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維均
-
即將上場 Preview 四位導演從「物件」出發
莎妹劇團「四物」 日常裡尋索異常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推出的「歲末聯歡」之作「四物」,依然聯合四位編導魏瑛娟、王嘉明、徐堰鈴與Baboo,以「物件」為主題發想演出,意圖從日常物件中尋索新的觀看與敘事方式,尋找出日常的「異常」。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保持好奇不設限 因地制宜創造風格
保持好奇而非驟下定論,先了解導演對劇本的想法,再試圖具象化彼此腦中的畫面,「我喜歡所有設計聚在一起開會,大家一起討論如何把劇本視覺甚至聽覺化,從幾張電腦抓下來的參考素材、筆記本上的手稿,最後成為模型的過程。」從前期溝通到有足夠信心動手畫圖,必須不斷去挖、去問導演到底想要什麼,「他可能講的很抽象,但你非得問出方向不可,因為把一切具體視覺化是舞台設計的責任。」李柏霖說。
-
即將上場 Preview 香港導演何應豐來台執導
《吾鄉.種籽》 回溯身體與原鄉
差事劇團新製作《吾鄉.種籽》特邀香港資深編導何應豐來台執導,他從香港與台灣類似的人民遷徙背景出發,對「鄉」的概念提問,讓來自舞踏、南管等各種不同背景、國籍的演員,提供自己身體及原鄉的故事。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創作沒有SOP 理解磨合才是挑戰
李育昇從手繪角色圖開始,一筆一劃把腦中對角色的想像具體落實在紙上,呈現給導演和其他設計,藉由設計會議統一舞台、燈光、服裝三個設計部門的基礎風格,「當然啦,計畫趕不上變化,有時候舞台改個面向、單面台變成三面台我就得要大改。」他認為,劇場最重要的是「人」,做事不難,能夠互相理解並且磨合,才是挑戰也是樂趣。
-
焦點專題 Focus 音樂設計
柯智豪 五代在地扎根 一磚一瓦如數家珍
家族扎根大稻埕已經五代,音樂設計柯智豪可說對此地的一磚一瓦如數家珍,那些歷史的過往風華,滄海桑田的高樓起落,都是他口中說不完的故事湧泉。而生長的傳統環境也成為他的音樂DNA,有時也想短暫拋下包袱,換種音樂語法,「但大稻埕給我的影響已經長在身上,拿不掉的。」
-
焦點專題 Focus 思劇場藝術總監
張哲龍 閱讀活生生的歷史 讓夢想發酵成真
在「小藝埕」三樓經營「思劇場」的張哲龍,喜愛大稻埕不同於台北其他區域的獨特性,雖然商業蓬勃、繁華熱鬧卻又飽經滄桑,瀰漫著歷經大起大落的先民智慧。他期許「思劇場」搭起一座整合不同領域人才的平台,團隊合作,互援互補,共享資源同時也可以節省預算,讓理想更容易成真。
-
編輯精選 PAR Choice
台法劇本對照 映射台灣當下處境
同一個舞台、同一套布景,可以用來演完全不同的兩齣戲?這不是表演工作坊《暗戀桃花源》的兩戲撞台奇譚,而是黑眼睛跨劇團的「換屋計畫」同一批演員,同一個場景,分別演出法國劇作家卡里耶爾的《白馬將來的那天》,與鴻鴻新作《自由的幻影》,鴻鴻強調,把兩齣戲搭起來會有另外一層意義,揭露了「我們以為自己生活得很自由,但其實只是幻覺」的台灣當下處境。
-
特別企畫 Feature
魅力無邊卡夫卡 劇場粉絲說狂想
卡夫卡的小說轉化劇場的魅力,已從國際舞台上大大小小的製作得到驗證,而在台灣表演藝術界也有不少卡夫卡粉絲,甚至可說,卡夫卡是他們對劇場想像的起點!本刊特地訪問了黎煥雄、羅文瑾與高俊耀三位「代表」,一談他們與卡夫卡如何解下不解緣,他們又想(或已經)如何把卡夫卡搬上舞台。
-
藝活誌 Behind Curtain
張曉雄 五感樂活
客人踏進張曉雄家門,聽到的第一句問候通常是「我家不好找吧?」喜歡清幽環境,不想推開門窗就看到鄰居在做什麼,張曉雄在北藝大後山上找到了現在的居所,對面是基督學院,遠眺則是觀音山群,「往窗外一看,兩個信仰就這樣接在一起了。」他笑說。 「朋友常說我很極端,不是一直在家宅,就是一直在飛。」家人都還在澳洲,加上不定期的交流或講座,出國是家常便飯,回來除了排練上課,幾乎都待在家裡,「有時候早上有課,晚上排練,中間的空檔我還是會回家休息。」 打通原本的主臥室,客廳甚至比某些排練場還來得大,全都是古意盎然的原木傢俱,其中點綴幾朵百合或蘭花。採訪這天,才剛認識沒寒暄幾句,他便問起吃飽了沒?要來碗麵嗎?光是看舞者在料理台上切菜下油起鍋擺盤,手法步伐如同一場即興舞作,當然不客氣地回答來一碗吧。他走進廚房,指指桌邊說他做菜只需要這三罐,醬油、鹽、醋,有時候加一點自製雞油,幾顆辣椒。邊說邊做,不出十分鐘,我手上多了碗雪菜肉絲麵,坐在客廳長椅一邊喝茶,一邊聊起他的平日生活。
-
特別企畫(二) Feature 戀愛力
楊乃璇 戀愛+跳舞=我的專業
創作主題為何總是關於愛情,楊乃璇自有一套說法,「我不敢說那些我不夠了解的事,所以,如果硬要擠出一件我做很久、很熟的專業,大概就是戀愛吧。」從初戀開始,她花了十多年演練愛情,不同職業不同年齡的對象,她用不同的方式對待每一個人,「十年,經驗值應該夠高,應該可以進出自如地在台上談了。」
-
特別企畫 Feature 三缺一劇團
LAB「研發」 從小開始
作為七年級生代表劇團之一,三缺一劇團的特色是作品品質穩定,超過一年的製作期,讓作品成熟度提高,也讓作品的生命得已延續;而有了排練場之後,成員更著重「研發」,進排練場不只是為了排戲,而是訓練、討論、激盪,讓創作能量持續累積。
-
特別企畫 Feature 阮劇團
學子返「嘉」 體會純粹的美好
一群出外學子在學習戲劇之後,回返故鄉播灑戲劇種籽這就是阮劇團,嘉義地區的第一個現代劇團,堅持「讓嘉義人也有戲可看、讓外縣市的人也有到嘉義看戲的選擇。」他們在摸索跌撞後站穩腳步,成為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的駐館團隊,每年舉辦「草草藝術節」讓更多人上台演戲、接觸藝術;今年起,他們又開始了「藝文播種」與「劇本農場」雙計畫,耕耘土地與創作
-
特別企畫 Feature 再拒劇團
絕對「不成熟」 時時自問初衷
全名「再一次拒絕長大」的「再拒劇團」,創作關懷就跟團名一樣,堅持不走「成熟」的主流路線,始終在少無人跡之處停步探索。主要成員黃思農說:「我們團最大的特色,應該是團員都有點社會適應不良。」做戲時相互批判,不斷質疑初衷何在,「在再拒,永遠都必須確認自己做戲的慾望是純粹的,劇團職業化好像會把這種精神消耗掉。」
-
特別企畫 Feature 風格涉
極致玩票 玩成一「團」
成員都是剛畢業或還在學的北藝大學生,「風格涉」真的是很年輕卻又很吸睛的劇團,幾檔在臺北藝穗節推出的製作都以獨特風格贏得好評,也讓劇團從學生玩票性質漸漸發展到打算正式立案成團。主力創作者李銘宸期許風格涉不要只做劇場,也不要只有他一個人創作,「可以去做衣服、拍電影,什麼都可以試試看。」
-
藝次元曼波 HEART to HEART 動漫引燃 歷史抒情與邊緣關懷
趙雪君╳簡莉穎
對談時間 二月十九日 對談地點 咖啡小自由 對談主持 廖俊逞 記錄整理 李晏如、陶維均 國內的劇場編劇不少,但能夠持續寫,又能夠寫出名堂來的,不多。趙雪君和簡莉穎,就是新生代編劇中,兩個極端的例子。 當趙雪君與簡莉穎相遇,兩股相異的勃發能量產生很有趣的氣場。一個泉湧,一個騷動,看似徹底相異的兩人,話題竟在最意想不到處交集迸射。 戲曲與小劇場,傳統與當代,寫意與寫實,出世與入世。趙雪君在歷史仙話人物身上,藏入對人間繾綣愛戀的惘然;簡莉穎在糾結擦撞的社會邊緣,找到最晦澀幽微的人性傷痛。 如同聊到少時同受日本動漫啟發時的熱情,兩人的獨特氣質,似乎剛好在這個由幾何線條與異質狂想購成的戲劇世界,達到了微妙的同步。 如果說編劇最需要的是對創作的堅持和豐沛的人世情感考察,也許與常人生活一定程度的疏離,以及一股執著於脫軌的熱情與衝勁,也是更加必要的。
-
這樣過日子
王維銘 穩定舞動海海人生
王維銘,曾是雲門舞集最負盛名的舞者之一,能編能跳還能演戲。頂著俐落三分平頭,身上有種眷村男孩獨特的俠氣。許多稱號一路跟著他,甚有人以「火爆浪子」形容。而今,他離開雲門重心南移,來到高雄開始老師生涯。教課、結婚、參加教會,他似乎不再尖銳猛烈,浪子不火爆,反而活得更貼近「浪子」兩字的字面涵義人生如海,飄搖其上必須隨浪起舞,見風轉舵。 關於如何決定以舞為業,有個秘密故事。 一九八六年,雲門的《薪傳》參加了香港國際舞蹈節。當時兩岸還沒開放探親,第一次踏上對岸土地,遇見人高馬大收入又好的北京舞蹈學生,王維銘他們信心全失,「我們這堆矮冬瓜怎麼拚啊?」但,第二天《薪傳》一跳完,全場竟然起立鼓掌半小時,北京學生們搶著來跟雲門舞者說話。「我記得出國前,國安局還特地派人來給我們上課,叫我們小心被統戰。我猜對方也被他們的國安局上了課,結果跳完竟然他們自己來找我們聊天」。第一天看對方跳,王維銘信心全垮,第二天自己跳,兩岸大和解。「我那時候體會到跳舞的美好,真的會邊跳邊哭,邊被自己感動現代舞真的,好迷人」。
-
企畫特輯 Special
大不大,攸關幸福未來?
廣藝劇場將於十二月推出的年度大戲《維妮》,編劇吳瑾蓉把「隆胸」的議題搬上檯面,對現代男女對「尺寸大小」的焦慮迷思,進行反諷和探討。為了可以更精準指涉社會現象,導演陳曉潔添加了許多與當代拜物的連結,鑽戒對應於婚姻、平胸對應平板電腦的等等,轉喻譬喻處處都是,讀來聽來都趣味十足。
-
這樣過日子
劉欣然 跨行表演 一切都為戲
劉欣然,北京人,北大中文系畢業,從小學習聲樂。畢業後考進氣象局當公務員,參加全國京劇票友大賽多次獲得金獎,拜「錄老師」(錄音帶、影帶)為師,自學京劇有成,最終決定辭去公務員工作,轉進梨園正式拜師,成了當代最受矚目的京劇男旦之一。 以梅蘭芳為首,「四大名旦」的時代早已過去。現在,演男旦的人並不多,像劉欣然這樣中途出家的更是少之又少。他模樣俊俏挺拔,扮相雌雄莫辨,溢美稱讚之詞從沒少過,批評聲浪也有,說他不是演女生就是同性戀,說他怪,說他中途出家唱的不比科班好。他都沉穩以對,他知道戲是戲,人家怎麼想歸人家去想,進這圈子不是為了跟人鬥唇舌,不是為了討稱讚,是為了戲。要學該學能學的還多的是,現在甚至參與了管理行政職。除了把戲做好,讓自己持續進步,只要對得起自己,是褒是貶,壓根不重要。
-
這樣過日子
石佩玉 劇場就在日常裡
當你走進咖啡店、書局、畫廊、理髮廳這些日常場所,推開店門剎那發現似乎習慣不再成自然。眼前的熟悉場所,有著舞台布景,原先屬於各場所的專業工具變成了道具,找到了不同以往的嶄新定義。劇場就在這裡,演員操弄著各式各樣戲偶,在你面前拉開一幅新世界圖像。 每年十月固定在台北市舉辦的「超親密小戲節」,就是源自生活場景的狂想。藝術節邀請了來自國內外創作者,共同以偶為創作元素,在永康街區、敦南誠品、民生社區等充滿奇趣值得探訪的小區,拆解重組日常的景觀。這一切,都要從飛人集社的團長石佩玉的奇思異想說起。
-
特別企畫 Feature
法式喜劇「台製化」 歌舞雜耍滿場飛
沙丁龐客劇團製作的《帽似真愛》改編自十九世紀知名喜劇作家尤金.拉比什的《義大利草帽》,但卻非照章搬演,大費周章地重新編寫因應當下台灣時空,再讓演員在排練場發展,最後再交由編劇重寫成定本。演出也因應原劇設計,安排大量歌舞橋段,加上高難度雜耍,演員還得快速切換角色,High翻全場