二年級生」展名「刺客列傳」出自《史記》,展出多位現已七、八十歲高齡的藝術家,突顯他們在台灣美術史中扮演的時空角色。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雲門舞集2 「春鬥2013 搞不定」
雲2和驫舞,確是觀測新生代編舞動向的兩座風力站。 雲2今年端出這幾年積極栽培的三位編舞家、四支舞,都有讓我期待的焦點。 布拉瑞揚走出過往拿手的莊嚴凝重,這兩年不斷嘗試和年輕舞者的活潑性情激盪,這次竟還要和舞者臨場即興互動。黃翊的兩支舞分別拿探戈和手語做素材,雖然在 當代舞蹈中不算創新,但和他之前與服裝和科技影像對話的脈絡,都可看出突破傳統思維的企圖。而鄭宗龍則是紐約駐村後返國交出的新成績單英文題目的Blue Hour和中文《一個藍色的地方》一個指時間、一個指空間,就當是文字遊戲吧,卻也暗含他在失語處境下的誤讀、誤解、錯位所迸發的靈感。和碧娜.鮑許烏帕塔舞蹈劇場同一檔期演出,剛好可以讓我們看看卅年距離,今日舞蹈走到了哪裡?
-
音樂新訊 NASA星世界天文探索音樂會
耳聽澎湃交響 瞭望宇宙之美
「觀看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圖像出現在大螢幕上,真是一種享受,從有著許多坑穴的水星到如火似幻的金星再到火星表面上;近距離探測器鏡頭下的岩石,種種一切遠超過我依稀記得的太陽系科學課程內容這真是令人感到興奮呀!」這是倫敦《獨立報》對影片最直接的感受。如今,這令人瞠目的景象即將搬到高雄美術館的草坡上,讓高雄獨有的「草地音樂會」擁有更「遼闊」的視野。 年度「草地音樂會」今年大不相同,以視覺和聽覺同步呈現。節目中將播放由美國太空總署(NASA)所提供,透過哈伯望遠鏡所拍攝超高畫質太空影像、及國際知名天文科學影片製作人鄧肯.古柏(Duncan Copp)所製作的《行星》The Planet及《軌跡》The Orbit兩片,搭配高雄市交響樂團演奏《行星組曲》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此次演出為兩製作融合為一後的世界首演,現場更將搭配天文學家孫維新館長專業的引領,以淺顯易懂的介紹,展現科技與藝術完美結合,帶領民眾走入星空幻想之中。
-
達人推薦 本月我要看
威爾第《安魂曲》
一八六八年十一月,歌劇大師羅西尼辭世,義大利舉國哀慟。身為義大利新一代歌劇天王的威爾第號召當時正紅的十三位作曲家,聯手創作了一部《安魂曲》來向大師致敬,並安排在羅西尼逝世一周年時首演。可惜這件樂壇壯舉因故取消,這部作品也從此被束諸高閣。 五 年後,義大利文豪曼佐尼撒手人寰;威爾第傷痛之餘,決定創作一部《安魂曲》來紀念這位知交好友。他將當年為羅西尼所作的安魂曲中、自己負責的 〈Libera me〉樂章稍作修訂,同時把其他安魂彌撒篇章譜寫入樂,完成了威爾第自己的、完整的《安魂曲》。有別於以往安魂曲給人的印象,「歌劇之王」威爾第的《安魂 曲》色彩濃烈、感情豐沛、充滿戲劇張力;不過在這高潮迭起、充滿渲染力的音樂外殼之下,威爾第也展現了他深沉、內斂、崇高的靈魂。 在二○一三年、威爾第誕生兩百周年的此刻,還有什麼比呂紹嘉指揮、NSO國家交響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聯手演出的「威爾第《安魂曲》」,更適合用來向大師致敬呢?
-
音樂新訊 率領同名室內樂團訪台
小提琴家祖克曼 傳遞絕美感動
至今已出版過超過一百張的唱片,並獲得兩次葛萊美獎,以及超過廿次的提名肯定,祖克曼(Pinchas Zukerman)至今仍穩坐當代十大小提琴家寶座。睽違台灣近七年,這次大師將首次帶來親自籌組的「祖克曼室內樂團」舉行小提琴與室內樂演出。 舞 台上的祖克曼,琴音絕美絲毫不誇張賣弄,而是用最堅實的技巧及飽滿的音色,讓台下聽眾如癡如醉。《紐約時報》曾評論:「祖克曼的音色絕美,不絲毫強加於樂 器,他創造出一個溫暖且流動的琴音,充滿整個音樂廳。」在美國相當受歡迎的他,經常受邀參與美國電視節目如「大師詮釋莫札特」、「林肯中心現場」及「音樂 現場」系列的錄製。除了小提琴演出,祖克曼也以中提琴家、指揮家、教育家等多重身分。擔任聖保羅室內樂團、達拉斯交響樂團、巴爾的摩交響樂團等指揮;一九 九九年更出任加拿大渥太華國家藝術中心交響樂團(National Arts Centre Orchestra)藝術總監至今。 二○○二 年他號召多位優秀音樂家,組成「祖克曼室內樂團」(Zukerman Chamber Players)足跡遍及歐、美、亞洲各大音樂廳與藝術節,並已灌錄四張唱片。音樂會的上半場,祖克曼將演出布拉姆斯所作、被稱為F.A.E的小提琴 奏鳴曲;下半場則由祖克曼室內樂團演出舒曼的《降E大調鋼琴五重奏》。
-
音樂新訊 李希特接班人
梅尼可夫 琴鍵上揮灑靈氣之音
曾獲德國回聲唱片、《留聲機》雜誌唱片大獎,俄國鋼琴家梅尼可夫(Alexander Melnikov)生於一九七三年的莫斯科,六歲起在莫斯科中央音樂學校學習鋼琴,七歲就與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合作舉行音樂會。師事鼎鼎大名的瑙莫夫(Lev Naumov)外,更赴他國求教於薇莎拉茲(Elisso Virssaladze)、史戴爾(Andreas Staier)與許納貝爾(Karl-Ulrich Schnabel)等門下。 就學期間,梅尼可夫就已經是數個國際鋼琴大賽的得主,包括在茨威考(Zwickau)的舒曼鋼琴大賽及一九九一年的伊莉莎白國際音樂大賽。同年他獲得蘇聯授予「青年音樂家」桂冠,接下來兩年間,他就一直被英國BBC廣播公司選為新世代音樂家的代表人物。由於對音樂的感悟相當獨到,在琴鍵間別具感染力的靈氣演繹,曾經得到鋼琴大師李希特極力讚揚,甚至有媒體為他冠上「未來李希特」的稱號。 梅尼可夫不但活躍於舞台上,他的錄音也一直都是歐洲唱片雜誌的當月推薦盤。近期最重量級的錄音,便是蕭斯塔可維奇的《廿四首前奏曲與賦格》,這套錄音被譽為繼妮可萊耶娃之後最值得推薦的重要版本之一。本月他將首度來台,觀眾終能有機會親炙鋼琴家的指上丰采。
-
劇場快門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一桌二椅」彩排
地點:台北 牯嶺街小劇場 時間:二○一二年十二月廿三日
-
總編輯的話 Editorial
張愛玲的文字音場
文字,是日常口語的謄寫,也是聲音言說的記錄。每個文字,都包含了語音和語義,前者訴諸於聽覺的、動物本能的物質感受,後者強調視覺的、學習教化的理解接收。隨著文明進展、累積,文字,尤其是中文字,取得了愈來愈強烈的獨立個性。文字和聲音的連結逐漸疏離,許多人誤以為文字的解讀,單純只是視覺辨認。其實,每個字背後永遠存在或顯性或隱性的「音值」,字與字組合排列成篇章,則構成了一個聲響交織的「音場」,讓人用眼睛閱讀之外,必然同時不自覺地貼上耳朵閱讀,同時聆聽。 被掩蓋、遺忘了的聲音,構成了文字溝通上的伏流。一篇好的文學作品,不全然由文字的內容意義決定,文字連串組構成的聲音變化節奏快慢,更發揮了關鍵作用,那是我們閱讀時都沒有察覺的幽微層次。有些作家的文字粗略,卻能吸引讀者注意,因為內於文字,唱著起伏變化的歌。相反地,有些文字華美雕琢,卻不容易打動我們,因為內在聲音,違背了音樂性原則。一個好的作家,其實就是一個好的作曲家,文字豐富的音樂層次,從單字的聲母、韻母,句子長短的切換調度,到通篇的節奏和結構鋪陳,都如同一首樂曲,牽動著讀者的情緒。 聰穎慧黠如張愛玲,自然懂得文字是有聲音有氣味的。生長在新舊交替、中西文化混雜、南腔北調雜織的十里洋場,張愛玲在各大戲院裡出入流連,聽戲談戲,她看見的不是風化倫理,而是兩性情愛,不是家國變故,而是癡男怨女。打開收音機,姚莉、周璇、白光、龔秋霞、李香蘭等中國流行歌手的靡靡之音,成了張愛玲筆下小說人物的命運隱喻。至於西洋古典音樂,她獨愛巴赫,因為「巴赫的曲子沒有宮樣的纖巧,沒有廟堂也沒有英雄氣,那裡面的世界是笨重的,卻又得心應手。」時代的聲音,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她日後的創作。 張愛玲自言不喜歡音樂,但她卻擅用各種聲音語言與聽覺描寫,使小說中充滿各式各樣的人聲、市聲與樂聲。縱使是直接的白描畫面,背後必然有她悉心埋藏的暗喻,以感官意象乘載情感,較之書寫人物自身更具有畫面性與戲劇張力。例如經常被搬上舞台,也曾翻拍成電影、電視劇的《傾城之戀》,這個描寫亂世兒女的情感故事,聲音元素豐富,如故事一開始,白流蘇聽到二胡的聲音,之後與范柳原兩人在舞廳的相遇,甚至包括戰爭的炮火,都充滿鮮活的環場音響。在〈論音樂〉一篇中,張愛玲亦直言,恐懼小提琴也怕聽交響樂,她覺得小提琴像水一樣流著,把人生緊緊把握
-
專欄 Columns
山不在高
形形色色的出家人,經常在我身邊走過,看過他們快樂地唸經,也聽到他們心中的迷惑。比在家人的迷惑更真實?或者更虛妄?他們也像一般人一樣,在自己生活的舞台上,像一個影子掠過,無人知覺的影子,哪怕,那一位高僧已然成了佛
-
專欄 Columns
本質之說
藝術應該是一種深沉的社會反省,在它的主體性之下經常是批判的、質疑的,甚至是很不社會性的,因此它的獨創性才得以發揮。集體社會在表面上經常以一種坦蕩蕩的態度支持這種藝術的表徵,但卻在面臨難以下嚥的藝術行為時迫不及待地把它邊緣化起來。
-
專欄 Columns
殺掉我爵士樂裡的貝多芬!
住在台灣的這些年,我常幻想可以在飯店酒吧或是餐廳中為一些正在用餐的聽眾演奏。我也發現有些人對此有些偏見,我曾向大學裡的同事提到,想要去找這樣的工作,他回我說:「搞什麼?你是古典鋼琴演奏家耶!你只要多教一個學生,就可以比待在那裡彈一整個晚上的琴賺得還要多!」他真的不夠了解我,我渴望做的事,和賺多少錢一點關係都沒有。
-
專欄 Columns
疒
「疒」很適合劇場,就像劇場很愛處理病態的人性,或覺不病態就沒人性,或是觀眾覺得病態但創作者根本沒有這樣想,例如哈姆雷特。除了病,「疒」也會讓人聯想到夢、孤獨、分離、死亡,因此床這傢俱也很常被使用在許多的劇場作品中,一張難以言盡、充滿詩意的「疒」。
-
紐約
慕提因病取消亞洲巡演 表演者請假麻煩多
上個月芝加哥交響樂團的亞洲巡演,本由音樂總監慕提風光領軍,未料慕提得了流感又患疝氣,只得告假休養,讓許多引領的樂迷扼腕。表演者因病取消演出前例不少,也讓主辦單位或團隊為後續收尾大傷腦筋。
-
柏林
嚴重超支又延宕 易北河愛樂廳爭議不斷
○七年四月開工、原本預定在二○一○年開幕的漢堡易北河愛樂廳,就跟最近幾個德國大型建設一樣走上工期延宕、預算超支的命運!這個由名家設計、蓋在港口舊倉庫上、以波浪為造型的建築,預算從七千七百萬歐元飆到六億歐元,令納稅人非常不滿,為了減低損害,漢堡當局決定把建造的合約全部在網路上公開,供各界檢驗。
-
倫敦
割肉怎能不流血? 藝術補助刪減效應陸續浮現
兩年前遭逢文化補助預算刪減的英國文化界,在熱鬧的奧運年之後,又要面對新一波的預算刪減;連串的報導也顯示之前預算刪減的效應陸續浮現,藝文團隊處境之艱困有目共睹。二○一三,對於藝文界而言,顯然是具嚴峻挑戰的一年。
-
巴黎
「歐洲文化首都」活動展開 絢爛背後問題重重
獲選為「二○一三歐洲文化首都」的法國第三大城馬賽,在歷經籌款困難、新建文化場所進度嚴重落後、協辦者相繼退出、主席換人等等波折下,終於在一月上旬展開相關活動。但整個策劃與執行問題重重,也因資源分配不均導致某些區域居民不滿抗議。
-
香港
面對中國觀眾 香港劇場人獲「深港生活大獎」
中港藝文交流日趨頻繁,香港的表演團體也愈來愈有機會到中國演出,呈現香港多元化的藝術面貌,也漸漸發揮文化滲透力量。最近由「南方報系」旗下《南方都市報》主辦的「2012深港生活大獎」舉行頒獎典禮,香港劇場人詹瑞文與鄧樹榮即分別以喜劇《桃色辦公室》與《打轉教室》獲得「年度藝文人物獎」。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跨文化三男身體 逼近律動原始單純
繼去年中以結合舞蹈與現場影像的《早餐時刻》令台灣觀眾驚豔後,旅德編舞家孫尚綺回歸身體,將演出作品三部曲的最終章《浮.動》。接續《我不語》、《穿越》,《浮.動》中孫尚綺與另兩位男舞者,以抽象的語彙,逼近律動的原始單純。
-
藝號人物 People 資深作曲家
郭芝苑 樂譜音符 鋪展一生無悔
雖然已經高齡九十二歲,只要談起音樂,作曲家郭芝苑可以精神奕奕地從早上聊到下午;跟他邀約作曲,口頭上雖說「沒有精神啦!」但總是一週後就拿出成品來。立志融合西洋古典與台灣風格於一體的他,一生埋首創作的時間多過一切,他也就成為台灣第一位完成歌劇、第一位發表管絃樂曲及第一位寫鋼琴協奏曲的作曲家豐碩的音樂成績,是以無悔的一生歲月付出換得!
-
藝號人物 People 紙風車基金會執行長
李永豐 在小孩純真眼裡 發現另一種觀看的方式
做完了「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休息沒多久,李永豐又啟動了「368 鄉鎮市區兒童藝術工程」,雖然要卯勁募款有時又得賠錢演出,但李永豐仍堅持做下去。這個來自嘉義鄉下庄腳囝仔,到現在還是滿嘴髒話草根味十足,但卻是道地的文青,難忘藝術給他的感動,他自知做不成藝術創作的「大咖」,那就把那些關於藝術的大大小小感動帶進每個生活的時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