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蔚然
台大戲劇系名譽教授
-
經典解剖室
從戲劇評論的無聊舉動說起──
我第一次閱讀《不可兒戲》的印象是,這部人人譽為經典的劇作實在乏善可陳,純屬無聊之作,更不了解他何以如此狂傲。後來有緣拜讀他的小說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才對他稍有敬意。真正體認到王爾德的鬼才是多年之後,為了評論一位學者對《不可兒戲》的評論,重新品嚐《不可兒戲》,才驚覺這是一部劃/跨時代的巨著。
-
系列
人類VS.犬類的寓言故事
艾爾比認為一件作品,或更確切地說一部劇作,如果一味地「善待」它的觀衆,它達成的溝通是有限的。觀衆有時需要的是震撼教育,因此劇作不能過於溫吞吞、軟綿綿,它要做出某種「態勢」,那個態勢表面上看來有敵對之意──不友善的狗──但背地裡隱藏著悲天憫人的仁慈。
-
系列
乏味VS.珠璣的傾斜結構
首先,Jerry對Peter的策略是殘酷的,因為他不但不遵守社會的語言成規,導致Peter搞不清狀況,而且他用話語刺激Peter,嚴重打擊一個中年異性戀男子的自尊。同時,他對Peter的用心是仁慈的,因為他想藉用一個午後的互動,點醒對方,希望對方不再甘於成為陳腔濫調的受害者,並進而改變他的内在。
-
經典解剖室
迂迴進擊,省視「陳腔濫調」
在美國戲劇史上,《動物園故事》可能是第一部以較直接的手法碰觸「語言」此一議題。之前如米勒的《推銷員之死》或威廉斯的《玻璃動物園》,都是以較間接的手法處理語言的主題。因為如此,也因為艾爾比在後來的劇本中持續藉由對白探討語言,他爾後獲得了「語言劇作家」(language playwright)的封號。
-
經典解剖室
為何不是後現代?
照理說,一個倡議現實相對論的文本應屬多音文本之列。可是,皮藍德羅所刻畫出來的羅生門世界,並沒有我們想像中的撲朔迷離。皮藍德羅把現實想像得很複雜,但是他把藝術的真實想像得也未免太過單一、太過固定了。
-
經典解剖室
用激情在劇場說理
皮藍德羅是少數敢膽大妄為地在劇場上直接把問題拿來翻弄的現代劇作家之一。為了闡明現實的多面向,他直接讓「父親」這個角色(即他的代言人)滔滔不絶地道出相對的論調。針對他的劇本說道理意味過濃的批評,皮藍德羅做了類似以下的回應:我用激情來說道理!不只是承載道理的故事充滿激情,而是他說的方式與態度充滿激情。沒有激情,沒有劇場。
-
經典解剖室
未完成的後現代
當一齣戲劇於觀照人生或現實的同時,亦對戲劇的多種面向(本質、形式、手法)進行探討的話,那齣戲應可歸類後設劇場的範疇。也只有這樣,皮藍德羅於後設劇場的貢獻才不易被抹煞。質言之,皮藍德羅才是後設劇場的先驅。
-
經典解剖室
看不見契訶夫
作為一個作者,不能單單以人物的「看見」為看見,他需要人物對自身處境所沒有的「多餘的看見」。就這點而言,契訶夫的確看得很全面。甚至,我都懷疑,他在創作時竟能化身為隱形的他者,不只看著人物,還看著正在創作的自己。
-
經典解剖室
打倒假想敵
易卜生對衝突的經營有如吹氣球,越吹越大,直到它爆開為止;契訶夫也會吹氣球,但吹到一半或快爆的時候,他就放氣:雖有衝突,但無爆裂。這種反高潮的做法正是契訶夫和易卜生之間最大的區隔。
-
經典解剖室
疏離於衆聲喧嘩間
遠在布萊希特創造了疏離手法之前,契訶夫已在人物及對白上做到了。契訶夫不搞辯證,既進且出,觀衆是在又進又出的縫隙之間感覺到疏離,才不致被他的人物或情境「矇騙」了。
-
經典解剖室
史特林堡的矛盾
自然主義和現代主義並不如一般學者所宣稱的如此涇渭分明;就某種程度而言,諸多現代主義的特色早在自然主義及寫實主義裡顯現出來了。史特林堡後來的語言已有濃厚的法西斯色彩,甚至有納粹那種潔癖式的血統論調。這不是史特林堡個人的矛盾,而是整個現代主義/前衛運動的弔詭。
-
經典解剖室
現代主義的典範
史特林堡在創作表現主義戲劇時,把打擊的目標放在方興未艾的寫實主義。從他著重人物三角關係的設計,我們可以體會到《鬼魅奏鳴曲》含帶的後設旨趣。社會問題,對表現主義而言,只是問題的表象,藝術家的責任是一層一層地揭穿表象,進而直搗問題的核心:人的心靈。
-
經典解剖室
戲劇結構的音樂性
《鬼魅奏鳴曲》是史特林堡於表現主義戲劇上留下的傑作,其絲絲入扣的結構,十足顯現了現代主義美學對形式的講究。寫實主義講究的是:先有含蓄的舖陳,才有後來的「真相大白」。然而, 史特林堡卻採用奏鳴曲那種刻意的唐突,那種未經預示的變調。
-
經典解剖室
變種同時的變革
易卜生為人文主義與自由主義的產物,他對女性自覺的領悟亦強烈受到兩者影響。娜拉的成長和出走與十九世紀流行的(自由主義式的)女性主義所追求的有不謀而合之處,這一派的女性主義所標榜的是女人可以跟男人一樣,甚至可以與男性一較長短。
-
經典解剖室
從變性到變種
《娃娃之家》用了極多通俗劇的元素,但是,這種混血的安排(既寫實又通俗)是有後設的效果。藉由劇尾的安排──浪漫的一對各奔東西、理性的一對死灰復燃──《娃娃之家》似乎在反映世紀交替之際,時代的感性(sensibility)已由浪漫轉趨理性,戲劇的潮流亦由浪漫轉趨寫實。
-
經典解剖室
變性、變種、變革
本刊新闢「經典解剖室」一欄,邀得編劇家紀蔚然前來主持「操刀」,以每月連載的方式,逐一剖析《櫻桃園》、《六個尋找劇作家的角色》、《真正的西方》等十二部歐美現代戲劇經典作品的骨架與血肉,透過詳細的文本分析,檢視這些名作的結構與内容,重新探索它們的時代意義。經典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正是因為它禁得起反覆的閱讀與詮釋。本期首先端上解剖檯面的,便是在歷史上引發多重解讀及爭議的易卜生代表作《娃娃之家》。
-
專欄 Columns
聲東擊西的言談催眠術
在品特的世界裡,講話是一種「催眠術」。這不是那種會讓人睡著的催眠術,而是會讓聽者接受了話語的邏輯與氛圍,而一時放鬆了自我的防衛。因此,語氣比語意還要重要。
-
專欄 Columns
兩種語言系統的齟齬
這種因符號系統不同導致各說各話的現象──不管是劇評與大劇場之間,或劇評與小劇場之間──如果要為它定位的話,或許可以說現代主義的語言和後現代主義的語言相互排斥的現象。
-
專欄 Columns
戲劇的vs.敍述的
敍述有其建構性及虛構性,但又於日常被人視爲承載眞理的媒介──這個奇怪的現象對大衛.馬梅特而言,是語言最令人玩味的地方。他認爲,說話是建構事實的行爲,也是一種表演的舉動,因此兩人對話就是戲劇動作,就是戲。
-
專欄 Columns
缺席的社區
面對地理性的社區意識的缺席,文建會如果還以地理的觀念來思考、營造社區意識,失敗是必然的:以空中架樓的思考模式來解決空中架樓的現象,無異自我解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