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搜尋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News藝訊
  • Preview演出
  • Feature專題
  • World國際
  • Columns專欄
  • People人物
  • Review評論
  • Focus話題
  • Choice生活
  • Video影音
  • Shop商品
  • Contents當期雜誌目錄
  • Online News官網限定報導
  • Shop商品
    1. Subscribe 數位全閱覽
    2. Magazine 雜誌
    3. Book 書籍
      1. 在兩廳院遇見大師
      2. 兩廳院創作全紀錄
      3. 表藝文摘
      4. 達人系列
      5. NSO發現系列
      6. NSO歌劇系列
      7. 特刊
      8. 年鑑
      9. 其它
    4. CD
      1. 兩廳院樂典
      2. 其他CD
    5. DVD
  • 廣告刊登
  • 聯絡我們
  • 會員專區
  • 繁體中文
  • 簡體中文

周伶芝

發表文章 86 篇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 Feature

    廿一世紀黑暗大陸的生存寓言 歐陸劇場非洲熱

    有鑑於歐洲國家與非洲之間綿長的愛恨糾葛,一直以來,不少歐陸劇場工作者選擇到當地寄居,以工作坊、共同創作的方式,將故事帶出來,如劇場大師彼得.布魯 克。去年亞維儂藝術節首度邀請非洲藝術家擔任駐節藝術家,非洲也成為此屆藝術節的策展主題,讓歐陸劇場的非洲熱到達新的里程碑。

    文字|周伶芝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 烏布爸和烏布媽由真人演員飾演,烏布爸就像邋遢的鄉間粗漢,反倒是烏布媽敞開的睡袍造型與睡帽令人聯想到烏布王原來的經典形象。
    特別企畫 Feature

    偶戲奇妙變形 創造多元的歷史發聲

    南非翻筋斗偶劇團的《烏布王》,巧用偶戲元素,讓演出更貼近對於受害者和加害者之間的證詞與關係詮釋。真人扮演的烏布王,還有用老舊物件延伸製作的奇幻動物角色,以及演出證人角色、以原色呈現雕刻線條樸拙的木製戲偶,讓歷史的辯證,創造出魔幻寫實的氛圍,延伸出深沉的省思。

    文字|周伶芝
    第260期 / 2014年08月號
  • PAR表演藝術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舞評觀點

    陳品秀 雜食閱讀豐厚功底 一刀切下就是觀點

    台灣表演藝術評論的風氣漸起,然而多為即時性的短評,少見主題論述的長文。陳品秀認為網路評論因時間限制,大多仍停留在感覺式的文字,速成而不易深刻,就更需要訓練駕馭文字和快速轉換感受與觀點的能力。因此平時需廣泛大量地閱讀,拓展自己的知識領域、了解世界動態,找到自己可以不斷關注的脈絡,也才更能理解作品與時代的關係。

    文字|周伶芝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焦點專題 Focus 太陽花的一把火 點燃劇場反思

    表演藝術總體檢 從反黑箱服貿開始!

    服貿議題從三月十八日學生攻占立法院起,延燒成全民關注的公共議題,表演藝術界的關注與反思也從此展開:面對中資如果入台對台灣創作自由是否會造成打壓箝制?文化部要用什麼機制來捍衛本土創作者的權利?服貿這個導火線,也讓新一代的劇場工作者領悟必須站起來面對表演藝術產業的種種問題,「自己的產業自己救!」,未來能否打造改革的契機?令人期待!

    文字|鄒欣寧、周伶芝
    第257期 / 2014年05月號
  • 與阿喀郎合作的《聖獸舞姬》結合西方身體與印度傳統的舞蹈語彙。
    封面故事 Cover Story

    金星般的舞者 當代編舞家的繆斯

    西薇.姬蘭十九歲即成為巴黎歌劇院芭蕾舞團的首席明星,但她不安於現狀,勇於挑戰、跳脫常規,與國際編舞家合作,以古典芭蕾的高難度技巧結合當代編舞的創作概念,成功轉化舞蹈身體,自在於各種舞蹈類型和編舞風格的詮釋與轉換。至今四十多歲的姬蘭,仍然站在舞台上,她的身體力量絲毫未減,卻有更多生命的沉澱。

    文字|周伶芝
    第255期 / 2014年03月號
  • 《伍采克》一景。
    焦點專題 Focus 獨家越洋專訪

    喬瑟夫.納許 創作之謎 永遠當下

    學習歷史出身的喬瑟夫‧納許,或許是最能將文字看得透徹、並將文學改編地深刻入骨的編舞家了。從曾來台演出的《夜無眠》、《歲月的玩笑》等作中,幾乎可見他在冰冷深海底打撈受苦的靈魂的姿態,用突梯荒謬的黑色幽默,呈現生命的傷害、苦難、蒼涼,他曾說:「人生就是悲慘的和比較不悲慘的組合,我期望觀眾透過我的作品,看到人生本色。」 相隔近十年,喬瑟夫.納許帶著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伍采克》再度來台,維持他一貫的憂鬱氣息,為《伍采克》下了一個副標「暈眩的粗胚」,具體而微地為觀者建構了一個「迂迴無常、失衡的世界」。因為生命從未完成,世界晃動無常,創作永遠藏有未曾揭露的謎底,使他願意用一個又一個作品為生命所困的人們找出口。本刊特別越洋專訪喬瑟夫.納許,深入了解他幽微、細密且複雜的思維。即便暈眩,依然向前。

    文字|周伶芝
    第254期 / 2014年02月號
  • Baboo與吳季璁合作的《不在,致蘇菲.卡爾》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現象觀察6:視覺藝術人才帶來劇場新向度

    材質轉換劇場空間 編創突破混種定義

    這一年的劇場,清楚地看到視覺藝術人才的投入,所打造出來的風景變化。吳季璁、周東彥、李銘宸等人,透過材質與身體、空間的思索,物件的重新定義,向感知提問、尋找新的觀看與敘事。有趣的是,這些作品大多散發一種荒涼況味,無論視覺上再如何鮮豔、擁擠,骨子裡似乎都有失落世代於內在追尋的鄉愁。

    文字|周伶芝
    第253期 / 2014年01月號
  • 從原著大寫的《CHINA》到劇場改編的小寫《china》,黎煥雄捨棄原著的日記體,為各角色找到專屬的聲音,並以說書、歌隊的形式帶入多焦點的敘事。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china》 最任性的一次愛情旅程

    改編陳玉慧小說《CHINA》,黎煥雄的劇場新作《china》,原著的大寫變成劇名的小寫,也代表了黎煥雄在劇場中重新書寫的距離。而一向甚少在劇場中談論愛情的他,這次也想自我挑戰:「背景是我的劇場裡很難出現的歷史時空,透過這個又陌生又熟悉的微妙距離,我能如何描述愛情?如何呈現兩人在一起是什麼狀態,是化學作用、溫差的奇妙機制?或是沒有設限、甚至跨越性別、跨越外在的形體?」

    文字|周伶芝
    第251期 / 2013年11月號
  • 蓋西耶認為改編文學的劇場,重點是要表現出閱讀時作品所引起的身體感受,以及隱匿於字裡行間的意義。圖為《沉沒的紅》。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轉閱讀重新書寫 顯微鏡下的心靈解剖

    身為比利時劇場前衛風潮的領頭人物,基.蓋西耶以安特衛普的東尼浩斯劇院為據點,邀請優秀藝術家合作,打造出內容深刻又觸動感官的劇場作品。他以多媒體錄像與文學改編劇場創造專屬語彙,透過文本與視覺交織衝擊的導演手法,創造表象和精神上的反差,由此深入不可見的心靈運動,提供觀眾再閱讀的可能性。

    文字|周伶芝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演員德克.羅夫索夫特說,《沉沒的紅》美麗深刻的獨白,是一個演員一生難求的機會。
    特別企畫 Feature

    紅色暗房裡的記憶深淵之旅

    改編自荷蘭作家楊恩.鮑威爾斯的同名自傳體小說,《沉沒的紅》以獨角戲形式,帶觀眾進入痛苦的回憶之旅。導演蓋西耶特地將舞台打造成一間暗房,回憶的紅光如同顯影劑,以沖洗照片的動作取代作家坐在桌前的書寫,過去的影像在黑暗中逐漸顯現、陳列,好比記憶從腦海深處慢慢浮出。

    文字|周伶芝
    第249期 / 2013年09月號
  • 「馬戲」的藝術家主要是以圓的概念發展身體動能和美學。圖為2006年兩廳院廣場藝術節「魔幻新馬戲」演出。
    特別企畫 Feature

    圓形空間裡的不斷循環 心靈與驅動力的實驗

    中文翻譯成「馬戲」的circus,其實來自拉丁文,意思是circle,指的便是作為馬戲表演的圓形空間及其雜技動作的不斷循環。所以,新馬戲創作者在尋找新出路和藝術性時,多是回歸字源意義,重新思考馬戲和身體的定義。大體來說,新馬戲的美學發展有幾個主要方向:回歸馬戲本質並賦予當代意義、深入探究專一的雜耍身體及其本質、尋找馬戲的文本、跨域混種開創新的藝術性、身體動能的解譯轉化為行為或裝置藝術。

    文字|周伶芝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太陽劇團實在地改變世人對馬戲的觀感,並創造超級龐大、影響力十足的馬戲景觀。
    特別企畫 Feature

    翻飛身影 打造馬戲新世紀

    作為新馬戲重鎮的加拿大,從太陽劇團創始迄今,可說是遍地開花,馬戲表演團隊創新不斷。除了大家熟知的太陽劇團,本文也介紹了曾來過台灣的一手七指馬戲團、在國際間亦享有盛名的艾羅瓦茲馬戲團,與新生代團隊極限劇團。透過各團的製作與特色介紹,我們可以看到加拿大新馬戲的多元風景,是如何地令世人目不暇給!

    文字|周伶芝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演員們在原木段上展現人體撐持特技。
    特別企畫 Feature

    懷舊時光裡的歡樂溯源

    哥哥、爸爸、妹妹、同學、朋友大家一起來組馬戲團吧!這就是來自加拿大的阿爾馮斯馬戲團,成軍於二○○六年,迄今的兩齣製作都以自己的家鄉加拿大北方小鎮的生活為主題,發展出懷舊又趣味的表演風格。即將帶來台北的《伐木樂園》,融合魁北克的民俗音樂和民間林業的生動元素,既調皮又抒情地呈現出身分認同的溯源之旅。

    文字|周伶芝
    第247期 / 2013年07月號
  • 藝號人物 People 法國小丑演員暨劇場導演

    季.拉馮斯 從通俗人生提煉荒謬真實

    從事小丑表演與教學已有廿五年之久的季.拉馮斯,曾數次應邀來台開設小丑表演工作坊,卻在看台灣電視裡的通俗連續劇時找到靈感,將與沙丁龐客劇團合作他在台灣的第一個創作《美麗人生》,以通俗劇的形式勾勒故事的傳承意義,讓年輕世代詮釋上一代的歷史,以小丑表達身體的處境。

    文字|周伶芝
    第245期 / 2013年05月號
  • 演員細心回收舞台上的假雪。
    幕後群像

    掀開「痴望號」甲板下的繽紛世界

    陽光劇團再度造訪台灣,演出回望歷史的《未竟之業》,依然平地搭帳篷,帶來整座彈藥庫劇場。幕前舞台劇與電影交織紛呈,幕後的林林總總也不遑多讓舞台如何搭建,劇場如何布置,演員如何工作觀眾看到了演員上妝的風景,可還有許多看不見的用心,讓這篇文章來為你揭開陽光幕後的繽紛世界!

    文字|周伶芝
    第241期 / 2013年01月號
  • 法國電影導演梅里葉的幻想作品《月球之旅》,便巧妙融合劇場與戲法於電影畫面的構成。(本刊資料室 提供)
    特別企畫 Feature

    重返身體處境 辯證虛實的蒙太奇

    一般對電影與劇場最粗淺的區別為:電影以空間上的自由運動見長,而劇場強調同時性的現場;時至今日的媒體社會,若以此角度來看,劇場面對影像的無所不在與虛實混淆,是否依然能以血肉之軀的「在場」,作為劇場的藝術獨特性?一個世紀過去了,影像依然魅惑,表演藝術和錄像也有更多交集。從最初電影挪用劇場概念,而至劇場導演以電影省思劇場的敘事手法,兩者相互交織衝撞、開出多元路徑。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陽光劇團藝術總監莫虛金。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陽光劇團藝術總監

    莫虛金:劇場應該讓人感到行動的想望

    二○○七年,《浮生若夢》的演出,成為許多觀眾深銘心底的看戲回憶,雖然有著語言與文化背景的隔閡,但陽光劇團所打造的劇場經驗,卻是「劇場無國界」的明證。再度訪台,陽光劇團帶來四小時的大戲《未竟之業》,一個以一九一○年代電影初發明的時空為背景,敘述一群想藉拍電影達成教育理想的人們的故事。為什麼陽光劇團會製作這樣一齣戲?又如何完成這樣一個回顧夢想年代的作品?透過越洋訪談,導演莫虛金為我們娓娓道來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未竟之業》劇中的電影片場既像劇場又像實驗室,洋溢手工業的樸直可愛。
    特別企畫 Feature

    瘋狂的希望之旅

    一切都起因於,莫虛金在巴黎舊書攤和儒勒.凡爾納的小說相遇,而她長久以來便等待著一個好故事,讓她能將電影搬上舞台。好比凡爾納所說,唯有「誇張的希望」造就偉大的志業,這趟「瘋狂希望」的啟航,不但是劇中電影的情節,也是陽光劇團的創作經歷之最佳比喻。 編按:本文中《未竟之業》之法文原名翻譯,尊重作者詮釋行文之意呈現。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在國家戲劇院大廳舉行,集結亞太地區近百位人士於一堂。
    話題追蹤 Follow-ups

    合縱連橫 打造「亞太連結」的表演文化

    擁有來自超過廿二個國家的七十二個表演場館及藝術組織會員,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可說是亞太地區重量級的表演藝術組織。在暌違十一年後,國家兩廳院再度主辦亞太表演藝術中心協會年會,以「亞太連結」為主題,反映趨勢、架構亞太地區的發展現況與合作網絡,並探討區域網絡所扮演角色、藝術中心及創作之間的關聯。而在三天講座所探討的方向中,最令人深思的是,廿一世紀的亞洲表演藝術,要如何定義亞洲,進而在全球文化中標示鮮明的文化定位?

    文字|周伶芝
    第240期 / 2012年12月號
  • 王嘉明
    特別企畫 Feature

    王嘉明 不談創新傳統 回望簡約之美

    「我常說崑曲是我劇場的啟蒙,大家都不相信。」一次觀賞崑曲的經驗,讓王嘉明明白了劇場的本質和美學,享受每個流動的細節之間縝密的邏輯。首度執導崑曲,王嘉明表示:「我做的非常傳統,請不要想像有多麼當代。」他期待以自身的導演經驗,將作品調整到令現代觀眾感到舒服的狀態,進而能拉近距離欣賞。他說:「因為崑曲本身就很前衛。」

    文字|周伶芝
    第238期 / 2012年10月號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免費訂閱PAR電子報,獲取更多藝文資訊!

*通過遞交此表格,即表示您接受並同意已閱讀本網站的使用條款,私隱政策和個人資料收集聲明。
PAR 表演藝術雜誌
  • 關於我們
  • 聯絡我們
  • 廣告刊登
  • 電子報
  •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
  • 國家兩廳院
國家表演藝術中心國家兩廳院《PAR表演藝術》版權所有
©2022 Performing arts redefined.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所提供相關演出資訊,如有異動應以主辦單位公告為準。
服務條款 | 隱私權聲明 | 著作權聲明

本網站使用 cookies
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本網站使用 cookies 分析技術。 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關於更多 cookies 以及相關政策更新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與使用條款。

  • 舞蹈

    離開殿堂,由你自己發現耀眼

    2023艋舺國際舞蹈節
  • 特別企畫 Feature

    艾芙琳.葛蘭妮:以多重感官,打開世界的多元聆聽可能

  • 特別企畫 Feature

    思啊想啊起——滄桑中綻放的旋律

  • 戲劇

    《和合夢》 以沉浸式展演回應酷兒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