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裕惠
臺大戲劇系博士後研究
-
戲劇
想像台北的演員劇場
李立亨認為紅樓劇場「一有表演,就像個馬戲團,讓人著迷於把新鮮的想法立體化。」不過,台灣沒有批判性的政治劇場,台灣觀眾娛樂的選擇很多,演員劇場個人呈現的文本內涵不管有多批判,有多辛辣,大概都比不上現實生活裡的媒體報導與立法院亂象。李立亨期待有人能砸下大錢,以更強、更大的製作能力與預算,來測試台灣多元劇場的可能性。
-
最PAR!
也算一種好菜回鍋!
然而相較陳建騏以往的劇場音樂作品,《地下鐵》可能是他匯入流行音樂元素最多的一次演出。頭痛的是,即使有現成的流行歌曲作為素材,音樂統籌與編曲的工作就是要把一首原本用來唱的歌,變成有頭有尾,前奏還要配合劇情,並且跟戲劇發生關係的曲子。「那可跟一般演唱會的音樂統籌工作,相差很多!」陳建騏慎重地表示。
-
現象‧現場
揮別疫情陰影,表演請繼續
雖然國際間對台灣各地的SARS疫情,可能仍抱持觀望態度,但文建會主委陳郁秀堅定地表示,會內補助與支持的常態表演,將一如往常如期進行;而兩廳院下半年的演出重頭戲由於多半是自製節目,不僅不見取消案例,疫情高峰時仍能殺出亮麗票房的幾個演出團體如表演工作坊與綠光劇團等等,都把握別團取消演出的空檔,趁機考慮加演。
-
現象視察
期待文化界的了解與團結
陳郁秀坦白表示,文化界應該先團結起來,以爭取「更多的外界資源」。當她爭取到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相關預算時,文化界卻大力反彈,使立法院與其他部會經常質疑她,讓她有內外交煎之苦。在沒有長期預算、便沒有文化建設的前提下,使台灣的文化政策變成不得不如此的「急就章」。這也正是陳郁秀急於說明的:文建會這幾年來如何費心於跨部會的溝通,與民間必須先了解政府如何編列預算以提出同步同調的批評與建議。
-
現象視察
那前台的燦爛與後台的艱辛!
「台灣的劇場環境差!」已經不是一句新鮮話兒了。在一切工作時間被壓縮、演出折舊率高,又消耗人智慧的環境條件下,舞台設計能被允許使用的「材質」,確實會達不到理想。若是對環境沒有理解與諒解,台灣劇場界的低報酬率,絕對會嚇跑很多年輕創作者;讓合作雙方保有一些退讓的空間,工作能量就會多持久些。除了緬懷共同的美好過去,年輕的下一代讓我們更樂於期待不可知的未來。
-
專輯(二)
莎劇生根,是時候了!
重新詮釋莎翁戲劇最大的累積和效果,在於外在的形式創新;台灣現代莎劇演出至今已訓練出一批台灣當代的劇場設計菁英。不過,當初參與實驗莎劇的中堅分子,已轉而投入主流的商業性製作,現在新一代創作者,恐怕得再從頭摸索一次。隨著創作者年齡和資歷的不同,我們還是看到上、下兩代創作者對莎劇詮釋態度與立場的差異,這又隱然與創作者的認同有關。所謂「亞洲的莎士比亞戲劇」逐漸崛起,台灣劇場詮釋莎劇的時機已經成熟,現在要加緊趕上的是莎士比亞戲劇的教育、推廣和研究
-
專輯(二)
這真的是「莎士比亞」?!
劇場導演鴻鴻應國家劇院之邀,繼二○○○年的「台灣文學劇場」之後,再次擔任策展人,邀集國內小劇場的代表性劇團針對單一命題,展開對話與競技。且看這五個劇團如何運用各種風貌迥異的演出形式,演繹莎士比亞的名作,並與本刊編輯的原著導讀相較,來體會莎劇的豐富與多變。
-
現象‧現場
當導演,也得看天吃飯?
美國表演藝術工業嚴謹,自有人才供需,所以早有一套制式的教學做法傳承,讓所有的學生都能遵循一套「好用的公式」。台灣的工業鬆散,觀眾要求不高,市場需求小,因而有許多導演人材不是流失,就是在原地徘徊。但是即使一開始沒有招牌響亮的導演老師主導校園製作,單純以演員角度考量的劇場創作,其實不難發現創意的「奇蹟」與「生機」,學問在於如何引導而已。
-
最PAR!
好好說一個故事而已
國內各大小兒童劇團除了在故事素材、大型道具、玩偶、佈景與演員表演上,尋求創作的驚喜,其實多數兒童劇場演出幾乎「都在逃避說故事」。的確,說好一個故事不容易;由於許多兒童戲劇演出對兒童文學與劇場表演的認知不足,無法累積原創的作品,也無法製造想像力。
-
現象‧現場
一切祇因身為女人
堅持「所有的女人都應該表達自己獨特的主張」,拒絕模擬父權與男性社會的思想,是「瑪格蓮娜國際劇場聯盟計畫」的聯盟理念。台灣的女性從甘願當個家庭主婦,到走出廚房之後,似乎都不再談女性議題。身為劇場創作者,究竟生活上如何自覺自己是個女人,又該以什麼樣的眼光來創作?
-
最PAR!
「跨」一步,海闊天空?
目前台灣的幾齣所謂跨國製作,其實都還在起步的階段;成功的跨國性製作不僅需要時間累積認同,還要有具備國際眼光、普獲國際尊重的藝術策展人(或說製作人)的主導,加上政府的後援支持與充分的經費挹注;但是中間執行者能否對這樣的合作建立共識和付諸熱誠,更是攸關成敗的關鍵。這樣的理想不但適用於主流劇場製作,小劇場界更該拓展國際市場,也更有市場潛力。
-
專輯(一)
向前走,還是向錢走
從未來這一波延燒至年底的主流劇場演出來看,專業化的大型劇團,勢必隨著兩岸政經情勢起舞,相繼叩關,以多樣化的大規模投資,企圖搶攻華人市場圈。其題材有新有舊,有的想像未來、寄託情感;有的嚮往過去、緬懷記憶,都能讓觀眾嗅出當代台灣社會的藝術創作者所壓抑的不滿情緒和人生缺憾。其他多元、實驗性的表演,則仍自信地展現個人風格,尋求新鮮的創作形式。
-
專輯(一)
預知2003東京、香港表演紀事
去年十一月,台灣的小劇場觀眾或許看過流山兒事務所演出日本鬼才寺山修司於六○年代創作的戲劇作品《玩偶之家》;今年三月十九~二十三日,日本東京銀座的巴而可百貨劇場,為紀念寺山修司逝世二十週年暨劇院三十週年。除了重新推出寺山修司魔幻風格的劇作之外,也將舉辦寺山修司的電影與劇場演出的回顧展。與寺山修司同享盛名的日本當代文學家三島由紀夫,改編日本近代名偵探作家江戶川亂步的劇場作品《黑蜥蜴》,把日本文學中的頹廢耽美表現得淋漓盡致;這齣戲也將在同一地點、三月初起連演一個月。既是導演又飾演主角「黑蜥蜴」的男演員美輪明宏,在演出中扮男又扮女;從某個角度來說,也透露的日本文學中的男色觀。 東寶劇團、劇團四季與寶塚歌劇團堪稱日本東京區數一數二的大型商業劇團,每年都會有固定的大型演出。五月初起,東寶劇團將推出重新編寫的音樂劇《亂世佳人》,劇情同樣以世人耳熟能詳的美國南北戰爭為背景,描繪郝思嘉與白瑞德的戰亂情史。劇團四季的特色在於其演出作品多為西方著名音樂劇的日本版,並把作品裡的歌詞譯寫為日文,保留原作的音樂風格;從上個月初起,新作《獅子王》預計連演八個月,繼續講述森林之王辛巴的成長故事。 創立於日本大正二年、西元一九一三年的寶塚歌劇團是少見全由女性團員組成的劇團,也是目前日本少數擁有專屬劇場、幕後製作專業人員、西式樂隊及長年推出固定劇目(分為花、月、雪、星、宙五個組別)演出的團體,在日本有「日本女優的寶庫」之稱;日本劇場界的每個角落,幾乎都有寶塚人的身影。通常該團的演出內容分為兩部分:前半場為戲劇演出,約有一個半小時,而後半場多為輕歌舞劇,約一個小時。寶塚歌劇團除了表演形式罕見之外,劇場、舞台與服裝的豪華炫麗與精準先進,也令人驚嘆不已。 不曉得各位觀眾是否還記得有一部電影《舞動人生》Billy Elliot?片尾堅持學舞的比利終於成功登上舞台,一躍而成天鵝的畫面是否仍舊印象深刻?一九八七年創立英國動畫冒險劇場的馬修‧柏恩(Matthew Bourne),創作了全世界巡演時間最久的芭蕾舞作《天鵝湖》,《舞動人生》片尾的芭蕾鏡頭,就是來自這齣舞作。他一洗過去由柴可夫斯基作曲的古典芭蕾印象,改換天鵝的風貌,讓袒胸、高大的男天鵝登場;這齣舞劇自一九九五年於英國首演一炮而紅之後,更於一九九九年奪下三座美國東尼獎,馬修‧柏恩則成為唯一同時贏得東尼導
-
專輯(二)
在「嘗試」中迷途了
資深劇場工作者王孟超、王世信,以及參與《八月雪》幕後工作的劇評人陳正熙,對《八月雪》舞台呈現的共同看法都是:文本先天體質缺乏發展,導演調度元素格格不入;雖然舞台設計呈現了「禪境」,但因為處理的元素太多──有舞蹈、音樂、京劇程式、燈光、投影等等,導演似乎失落於原先預期的方向。
-
深度藝談
嘈嘈切切?還是私語幽咽?
語言,本是一個演員所用以呈現其表演的重要元素與工具,但台灣演員卻普遍呈現了語言駕馭能力的欠缺,問題出在哪裡?又該如何解決?本刊特邀本身即是專業演員、亦是表演老師的林如萍、陳惠文與姚坤君,在戲劇學者周慧玲的引言主持下,從她們的表演與教學經驗出發,闡述對這個問題的看法。
-
里程碑
活著,是為了什麼?
郭寶崑的生命,不但可被視為一篇新加坡戲劇史; 他行遍兩岸三地的足跡,其實為華文世界的戲劇交流,踏出拓荒的第一步。 不論台灣、香港還是大陸的劇場工作者,在郭寶崑面前都會感到慚愧, 因為郭寶崑不但是帶頭挖掘, 也是少數唯一積極尋找亞洲性格主體性的藝術工作者。
-
專題(一)
訂做一只灰姑娘的玻璃鞋
被「文化場」挖掘出來的外台歌仔戲班,能不能培養出偶像明星?甚至帶動相關技術專業,創造經濟利潤,形成一種產業化的榮景?面臨不景氣,想「奪回失去的江山」不容易,不過,產業化想像總能視為一種自我期許。
-
十週年專題
期待利劍,期待戰場
台灣的表演藝術評論,這十年累積下來,是「向上提昇」還是「向下沉淪」?我們可以看到評論的媒體版面起起伏伏,評論人來來去去,到底創作者、評論者與媒體人,對現在的演出評論有什麼想法與期待?本刊特別設計相關問卷,希望經由問卷結果的分析,能對當前的評論現況,描繪一個大槪的輪廓。
-
十週年專題
永遠的十三角關係
是遇上知音的快樂,或是愛恨交錯的糾結?創作者與評論者之間,總是有這麼一層剪不斷理還亂的關係,藉著問卷的導引,我們試著釐清這複雜的糾葛情結,發現沒有宿世怨仇,一切都是愛之深責之切。
-
十週年專題
一絲文化良心,撐起演評舞台
如果沒有媒體版面,演出評論何來發揮的舞台?但媒體的有限版面與評論對象的有限選擇,卻又讓人感到「不滿」。媒體工作者如何在「上有政策、下有要求」的處境中,為演出評論打造施展空間?請聽他們的想法與經驗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