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斐嵐
劇評人、翻譯
-
ARTalks
在妖怪世界解決人類問題
然而,也是在這般以妖怪作為多重隱喻的企圖下,讓論述失焦而落入左支右絀之境地。劇中缺乏一明確世界觀,得以合理收納諸多變異的妖怪形象與象徵。於是,我們時而見到妖怪是被他者化的敵方陣營,是外來者,是在我們之間的少數;有時卻又化為人類心中的恐懼,人類在現代化過程中所產生的變異行為,或是人類社會結構之反照。
-
ARTalks
我們都是食譜的繼承人
這故事是為了和誰產生連結呢?是背著過去來到異鄉的移居者?是尋根者?還是一無所知的聽故事的人們?於是,我終究想到了那鍋散戲後人人有份的牛趴敷湯,想到了說不出泰緬滇的山啊河啊,卻能輕易喚起印象中泰緬滇料理酸辣滋味的大多數台灣人。在族譜的世界,以一翻兩瞪眼的血脈傳承;在食譜的世界,被我們消化的一切,讓我們也跟著成了記憶的繼承人。
-
特別企畫 Feature
邀你出資玩遊戲 然後在真實人生發酵
英國劇團「克萊德製作」將在八月下旬帶來形式特別的《金錢眾議院》,透過出資參與的遊戲模式,讓觀眾成為「眾議院」中的決策參與者。導演賽斯.漢諾將這個原為電視台設計的提案轉化為現場演出,邀請觀眾一起參與,一起完成作品,讓過程中所經歷的在真實人生繼續發酵。
-
特別企畫 Feature
你跳我跑 一起奔向藝術的歡樂慶典
已走過澳洲、芬蘭、南韓幾大城市的《放跑馬拉松》,除了演出者五小時不間斷的馬拉松挑戰外,另一大特色在於集結當地城市具代表性的團體共舞同樂,對主演者崔斯坦而言,與在地團隊的合作「不代表我們要以藝術家身分走進排練場,改變他們在做的事,而更像是藉著他們在做的事讓我們有了合作的可能。」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系列之二
找到自己的切入點 是當代創作者最重要的課題
現為TPAM橫濱國際表演藝術會議總監的丸岡廣美,這些年來致力於亞洲當代藝術交流,抱持著「別再單打獨鬥」之信念開創網絡平台,不只推動合作演出,更期許自身成為創意激盪發想之萌生處。今年受邀擔任第十六屆台新藝術獎國際評審,雖在頒獎夜所舉辦的「國際決審會客室」(註1)與香港導演鄧樹榮擔任主講,但內容多聚焦於其在TPAM的工作。透過講座前的短暫對談,得以一窺此次參與台新獎評選的過程、對入圍作品的看法,以及近年投身跨國藝術交流的分享。
-
音樂 經典音樂電影搬上舞台
一樣的月光,不一樣的《搭錯車》
〈酒矸倘賣無〉〈一樣的月光〉這些隨著一九八三年電影《搭錯車》留在台灣民眾心中的歌聲,將再度搬上舞台,以音樂劇形式呈現。這次的製作由歌手丁噹、王柏森主演,曾慧誠執導,陳樂融改編舊曲並創作新曲,也有更貼近當下現況的劇情調整,是近年少見的流行樂、劇場與電影界三方協力之作。
-
ARTalks
屬於青春的隱喻──《転校生》
卻也正是這般和樂融融的調度得宜,反讓我感受到些許不安。整個教室、班級像是某種客客氣氣、各自收斂有秩序的實驗室,將自身隔離於同學們言語中提及的種族歧視、階級壓迫、課業壓力等「(沒得選擇只好面對)無可奈何的處境」。而這些人生黑暗面,完全不存在於這廿一人組成的小社會中。與「突然出現的轉學生/突然面臨的新環境」相比,這大概是更「不合常理」的。在安全距離之外,諸如此類的無可奈何,倒像是別人的事,別人的變形了。
-
ARTalks
度化無形之偶──《孟婆.湯》
傳統戲偶的程式身段,與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無物不偶」的現代偶戲理念,不但在表演上相輔相成,更適切地化無形為有形,具體呈現角色之內在心境與外在空間。如劇末,偶師退場,獨留孟婆/冥河之偶高掛空中,再頓時墜落回歸布幔一片,彷彿暗示著偶不只是敘事人物,更讓看不見、觸不到的時間空間得以乍現,如詩如幻之須臾瞬間。
-
戲劇
化繁為簡的美學,自一連綿的敘事
整齣戲皆是由「似是抑是」所推動前進的,讓我們跟著無頭鬼,聽著眾口紛雜的指令與解釋,然而每次正當我們以為已經掌握了什麼,先前認知卻又被推翻。或許正如劇末旱魃精衛之言:「我的恨有多深,東海便有多深。」看似客觀的自然界,實是由心相所決定,那麼如此敘事方式,是讓觀眾混淆、是增添一抹遠古神秘感,抑或刻意在蜿蜒曲折間開展出無垠的映影,讓乘載著意義之頭顱飄向國族、寓言、土地、人性或文明,倒也取決於個人了。
-
話題追蹤 Follow-ups
評論的已知、無知與未知
二月份,國際劇評人協會台灣分會與香港分會合作,邀請羅馬尼亞籍劇評人、國際演藝評論家協會總會副秘書長柯迪維.薩尤來台,舉辦為期三日的劇評人講座與工作坊。趁此機會,本刊特地安排專訪,請薩尤一談他對劇場評論的思考:評論人與觀眾的不同何在?在自媒體當道的時代,評論人如何讓專業得到重視?
-
特別企畫 Feature 視點之三:傳奇音樂家
巧用奇音妙律 與舞同行畫龍點睛
在重量級德國電影導演文.溫德斯的記憶中,不朽的碧娜往往有音樂相伴,而音樂的巧妙運用,也正是碧娜.鮑許舞作之所以令人印象深刻的重點。透過五位傳奇音樂家之作在碧娜舞作中的現身,讓我們認識碧娜.鮑許的巧心慧思
-
戲劇
大水褪去了無痕
從廣播主持人的人生告白到媒體記者現場直擊,都試著從語言塑造情節。但為何「說」?如何「說」?對我而言,正是在第三人稱與第一人稱間不斷遊走的語言,所謂「我朋友就是我/我就是我朋友」的模稜兩可,呈現出對於家/鄉/土地那曲折蜿蜒、忽遠忽近的模糊距離。若說「家」象徵著各種詩意的歸屬與認同,是向內回溯自我的路,那麼劇中對語言的使用,也正暗示了「我」在主觀與客觀間流動的混沌不明。
-
藝號人物 People 美國男中音
湯瑪斯.漢普森 永遠好奇 征服歌唱人生
美國金嗓傳奇湯瑪斯.漢普森將在十一月首度訪台,與NSO合作演出馬勒的《少年的魔法號角》,身為馬勒迷,他表示馬勒「對我而言不只是音樂家,還是哲學家,他藉著音樂探索時間本質、人類靈性,甚至是一整個宇宙。」作為自我要求甚高的聲樂家,他說:「(歌者)不管是演唱會還是歌劇演出,都像運動一樣耗費體力與智力,更是精神層面的付出。同時,我們還要讓自己變得敏銳,才能在台上重現那些已經被他人創造出來的作品。這關乎著『我們是誰』及『我們呈現的作品是什麼』。」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希臘編舞家
帕派約安努 自然無為 身體煉金
希臘編舞家帕派約安努的父親是工匠,他自小接觸繪畫與雕塑等需要與真實物質相伴的創作媒材,即便從凝結時空的靜態視覺,到帕派約安努口中「透過流動的時間與空間生成能量」的舞台表演,不變的是其一貫對待「自然物質」的堅持。只是現在,油彩與雕塑原料成了「用肌肉、骨頭、皮膚等自然物質所組成的人體」。創作,對帕派約安努而言,代表他真正用雙手與身體工作。這般對於物質的執著,正如讓象徵物質神秘質變的「煉金術」成了他的創作隱喻。
-
特別企畫 Feature 帕派約安努親口解密
《偉大馴服者》奇觀幕後
舞台上,舞者流動著,一幅幅畫面瞬間成形、消散,又成形,再消散獨特的舞台構圖,讓我們想起許多古典畫家的經典之作。編舞家帕派約安努是如何構思出這樣的畫面?如何讓舞者以獨特的肢體組合構成舞台上的畫作?這些畫面的背後,想探討的是什麼?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2017女節 喚醒每個人心中的「女」
「女節」來到二○一七,已不只是「女性劇場工作者聯袂呈現女人們的多元創作」,首度提出策展主題「女神」,在國家兩廳院的名人堂、樓梯間、停車場、小森林、服裝製作室巡遊搬演,甚至是在廣場上如野台戲般免費演出。策展人朱倩儀說:「在空間中移動的觀戲體驗像媽祖遶境,創作者成了廟宇宮主,呈現地方處境;在這裡,神明處理著信眾的生活大小事,也代表了『聆聽』的精神。」
-
特別企畫 Feature
等待一個觸底反彈的契機
擁有許多國際演出與跨文化製作經驗的王景生,對家鄉新加坡的表演藝術發展,有著愛深責切的情感。不諱言在政治與社會環境的限制下,新加坡藝術家面對嚴峻的挑戰,而在多種族的國度,他認為:「創作的關鍵不再是族群、語言,而是公民意識。一旦我們具備相同理念的公民意識,我們就有了共通的語言。」他表示,現今藝術創作代表了「抵抗」的精神,「要是政府對我們的控制逐漸緊縮,藝術家就能產生更強烈的抵抗,絕境逢生。非得如此不可。」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尼德劇團編舞家
艾倫.巴爾基 尋找身體的荒謬 航向真實
編舞家格蕾絲.艾倫.巴爾基從一九八六年開始,與楊.洛華茲及一群創作夥伴共同成立了尼德劇團,這次訪台的《兩個錯誤間的時光》即由她與洛華茲雙主導,還要與台灣十二位舞者合作,要在十天之內重新發展新作。作品中常呈現荒謬與怪誕風格的巴爾基表示:「這對我來說,是我們得以反映真實的唯一途徑。」「我以舞者的身體為創作素材,身體本身就存在著某種荒謬感,這是很吸引我的,我也試圖在作品中探索這種荒謬怪誕。」
-
特別企畫 Feature 專訪尼德劇團導演
楊.洛華茲 開放一切意義 把詮釋權丟給觀眾
暌違四年再訪台灣,橫跨劇場、視覺藝術的鬼才創作者楊.洛華茲帶來《兩個錯誤間的時光》,一場瘋狂派對般的表演,試圖激起觀眾藉由劇場映照世界的主動參與。洛華茲說:「我們在舞台上創造各種可能性,提出問題,卻不提供解答,開放一切的意義,把畫面的詮釋權丟給觀眾,這才是最有趣的事。」
-
特別企畫 Feature 今年我想看:
阿芙蒂耶娃演奏會 《混沌身響》 《狼與一位名叫東郭的人》
常常覺得在過度嘈雜的現代社會中,耳朵好像也跟著麻痺了。無論是控制恆定音量的插電流行樂,還是追求震撼效果的各式聲音體驗,都少有機會讓耳朵重新適應那些微弱卻充滿變化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